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891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docx

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

部编版语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病句修改题解题技巧

一、什么是病句。

顾名思义,“病句”就是有病的句子。

句子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基本语言单位。

想叫句子充分发挥交际作用,起码的要求是“字从文顺”,合乎语法规范。

如果一个句子文不从,字不顺,不合乎语法规范,那它就有语病。

通俗地说就是,凡是读起来不通顺,感觉别扭、含混不清的句子都是病句。

二、怎样辨析病句。

(1)感读——凭语感,凡是读起来别扭,听起来含混的,就可能有语病。

如:

她有一个女儿,同许多年轻的妈妈一样,愿意把孩子打扮的漂亮一些。

[辨析]谁“同许多年轻的妈妈一样”呢?

读到这里,就含混不清。

在“同”前加一个“她”字,语意就清晰了。

(2)梳理——由主干到枝叶逐步检查。

先缩掉句子的附加成分,化简后,留下句子的主干(即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检查句子的主干,再检查附加成分是否有语病。

此法能迅速地确诊句子的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等病因,实践中最常用。

如:

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班长的报告。

[辨析]此句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同学们……注视着和倾听着……报告”,“注视着”同“报告”搭配不当。

应改为“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班长,倾听着他的报告。

(3)类比——用同义词替换,关联词替换、仿照原句造句等比较法来检查语病。

如:

我们交流了意见,心情舒畅了许多。

[辨析]用同义词“交换”替换“交流”加以比较,“交换”比“交流”通畅,合乎习惯。

(4)分析——从事理上进行分析,检查是否自相矛盾和符合逻辑。

如:

清晨,雄鸡报晓三更时,我起床了。

[辨析]“清晨”与“三更”不是同一时间,前后矛盾。

[过渡]辨析病句的方法已经教给在座的各位,相信大家早已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了。

好,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大家实际操练一下。

三、病句类型。

1.搭配不当。

句子成分的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搭配不当,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1)北京的秋天是个令我向往的地方。

(主谓搭配不当,“秋天”不是地方。

(2)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动宾搭配不当,“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3)我们有一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造不出来?

(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聪明”不能修饰手。

(4)有无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我们取得进步的重要条件。

(一面不能搭配两面)

(5)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也”改为“就”。

2. 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常见的有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和必要的修饰限制语。

(1)通过特级老师的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缺主语,多用了介词或介宾结构,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语。

应去掉“通过”或“对”。

(2)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

(缺谓语,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3)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

(缺宾语,在“肯吃苦”后加上“的决心”)

(4)细菌是有害的。

(缺必要的限制语,应加上“有些”)

3.重复多余。

句子结构完整,句意清晰,仍使用了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的成分,也叫赘余。

常见的情况有:

第一,语法成分重复;第二,语意堆砌。

(1)篮球场上十位队员正在激烈地打比赛。

(谓语重复,应删去“打”)

(2)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

(语意堆砌,“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3)走近美丽的丹阳中学,我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停下脚步和驻足意思重复,删除一个)。

4.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指把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杂糅在一句之中,造成结构混乱,意思不清。

(1)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

(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两句意思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2)听了他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

(把“他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与“听了他的报告,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教育”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应选其中一种。

5. 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是多种多样的,要结合语意、语言结构等灵活分析。

常见的情况有:

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多层修饰语语序不当;不符合语言习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1)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深刻说明”应照应“理论”,“详细的规定”应照应“政策”。

(2)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

(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生产的棉花”)

(3)这首歌是广大音乐爱好者倍受欢迎的。

(语序不合习惯,应把“倍受”移至“广大的”前面。

(4)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即使”应移到“文字”前。

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

6. 句意歧义。

所谓有歧义的句子,是指失去了确定性,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

(1)局长、副局长和其他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

(其他局领导是本局领导还是别局领导,不明确。

(2)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是“巴勒斯坦游击队进攻以色列”还是“以色列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不清楚。

(3)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可以解释为“介绍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

