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四.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8827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9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四.docx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四.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四.docx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四

数量关系常用公式

一、五大方法

1.代入法:

代入法时行测第一大法,优先考虑。

2.赋值法:

对于有些问题,若能根据其具体情况,合理巧妙地对某些元素赋值,特别是赋予确定的特殊值,往往能使问题获得简捷有效的解决。

题干中有分数,比例,或者倍数关系时一般采用赋值法简化计算,赋值法经常应用在如工程问题,行程问题,费用问题等题目中。

3.倍数比例法:

若a:

b=m:

n(m、n互质),

则说明:

a占m份,是m的倍数;

b占n份,是n的倍数;

a+b占m+n份,是m+n的倍数;

a-b占m-n份,是m-n的倍数。

4.奇偶特性法:

两个奇数之和/差为偶数,两个偶数之和/差为偶数,一奇一偶之和/差为奇数;

两个数的和/差为奇数,则它们奇偶相反,两个数的和/差为偶数,则它们奇偶相同;

两个数的和为奇数,则其差也为奇数,两个数的和为偶数,则其差也为偶数

5.方程法:

很多数学运算题目都可以采用列方程进行求解。

方程法注意事项:

未知数要便于列方程;未知数可以用字母表示,也可以用“份数”,还可以用汉字进行替代。

二、六大题型

1.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程问题一般采用赋值法解题。

赋值法有2种应用情况,第一种是题干中已知每个人完成工作的时间,这时我们假设工作量为工作时间的最小公倍数,进而得到每个人的工作效率,从而快速求解;第二种是题干中已知的是每个人工作效率的等量关系,这时我们通过直接赋效率为具体值进行快速求解。

2.行程问题:

路程=速度×时间

行程问题一般要通过数形结合进行快速求解,常见的解法包括列方程,比例法等。

常考的题型包括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

路程和=速度和×时间

追及问题:

路程差=速度差×时间

3.溶液问题:

浓度=溶质÷溶液

溶液问题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溶液的混合,这种问题用公式解决;另外一种是单一溶液的蒸发或稀释,这种题目一般用比例法解决,即利用溶质不变进行求解。

4.容斥原理:

两集合型的容斥原理题目,关键是分清题目中的条件I和条件II,然后直接套用公式:

满足条件I的个数+满足条件II的个数-两者都满足的个数=总个数-两者都不满足的个数

三集合公式型题目,需要大家记住公式核心公式:

A+B+C-AB-AC-BC+ABC=总个数-三者都不满足的个数

三集合图示型题目,当题目条件不能直接代入标准公式时,我们可以考虑利用图示配合,标数解答。

5.和差倍比问题:

和差倍比问题是研究不同量之间的和、差、倍数、比例关系的数学应用题,是数学运算中比较简单的问题。

但这类问题对计算速度和准确度要求较高,一般采用代入法快速求解。

6.最值问题:

三类

第一,抽屉原理,特征“至少+保证”,方法“最不利原则”,答案“最不利+1”;

第二,多集合问题,特征“至少”,方法“逆向考虑”;这类题目的做法,一般就是将每个集合不满足的个数求出,然后求和得到有不满足集合的个数最多,再用总数减去这个和,得到满足的个数最少为多少。

第三,构造数列,特征“最多最少”,方法“极端思想”这类题目的做法就是在极端思维情况下,构造出满足条件的一个数列,然后数列求和等于题目所给总和,再根据提问方式得到最终结果。

三、八大公式

1.裂项相消公式:

2.植树问题:

单边线型植树公式:

棵数=总长÷间隔+1;

单边环型植树公式:

棵数=总长÷间隔;

单边楼间植树公式:

棵数=总长÷间隔-1;

双边植树问题公式:

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树的2倍。

3.方阵问题: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

外圈比内圈多8人;

在方阵中:

总人数=N2=(外圈人数4+1)2,最外圈为4N-4人

4.等距离平均速度:

