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9622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docx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

 

一、可爱的书呆子

叶辉

①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一些学业顶尖的大专家大学者甚至泰斗级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却常常是低能儿,学业上的辉煌和生活中的愚笨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常常为庸人所诟病①,为那些学业上无所成而生活上的精明者所讪笑②。

  ②毫无疑问,哲学是世界上最能使人聪明的学问。

按照这个逻辑,学哲学的人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了。

  ③不见得。

何以见得不见得?

有事实为证。

  ④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所的申有鼎先生,著名逻辑学家。

但是大学者有时却迂得可爱呆得可爱。

  ⑤申先生因沉迷学业,误了个人婚事。

年岁渐长方找到一个在工厂工作的对象,于是两人商定结婚。

  ⑥彼时结婚登记要开介绍信。

这位申大专家兴致勃勃来到单位开介绍信。

“你未婚妻叫什么名字?

”工作人员问。

申有鼎竟想不起来。

于是他拎起电话,找到爱人所在单位。

  ⑦“请问你们厂一个女同志最近要同中科院哲学所的申有鼎结婚,你们知道吗?

”申大专家问。

  ⑧“知道啊。

”对方答。

“请问她叫什么名字?

”“你是谁?

  ⑨“我就是申有鼎,开结婚登记证明,想不起她名字了……”

  ⑩结婚忘了未婚妻的名字,这在全世界恐怕绝无仅有!

  ⑾想不起未婚妻名字已属罕见,还有忘掉自己姓甚名谁的人!

  ⑿此事也发生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所,主角是申有鼎的同事金岳霖。

  ⒀金岳霖,“中国哲学第一人”,一个泰斗级的人物。

  ⒁泰斗也是个书呆子。

他不爱做官,他有一名言:

“与其做官,不如开剃头店,与其在部里拍马,不如在水果摊子上唱歌。

”50年代初,时任清华大学教务长的周培源要他出任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金泰斗不想干,但周坚持,无奈,他只好到系主任办公室办公。

可是他却不知道“公”是怎么办的,就恭恭敬敬地在办公室里待着,见没人找也没事,待了半天又跑回家看书去了。

  ⒂后来学校只好解除他的行政职务。

  ⒃一次,金泰斗乘人力车外出办事,一路上满脑子思考着一个哲学问题,突然有所悟,于是马上想到要与好友陶孟如交流,遂急令车夫停车,跑到路旁的电话亭前打电话。

  ⒄“我找陶孟如。

”他拨通了电话。

  ⒅“您哪位?

”陶孟如的女佣在电话里问。

我哪位?

金岳霖摸摸脑袋,一时竟想不起来。

  ⒆“我是陶孟如的朋友,请他说话。

  ⒇“您贵姓?

”佣人是个较真的人。

可金泰斗还是想不起自己“贵姓”。

无奈,只好央求女佣高抬贵手,让他与老朋友通话。

女佣恪守职责,不予通融。

无奈中,金岳霖转而向自己的车夫求教。

“我是谁?

你知道吗?

”车夫刚给他拉车,也叫不出这位大名鼎鼎的学者的名字。

但他依稀记得别人都叫他金博士。

“别人都叫你金博士。

”金岳霖一拍脑门念了声“阿弥陀佛!

原来我姓金啊!

”这下终于想起来了。

 (21)此事终被好友陶孟如披露,传遍学界,成为他那些好事之徒的朋友茶余饭后的笑谈。

 (22)女作家袁成兰曾写过她的夫君。

那是一个“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间不懂人际交往”的知识分子,一个历史学教授。

这位书呆子思考问题时目不斜视,连老婆都认不得了。

袁成兰写自己的丈夫有个细节很有意思:

一次她从乡下回来,下了车,肩扛手提,大包小包,恰逢丈夫放学,她赶忙迎了上去,谁知丈夫见了她点头一笑,继续走路。

她奇怪了,丈夫不认识自己啦?

便故意不与他招呼,紧跟着他,但见他目不斜视,继续前进。

她累得满头大汗,他旁若无人顾自走路。

到家门口,他进了门,准备关门时才发现门外的妻子,惊讶地问:

“咦,怎么是你?

”见妻子肩扛手提,累得汗流满面,这才醒悟:

“刚才我好像在哪里看到你了,对对对,当时看到你,我觉得像个熟人……”呜呼哀哉!