如果作者意思是后者,就应把“一种”提到句首。

7. 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是指在表述中,或违反人们的逻辑思维,或违背客观现实情况,或前后矛盾,或顾此失彼等,造成不合事理。

(1)他是多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

(2)再就业工程能否顺利实施,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

(“能否”包含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只能说“再就业工程的顺利实施,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

”,而不能说“再就业工程不能顺利实施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

8. 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包括词性使用不当,词义使用不当,词的感情色彩使用不当等等。

(1)这次试验能否成功,还是个怀疑。

(动词“怀疑”误用作名词,应改为“疑问”)

(2)大家对于我很热情友好。

(介词运用不当,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不能用“对于”。

(3)小东做了好事,老师夸耀他是个好孩子。

(夸耀不对,有炫耀的意思。

应是夸奖。

【几点注意】

1.“是”和“成为”要小心,前后是否一回事。

  

2.“避免”“预防”“忌”“仿造”“缺乏”,看看是否说反了。

如:

(1)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2)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3.分数倍数要注意,减少不能用倍数;搭配介词要想清,是否意思有问题。

  

4.“是否”“可否”“优劣”“好坏”“成败”含有两方面,不能呼应就出错。

【常考的病因及病例】

1.滥用介词“通过”、“由于”、“经过”、“在……下”、“当……的时候”和动词“使”,导致句子主语残缺。

如:

通过紧张的期末复习,使我们的各科成绩都有了提高。

2.前面的主语是正反两面的意思,后面的宾语只有正面一面的意思,导致前后不呼应。

如:

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3.滥用否定词,导致前后矛盾,不合逻辑。

    如: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4.词语搭配不当。

    如:

老师慈爱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时时浮现在他的眼前。

5.“无时无刻不……”的用法:

是“时时刻刻都……”的意思,表示永远、不间断。

    如:

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6.前一个句子是选择性设问,后一个句子的回答不能与之对应。

如:

特异功能是否存在?

超自然现象的背后是真理还是谎言?

科学只能让我们作出否定的回答。

 

二、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屋顶上的男孩  宋长征

①我生活的地方是老河滩,这是一片不算丰腴,也不算太过瘠薄的黄土地。

一条弯弯的小河,一座小小的村庄。

②我曾在深翻的泥土里捡拾到一枚螺壳,放在耳边,若风吹过,若浩荡的河水流过,先民耕耘的场景像一帧帧泛黄的胶片。

我自信孤独是存在的,只不过当年不懂,坐在落叶的黄昏下,思与想呈现出一幅空旷的图景。

③我沿着村后的池塘边行走,在逼仄的拐角处抓住一株细细的小树。

秋蝉在悲鸣,池塘里偶有鱼儿跃出水面,我小心翼翼,生怕滑落在池塘里。

教室破旧,泥台子,泥板凳,老师在门前的空地上用着自制的日晷,纸板的圆心上插一根小木棍,时间就有了刻度。

④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会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放羊,羊们在河滩上吃草,我会专注于我的孤独之中。

仰躺在草地上,看行色匆匆的云走过田野的上空。

我在想云之上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是否也有一座村庄,是否也有一个孤独的少年生活在某处。

[A]看蚂蚁在草丛里穿行,拖一粒重重的草籽,一阵风吹来却不翼而飞,打乱了所有的计划。

蚂蚁是否也会陷入对人生的怀疑,还是在短暂的慌乱之后重新开始搜寻被风吹散的粮食?

⑤这是我最初的认知,对于时间、对于生命产生的某些想法。

但更多的时候,我仍然是一个人在田野上奔跑而忽略了方向。

我不知道明天是否会更好,也不知道村庄深处那座破旧的院落会有怎样的改变。

⑥十七岁那年我辍学,躺在一张棕绳编织的床上,异想天开,想要靠一支笔支撑起以后的生活。

——也仅仅只是梦想,从后来的四处漂泊来看,如果没有一个稍微安定的生活,所有的梦想也只是空谈。

⑦我在经历一个失败者的青春,或者说我从十七岁就换了一副成人的皮囊在世间行走。

渤海湾的一艘渔船上,风大浪急,出海,归港,在人声嘈杂、鱼腥弥漫中上岸。

岸上是另一个世界,喝酒,然后醉醺醺上船,跌入思乡的梦里。

……我在经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在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带,我的另一个我从皮囊里抽身出来站在时间的某处看着。