(其中v1和v2分别代表往、返的速度)

5.沿途数车公式:

发车时间间隔

(其中t1和t2分别代表迎面来一辆车所需时间和从身后超过一辆车所需时间)

6.排列组合公式:

排列公式:

组合公式:

7.过河问题公式:

M个人过河,船上能载N个人,由于需要a人划船,故共需过河

8.等差数列公式:

和=

=平均数×项数=中位数×项数

 

年龄问题

一、考情分析

年龄问题在历年的国考和省考中出现的频次不大,题目整体难度也不大,属于得分题目,只要考生掌握了基本的计算公式,在计算过程中细致认真,基本能掌握这一考点。

二、年龄问题概述

年龄问题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十分常见的问题,也是公务员考试数学运算部分中的常见题型。

一般题干中已知两人的年龄,然后求若干年前或若干年后两人年龄之间倍数关系。

它的主要特点是:

时间发生变化,年龄在增长,但是年龄差始终不变。

年龄问题往往是“和差”、“差倍”等问题的综合应用。

年龄问题中不管涉及的是多少年前还是多少年后的年龄,唯一不变的是年龄差,可以说年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年龄差不变”。

所以用年龄差来做运算过程中的基准量,便可以大大简化计算过程。

如果能深刻理解年龄差的作用,在面对年龄问题时,更可以瞬间找到切入点。

三、解题方法

(一)直接分析法

例题1:

父亲今年44岁,儿子今年16岁,当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年龄的8倍时,父子的年龄和是多少?

A.36B.54C.99D.162

【答案详解】父子的年龄差是一个不变量,二者的年龄差为44-16=28岁。

因此,当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8倍时,儿子的年龄为28÷(8-1)=4岁,此时父子的年龄和为4×(8+1)=36岁。

例题2:

在一个家庭中有爸爸、妈妈、女儿和儿子。

现在把所有成员的年龄加在一起是77岁,爸爸比妈妈大3岁,女儿比儿子大2岁。

5年前,全家所有人的年龄总和是58岁。

现在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岁?

A.67B.32C.35D.78

【答案详解】根据5年前全家所有人的年龄和是58岁,可以推出现在全家人的年龄总和应该是58+4×5=78岁。

但实际上的年龄总和却是77岁,差了1岁,说明有一个人只长了4岁,这个人只能是儿子(5年前尚未出生)。

女儿就应该是4+2=6岁,现在父母的年龄和是77-4-6=67岁,又知他们的年龄差是3岁,可求出爸爸的年龄是(67+3)÷2=35岁。

(二)方程法

例题3:

1998年,甲的年龄是乙的年龄的4倍。

2002年,甲的年龄是乙的年龄的3倍。

问甲、乙二人2000年的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A.34岁,12岁B.32岁,8岁C.36岁,12岁D.34岁,10岁

【答案详解】设1998年乙的年龄是x岁,那么甲的年龄是4x岁。

从1998年到2002年经过了4年,两个人都长了4岁,那么这个时候,甲的年龄是4x+4岁,乙的年龄是x+4岁。

由于甲的年龄是乙的3倍,所以,4x+4=3(x+4),x=8。

也就是说1998年,乙的年龄是8岁,则2000年的年龄是10岁,直接选择D。

(三)和差倍关系法

例题4:

2004年小强小学毕业时正好12岁,妈妈40岁,多少年前妈妈的年龄正好是小强的5倍?

A.4B.5C.8D.7

【答案详解】妈妈和小强的年龄差为40-12=28岁;

当妈妈的年龄是小强的5倍时,妈妈与小强的年龄差就相当于小强年龄的4倍,此时小强的年龄为28÷(5-1)=7岁。

12-7=5,故5年前妈妈的年龄正好是小强的5倍。

(四)表格法

例题5:

5年前甲的年龄是乙的3倍,10年前甲的年龄是丙的一半,若用y表示丙当前的年龄,下列哪一项能表示乙当前的年龄?

