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543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

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脂质与糖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化成性激素

B.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组分,也参与血脂运输

C.脂肪与糖原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

D.C、H、O、P是构成脂质和糖原的元素

【答案】D

【解析】胆固醇和性激素均属于脂质,在体内胆固醇可转化成性激素,A项正确;胆固醇参与动物细胞膜的组成,也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B项正确;脂肪与糖原都可以分解、供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C项正确;脂肪、固醇、糖原不含有P元素,D项错误。

【点睛】脂质并不都含有P元素:

脂肪、固醇不含有P元素,只含有C、H、O元素,只有磷脂含有C、H、O、N、P元素。

2.在高等植物或高等动物的细胞中,不具有信息交流作用的结构是

A.胞间连丝B.核孔C.核糖体D.细胞膜

【答案】C

【解析】高等植物细胞可以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间信息交流的通道;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不具有信息交流作用;细胞膜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选C。

3.将生长状态一致的小麦幼苗分成甲、乙两组,分别移入适宜的营养液中在光下培养,并给甲组的营养液适时通入空气,乙组不进行通气处理.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组的根对a离子的吸收速率远大于乙组的.关于这一实验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根细胞对a离子的吸收过程属于自由扩散

B.根细胞对a离子的吸收过程有能量的消耗

C.给营养液通入空气有利于小麦幼苗的生长

D.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对a离子的吸收

【答案】A

4.下列关于真核生物的核DNA分子中(A+C)/(G+T)与(A+T)/(G+C)两个比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碱基序列不同的双链DNA分子,前一比值不同

B.后一个比值越大,双链DNA分子的稳定性越高

C.当两个比值相同时,可判断这个DNA分子是双链

D.经半保留复制得到的DNA分子,前一比值等于1

【答案】D

【解析】真核生物的DNA分子为双链DNA,双链DNA中A=T,G=C,(A+C)/(G+T)=1,D项正确;碱基序列不同的双链DNA分子,(A+T)/(G+C)不同,A项错误;A—T之间有两个氢键,G—C之间有三个氢键,(A+T)/(G+C)比值越大,双链DNA分子的稳定性越低,B项错误;单链DNA分子中(A+C)/(G+T)与(A+T)/(G+C)两个比值也可能相同,C项错误;

【点睛】DNA单链、双链的判断:

(1)若DNA分子中A=T,G=C,(A+C)/(G+T)=1,则可能是DNA双链,也可能是DNA单链。

(2)若DNA分子中A≠T,G≠C,(A+C)/(G+T)≠1,则一定不是DNA双链。

5.如图所示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巳知Ⅰ1不含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致病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B.Ⅲ2与正常男性婚配,子女患病的概率为0

C.在自然人群中,该遗传病的男性患者少于女性患者

D.该遗传系谱图中所有的患者均为杂合子

【答案】B

【解析】Ⅰ1不含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其女儿一定含有其包括X染色体在内的23条染色体,其女儿为患者,据此可知该病为显性遗传病,;根据II2为患者,其女儿Ⅲ2正常,可排除伴X显性遗传病,该病应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项错误;Ⅲ2正常,与正常男性婚配,子女患病的概率为0,B项正确;常染色体遗传病发病率与性别无关,C项错误;图中患者Ⅰ2可能为纯合子,D项错误。

6.取某植物的胚芽鞘和幼根,切除胚芽鞘尖端和幼根根尖的尖端(即切除根冠和分生区),然后将胚芽鞘(近尖端向上)和幼根(近尖端向上)直立放置,分别在两者切面的左侧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生长素浓度为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培养在黑暗条件下,幼根和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方向相反,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合理的是

A.幼根向左弯曲生长,生长素在幼根中是非极性运输

B.幼根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幼根中是非极性运输

C.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

D.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

【答案】D

【解析】在两者切面的左侧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且生长素浓度为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则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运到尖端下面一段,且左侧生长素浓度较高,胚芽左侧生长较快,向右侧弯曲生长;生长素可以由根尖端向伸长区进行极性运输,但由于根对生长素较为敏感,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对根而言具有抑制作用,根左侧生长受抑制,向左弯曲生长。

选D。

二、非选择题

7.科研人员对猕猴桃果肉的光合色素、光合放氧特性进行了系列研究。

图1为光合放氧测定装置示意图,图2为不同光照条件下果肉随时间变化的光合放氧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影响光合放氧速率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反应室中加入NaHCO3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若提高反应液中NaHCO3浓度,果肉放氧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_(填“增大”、“减小”、“增大后稳定”或“稳定后减小”)。

(2)图2中不同时间段曲线的斜率代表光合放氧的速率,对15~20min曲线的斜率几乎不变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20min后停止光照,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5的含量将__________,ADP的含量将____________。

【答案】

(1).光照、温度、CO2(NaHCO3)浓度

(2).提供CO2(3).增大后稳定(4).光合产氧量与呼吸耗氧量相等(5).减少(6).增加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考查对光合作用过程、影响因素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此题,可根据环境条件改变后某物质的来源和去路的变化分析短时间内其含量变化。