老婆成了熟人,倒真是个熟人,同床共枕数十年的熟人!

  (23)的确,有些大智慧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现出非常可笑非常白痴的一面。

对此,一些聪明人常常讥笑他们是书呆子。

诚然,在这些聪明人面前,这些书呆子是既呆又傻。

但是不呆不傻的聪明人能不能也像那些书呆子一样在某方面干出成就来呢?

                选自2008-07-16《中华读书报》(有改动)

注释:

①诟病:

〈书〉指责。

②讪笑:

讥笑。

13.文中写了三位可爱的书呆子,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这三位书呆子身上所发生的趣事。

(对每一位的概括不超过30个字。

共3分)

答:

14.本文对三位大学者的描写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栩栩如生,请从画线句子中任选两处进行分析。

(4分)

答:

(1)处:

(2)处:

15.你对三位大学者在生活琐事方面的愚钝有何看法?

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

(100-150字)(4分)

二、牵挂

周子

①一天清晨,从梦中醒来惊出了一身冷汗。

梦境历历,如在眼前——天空飘着细雨,我回老家去,父亲说头痛得厉害。

我吓坏了,忙用摩托车带他去医院,并且一路上默默祈祷……但愿这只是一个梦,父亲肯定不会有事!

②之所以会做这个梦,是因为父亲当时刚下岗在家,A_________。

那几日,小弟要结婚,家中正在装修房子。

父亲平日就爱喝两口,加上心中不舒畅和麻烦事,B_________也是在所难免。

而父亲的高血压,又每每让我放心不下。

③醒来后,仍然C_________。

把梦中的事告诉妻子,妻笑我心也太小了,会有什么事?

话虽这么说,还是D_________。

早饭后,马上往家中打了个电话,正是父亲接的,听到父亲的声音,我的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

支吾了几句,放下电话,心里格外轻松。

④事后想是否如妻所说,自己的心未免太小太细了呢?

整日牵挂这,牵挂那的,是否太女人气了呢?

转念一想,不觉哑然失笑,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心小又有何妨?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让你牵挂,或者知道有人在牵挂着自己,不同样是一种幸福吗?

⑤我想起去年春节前的一件事。

那天,天格外冷。

因为放了寒假,睡了个懒觉,快到9点了,听到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是父亲。

父亲搓着手,劈头就问,怎么没人接电话。

我说电话在客厅里,卧室门又关得严实,睡得死没听到。

父亲缓缓地说,电话半天没人接,担心你们怕是煤气中毒,就赶过来看看,没事就好。

说完就走了。

望着父亲的背影,我的眼睛一片朦胧。

⑥这就是牵挂。

它是干渴中的一汪清泉,冬日里的一轮暖阳,滋润、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它是世间美好的情感,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爱。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人世间因为有了这份牵挂才美丽,生命也因了这份牵挂而精彩呢。

(原载2003年2月13日《齐鲁晚报》)

5.请选择正确的词语,把序号填入文中A、B、C、D处。

(4分)

备选词语:

①忐忑不安②心情郁闷③心有余悸④借酒浇愁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主要的两件事。

(4分)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选择的两件事情非常琐屑,请分析它们有什么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⑤段中划线的“劈头就问”和“缓缓地说”分别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请发挥想象,对其表情加以描写。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模仿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再写一句话。

(3分)

这就是牵挂。

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老  屋     

 周克武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

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

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老”了。

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4)我默默走近老屋。

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

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

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

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

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

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6)老屋是心的归宿。

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

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

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

【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

【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

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

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

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

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

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

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

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

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

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

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

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

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

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12)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

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13)我摇摇头:

不拆!

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 选自2008年第3期《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 

10、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

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

(3分)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     

(1)      →   

(2)          →默默地坐在堂屋里→     (3)          →站在老屋门口

11、细读第

(2)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3分)

12、文中描写细腻感人。

参考示例,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

(4分)

【示例】句子:

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品析:

“轻抚”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对“我”的疼爱及给予“我”的心灵抚慰。

 

13、第(9)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

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

(3分)

14、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

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

(5分)

四、第七条白裙子

和婉同宿舍的六个女生都来自城市。

不用说,婉来自乡下。

进入初夏的一天,同室的雅文从街上买回一条洁白的连衣裙。

几个女孩一下子围过去,又捏又揉,争着试穿,赞叹之声不绝。

最后,大家商定,每个人都买一条这样的白裙子。

试想,七个清纯漂亮的大一女生,身着一色的白裙在校园里鱼贯而行,说不定会掀起一场不小的风波呢!

