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9989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

《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贫血的临床应用5.docx

贫血的临床应用5

第二章贫血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贫血概述

贫血(anemi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计数(RBC)及红细胞压积(PCV或Hct)低于参考值下限的一种症状。

贫血可原发于造血器官疾病,也可能是某些系统疾病的表现。

贫血的一般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检查、红细胞形态观察、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病因检查等。

其诊断过程为:

①确定有无贫血;②贫血的严重程度;③贫血的类型;④查清贫血的病因,结合临床资料,明确诊断。

一、贫血的临床表现

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因器官组织缺氧和机体对缺氧的代偿机制所引起。

其临床症状有无及严重程度,取决于各器官组织缺氧的程度、产生贫血的原因、贫血的发展速度、患者的机体状况、对缺氧的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

2.心血管及呼吸系统:

心悸、气短,心律加快及呼吸加深,在运动和情绪激动时更明显。

重者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

3.神经系统:

头痛,头晕,目眩,耳鸣,畏寒,嗜睡,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等。

4.消化系统:

食欲减退,恶心,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和便秘等。

5.泌尿生殖系统:

肾脏浓缩功能减退,可有多尿,蛋白尿等轻微的肾功能异常表现。

妇女可有月经不调等。

二、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分类

(一)根据MCV、MCH、MCHC对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贫血的形态学类型MCV(fl)MCH(pg)MCHC病因举例

正常细胞性贫血80~10027~340.31~0.35急性失血、溶血,

造血功能低下,白血病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0<26<0.31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80<260.31~0.35感染、中毒,

如慢性炎症,尿毒症

大细胞性贫血>100>340.31~0.35维生素B12、叶酸缺乏,

如巨幼细胞贫血

(二)根据红细胞MCV和RDW对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RDWMCV常见病因及疾病

RDW正常MCV正常急性失血、某些溶血,白血病、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疾病、

某些肝、肾病性贫血、再障

RDW正常MCV↑部分再障贫血、MDS、肝、肾病性贫血

RDW正常MCV↓轻型地中海贫血、慢性疾病性贫血

RDW↑MCV正常混合型营养型缺乏性贫血、骨髓纤维化、

双相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缺铁早期、血红蛋白病

RDW↑MCV↓缺铁性贫血、HbH病、红细胞碎片增多

RDW↑MCV↑巨幼细胞贫血、自身免疫性贫血、

MDS、化疗后

三、贫血的诊断

贫血的诊断以查明病因最为重要,在综合分析各项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同时,一定要紧密结合临床资料,主要有:

1.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饮食习惯史,药物史及有无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有无出血史(女患者要询问其月经史及有无月经过多),有无其它慢性疾病,家庭成员贫血史,输血史,地区流行性疾病等。

2.详细的体格检查,注意有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注意皮肤、黏膜是否苍白,有无紫癜、黄疸等。

贫血的病因检查,包括有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有关临床基础检验、生化检验、微生物及免疫学检验、寄生虫学检验、组织病理学检查、核素检验等实验室相关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如内镜检查,B超、X光检查,CT、核磁共振检查等。

第二节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中的应用

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发生异常或被破坏,导致以贫血为主要表现的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sanemia,AA简称再障),是一组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所致造血功能衰竭的综合征。

再障的病因:

(1)药物和化学因素是AA最常见的病因。

药物,如氯霉素、治疗肿瘤的细胞毒药物、解热镇痛药、抗甲状腺药、磺胺类药等.许多化学物质,如苯、甲苯、杀虫剂、重金属等具有骨髓毒性作用。

(2)感染因素多种病毒感染与AA有关,如肝炎病毒、EB病毒、微小病毒B19、巨细胞病毒、登革热病毒等,中病毒性肝炎相关AA最常见。

另外还有结核和伤寒等。

(3)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同位素等。

诱发的骨髓衰竭是非随机性的,具有剂量依赖性,并与组织特异的敏感性有关。

(4)内分泌因素如腺体、脑垂体功能减退症可导致AA。

(5)其它因素少数长期严重而未经治疗的贫血患者最终可因骨髓衰竭而演变为AA;还有少数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可演变为AA,称为AA-PNH综合征

2.AA的发病机制目前公认的有:

(1)造血干细胞异常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发现AA患者的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数量减少,如CD34+、CD33+的细胞均明显减少,并有质的异常因而增殖分化障碍。

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有效。

(2)造血微环境缺陷包括基质细胞和神经体液调节因子等缺陷,影响了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用雄性激素治疗有一定效果。

