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4850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5课精品人教新课标版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

◎基础训练

1、找出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惊骇(hài)孤孀(shuānɡ)疮疤(chuānɡ)B、掳去(lǔ)惧惮(dàn)憎恨(zènɡ)

C、絮说(xù)诘问(jié)霹雳(pī)D、粗拙(zhuó)烦琐(suǒ)陆玑(jī)

2、找出下面有错别字的一项(a)

A、惶急疮疤诘问书藉B、疏散霹雳渴慕臂膀

C、惊异耐烦土匪和蔼D、精致粗拙茉莉寂寞

3、根据具体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疏懒:

不受拘束

(2)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惶急:

莫名其妙

(3)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渴慕很想要

(4)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

絮说:

悄悄的说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两脚两手,在床中间()一个“大”字,()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得那么热。

A、张开摆开压烤B、伸开摆成挤烤

C、张开摊成挤烘D、伸开摊成压烘

5、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6、下列句中说话得体的一项是(b)

A、老师对小明说:

“这道理很简单,是人就懂,你怎么不明白?

B、谢谢您的合作,欢迎您再来。

C、昨天是我的16岁诞辰。

D、老师,你上课讲得太快,我根本没听懂,再给我讲一遍。

 

◎课内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

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流。

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8、用一句话概括语段的大意:

长妈妈历尽千辛给我买书

9、本段对阿长的描写运用了__语言____、__动作____、___心理___、__肖像____。

10、阿长来问的《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是怎么想的?

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

很是惊讶

11、“我”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念错也能找到山海经

12、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用原句回答)

尽管是一部到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但“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13、这四本书对“我”有什么影响?

让“我”敬佩长妈妈

7、背影

◎基础训练

1、下边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琐屑(xiè)簌簌(sù)行李(xínɡ)颇(pō)

B、丧事(sān)赋闲(fù)拣定(jiǎn)迂(yū)

C、妥帖(tiē)典质(zhí)栅栏(shān)攀(bān)

D、游逛(ɡuànɡ)狼藉(jiè)颓唐(tū)搀(chān)

2、朱自清,字,著名的、、,著有诗文集《》、散文集《》等。

3、选出加点词运用正确的一项()

A、湖水明净如镜,毫不狼藉。

B、他腿有点毛病,走路很踌躇。

C、有人说90年代的青年是颓唐的一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D、对面的老大爷蹒跚地走来。

4.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他心里觉得踏实)

D、“进去吧,里面没人。

”(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5、判断题。

(对的打“√”,错的打“×”)

(1)本文写父子相爱相怜的感情,真挚动人。

但这种感情中渗透着淡淡的哀愁。

()

(2)本文共有四次写“背影”,首尾两次详写,中间略写。

()

(3)本文以“背影”为题的原因在于将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都浓缩在“背影”这一特殊的外貌上,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天地。

()

(4)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实则是以“背影”为主线贯穿全文。

()

6、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2)但最近几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课内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说道:

“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___________(戴着带着代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___________(慢慢轻轻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___________(掀身探身弯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___________(趴上登上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__________(扒攀抓)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______(抬缩提);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___________(用力努力吃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___________(溜爬趴)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说:

“①”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

“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7、选择括号中正确的词语,填在文中的空白处。

8、从下列句子中选择父亲告别时说的两句话(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上文①②处)。

A、再见了,好好保重!

B、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C、进去吧,里边没人。

D、小心自己,注意安全。

9、以上文字主要从哪些方面描写父亲?

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外貌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描写

10、看见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11、为什么说父亲“心里很轻松似的”?

12、上文最后一句“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又”字用得好,为什么?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明理由。

8、台阶

◎基础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涎水()揩一把()尴尬()()砌台阶()

凹dàng()nián性()áo不住()半shǎng()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豆浆硬币砍柴揩汗B、漫长黏性蹿上筹划

C、驼背疲倦挪动干脆D、板蹬烦躁头颅膝盖

3、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低眉顺眼: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若有所失:

4、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们家的台阶高,我们高攀不上。

(夸张)

B、柳树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专注的目光。

(拟人)

C、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

(拟人)

D、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比喻)

5、说说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2)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

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的一把推开我:

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课内欣赏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

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

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②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③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

他开始“磨刀”。

“磨刀”就是过烟瘾。

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④台阶旁栽着一裸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⑤父亲磨好了“刀”。

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⑥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

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

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

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墙边。

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⑦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

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

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6、“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漫长”有多长?

他都做了哪些准备?

7、如何理解下列语句。

(1)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2)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8、从第⑥段中的加点词语,分析父亲的辛苦。

9、选文表现了父亲怎样的精神?

10、父亲的准备过程是艰苦的。

它的根源是什么?

为什么?

 

9、老王

◎基础训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取缔()攥()翳()伛()

zhì()笨愧zuò()tā()败kūlóu()

2、指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内。

(1)老王常有失群落武的慌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

(2)每天清辰,老王抱着冰上三楼,带我们放入冰箱。

()

(3)我女儿说他是夜盲证,给他吃了大瓶的鱼杆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

3、文学常识填空。

《老王》的作者是________,她的丈夫是________,字________,学者、作家,著有小说________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等。

4、选词填空。

(1)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___________,因为他是单干户。

(惶恐惊恐)

(2)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___________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___________的小屋。

(偏僻荒僻破败塌败)

(3)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___________了。

(取消取缔)

(4)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___________在门框里。

(站立镶嵌)

5、选出下列句子中引号不同类的一项是()

A、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B、老王只有一只眼。

另一只眼是“田螺眼”,瞎的。

C、“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D、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走。

6、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

(1)“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车费减半。

(“带送”和“车费减半”表明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2)“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

(“我”的问,表现了什么?