她们征求婉的意见,婉从书上抬起眼睛,极不自然地笑笑,未置可否。

两周后宿舍里便有了六条那样的白裙子。

只有婉还是那身土里土气的衣服。

她们催婉快些写信往家里写信要钱。

写还是不写?

婉心里非常矛盾。

她清楚家里的情况,父母为供她上大学已是债台高筑,180元一条的裙子也许算不上高档,而对于一个贫困的家庭,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一想到父母疲惫的身影,婉怎么也不忍心再开口向他们要钱。

可婉真的很想拥有一条那样的白裙子。

上天赐给她姣美的容颜和亭亭玉立的身材,只要稍作打扮,她马上就能脱颖而出。

信还没来得及发出,却收到了家里的来信。

父亲说,为了能让婉念完大学,打算让她弟弟辍学,外出打工以贴补家用。

婉将刚写好的信撕得粉碎,然后重写了一封……

信进了油筒,关于一条白裙子的梦想也沉入心底。

那晚,婉失眠了。

上铺的雅文睡梦中翻了个身。

她的白裙子飘然滑落到婉的床铺上。

那柔软的布料丝一般爽滑,婉把它贴在脸上摩挲着。

她突然想穿上它试试,哪怕只是一小会儿她也会满足。

这种欲望驱使她悄悄起床,将那条裙子罩在身上。

她对着月光左看右看,心里不胜惊喜又万分紧张,想在屋里走动,又怕惊醒她们,于是蹑手蹑脚出了寝室。

校园里寂静无人。

月光如水倾泻在草坪上,月季花羞涩地打着朵儿。

婉穿过红漆长廊,又绕着花坛转了一圈,荷叶边上的裙裾上下翻飞。

今夜,婉是月宫里出巡的嫦娥。

婉想,自己该回去了。

她不敢奢望太多的幸福,只这一会儿就够了。

婉提着裙子轻轻地上楼,又轻轻地开门……

突然”啪”地一声,电灯亮了。

“这么晚了,你……”雅文的话只说了一半。

所有的人都已醒来,傻子一样看着婉。

婉只觉得脑子”嗡”的一声,一片空白。

雅文反应快,伸手关了灯,她们又不声不响地睡下了。

屋里恢复了死一般的寂静。

婉呆立在中央,那一刻,她知道了什么叫入地无缝。

好一阵子,婉才走到床边,很平静地脱下裙子,叠好放在雅文身边。

之后,①她钻进被子蒙上头,这才任泪水恣意流淌。

第二天,雅文她们好象商量好的,都把白裙子收了起来,换上平时穿的衣服。

那以后,原来不合群的婉更是独来独往。

她每天早出晚归,一个人低着头来去匆匆。

白天泡在图书馆里,晚上熄灯后才偷偷溜回宿舍,一整天也难得说上一句话,对任何人都抱着一种敌对情绪,总感到她们都在嘲笑自己。

婉想:

也许我不该到这来,她甚至想过退学。

不过有一点令婉很感动:

这段时间,宿舍里谁也没有穿过一次白裙子。

一个多月后的那个星期天,雅文她们都到街上去玩,婉像往常一样在图书馆呆了一天。

晚上,她独坐在花坛旁边,双手捧腮,任思绪与月光一起流淌。

这一天是她19岁生日。

回去的时候宿舍里已没了灯光,想必她们已睡下。

她悄悄地开门进屋。

突然一道火光点亮了一支红烛,六个身着一色白裙子的女孩围坐在桌旁,望着她甜甜地笑。

桌上摆着一小盒精致的蛋糕。

雅文走过来,将一个包装精美的纸盒递给她说:

“生日快乐!

”婉愣了好一阵子,然后用颤抖的手解开红丝带,打开一看,是一条和她们身上一样的白裙子。

原来这一个多月里,她们六个牺牲了所有的课余时间,两个到食堂打扫卫生,三个到校门口的餐馆打工,雅文则找到了一份家教。

这样辛苦一个月,居然挣到三百多块钱。

婉能说什么呢?