(3)免疫机制异常部分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与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造血负调控因子水平增高(如干扰素、白介素-2等)有密切关系,可抑制自身或正常人的骨髓造血细胞的增殖。

这类患者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4)遗传倾向AA虽非典型遗传性疾病,但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AA患者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3.AA的临床表现

(1)急性AA:

起病急,近展迅速,病程短。

贫血呈进行性;常伴有严重出血,出血部位广泛并常有内脏出血;半数以上病例起病时即有感染,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

此型又称重型再障-Ⅰ型。

(2)慢性AA:

起病缓慢,病程进展慢较平稳,病程较长,一般在四年以上,有的可长达十余年。

以贫血为主,出血和感染较轻,此型又称轻型再障。

如病情恶化,转为重型AA,称为重型再障-Ⅱ型。

4.检验

(1)骨髓象

急性AA:

骨髓穿刺液和制片后均可见脂肪滴明显增多;骨髓液稀薄,有核细胞增生极度低下。

造血细胞(粒系、红系、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且不见早期幼稚细胞,巨核细胞常缺如;非造血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等)比例增高,有时淋巴细胞比例高达80%;如有骨髓小粒,染色后镜下为空网状结构或为一团纵横交错的纤维网,其中造血细胞极少,大多为非造血细胞。

慢性AA:

受累骨髓呈向心性发展,骨髓有散在的增生灶,故常因不同的穿刺部位,骨髓象表现也不一致。

需多部位穿刺或进行骨髓活检检查,才能获得较可靠明确的诊断。

多数病例骨髓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减少,其中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减少明显;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常>50%。

如穿刺遇增生灶,骨髓可增生活跃,红系可有代偿性增生,以核高度固缩的“炭核”样晚幼红细胞多见,这可能为红系成熟停滞、晚幼红细胞脱核障碍所致;

如穿刺遇增生灶,骨髓可增生活跃,红系可有代偿性增生,以核高度固缩的“炭核”样晚幼红细胞多见,这可能为红系成熟停滞、晚幼红细胞脱核障碍所致;粒系减少,主要见到的是晚幼粒和成熟型粒细胞,胞质中的颗粒常粗大;骨髓小粒改变同急性AA相似,但以脂肪细胞较多见。

(2)骨髓活检骨髓增生减退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容积比降低,小于0.34。

造血细胞减少(特别是巨核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并可见间质水肿、出血甚至液性脂肪坏死。

骨髓活检对再障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3)其它检验骨髓铁染色可见细胞内外铁均增加,血清铁增高,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减少;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与PNH降低不同;造血祖细胞培养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免疫功能的检查等请参考有关章节。

5.诊断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学术会议确定我国现行AA的诊断标准如下: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一般无肝脾肿大。

(3)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活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做骨髓活检等检查)。

(4)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

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5)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6.鉴别诊断本病主要于下列疾病鉴别: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AA与PNH不发作型鉴别较困难,但本病出血及感染均较轻,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不增高;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常大于正常,骨髓中红系增生较明显;细胞内、外铁均减少;有关溶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可确诊,见本章第六节。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AA与MDS中的难治性贫血(RA)鉴别也较困难。

但RA以病态造血为特征,外周血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易见大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幼稚白细胞及畸形血小板;见后面有关章节相关内容。

(3)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见本节有关内容。

(4)其它疾病:

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转移癌、巨幼细胞贫血、脾功能亢进等疾病都可有外周血的三系减少。

二、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redbloodcellapiasia,PRCA)是以骨髓单纯红细胞系统造血障碍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综合征。

骨髓中幼红细胞显著减少,粒系、巨核系增生正常;外周血红细胞显著减少,而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正常。

1.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分类

先天性

Diamond-Blackfan综合征;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综合征

获得性

肿瘤胸腺瘤或癌、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免疫性疾病SLE、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内分泌腺功

能不全等

感染病毒(EB病毒、肝炎病毒、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

B19微小病毒);细菌等

药物苯妥英纳、硫唑嘌呤、氯霉素、普鲁卡因酰胺、异烟肼

特发性(原因不明)

(1)免疫介导性PRCA患者血中存在抑制自身及正常人红系祖细胞生长活性的IgG组分(PRCA-IgG),少数患者患存在抗EPO的抗体;也有相当比例的患者体内缺乏PRCA-IgG抑制活性,加之PRCA与胸腺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关系密切.