(1)图1中NaHCO3溶液可以维持反应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相对稳定,环境温度可以影响酶活性,光照可以提供光反应所需能量,三者均可影响光合放氧速率。

提高反应液中NaHCO3浓度,可以提供较多的二氧化碳,促进暗反应,使光反应的产物[H]、ATP消耗加快,从而促进光反应,提高果肉放氧速率。

受色素含量、酶含量限制,果肉放氧速率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不再继续增加,保持相对稳定。

(2)图2中15~20min曲线的斜率几乎不变,说明氧气浓度不再增加,应是光合产氧量与呼吸耗氧量相等;20min后停止光照,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5的合成减少,但二氧化碳固定照常进行,C5含量将减少,ATP合成减少,分解正常进行,ADP的含量将增加。

【点睛】环境改变时光合作用各物质含量的变化分析

(1)分析方法:

需从物质的生成和消耗两个方向综合分析。

示例:

CO2供应正常,光照停止时C3的含量变化

(2)物质含量变化的比较

条件

光照由强到弱,CO2供应不变

光照由弱到强,CO2供应不变

CO2供应由充足到不足,光照不变

CO2供应由不足到充足,光照不变

C3含量

增加

减少

减少

增加

C5含量

减少

增加

增加

减少

[H]和ATP的含量

减少

增加

增加

减少

(CH2O)的合成量

减少

增加

减少

增加

8.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丝状病毒,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酸和壳复合体构成,含线性核酸分子和四个独立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埃博拉病毒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60℃、30分钟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两分钟,可使之完全灭活。

(1)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的核酸不含胸腺嘧啶,可以推测埃博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___。

(2)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机体无法正常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___________免疫应答过程,导致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致病。

(3)对志愿者接种埃博拉试验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同时产生的免疫细胞有效应T细胞和______。

志愿者再次感染埃博拉病毒之后,病理症状减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埃博拉病毒在紫外线照射下可以有效杀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RNA

(2).特异性(3).记忆细胞或浆细胞(4).发生二次免疫,能快速高效产生大量抗体,将抗原清除(5).紫外线能破坏蛋白质或RNA的结构,从而使埃博拉病毒丧失感染能力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考查对免疫方式、免疫过程的理解和识记。

解答此题,可根据体液免疫过程分析免疫预防的原理。

(1)胸腺嘧啶是DNA特有的碱基,埃博拉病毒的核酸不含胸腺嘧啶,其遗传物质应不是DNA,只能是RNA。

(2)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属于特异性免疫。

(3)志愿者接种埃博拉试验疫苗后,抗体由效应B细胞产生,B细胞分裂、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

志愿者感染埃博拉病毒之后,记忆细胞可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进而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特异性的和病毒结合,使之失去侵染细胞的能力。

(4)紫外线能破坏蛋白质或RNA的结构,使之变性失活,从而使埃博拉病毒丧失感染能力。

9.宁夏某地原是煤矿矿区,多年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

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湿地生态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演替,改造初期,该公园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

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

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次生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能量在沿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是逐渐减小的(4).捕食和竞争(5).浮游生物类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群落、生态系统功能,考查对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能量流动特点的理解。

解答此题,可根据图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判断其种间关系,进而判断一种生物数量变化后,其他生物的数量变化。

(1)荒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土壤中含有植物的根系和种子,在此基础上演变为湿地生态公园生物群落属于次生演替。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由于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所以食物链不会很长。

(2)图中杂食性鱼类以昆虫为食,同时二者均摄食水草,二者之间同时具有捕食、竞争关系。

(3)水草腐烂后,直接或间接以水草为食的生物将减少,浮游植物可以获得较多的光照和无机盐离子,最先快速增殖。

【点睛】“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0.野生型果蝇表现为灰体、直刚毛、长翅,从该野生型群体中分别得到了甲、乙两种单基因隐性突变的纯合体果蝇,同时还得到残翅种类的果蝇丙(突变性状显、隐性未知),其特点如表所示,果蝇有4对染色体(Ⅰ~Ⅳ号,其中Ⅰ号为性染色体).

表现型

表现型特征

基因型

基因所在染色体

黑檀体

体呈乌木色、黑亮

ee

黑体

体呈深黑色

bb

残翅

翅退化,部分残留

(V或v)

某小组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探究性状的遗传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小组同学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要探究残翅性状的显隐性,通过杂交实验得到F1均为野生型,F1果蝇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和基因关系如图所示,该杂交实验选用的果蝇是________,根据F1性状表现,残翅性状为_______性,在图中相应染色体上标出该对基因(长翅和残翅V—v)。

(2)用甲果蝇与乙果蝇杂交,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表现型为__________,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中果蝇体色性状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分离.

(3)该小组又从乙果蝇种群中得到一只表现型为焦刚毛、黑体的雄蝇,与一只直刚毛灰体雌蝇杂交后,子一代雌雄交配得到的子二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直刚毛灰体♀:

直刚毛黑体♀:

直刚毛灰体♂:

直刚毛黑体♂:

焦刚毛灰体♂:

焦刚毛黑体♂=6:

2:

3:

1:

3:

1,则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控制刚毛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

【答案】

(1).甲和丙

(2).隐性(3).