她什么也说不出口,一切的苦恼都不过是她的自卑罢了。

②婉将那条白裙子捂在脸上,任泪水把它浸湿……

宿舍里有了第七条白裙子,校园里从此多了一道风景。

那以后,她们七个一起参加各种活动,一起到校外挣一些微薄的收入。

大学四年,除了那条白裙子,婉的确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但她再没有自卑过。

她曾穿着土里土气的衣服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并取得了名次;也曾穿着母亲亲手缝的布鞋和系里最潇洒俊朗的男生跳过舞。

从来没有谁因为她的衣衫而忽略了她的美。

(作者:

孙小明,选文有删改)

1、小说为什么要以“第七条白裙子”作标题?

(3分)

2、请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并填空(每空不超过5个字)。

(3分)

同伴买裙子同穿白裙子

3、第4自然段写到“婉心里非常矛盾”,她为什么矛盾?

(2分)

 

4、文中划线处都写到了婉的泪水,你怎么理解这两处泪水所包含的感情?

(4分)

第①处:

第②处:

5、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雅文反应快,伸手关了灯”。

想想雅文对什么事反映快?

她为何要关灯?

可看出雅文是个什么样的女孩?

(3分)

 

6、从婉的生活经历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请简要阐述。

(3分)

五、绿色技术

①所谓“绿色技术”,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能充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而且在生产和使用时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技术。

绿色技术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贡献使得绿色技术随着全球环保事业的全面兴起而逐渐成长。

②最先闻名于世的绿色产品是各种绿色食品。

它们都贴有特殊的绿色食品标志,象征着该产品是无污染的、充满健康和活力的产品。

现在国际上绿色食品的生产企业已达1.64万家,它们的产品行销全球各地。

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也很快,目前已有203家企业开发出389种绿色食品。

③绿色技术决不能仅仅局限于食品行业,实际上大量的、更先进的绿色技术集中于高技术产业,像能源、新材料等行业。

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气,全世界能源的90%都来自于此,我国95%的能源也是化石燃料。

这些化石燃料一方面储量有限,另一方面使用后排放的废气和废物量大,危害严重。

因此可更新的、无污染的绿色能源就成了各国竞相研制的热点。

美国科学家在非洲发现了一种能代替石油的植物——藿藿芭,这项研究为新能源的开发开创了广阔的前景。

1992年,日本就研制出了以太阳能为动力的汽车,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使用时既无有害气体排出,又不发噪音。

④诚然,绿色技术仅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一种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依靠科技,还会发明和创造出更多的办法来发展经济,保护人类共同的生态环境,让绿色在地球上长驻,让我们的星球更欢快地在太空旋转。

(选文有改动)

18、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1分)它有哪些特征?

(2分)

答:

19、结合选文内容,给“绿色食品”下一个定义。

(2分)

“绿色食品”就是:

20、文段②中画线句子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你说说其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分)

答:

21、绿色能源成为各国竞相研制的热点,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

答:

22、

(1)“绿色”一词在选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分);

答:

(2)针对当前互联网现状,一些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的“绿色网站”,你认为这其中的“绿色”一词的含义具体又是指什么?

(3分);

答:

 

六、漫谈桂文化

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

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

《中国植物志》第61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

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边。

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

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曰:

“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从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

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

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

宋代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

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及桂花的食用价值。

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

“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

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

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

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

”对友人赠他所喜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

其实,像欧阳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

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

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

《吕氏春秋》中赞叹道:

“物之美者,招摇之桂。

”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

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

一些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

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

16.称我国是“桂花的故乡”,原因是                         。

(3分)

17.第②段主要说明了             。

本段中加点词语“创”的意思是。

(5分)

18.第③段引用朱熹诗句的作用是              ;引用屈原诗句的作用是          。

(6分)

1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桂花和梅、菊、兰、莲、牡丹等都是中国名花。

  B.科举前三名的代称和蟾宫折桂的典故有关。

C.燕、韩两国用桂花表示亲善友好之情。

      D.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都非常喜爱种植桂花。

20.你对文末提到的专家的建议(画线部分)有什么看法?

请简述理由。

(5分)

七、精神栖身于茅屋

周国平

①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

就说说那位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吧,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回,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终致精神失常,在三十七岁时开枪自杀了。

要论家境,他的家族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

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