A.

+5B.

+10C.

D.3y-5

【答案详解】设乙当前的年龄为m,依题意画表格:

(五)数轴法

例题6:

甲、乙两人年龄不等,已知当甲像乙现在这么大时,乙8岁;当乙像甲现在这么大时,甲29岁。

问今年甲的年龄为多少岁?

A.22B.34C.36D.43

【答案详解】画数轴可知甲比乙大,设二者年龄差为x,如图所示甲应小于29岁,直接选A。

(六)代入排除法

例题7:

张繁30多岁时她女儿出生,2008年她女儿的年龄是她的年龄的■,2009年张繁多少岁?

A.61B.51C.62D.52

【答案详解】由题意可知,2008年张繁的年龄为5的倍数,因此2009年张繁的年龄除以5余1,排除C、D两项。

若2008年张繁60岁,则她女儿为24岁,张繁36岁时女儿出生,符合题意,选择A。

若2008年张繁50岁,则她女儿为20岁,张繁30岁时女儿出生,不符合题意,排除。

四、核心要点

主要特点是:

时间发生变化,年龄在增长,但是年龄差始终不变。

年龄问题往往是“和差”、“差倍”等问题的综合应用。

解题时,我们一定要抓住年龄差不变这个解题关键。

解答年龄问题的一般方法:

几年后的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小年龄

几年前的年龄=小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

盈亏问题

一、考情分析

盈亏问题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出现得比较少,但是在各省市的公务员考试中出现得比较多,相信在以后的考试中还是会有所出现。

这类题型比较简单,考生只需要记住公式即可。

二、题型介绍

盈亏问题早在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第六章——盈不足章节中就曾记载,盈就是有余,亏就是不足的意思。

把一定数量的物体分给若干个对象,按某种标准分,结果刚好分完,或多余(盈),或不足(亏),再按另一种标准分,又出现分完、多余或不足的结果,根据每次的结果来求物体以及分配对象的数量的问题,就称为盈亏问题。

盈亏问题的常见题型为给出某物体的两种分配标准和结果,来求物体和分配对象的数量。

由于每次分配都可能出现刚好分完、多余或不足这三种情况,那么就会有多种结果的组合,这里以一道典型的盈亏问题对三种情况的几种组合加以说明。

现有一筐苹果,不知道有多少个,一群小朋友,也不知有多少人,把这些苹果平分给这些小朋友,根据每组的两个条件,求出苹果和小朋友的人数。

1.一盈一亏

如果每人分9个苹果,就剩下10个苹果;如果每人分12个苹果,就少20个苹果。

2.两次皆盈

如果每人分8个苹果,就剩下20个苹果;如果每人分7个苹果,就剩下30个苹果。

3.两次皆亏

如果每人分11个苹果,就少10个苹果;如果每人分13个苹果,就少30个苹果。

4.一盈一尽

如果每人分6个苹果,就剩下40个苹果;如果每人分10个苹果,就刚好分完。

5.一亏一尽

如果每人分14个苹果,就少40个苹果;如果每人分10个苹果,就刚好分完。

无论根据以上哪组条件,都可以求出有小朋友10人,苹果100个。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抓住两次分配时盈亏总量的变化,经过比对后,再来进行计算。

三、解题方法

(一)公式法

针对每一种题型,我们都有固定的公式来解决。

实际上盈亏问题一般都是一种货物的两种分配方法,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人数=两次分配的剩余/亏欠的货物数之差÷两次分配中每个人得到的货物数之差

大家可以尝试着用上面的公式来解下面这些题:

例题1:

现有一筐苹果,不知道有多少个,一群小朋友,也不知有多少人,把这些苹果平分给这些小朋友,根据以下不同条件,求出苹果和小朋友的人数。

(1)如果每人分9个苹果,就剩下10个苹果;如果每人分12个苹果,就少20个苹果。

(2)如果每人分8个苹果,就剩下20个苹果;如果每人分7个苹果,就剩下30个苹果。

(3)如果每人分11个苹果,就少10个苹果;如果每人分13个苹果,就少30个苹果。

(4)如果每人分6个苹果,就剩下40个苹果;如果每人分10个苹果,就刚好分完。

(5)如果每人分14个苹果,就少40个苹果;如果每人分10个苹果,就刚好分完。

【答案详解】分别根据不同分配结果的公式列式计算:

(1)小朋友有(10+20)÷(12-9)=10人,苹果有9×10+10=100个。

(2)小朋友有(30-20)÷(8-7)=10人,苹果有8×10+20=100个。

(3)小朋友有(30-10)÷(13-11)=10人,苹果有11×10-10=100个。

(4)小朋友有40÷(10-6)=10人,苹果有6×10+40=100个。

(5)小朋友有40÷(14-10)=10人,苹果有14×10-40=100个。

(二)方程法

如果不愿意记公式的话,我们也可以直接用方程法来解题。

例题2:

某班去划船,如果每只船坐4人,就会少3只船;如果每只船坐6人,还有2人留在岸边。

问有多少个同学?

A.30B.31C.32D.33

【答案详解】设小船有x只,根据人数不变列方程:

4(x+3)=6x+2,解得x=5。

所以有同学6×5+2=32人。

四、题型精讲

(一)直接计算型

这类题可以直接对应到上面公式中所说的其中一个类型,直接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到答案。

例题3:

在一次救灾扶贫中,给贫困户发放米粮。

如果每个家庭发50公斤,那么多230公斤;如果每个家庭发60公斤,那么少50公斤。

问这批粮食共()公斤。

A.1630B.1730C.1780D.1550

【答案详解】此题为“一盈一亏”型,贫困户一共有(230+50)÷(60-50)=28家,因此粮食一共有28×50+230=1630公斤。

例题4:

士兵背子弹作行军训练,若每人背45发,则多680发;若每人背50发,则还多200发。

问有子弹多少发?

A.4800B.4500C.5000D.5450

【答案详解】由题意可知,此题为两次都有余(盈),有士兵(680-200)÷(50-45)=96人,有子弹50×96+200=5000发。

需要注意的是,公务员考试中最常见的是“一盈一亏型”。

(二)条件转换型

这类题目直接套公式是得不到答案的,需要我们把已知条件换一种说法,将它转化成为上述五种标准形式中的一种才可以。

例题5:

有个班的同学去划船,他们算了一下。

如果增加一条船,正好每条船可以坐8人;如果减少一条船,正好每条船可以坐12人,问这个班共有几名同学?

A.38B.96C.48D.92

【答案详解】此题需要进行条件转换,如果不增加船,那么每条船坐8人,还剩余8人;如果不减少船,每条船坐12人,还少了12人。

这就转化成了常规的盈亏问题,有船(8+12)÷(12-8)=5只,共有同学8×(5+1)=48人。

例题6:

一单位组织员工乘坐旅游车去泰山,要求每辆车上的员工人数相等。

起初,每辆车上乘坐22人,结果有1人无法上车;如果开走一辆空车,那么所有的游客正好能平均乘坐到其余各辆旅游车上。

已知每辆车上最多能乘坐32人,请问该单位共有多少员工去了泰山?