他的孤独无人能解。

⑧当生活逐渐安定下来,那些远去的事物开始复活。

“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沈从文语)原来一切事物并没改变,原来流去的只是时间。

⑨我花去了青春,却认识了孤独的面孔——多年来我的脑子里总有这样一种意象:

淡蓝色的星空,一枚枚闪烁的星辰如棋子般排布在夜空,像一盘下不完的棋。

在老河滩上觅食的鸡们,此时静卧在一片森森的树荫里。

多少年了,它们不曾改变自己的作息表,以星空为依靠,以茂盛的树荫为家园,等待黎明用一声嘹亮的啼鸣撕开夜幕。

一爿老屋,湛蓝色的老瓦,像一片片时光之羽,一个神情忧郁的男孩坐在屋顶上,听月光簌簌落下。

⑩他看见了自己的一生。

他看见月光下的家园,在时间的流水中飘荡而来,又飘荡而去。

⑪里尔克①对物的虔诚看守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物于是成了里尔克信念的基石与生命的家园。

那么我的家园呢?

我在寻找。

当我面对一件老旧的器物时,我会想起那些流逝的光阴,在光影中活动着的人。

那人是父亲,是母亲,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老河滩上的乡民。

⑫我在物里醒来,此时的物是故乡的风物。

月光流泻,我像世间所有的婴孩那样睁开双眼,或者是老祖母的臂弯,或者是一只摇荡的摇篮,有人在轻轻唱,那歌谣唱了千年万年仍如流水般轻柔、温暖。

但我不可能知道,多年以后,那个在物中苏醒的孩子执拗折返,企图描绘那些缥缈的音符,企图重新沭浴在一片安然的月光下。

⑬我穿行在草木间,麦子是青的,梧桐花是一串串的紫粉色。

[B]镇街是嘈杂的,打烧饼的小贩一大清早就把烤炉支起、点燃,揉面。

溜切花边,然后用手背把烧饼贴在炉璧上。

只需要等待,木炭火光明灭,芝麻香、麦面香瞬间流溢。

这或许就是一个支点,木炭、麦面、芝麻,用另外一种方式告诉我人在草木间。

⑭我的书写在夜色中进行,曾经有一段时间,故乡的草木如春天般浩荡而来,在纸上排布成阵。

⑮我在物里生长,我会想起灯光下的织布机,母亲坐在上面,像一艘小小的方舟承载一家人负重前行。

我会想起父亲身披蓑衣站在田野上,夏雨滂沱,他依旧不紧不慢走过田塍,这是一个农人的自信,相信风雨过后会有一个好的收成。

⑯我也这样想,转眼写作十年,我几乎记下乡间的所有事物,它们是真实存在的,与生活达成默契,与村庄相五依偎。

我要做的,只不过是沿着时间生成的脉络,记下爱,记下暖,记下那些苦难的刻痕。

⑰我也会在物里老去,当孤独再次袭来,我会有所庆幸——在缺少一切的时节,我真的发现还有个自己在乡间行走。

那个屋顶上的男孩未曾改变,那淡蓝色的星空未曾改变。

⑱一个人书写的过程即是对孤独画像的过程。

此时的线条清隽,一条河、一座村落、一声嘹亮的鸡鸣、一片云走过的天空,组构成一个简洁的画面。

⑲我在走过田坎时终于看见自己孤独的身影,来来去去间,隐入乡土的纹理。

(选自《散文百家》2018年5期,有删改)

【注】①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诗人。

(1)下列对本文情感脉络的梳理,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老河滩是我生长的地方,少年的“我”常常专注于自己的孤独,虽然那时“我”并不懂。