(2)药物关性PRCA其主要病理机制为相关药物对BFU-Es和CFU-Es的直接毒性作用。

(3)病毒诱发性PRCA免疫功能缺陷(如AIDS患者)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易并发持久性的微小病毒B19感染,从而导致慢性难治性的PRCA。

2.临床表现

PRCA贫血呈呈逐渐发展的缓慢过程,有贫血的一般症状,无出血和发热;无肝、脾肿大;获得性者有原发病的症状。

3.检验

(1)血象贫血呈正常细胞性,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0.1%)或缺如。

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或依原发病变化)。

(2)骨髓象多数增生活跃,少数增生低下,有红细胞极少(<3~5%)或缺如。

粒细胞系的各阶段比例在正常范围内,粒红比值明显增高。

少数巨核细胞增加。

三系细胞形态均正常,无病态造血。

(3)其它检验骨髓细胞培养BFU-E及CFU-E减少;血清铁和铁蛋白增加;Coombs试验阴性;血及尿中EPO增多。

4.诊断

(1)PRCA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其血象和骨髓象中单纯的红细胞系的减少,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而粒系和巨核细胞系正常;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系统形态正常,无病态造血和髓外造血;有关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均为阴性。

(2)临床表现有一般贫血的症状,无出血、发热及肝脾肿大。

(3)须积极寻找原发病及诱因,如有无胸腺瘤,进

行胸部X线平片或CT检查;有无慢性淋巴细胞白血

病;有无自身免疫疾病;发病前的用药及有无毒物

接触史等,以确定是否为继发性。

注意发病年龄及

有无先天畸形,以除外先天性患者。

5.鉴别诊断

主要需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鉴别,个别MDS以纯红再障形式出现,但其有病态造血是主要的鉴别点,二者的病史也有区别。

第三节铁代谢障碍性贫血中的应用

铁代谢障碍性疾病有两大类,一类是铁缺乏症,包括贮存铁缺乏、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缺铁性贫血三期;一类是铁代谢异常的贫血,即铁在人体内代谢的某个环节出现障碍所致的贫血,有慢性疾病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和组织铁沉着症(包括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血色病、先天性运铁蛋白缺乏症等)。

一、红细胞的铁代谢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存在于所有的细胞内。

在人体除了参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合

成外,还参加体内的一些生物氧化过程,包括线粒体的电子传递、儿茶酚胺代谢及DNA的合成。

另外,三羧酸循环的酶和辅酶均含有铁或需有铁的存在。

当铁缺乏时,除导致缺铁性贫血外,同时影响细胞和组织的氧化还原功能,导致多方面的功能紊乱。

血红蛋白铁占比例最大,转运铁仅占0.1%,但转运中的铁是最活跃的部分。

组织铁中各种酶和辅酶含有的铁含量也很少,但对每一个细胞的代谢至关重要;。

贮存铁部分,包括铁蛋白(ferritin)和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其功能是贮存体内多余的铁,当身体需要时,仍可动员为功能铁

1.铁的来源与吸收体内代谢的铁有内、外两个来源。

(1)外源性铁主要来源于食物,以海带、木耳、香菇、肝、肉类、动物血及豆类中较丰富。

成年人每天从食物中可获得10~20mg铁,但只有10%的铁(即1~2mg)被吸收。

铁的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粘膜,是主动的细胞转运。

食物中的铁经胃酸、胃酶及氨基酸作用转变为Fe2+与铁螯合物结合。

铁的吸收过程是肠道粘膜细胞内的转铁蛋白(transferritin)分泌至肠腔内与铁结合后,再与肠粘膜微绒毛的受体结合而进入肠粘膜细胞内,与细胞内的转铁蛋白结合越过细胞膜进入毛细血管网。

一部分铁与去铁铁蛋白结合形成铁蛋白,存于细胞内,3~5天后随肠黏膜细胞的更新脱落而排出体外。

影响铁吸收的因素有:

①体内铁的贮存量,缺乏时,吸收量增加;

②胃肠道的分泌物中胃酸有利于食物中的铁的游离和形成Fe2+的螯合物而被吸收,分泌的粘蛋白及胆汁也有稳定和促进铁的吸收的作用;

③食物的组成食物中的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经蛋白酶消化后,游离的血红素铁可直接进入肠粘膜细胞。

蛋白质分解后的氨基酸、酰胺及胺类可与铁形成易于溶解的亚铁螯合物以利于吸收,而蔬菜及谷

类食物中的铁多为高铁化合物,易与植物中的植酸、草酸、磷酸形成不溶解的铁复合物,无法被吸收;