A.269人B.352人C.478人D.529人

【答案详解】开走一辆空车,则剩余22+1=23人,需要把23人平均分配到剩余的旅游车上。

23的约数只有23和1,而每辆车最多能乘坐32人,排除将23人分配到1辆车上的情况(22+23>32),只能每辆车上分配1人,分配后每辆车有22+1=23人。

进行条件转换,如果没有开走那辆车,那么每辆车分配23人,还少23人,加上已有条件“每辆车上乘坐22人,结果有1人无法上车”,就转化成了常规的盈亏问题,有车(1+23)÷(23-22)=24辆,有员工24×22+1=529人。

例题7:

某单位以箱为单位向困难职工分发救济品,如果有12人每人各分7箱,其余的每人分5箱,那么余下148箱;如果有30人每人各分8箱,其余的每人分7箱,那么余下20箱。

由此推知该单位共有困难职工:

A.61人B.54人C.56人D.48人

【答案详解】若每人分5箱,则余148+12×(7-5)=172箱;若每人分7箱,则余20+30×(8-7)=50箱。

这就转化成常规的盈亏问题,共有职工(172-50)÷(7-5)=61人。

植树问题

一、考情分析

通过近几年的国考来看,植树问题虽然并不像行程问题、利润问题那样年年都会考查。

但是总是会出现一些植树问题与其他问题相结合的题目,同时在省考中还是会经常出现很多植树问题,并且在近几年的省市考试中得到了延伸,考题中开始出现锯木头、爬楼梯等各类植树问题的变形。

大家同样需要重视这类问题。

二、基础知识

什么是植树问题呢?

我们给定了一段路线上,然后每隔一定的距离种一棵树,同时给出植树的方式(比如端点是否植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路的总长度,就可以求出共需要种多少树,这类问题就是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中经常涉及到的几个概念有:

路长、株距和棵数。

我们通过下面这个例子来认识一下植树问题以及相关概念。

在长为20米的路上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问要种多少棵?

对于这种问题,我们可以画个图来说明一下:

在这里面,“路长”顾名思义,就是整个道路的长度,也就是这个题目里面的那个“20米”,“株距”指的是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就是题目中的“5米”,“棵数”就是指树木的数量,看图很明显知道,就是5棵数。

大家需要记住这三个概念:

路长、株距和棵数。

因为接下来讲解的所有内容都跟这三个概念相关。

三、植树问题基本类型

植树问题从大的方面来分类,可以分成封闭路线和开放路线两大类的问题,而开放路线又可以分成三种不同的情况。

所有的植树问题都是跟这四种问题相关,我们现在来一一介绍这些类型。

(一)封闭路线植树问题

应用公式:

棵数=路长÷株距

路长=株距×棵数

株距=路长÷棵数

例题1:

在圆形的花坛周围植树,已知周长为50米,如果每隔5米种一棵树的话,一共可以种多少棵?

A.9B.10C.11D.12

【答案详解】这是一道典型的封闭性植树问题,首尾重合。

棵树就等于总段数=路长÷株距,因此选B。

做封闭性植树问题时,无论是圆形、三角形还是方形封闭,都是一样的解法,不要被图形迷惑。

(二)两端植树的开放路线植树问题

应用公式:

棵树=路长÷株距+1

路长=株距×(棵数-1)

株距=路长÷(棵数-1)

例题2:

在一条公路的两边植树,每隔3米种一棵树,从公路的东头种到西头还剩5棵树苗,如果改为每隔2.5米种1棵,还缺树苗115棵,则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A.700B.800C.900D.600

【答案详解】开放路线两端均植树问题。

本题的突破口在于树苗的数量一定。

设公路长为a米,利用公式“棵树=路长÷株距+1”,每隔3米种一棵树时,公路两边植树的数量为2(a÷3+1);每隔2.5米种一棵树时,公路两边植树的数量为2(a÷2.5+1)。

可列方程2(a÷3+1)+5=2(a÷2.5+1)-115,解得a=900。

(三)只有一端种树的开放路线植树问题

应用公式:

棵数=路长÷株距

路长=株距×棵数

株距=路长÷棵数

例题3:

从图书馆到百货大楼有25根电线杆,相邻两根电线杆的距离都是30米,从图书馆到百货大楼距离是多少?