B. 十七岁的“我”换了一副成人的皮囊,在外独自闯荡,经历了完全陌生的世界。

那时,“我”的孤独无人能解。

C. “我”花去了青春,生活逐渐安定下来,经常爬到自家的屋顶上。

“我”在鸡鸣声中读懂了孤独的含义。

D. 后来,“我”折返故乡,记下故乡的风物,终于把自己孤独的身影隐入乡土的纹理。

(2)文中画横线的两处画面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分别简要赏析。

[A]看蚂蚁在草丛里穿行,拖一粒重重的草籽,一阵风吹来却不翼而飞,打乱了所有的计划。

蚂蚁是否也会陷入对人生的怀疑,还是在短暂的慌乱之后重新开始搜寻被风吹散的粮食?

[B]镇街是嘈杂的,打烧饼的小贩一大清早就把烤炉支起、点燃,揉面,溜切花边,然后用手背把烧饼贴在炉壁上。

只需要等待,木炭火光明灭,芝麻香、麦面香瞬间流溢。

(3)第⑪段中划线的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4)第⑦⑩段中加点处为什么用第三人称“他”的视角来叙述?

结合全文,探究本文叙述视角的巧妙之处。

(帮帮你)叙述视角是由文本中的人称来体现的。

散文一般都是用第一人称完成一个文本的叙述过程,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具体真切地呈现给读者。

但是,也可以巧妙地变换叙述人称来获得新的叙述视角,丰富文本的内涵意蕴。

【答案】

(1)C

(2)①【甲】处生动地描写了蚂蚁负重穿行时被风打乱计划的慌乱画面;作者描写蚂蚁其实是在写自己(或以拟人的手写自己/隐喻自己),表现自我的迷惘和无助。

②【乙】处作者细细碎碎地去描写街镇上嘈杂的生活场面,其实写出了“我”在物中醒来的状态(或这些故乡的风物让“我”醒来/“我”意识到了我在故乡的存在),让“我”感受到了故乡的温暖亲切。

(3)这句话内容上以里尔克的“物”引发作者对家园的思考,“我”在故乡的“物”中苏醒、生长、老去,让“我”在故乡的风物中找到家园;结构上起过渡作用,使行文从叙事过渡到议论(或:

由回忆往事过渡到思考人生),引发下文围绕“物”而展开的思考。

(4)文中的“他”即是另一个“我”。

“我”曾迷失了生活的方向,离家漂泊,在陌生的世界里游荡,“我”的人生迷惘无措,“我”的孤独无人理解。

当“我”从另一个“我”的角度进行自我审视,我开始寻找自己,寻找月光下的家园。

于是“我”折返故乡,故乡老旧的器物,故乡流逝的光阴,故乡亲切温暖的点点滴滴,让“我”醒来、生长、老去,“我”书写故乡的一切,与生活达成默契,与村庄相互依偎,终于理解了“孤独”,寻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巧妙地转换叙述视角,使本文的意蕴变得更深刻,当我们迷失生活,当我们找不到自己,我们需要这样的自我对话,自我审视,才能在生命中发现自我,理解自我,追寻自我的精神栖息之处。

【解析】【分析】

(1)依据文章第6段“十七岁那年我辍学,……从后来的四处漂泊来看,如果没有一个稍微安定的生活,所有的梦想也只是空谈”;第8段“当生活逐渐安定下来,那些远去的事物开始复活”;第9段“我花去了青春,却认识了孤独的面孔——多年来我的脑子里总有这样一种意象……一爿老屋,湛蓝色的老瓦,像一片片时光之羽,一个神情忧郁的男孩坐在屋顶上,听月光簌簌落下”可知,“经常爬到自家的屋顶上”是对过去的回忆,并不是生活安定下来后的行为。

故答案为C。

(2)A语句“看蚂蚁在草丛里穿行,拖一粒重重的草籽,一阵风吹来却不翼而飞,打乱了所有的计划。

蚂蚁是否也会陷入对人生的怀疑,还是在短暂的慌乱之后重新开始搜寻被风吹散的粮食?