④药物的影响如维生素C、琥珀酸、乳酸、枸缘酸等可使Fe3+还原为Fe2+,以利于吸收,而氧化剂、磷酸盐、鞣酸、碳酸盐可影响铁的吸收。

(2)内源性铁当红细胞衰亡后,被肝、脾及骨髓中的单核-吞噬细胞吞噬清除。

正常人每24小时约有6.3g血红蛋白被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后血红素与珠蛋白解离,释放出的铁约为21mg,

其绝大多数与转铁蛋白结合被再利用。

正常成人每天利用铁量是22mg。

铁的转运及利用

3.铁的贮存与排泄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在骨髓、肝、脾的单核-吞噬细胞中和血清内。

正常成人每天约排出1mg铁,主要随胃肠道脱落的上皮细胞、胆汁等排出,少量经泌尿生殖道、皮肤及粘膜脱落的上皮细胞排泄

4.铁代谢异常铁的摄入、利用和排泄靠自身进行动态调节与平衡,任何因素破坏其动态平衡,则发生铁代谢紊乱。

二、缺铁性贫血

1.概述:

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IDA)是由于体内贮存铁耗尽而缺乏,又不能得到足够的补充,致使用于合成血红蛋白的铁不足所引起的贫血。

2.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1)铁的摄入不足

(2)铁的需要量增加

(3)铁的吸收不良

(4)铁的丢失过多

机制:

缺铁贫是慢性渐进性缺铁发展的结果,最明显的改变是组织中缺铁,早期仅是贮存铁减少,以后骨髓、肝脾等组织中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消失,血清铁下降,此时称缺铁潜伏期。

缺铁进一步加重,幼红细胞中铁小粒消失,血清铁下降。

血红蛋白减少,出现贫血。

同时,组织中含铁的酶合成减少,如细胞色素C还原酶、细胞色素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等,最终引起细胞营养不良和功能紊乱。

3.临床表现:

由贫血、缺铁的特殊表现和其基础疾病的临床表现所组成。

①有贫血的一般临床表现和体征,②有各种含铁酶活性下降而引起的上皮组织的变化,如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吞咽困难。

皮肤干燥,毛发无光泽易断,指甲无光泽脆薄而平坦,甚至凹陷形成反甲。

③萎缩性胃炎和月经过多是缺铁性贫血的结果,亦是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④少数儿童患者可有精神行为方面的异常,如异食癖、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等。

约10%的缺铁性贫血患者有轻度脾肿大。

4.检验

(1)血象贫血的轻重不一,早期轻度贫血时,RBC可在正常范围,Hb下降,为正常细胞性贫血,,RDW可增高。

中度贫血后,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贫血,Hb的下降较RBC下降更明显,MCV、MCH、MCHC均明显低于参考值下限,RDW增高。

镜下可见红细胞形态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可出现少量椭圆形、靶形及形状不规则的红细胞。

中心浅染区扩大,甚至呈环形。

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慢性失血者可有血小板增多,钩虫病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

(2)骨髓象缺铁性贫血为增生性贫血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个别患者减低。

主要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红比值降低。

增生的红系细胞以中、晚幼红为主,其体积较正常为小,胞质少而着色偏蓝,边缘不整,呈锯齿状或如破布,显示胞质发育落后,血红蛋白合成不足。

胞核小而致密、深染,甚至在核的局部呈浓缩块状;表现为“核老质幼”的核质发育不平衡改变。

成熟红细胞形态同外周血。

粒细胞系比例相对减低,各阶段比例及形态基本正常,巨核细胞系正常。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正常。

(3)铁代谢检查

①骨髓铁染色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一种直接而可靠的方法。

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贮存铁缺乏,即细胞外铁阴性。

细胞内铁明显减少或缺如,铁粒幼细胞<15%,且颗粒变小和着色淡。

②血清铁蛋白(SF)SF含量也能准确反映体内贮铁情况,与骨髓铁染色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

SF的减少只发生于铁缺乏症,是诊断缺铁性贫血敏感可靠的方法。

缺铁性贫血时SF<14µg/L(女性<10µg/L)。

③红细胞碱性铁蛋白(EF)是幼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后残留的微量铁蛋白,与铁粒幼红细胞呈良好的平行关系。

缺铁性贫血时EF<6.5ag/细胞。

④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及运铁蛋白饱和度(TS)检测:

缺铁性贫血患者SI明显减少,TIBC增高,TS减低。

SI、TS受生理、病理因素影响较大,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低于SF。

TIBC较为稳定,但反映贮铁变化的敏感性低于SF。

以上三项指标同时检测,对缺铁性贫血、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和其他贮铁增多的贫血的鉴别诊断仍有价值。

