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433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docx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总

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语文试题及答案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兰花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说:

“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

“出啥事啦?

三孬说:

“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

“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

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

男人说:

“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

“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

“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

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

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

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

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

“钱呢?

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

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

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

男人说:

“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

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

“你有完没完?

不就六百块钱吗?

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

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

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

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

“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

“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

“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

“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

“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

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

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

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

不然,麻烦可就大了。

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补偿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

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事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钱。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8分)

2015年高考新课标2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5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

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

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

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

那人就说“是玫瑰花”。

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

那人想了想说:

“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

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

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

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

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

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

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

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

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

那人睁大了眼睛问:

“真的吗?

”“真的。

”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

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

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

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

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

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

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

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

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

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20.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A游说     B说和     C话说     D学说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对实词的理解

  “说起梅花“的”说“意思为提及、提到。

  A“游说”中“说”的意思是用话劝别人。

  B“说合”中“说”的意思是从中介绍,说和。

  C“话说”中“说”的意思是提及、提到。

  D“学说”中的“说”意思是言论、主张。

  2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选项为因果颠倒,作者虽然觉得这个名字极美,但又觉得梅这个名字太俗,闷声闷气,难以启齿,所以才给自己起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

  B作者只是说这个意大利人有艺术感染力,并没有说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期待。

  C作者并不是“无意识”的表现。

  D文章中出处提及梅花,并且梅花也象征民族精神。

  2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

  C.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参考答案】B

  【解析】题目侧重考察文学常识。

  B选项林和靖是北宋时期的诗人。

“众芳摇落独喧艳,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从体裁上来说是七律,所以是近体诗,近体诗是在唐以后才出现的,所以不是魏晋时期所作。

  23.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6分)

  【解析】

  考察的是赏析文段作用题,所以要从手法,结构,内容三个角度综合考虑作答。

题干中的谋篇即文章结构安排,立意是对于文章内容主旨的把握。

手法上主要涉及的是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手法:

以小见大,由我与外国人谈论梅花,上升到民族精神

  象征,由梅花象征民族精神

  对比、反衬,在于美国人谈到梅花时,用牡丹做对比(或反衬),牡丹又大又美,但是不具有梅花高洁的品性,梅花诗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

  结构:

承接上文西方人对我名字的好奇,也为下文作者因外国人误解梅花而抒发了对梅花的赞美做铺垫。

作者层层递进,引出文章主旨。

照应题目。

  内容:

表达了作者对梅花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清高孤傲,铁骨冰心等美好品质的赞美。

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行文流畅,衔接自然。

  24.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

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

(6分)

  【解析】本题考察为概括归纳题把握答题关键,回归文本。

  【参考答案】

  情境:

  

(1)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寒冬,欣赏梅的一树繁花。

  

(2)在风雪夜后,欣赏千年干枯老梅琼枝吐艳,让人感到绝处逢生的希望。

  (3)在为情所困,辗转反侧之时,幽香袭来。

  (4)想象在不同的情境下赏梅,伴以诗酒琴笛,有一种飘飘欲仙之感。

  品质与格调:

  

(1)不畏风雪,坚忍不拔

  

(2)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3)高洁孤傲淡然

  (4)超凡脱俗

  25.本文结尾写道: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

”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需要解释词的本义,文中义及情感主旨。

  【参考】答案:

  “书香”本义指笔墨之香,在文中指梅花的绘画作品以及梅花所蕴含的疏,瘦,清,斜之美。

“诗心”本义为诗歌的情感,在文中指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咏梅佳作,呈于书本,萦绕于心,把梅花的品格深入到血液灵魂和心里。

并且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陶冶人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人爱梅,种梅,写梅,赏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梅花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清高孤傲精神的象征,表达作者对梅花这种品格的赞美。

  

2015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家中那只柯基犬,玲珑小巧,却爱运动,只要房门一打开,它就蹿出门去,然后不停地

回望,希望你把它跟随。

如果你跟随了,它会露出欢喜的表情,即便是四肢肥短,小巷通衢,

草地河畔,泥沙荒野,也回报给你足够的速度,让你以它为荣。

有个邻人也喜欢它的乖巧模样,远远地看到它过来,双手插进衣袋,做鼓弄食物的形状,

且不停地呼唤。

它自然是兴冲冲地奔跑过去,但邻人摊开的却是空空的手掌,它企盼的眼

睛里便弥散出一片迷惘。

被捉弄过几次,以为它不会再听从邻人的召唤了,却见它依旧闻声

前往。

但是,当邻人爱抚的手刚要伸下来的时候,它却猛地转身跑了,徒让邻人的手凝固

在半空之中。

它则在远处眺望,不停地吐弄着它粉红色的舌头,表达着一种顽皮的嘲笑。

不禁心有所动:

真诚收获真诚,欺哄收获欺哄,即便是小兽,也是懂的。

其实,邻人也不存恶意,只不过他是个上了些年纪的乡下农民,被儿子接进城来小住,

看到城里人对狗比对人还娇宠,他心里有一丝不平。

其实他对狗也是宠的,只不过儿媳豢

养的那条金毛小犬从不允许他表达爱意——儿媳嫌他粗糙与脏,斥他远离。

感到自己在家中

的地位比一只小狗还低微,他有些郁闷。

对家里的狗他不敢不敬,对街头的狗他自然而然

要发泄一下。

他见我在不远处对他微笑,脸一下子就红了,嗫嚅道:

“你看看我,都一大把年纪了,

还欺骗一只狗。

”我说:

“没关系,狗不像人那样爱记仇,只要你真给它食物,它还是会跟你亲近的。

“等等。

”他说罢,转身进了楼廊,很快就又出来了,手里攥着几粒干果。

他朝着我的爱犬招招手:

“小小,你过来,爷爷这里有好吃的哩。

居然称之为“小小”(他孙子的乳名)!