(4).EeBb(5).灰体(6).会(7).BBXAXA、bbXaY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考查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解答此题,可根据表中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断它们在遗传时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对第(3)小题中子二代的表现型分别分析体色和刚毛性状,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亲代的基因型。

(1)探究残翅性状的显隐性,通过杂交实验得到F1均为野生型,可知残翅性状为隐性。

据图可知F1果蝇细胞中含有BB和Ee,则该杂交实验选用的果蝇是甲BBee和丙BBEE,据表可知,B(b)和V(v)均位于Ⅱ号染色体上,F1果蝇细胞中Ⅱ号染色体上同时含有V和v基因。

(2)甲果蝇BBee与乙果蝇bbEE杂交,F1的基因型为BbEe,表现型为野生型灰体,F1雌雄交配,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2中出现灰体、黑檀体、黑体等不同体色类型,出现性状分离。

11.利用植物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绿色能源”,其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人类对煤、石油等燃料的消耗。

科学家发现,在微生物A和微生物B的作用下,利用植物秸秆为原料可生产燃料乙醇(如下图甲);在微生物M产生的脂肪酶作用下,植物油与甲醇反应能够合成生物柴油(如下图乙)。

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微生物A利用自身合成的____酶、____酶和______酶等,把作物秸秆中________分解成葡萄糖;微生物B利用葡萄糖发酵生产乙醇应控制的条件是_________。

(2)图乙中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植物油不易挥发,宜选用______、____等方法从油料作物中提取;筛选产脂肪酶的微生物M时,选择培养基中添加的植物油为微生物生长提供________,培养基灭菌采用的最适方法是______________法。

(3)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数量,可选用_________法直接计数。

【答案】

(1).C1

(2).Cx(3).葡萄糖苷(4).纤维素(5).无氧(6).压榨(7).萃取(8).碳源(9).高压蒸汽灭菌(10).显微镜直接计数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分离,考查对培养基成分、灭菌方法、微生物分离方法的理解。

解答此题,可根据植物油不易挥发、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

(1)植物秸秆中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图甲中微生物A利用自身合成的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等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经无氧呼吸产生乙醇。

(2)植物油不易挥发,不宜选用蒸馏法提取,但易溶于有机溶剂,可选用压榨、萃取等方法从油料作物中提取;植物油含有C、H、O元素,可用作培养基中的碳源,培养基灭菌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

(3)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数量,可选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点睛】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的三种常用方法比较

提取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

压榨法

萃取法

实验原理

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

通过机械加压,压榨出果皮中的芳香油

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蒸发溶剂获得芳香油

方法步骤

①水蒸气蒸馏

②分离油层

③除水过滤

①石灰水浸泡、漂洗

②压榨、过滤、静置

③再次过滤

①粉碎、干燥

②萃取、过滤

③浓缩

适用范围

适用于提取玫瑰油、薄荷油等挥发性强的芳香油

适用于柑橘、柠檬等易焦糊原料的提取

适用范围广,要求原料的颗粒要尽可能细小,能充分浸泡在有机溶剂中

优点

简单易行,便于分离

生产成本低,易保持原料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出油率高,易分离

局限性

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

分离较为困难,出油率相对较低

使用的有机溶剂处理不当会影响芳香油的质量

12.下图为利用生物技术获得生物新品种的过程示意图。

据图回答:

(1)在培育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中,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常作为标记基因,只有含_______________的细胞才能在卡那霉素培养基上生长。

上图为获得抗虫棉技术的流程。

A过程需要的酶有________、_______。

图中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受体细胞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C过程的培养基除含有必要营养物质、琼脂和激素外,还必须加入________。

(2)离体棉花叶片组织经C、D、E成功地培育出了转基因抗虫植株,此过程涉及的细胞工程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该技术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3)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的具体方法是使用______________与提取出的___________做分子杂交。

(4)科学家将植株细胞培养到____________阶段,再包上人工种皮,制成了神奇的人工种子,以便更好地大面积推广培养。

【答案】

(1).卡那霉素抗性基因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3).DNA连接酶(4).农杆菌转化法(5).卡那霉素(6).植物组织培养(7).细胞全能性(8).标记的目的基因(9).mRNA分子(10).胚状体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考查对基因工程、植物组织培养操作程序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此题,可根据题中培育流程图判断各过程的名称及其方法、原理。

(1)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细胞才能在卡那霉素培养基上生长。

上图为获得抗虫棉技术的流程。

A过程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需要用同样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然后用DNA连接酶连接。

图中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受体细胞采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

C过程需要根据标记基因选择含有抗虫基因的植物细胞,培养基中需要加入卡那霉素。

(2)离体棉花叶片组织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为植株,该技术依据的原理是细胞全能性。

(3)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可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为探针,与提取出的mRNA分子做分子杂交,若出现杂交分子,说明目的基因已转录。

(4)制备人工种子应将植株细胞培养到胚状体阶段,再包上人工种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