”采用了以物喻人的写法,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蚂蚁负重穿行时被风打乱计划的慌乱画面来喻写自己的生活,表过自己的迷惘和无助心理。

B语句“镇街是嘈杂的,打烧饼的小贩一大清早就把烤炉支起、点燃,揉面,溜切花边,然后用手背把烧饼贴在炉壁上。

只需要等待,木炭火光明灭,芝麻香、麦面香瞬间流溢”运用场景描写(环境描写),描写街镇上嘈杂的生活场面,让“我”在物中醒来所感受到了故乡的温暖亲切,表达了“我”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文章第11段中画线的句子“里尔克对物的虔诚看守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物于是成了里尔克信念的基石与生命的家园”,内容方面,以里尔克的“物”引发作者对家园的思考,让“我”在故乡的“风物”中找到了生活的家园;在结构方面,由回忆往事延伸到对人生的思考,从叙事过渡到议论,引出下文围绕“物”而展开的思考。

据此理解作答。

(4)本题要结合题目中的提示“巧妙地变换叙述人称来获得新的叙述视角,丰富文本的内涵意蕴”和文章的内容分析作答。

文章中的“他”,是经历了迷失方向的“我”后的另一个“我”,是一个审视的眼光来寻找故乡老旧的器物,故乡流逝的光阴,故乡亲切温暖的点点滴滴,让“我”醒来、生长、老去……最终理解了“孤独”,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对故乡的眷恋。

这样用“他”来改变叙述角度,告诉人们,当我们迷失生活找不到自己的时候,要自我对话,自我审视,发现自我,理解自我,追寻自我的精神家园。

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意蕴更加深刻。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甲】处生动地描写了蚂蚁负重穿行时被风打乱计划的慌乱画面;作者描写蚂蚁其实是在写自己(或以拟人的手写自己/隐喻自己),表现自我的迷惘和无助。

⑶这句话内容上以里尔克的“物”引发作者对家园的思考,“我”在故乡的“物”中苏醒、生长、老去,让“我”在故乡的风物中找到家园;结构上起过渡作用,使行文从叙事过渡到议论(或:

由回忆往事过渡到思考人生),引发下文围绕“物”而展开的思考。

⑷文中的“他”即是另一个“我”。

“我”曾迷失了生活的方向,离家漂泊,在陌生的世界里游荡,“我”的人生迷惘无措,“我”的孤独无人理解。

当“我”从另一个“我”的角度进行自我审视,我开始寻找自己,寻找月光下的家园。

于是“我”折返故乡,故乡老旧的器物,故乡流逝的光阴,故乡亲切温暖的点点滴滴,让“我”醒来、生长、老去,“我”书写故乡的一切,与生活达成默契,与村庄相互依偎,终于理解了“孤独”,寻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巧妙地转换叙述视角,使本文的意蕴变得更深刻,当我们迷失生活,当我们找不到自己,我们需要这样的自我对话,自我审视,才能在生命中发现自我,理解自我,追寻自我的精神栖息之处。

 

【点评】⑴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

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

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一是修辞角度、二是描写角度、三是表现手法角度,分析完角度后再分析具体的知识点的作用,再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最后套用答题模式进行规范答题。

⑶本题考查重要语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上有:

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

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

⑷解答有关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便于直抒胸臆,给人亲切感和真实感。

选用第一人称,能使读者对姚纳的内心世界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

第三人称: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清新的散文隽永的苦味

阅读洪素丽的散文《苦瓜》,会是一段美好的旅程。

“认识作者”“知识卡片”“相关言论”“作者心语”,可以帮助你深入理解《苦瓜》。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学习之旅。