这样亲热的称呼,连狗都吃了一惊,但最终它还是迟疑地走近了他。

吃净干果,小犬用温热的舌头舔舐着他干裂的手心,情意殷殷,一点也不嫌他的粗糙与脏。

“爷爷”的内心,不禁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

小犬让他暖意萦怀,所以他总想给楼宇里的人贡献些什么。

看到楼前有块空地,依农民

的本性,他翻土施肥,修埂打垄,种了一片紫苏。

紫苏俗称苏子叶,叶面呈油紫色,且有

药香,系上好的调味菜蔬——生拌,或佐以细丁咸菜,祛毒、开胃,为居民所喜。

特别是吃

过水捞面,如果以其做面码儿,会吃得酣畅淋漓,即便吃得太饱,也没有撑的感觉。

紫苏体贴老人的用心,迅速蔓延出一片绿意,那嫩嫩的芽瓣正是入时的美味。

他招呼邻

人道:

“苏子叶就是给大家种的,快来吃个鲜儿吧。

大家自然就来了,叶绿如酥,有谁不稀罕呢?

人们小心地掐着嫩叶,一如不忍惊破美梦。

他笑眯眯地注视着,说:

“尽管掐吧,苏子叶命贱,你越是掐得狠,它越是繁衍得健旺。

但是,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刚一成撮,就停住了。

这让他很不解,催促道:

“掐就是

了。

”邻人脸一红,说:

“够了。

怎么就够了呢?

他不知道,施予者的注视会让承享者失去坦然的心情,一如大声说出“我爱你”,会让被爱者顿生羞涩,反而不知所措,生出退缩。

后来,他回老家打理一些事,紫苏被他暂时遗忘在那里。

被遗忘的紫苏反而疯长——恩

德既然被种下了,自然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有不懈怠的模样。

疯长的紫苏会变老,会

变得不能入口,邻人们懂得这个道理,心想,与其让紫苏变得无用,不如安心享用,便放手

去采摘,以至于怀抱盈满,口中整日里都是紫苏的余香。

从老家归来,他本以为那片紫苏一定会很荒疏了,却看到它依旧青绿、娇嫩、齐整、油

亮,便一下子明白了:

一个人一旦把自己对别人的好处忘掉,恩德自己会走进人心里去。

之后,他只管给紫苏锄草、施肥,让它长得好,然后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人欣喜。

欣喜之余,是人们对他的关心与尊重——端午节有人给他送粽子,中秋节有人给他送月

饼,重阳节有人约他到河边公园看蹬高跷,元旦、春节有人请他喝好酒,俊男、靓女、美妇

也不嫌他粗糙与脏。

翌春一日,小区里的一个老妇人抱来了两棵香白杏的树苗,对他说:

“紫苏的空地上,

应该再植两株杏。

因为紫苏喜阴,有树遮挡,它慢长秧棵快长叶,就多了青嫩。

再有,天

长白杏,地长紫苏,上下都有收成,邻居们就多了喜乐。

还有,白杏和紫苏,高矮不一,比

对着就有景致,你说是不是呢?

“是,是,自然是哩。

”他便帮老妇栽下杏树。

杏树也一如紫苏,体贴人心,快速发育,一年成株,两年开花,三年就结果了。

四年以

后,年年果实满枝,红绿相间,看着就让人欣喜。

且兀自挂在枝头,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

者随性摘取。

两个老人自然不会想到,他们的种植唤来了一种别样的人情格局——楼子里的人,每每

详见,都要轻生细语地相互问好;阶梯一染飞尘,无须他人提醒,总有人主动打扫;路灯初

上,相约散步;亭阁之下,对弈恳谈……一如笑可以传染,善行也一经蔓延开来。

(作者凸凹,文章选自《散文2012精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16.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的词语。

17.对人们采摘紫苏,老人的表现前后有什么不同?

原因各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分析。

18.善行是如何“蔓延”的?

请结合全文分析。

16.1、凝固本意为液态变为固态,运用通感的手法,在这里形容想要抚摸小狗人们的手落空,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人们被小狗闪避愚弄的诧异。

2、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小狗屡被欺骗之后对人的不信任。

17.先前:

老人热情招呼邻居尽情采摘,看到人们很节制,感到不解,催促邻居多采摘。

之后:

只管让紫苏长好,暗看邻居采摘的欣喜。

原因:

先前因为怕紫苏无人采摘生长不好,极力催促邻居,看到人们的反应感到不解。

后来明白催促邻居,不如让他们自己通过实践理解紫苏需要采摘的道理,自己只需要看管好紫苏。

18.一、乡下老人栽种紫苏任人采摘,让大家尝到了采摘的欣喜。

二、老妇人为了给紫苏遮阳种下了杏树,让杏子挂满枝头供人采摘。

三、两位老人的种植唤醒了大家的人情格局,让小区处处友善和谐,善行蔓延。

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

可是,我没听他的。

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

怎么

说?

它特别火爆。

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

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

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

一点不混。

并且,也不奢侈。

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

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

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

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

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

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

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

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

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

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

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

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

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

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

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

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

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

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

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

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

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

你来我往,此起彼伏。

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

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

它什么都来:

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

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

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

原来,端午又到了。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

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

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

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2.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

请简要分析。

(4分)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4分)

1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6分)

15.请探究文章最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