⑤血清可溶性运铁蛋白受体(sTfR)国外采用sTfR>8mg/L作为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指标。

⑥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因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减少,造成红细胞内FEP蓄积。

5.鉴别诊断

(1)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常有家族史,自幼贫血,脾脏肿大。

血涂片可见较多靶形红细胞,RDW多在正常水平。

骨髓铁染色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都增加,血清铁和运铁蛋白饱和度增加。

(2)慢性系统性疾病贫血患者多为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骨髓铁染色细胞外铁增加、内铁偏少;血清铁蛋白正常或增加;血清铁、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总铁结合力正常或降低。

(3)铁粒幼细胞贫血

(4)特发性肺含铁黄素沉着症(idiopathicpulmonaryhemosiderosis),又名Ceelen-Gellersted综合症。

该病为广泛的肺毛细血管反复出血,肺泡内有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血象和骨髓象及铁代谢检查呈显典型的缺铁性贫血表现。

二、铁粒幼细胞贫血

1.概述:

铁粒幼细胞贫血(sideroblasticanemia,SA)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血红素合成障碍,铁利用不良而引起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和无效造血的一组贫血综合征。

其特征是:

高铁血症;骨髓红系增生;细胞内外铁明显增多并出现大量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呈低色素性贫血。

2.病因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后者又分为原发性(原因不明,现已归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继发性两类。

引起继发性铁粒幼细胞贫血的原因有:

①药物和毒物的作用,如异烟肼、环丝氨酸、硫唑嘌呤、氯霉素、氮芥、铅中毒和慢性酒精中毒等。

②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癌症、骨髓纤维化、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卟啉病、溶血性贫血、慢性感染和尿毒症等。

3.发病机制血红素合成过程中任何一个步骤发生障碍(如卟啉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不同酶缺乏或受抑制),都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血红素合成障碍时,铁的摄取增多,使体内总铁量增加。

大量的铁沉积在单核-吞噬细胞内和各器官的实质细胞内,幼红细胞内铁沉积在其线粒体内。

由于幼红细胞内的线粒体是绕核排列,故形成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铁过多又导致幼红细胞的损伤,造成原位溶血,致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结果导致了低色素性贫血。

4.临床表现

铁粒幼细胞贫血患者由于其临床类型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完全一样。

进行性贫血是其共同的突出表现,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肝、脾肿大。

5.检验

(1)血象中至重度贫血,红细胞具有双形性,即同时存在低色素和正常色素两种红细胞群。

红细胞大小可以是正细胞、大细胞或小细胞,以小细胞低色素为突出。

亦可见红细胞大小不均、异形、碎片、靶形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

点彩红细胞增多(特别是继发于铅中毒者)。

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

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或减低。

(2)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红系明显增生,以中幼红为主,部分可见巨幼样变、双核、核固缩,胞质常缺少或有空泡。

粒系细胞相对减少,获得性原发性者可见粒系的病态造血。

巨核细胞一般正常。

(3)骨髓铁染色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均明显增加,环形铁粒幼红细胞15%以上,有时可高达30%~90%,并可见含有铁颗粒的成熟红细胞。

(4)其他铁代谢的检验铁代谢的各项指标结果与缺铁性贫血明显不同,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运铁蛋白饱和度(TS)均明显增高,TS甚至达到饱和;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正常或减低;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多增高,亦有少数减低。

6.诊断:

(1)遗传性铁粒幼细胞贫血多见于男性,可幼年发病,常有家族史。

遗传形式多为不完全X染色体性联锁隐性遗传,极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晚期少数患者可出现血色病的表现。

部分病例对吡哆醇治疗有效。

(2)原发性铁粒幼细胞贫血多见于中年和老年人,男女均可发病。

实验室检查除贫血外,还可见三系呈不同程度病态造血。

现将此病归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称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MDS-RAS亚型)。

(3)继发性铁粒幼细胞贫血常有原发病表现或药物毒物接触史。

铁粒幼红细胞>10%即可诊断。

7.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缺铁性贫血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进行鉴别诊断。

第四节巨幼细胞贫血中的应用

概述:

巨幼细胞贫血(megaloblasicanemia,MgA),是由于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缺乏或其他原因导致DNA合成障碍,使细胞核发育障碍所致的一类贫血。

本病患者骨髓中粒系、红系、巨核系三系细胞出现巨幼变为其特征,外周血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并有中性粒细胞的核右移,可同时有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三系细胞减少。

一、红细胞核苷酸代谢

1.叶酸和维生素B12在DNA合成中的作用叶酸主要来源于绿色蔬菜,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