【认识作者】

洪素丽,女,作家、画家。

1947年出生,197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中文系,后赴美习画。

现定居美国。

专事绘画与文学创作。

擅长国画、油画、木刻画,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绘画作品被多家美术馆收藏。

在文学创作领域,她亦诗亦文,创作颇丰。

诗集有《十年诗苹》《盛夏的南台湾》《流亡》等,散文集有《十年散记》《守望的鱼》《海岸线》《芳草天涯》《梦与旅行》等。

1982年获《中国时报》散文推荐奖,l994年获《联合报》文学奖散文奖。

【知识卡片】

石涛

石涛,明末清初画家,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

幼年遭变,后出家,半世云游,以

卖画为生。

号苦瓜和尚、瞎尊者等。

他餐餐不离苦瓜,还把苦瓜供奉案头朝拜。

木刻画

木刻画是用刀在木板上刻出图像,再用纸拓印出来的版画。

版面凹凸感强,拓印出来后,线条、色点、色块都具有鲜明的刻刀雕凿的味道,神韵独具。

【相关言论】

她(洪素丽)以画家对空间、光线、色彩的审美感受来取景状物。

——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杨大中

对绘画而言,静物写生一般较容易,画动态则较难。

文章恰恰相反,写具体的事件通常比较生动,单纯写物而不空洞死板就很难。

洪素丽既是作家也是画家,想必深谙此理,却还是选了“苦瓜”这个题目,把绘画的技巧融入行文中,别具一格。

——英国剑桥大学硕士 丁理

感觉上,洪素丽总像定时返乡的鲑鱼,每当我不经意地在心里叨念着:

“该是回来的时候了吧?

“很奇异地,就会适时接到她的信或电话,告诉我:

“我就要返乡了!

”言辞句中洋溢着兴奋难掩的情绪,信纸上的字写得龙飞凤舞,就像在跳舞一般。

——台湾作家吴锦发

【作者心语】

◆伟大的作品都是扣紧当时的土地脉搏与时代脉搏。

◆所幸,我还有一个信仰——那就是文学与艺术,多年来,我拿笔来写,拿刀来刻,并且也以此二工具,试图刻画和我相同血色的岛屿面目。

◆我上了幼稚园,永远穿姊姊们穿小了的衣裳,褪色的印花,给祖母补绽过的;鞋子不是过大,就是过小……而我们家的饭桌上,老是咸鱼干,与咸鱼干……我们家遇到一桩又一桩的灾难了……一个人长大了,走出童年阴暗局促的角落。

【文章呈现】

苦瓜

洪素丽

   ①齐白石在一幅白菜画上题字,言白菜是蔬幕之王,可见齐老是偏爱白菜了。

我呢?

我偏爱苦瓜。

   ②《本草纲目》上记载:

“苦瓜花为末.霉疮,胃气痛,滚汤下;目痛,灯草汤下;瓜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叶晒干为末,治一切丹火毒气,金疮结毒,脂麻疔,大疔疼不可忍,酒下三钱;子苦甘无毒,益气,壮阳。

”苦瓜的特性,是苦和寒,生冷之物,火气大的人吃了特别受用,可以“清心明目”;夏天喝了苦瓜汤,可以消热恼,解劳乏。

苦瓜鲜叶捣烂了,可敷肿伤。

鲜苦瓜破开,去种子及概,纳入茶叶,用线绑扎固定

   后,进于通风处,阴干,每次用茶叶六至九克,水贰或开水泡服,可以治中暑。

倘若去了种子与瓤的鲜苦瓜,均匀涂上苦消,社于阴凉处,待苦瓜千后,表层有结晶的白色霜状物,叫苦瓜霜,加冰是少许,研匀,吹喉,可治咽喉炎。

这都是书上记的土法妙方。

我一样也没试过,但,想来一定是有效的。

   ③小时候,夏天时,家里饭桌上常见一道苦瓜妙品;把苦瓜切成一藏一截圆筒状,去子挖瓤;塞进肉末拌芡粉,加上盐、香料,塞实了,炖成汤,十分入味。

几年前,我替一个在联合国做事的日本朋友恶补中文(他同时亦在联合国办的中文班上课),有一回,他的中文老师出一道题给他作文:

“我最吃苦的一天”。

他拿回来,我作他的枪手,大笔一挥,文曰:

“我最吃苦的一天,是我吃苦瓜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