(图书馆门口没有一根电线杆)

A.750B.720C.680D.700

【答案详解】“图书馆门口没有一根电线杆”,说明是“只有一端植树”型。

利用公式解题,总路长=段数×株距=棵树×株距=25×30=750米。

(四)两端都不种树的开放路线植树问题

应用公式:

棵数=路长÷株距-1

路长=株距×(棵数+1)

株距=路长÷(棵数+1)

例题4:

有两座楼间距500米,若在两座楼间每隔25米种一棵树,则共需种多少棵树?

A.19B.20C.21D.22

【答案详解】“两端都不植树”类型。

根据公式,棵数=段数-1。

所以共需种500÷25-1=19棵树。

四、植树问题典型变形

现在的公务员考试难度越来越大,考查植树问题的时候不再只是单纯考查大家种树了,他们更希望大家还能够锯锯木头,爬爬楼梯,我们现在可以来看看,这些东西跟种树是完全一样的。

(一)锯木头问题

一根木料有两个端点,n段有2n个端点,每锯一次增加两个端点。

故一根木料要锯成x段,需要增加(2x-2)个端点,即只需锯(x-1)次,相当于两端不植树的不封闭路线植树的问题。

例题5:

有3根相同的木料,打算把每根锯成3段,每锯开一处需要3分钟,全部锯开需多少时间?

A.20B.15C.18D.23

【答案详解】植树问题的变形。

一根木料需锯3-1=2次,所以共需3×2×3=18分钟。

(二)爬楼梯问题

一幢n层的高楼,从底层到顶层需要走(n-1)层的楼梯,相当于两端都植树的不封闭植树问题。

若爬完一层休息一次,则从底层到顶层需要休息(n-2)次。

例题6:

从一楼走到五楼,爬完一层休息30秒,一共要210秒,那么从一楼走到七楼,需要多少秒?

A.318B.294C.330D.360

【答案详解】从一楼走到五楼一共爬了4层,因此需要休息3次,休息了30×3=90秒;

那么爬到五楼所需时间为210-90=120秒,爬一层楼需要120÷(5-1)=30秒。

从一楼走到七楼一共需要休息5次,共费时(7-1)×30+5×30=330秒。

再强调一次,一幢n层的高楼,从底层到顶层需要走(n-1)层的楼梯,相当于两端都植树的不封闭植树问题。

若爬完一层休息一次,则从底层到顶层需要休息(n-2)次。

(三)打木桩问题

一段路打了n个木桩,每一根木桩就相当于一棵树,一般来说,木桩要求在路的两端都要打上一根,因此,打木桩问题就相当于两端都植树的不封闭植树问题。

例题7:

某工地从一条直道的一端到另一端每隔3米打一个木桩,一共打了49个木桩。

现在要改成4米打一个木桩,那么可以不拔出的木桩共有多少个?

A.8B.9C.11D.13

【答案详解】直道的总长=段数×间距=(49-1)×3=144米。

依题意,不拔出来的木桩距离起点的距离必须能被3和4整除,3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12,即从起点开始每隔12米有一个木桩可以不拔出,144÷12=12,故有12+1=13根木桩不用拔出。

(四)队列问题

一列队伍中,每列(行)有n人,则中间有(n-1)个株距,若株距为a米,则队伍长为a(n-1)米,相当于两端都植树的不封闭植树问题。

例题8:

运动会上,某检阅队伍400人,分成8竖行并列前进,前后2人相隔2米,每分钟走80米。

这支队伍通过62米的检阅台需要多少分钟?

A.3B.4C.5D.2

【答案详解】首先应求出队伍的长度:

每行有400÷8=50人,则队伍的长度是(50-1)×2=98米。

由此可知队伍通过检阅台行驶的总路程是98+62=160米,需要160÷80=2分钟。

五、核心要点

植树问题:

单边线型植树公式:

棵数=总长÷间隔+1;

单边环型植树公式:

棵数=总长÷间隔;

单边楼间植树公式:

棵数=总长÷间隔-1;

双边植树问题公式:

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树的2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