说明文知识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8312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说明文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说明文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说明文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说明文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说明文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说明文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说明文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说明文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说明文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说明文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说明文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说明文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说明文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说明文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说明文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说明文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说明文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说明文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明文知识点.docx

《说明文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知识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说明文知识点.docx

说明文知识点

说明文知识点:

说明文定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虽然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类文种,但若没有其他表达方式(如叙述、议论、描写等)的恰当配合,则无法圆满地完成向读者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任务;而从学习写作说明文的角度讲,如果能确切了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在说明文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准确使用叙述、议论等方式来辅助说明,说明文就能写得有声有色,文采斐然。

(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2000年第3期《说明文中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文艺性说明文是通过文艺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编辑本段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

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

应用性说明文一般只要求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性说明文则必须揭示出问题的本源和实质。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中国石拱桥》属于前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

《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后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

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一、说明的方法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等等。

1.下定义,是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作用是:

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2.分类别,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作用是:

条理清晰的说明了~~

3.举例子,是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

作用是:

具体形象的说明了~~,便于读者理解。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突现出来。

作用是:

通过~~和~~的对比,突出了~~的~~特点。

5.打比方,是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作用是:

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6。

列数字,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用一些数字来说明,往往可以使读者了解得更精确、更具体。

作用是:

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点。

7.列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或事理解说得更直接、更具体。

作用是:

直观形象的说明了~~。

8.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引资料说明,会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作用是:

参与说明,使文章内容充实具体,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9.作诠释,作用是:

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10.摹状貌,作用是:

具体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二、说明的顺序

在确定了说明的内容之后,就要进一步考虑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说明,才能说得条分缕析,中心突出。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一定的条理性的。

写说明文的时候,要认真研究所写事物的特点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事物的条理性,在这个基础上找出一个合理的顺序,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顺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

这种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

比如介绍一个事件、一项运动、一种制作过程,往往都按这种顺序来说明。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里对十块浮雕的说明,显然是首先考虑到了它所反映的历史过程,按时间先后一一说明的。

为时间顺序。

2.按照空间物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

这种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就是根据人民大会堂的特点和一般人参观它的规律,按照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主到次的顺序来说明的。

为空间顺序。

3.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

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

如《食物从何处来》,先从“——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一颗鱼卵能变成千斤的大鱼”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出“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的理论,再由这个理论引出“如何获得食物”的问题,自然过渡到对获得食物的“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的说明;在说明“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为逻辑顺序。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比如:

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

……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

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

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

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3、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

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

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4、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⑴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

生动)。

5、用于不用(该删不该删)

加上~~就说明~~,不加~~则说明~~,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加上更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作者严谨科学的求知态度。

6、说明文分类

⑴按说明对象分:

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⑵按语言特点分:

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初二语文专题——说明文知识点及阅读训练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寒假专题——说明文阅读

(一)

二.教学过程:

说明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

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的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1.举例子:

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

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

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将苏州园林同其他园林作比较。

5.下定义:

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

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就给“食物”“自养”“异养”“光合作用”等概念下了定义。

6.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

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出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

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成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作诠释:

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倾倒。

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

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

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状貌:

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五)说明的顺序:

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六)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七)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

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学法点拨】

做说明文的阅读题,可以从这里入手:

(一)明确说明对象:

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抓住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

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

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

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的琢磨和颜色等。

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三)仔细阅读,归纳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四)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

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

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

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

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

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

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

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

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了怎样的事理。

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六)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

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

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

【典型例题】

例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人造生命

①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洛克维里市有一个神秘的机构——基因研究院(TIGR)。

这是一个专门收集分类研究基因的地方。

据科学家估计,人类大概有8万余条基因。

这显然是个很庞大的数目,但这8万余条基因中有多少是多余的废基因呢?

剔除废基因后把有用的基因留下再经组合,人类就可以“造”出来了吗?

TIGR主席克莱尔·弗拉斯特领导的小组努力的方向正是如此:

在试管中制造生命。

②为了证明废基因的存在,他们选择了一种寄生虫,该虫共有470条基因。

他们把基因一条条剥离,结果发现有170条是多余的基因。

也就是说,只要把有用的那300条基因一一加入试管,就可能“人造”出一条有生命的寄生虫!

“这是多么美妙而又危险的禁区!

我们必须停止实验。

我们必须等待伦理学家拿出结论。

”TIGR老板克莱格·文特下令暂停在实验室制造生命的研究。

③目前一个包括生命生态学家、哲学家、律师和伦理学家等组成的小组对“人造生命”这一命题进行论证。

但有一点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该项实验已经可以证实,不存在一种创造了生命的神秘的、魔术般的外力。

④不管怎样,一个可怕的前景已摆在人类面前:

往试管中加入一条条的基因,最终这些化学物品却成了活生生的生命,甚至说是人类本身。

1.题目中的“造”字可用一个新近产生的词来诠释,这个新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第②段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章内容来看,美国科学家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作者对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持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当前生物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克隆人的研究。

从试题设置看,第1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看同学们平时积累词语的程度和能力,提醒我们:

关注科技最新动态,搜集更多的新词汇。

第2题考查说明内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说明内容从题目中就能看出。

说明顺序可从本文的内容来分析,文章介绍科技研究最前沿的克隆人技术的研制背景、过程和前景,应属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比较明显。

第3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

答这道题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懂得关于生命起源的传说和研究历史。

第4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答案:

1.克隆

2.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或美国科学家创造生命)。

逻辑顺序、列数字

3.人和其他生命不是上帝创造的。

4.往试管中加入一条条有用的基因就可创造出活生生的生命,作者认为利用基因创造生命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前景。

例2.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8题。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

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

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

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

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

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

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

联合国已发出警告:

“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

”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

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

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

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4亿亩。

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

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

目前。

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本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

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1.①段中“繁衍”的“衍”读音是___________,加点词“这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③段中加点词“脆弱”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从③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③段中“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

为什么?

7.第④段中,作者举出北方地区、南方水网地区、西北干旱区、西南山丘区等几个地区的用水情况,是为了具体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针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文章讲述了人类面临的水资源现状,客观地分析了可利用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提醒人们珍惜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从试题设置来看,第1题着眼于字词句的理解。

“这里”是一个代词,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往往在这个代词的前面,所以应该往前找。

第2题考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第3、4题考查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其中第3题着眼于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

第4题着眼于说明方法。

第5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6题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第7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之间相互照应的理解。

第8题为开放性试题,体现出“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思想,也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是很有新意的一道题。

答案:

1.本文所说的农业用水(或“农业用水”)

2.自我调节能力差。

3.人类水资源现状;逻辑顺序

4.列数据、作比较(或举例子)

5.

(1)地区分布不均(或:

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资源相对脆弱)

(2)南北跨度大,远距离调水困难(或:

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大)

(3)人口越来越多(或:

人均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小)

6.不能。

因为用上“仅”可以突出地说明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程度,去掉则无此效果,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水资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