◎课内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

“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着说:

“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

“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

“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

“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

我问:

“老王怎么了?

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

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

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都不是。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7、解释下列词语。

镶嵌:

滞笨:

愧怍:

8、“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话中的“镶嵌”一词能否换成“站立”?

9、找出文中描写老王肖像的语句,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10、为什么老王病危之际,还要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呢?

11、从上文哪段可以看出作者一家曾经给予老王帮助?

12、为什么想起老王就“总觉得心上不安”?

10、信客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嫉妒(jì)晦气(huì)诘问(jié)糟蹋(tà)

B、灰黯(àn)猝然(cù)诺诺(nuò)文绉绉(zhōu)

C、吊唁(yàn)焦灼(zhuó)克扣(kè)憎恨(zèng)

D、伎俩(liǎ)唏嘘(xù)呵斥(hē)昏厥(jué)

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错别字,指出后并加以改正。

A、克扣接济噩耗低媚顺眼()

B、唏嘘希罕呵斥风尘苦旅()

C、诘问伎俩颠沛穷愁了倒()

D、焦灼吊唁鸡零狗粹长途跋涉()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人的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___________

(2)穷困,受挫折。

___________

(3)突然,出乎意料。

___________(4)比喻事物零零碎碎,不成片段。

________

(5)路途遥远,爬山趟水,旅途艰苦。

___________(6)穷困受苦,非常失意。

__________

4、选出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A、噩耗传来,女人大放悲声。

B、信客说自己赚了钱要接济他。

C、半夜了,女儿还没有回来,妈妈焦虑万分。

D、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整整一条路都认识他。

5、对作者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余秋雨,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B、余秋雨的主要著作有《山居笔记》和《文化苦旅》。

C、余秋雨的散文集《山居笔记》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D、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是《戏剧理论史稿》。

6、《台阶》一文中写到乡邻们在一起戏称:

“你们家的台阶高!

”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信客》一文中信客举着信对着那个发了财的同乡大叫:

“这是你老婆的信!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课内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

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

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

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

“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

”“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

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

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

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

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

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

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

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

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

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

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

不能。

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

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7、人们喜欢齐集信客家中,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8、你怎样理解那些妇女对信客说“悄悄话”?

9、你怎样理解信客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10、选文中重点写了信客的什么事迹?

为什么这样安排?

11、信客只管通报消息就行了,为何还要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

12、指出选文中画“”线的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反映了信客的什么品质?

13、你认为信客具有怎样的品格和精神?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

1.B(zēnɡ)2、A3、(1)懒散而不惯受拘束。

(2)惊慌急迫。

(3)非常思慕。

(4)絮絮叨叨地说。

4、B5、《朝花夕拾》,周树人,《狂人日记》6、B7、电灯:

总以为自己比别的灯亮,其实只不过是有人给它戴了一顶帽子。

电脑:

似乎是无所不能,却只有在别人的敲击下才能找到自己的灵魂。

8、阿长给“我”买《山海经》及对“我”的影响。

9、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

适合阿长的身份,阿长不识字,只抓住了《山海经》有画的特点。

粗中有细。

10、“我”认为“说了也无益”。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11、“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12、尽管是一部到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但“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13、“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

7、背影

1、A(B.“sān”改为“sānɡ”;C.“zhí”改为“zhì”, “shān”改为“zhà”,“bān”改为“pān”;D“jiè”改为“jí”,“tū”改为“tuí”)2、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踪迹背影3、D4、D 5、

(1)√

(2)×(3)√(4)√6、

(1)说明父亲对茶房嘱咐了好些次,想到就再说,可见其周到、细密。

(2)“只是”一词深刻地表明父亲对社会已经绝望,在认为“在去之期不远”的心志下,只有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和孙子身上的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7、戴着蹒跚探身爬上攀缩努力爬8、BC9、D10、年迈的父亲给我买橘子,我非常感动。

11、父亲面对生活的重担,但为了不让儿子担心,故意装成轻松的样子。

12、内容:

“又”表明第二次,突出儿子对父亲的深情。

结构:

照应前文,前面有“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8、台阶

1、xiánkāigāngàqì凼黏熬晌2、D3、低眉顺眼:

形容屈服顺从的样子,在文中指忠厚老实,安守本分。

微不足道:

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

指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若有所失:

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惆怅。

4、A5、

(1)动作描写、表现父亲由于喜悦而手足无措的样子。

(2)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父亲因年老而挑水时有些吃力,可是自己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衰老。

6、“漫长”指他准备了大半辈子。

“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从建房需要的经济与物质即建材上进行了准备。

7、

(1)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也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叫人羡慕。

(2)这一句从侧面表现出父亲在冬天的劳动量,用父亲穿破的草鞋的高度来说明父亲的千辛万苦,说明建造新房不容易。

8、“鸣叫三遍”出发,“黄昏贴近”归来,说明了父亲出外一天劳动时间之长;“很疲倦”描写父亲的神态,表现他劳累的程度;“磨穿了底”说明他走路之多、之远。

9、父亲具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10、根源在于农村的经济落后。

父亲的现金收入的来源是砍柴,起早贪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许多建材是捡来的。

他的积累是如此艰难,归根到底是因为农村的经济极端落后。

9、老王

1、dìzuànyìyǔ滞怍塌骷髅2、(1)武(伍)慌(惶)(2)辰(晨)带(代)(3)证(症)杆(肝)3、杨绛;钱钟书;默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