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农业用地私有化改革后的农业主体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113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罗斯农业用地私有化改革后的农业主体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俄罗斯农业用地私有化改革后的农业主体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俄罗斯农业用地私有化改革后的农业主体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俄罗斯农业用地私有化改革后的农业主体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俄罗斯农业用地私有化改革后的农业主体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俄罗斯农业用地私有化改革后的农业主体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俄罗斯农业用地私有化改革后的农业主体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俄罗斯农业用地私有化改革后的农业主体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俄罗斯农业用地私有化改革后的农业主体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俄罗斯农业用地私有化改革后的农业主体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俄罗斯农业用地私有化改革后的农业主体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俄罗斯农业用地私有化改革后的农业主体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俄罗斯农业用地私有化改革后的农业主体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俄罗斯农业用地私有化改革后的农业主体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俄罗斯农业用地私有化改革后的农业主体研究.docx

《俄罗斯农业用地私有化改革后的农业主体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罗斯农业用地私有化改革后的农业主体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俄罗斯农业用地私有化改革后的农业主体研究.docx

俄罗斯农业用地私有化改革后的农业主体研究

俄罗斯农业用地私有化改革后的农业主体研究

王志远

一引言

  俄罗斯独立后拥有苏联绝大部分自然资源:

76.3%的国土、60%的耕地、70%的草场、20%的牧场和96.6%的森林资源[1]。

这种巨大的自然资源优势使俄罗斯具有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但其农业发展情况却并不乐观。

  1990年和1991年的冬天,俄罗斯出现了粮食危机。

为此,叶利钦政府认为必须对农村进行深刻的改革,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苏联时期,农村土地的国有制被认为是俄罗斯农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1990年11月,俄罗斯出台《农产农场法》和《土地改革法》,承认农村土地的私有产权,希望农民以私有土地组建家庭农场。

但是,这次强制性制度变迁[2]由于与俄罗斯民众的集体意识不相符,并没有立即在农村推行。

1991年12月,作为激进式改革的一部分,以农村土地私有化为核心的农业改革拉开了序幕。

叶利钦连续发布了两个土地私有化的总统令——《关于俄联邦实现土地改革的紧急措施》和《关于改组集体农场和国营农场的办法》。

这些文件规定,在1993年1月1日之前,所有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必须进行改组,允许农场成员持有土地份额离开农场和农庄,组建私人家庭农场。

截至1995年7月1日,俄罗斯95%以上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重新进行了登记[3]。

然而,这些农场和农庄大多数仍然保留原有的经营模式,仅仅是对其土地所有权进行改组转换。

这与叶利钦政府建立欧美式家庭农场的改革愿望完全不相符。

  他们设想,通过农村土地产权的重新界定,原有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雇员带着私有土地离开农场和农庄,从而塑造大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私人家庭农场。

  农村土地私有化改革之后,俄罗斯出现了三种农业生产主体:

一是原有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经过重新登记、改组而成的农场企业(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епредприятия),土地产权由国家转移到企业,仅仅是由原来的国有制变为股份制;二是农民以私有土地组建的家庭农场(крестьянскоехозяйство),其中既有单独经营,也有多个家庭形成的联合经营;三是居民在房前屋后的耕地中进行的居民经济(хозюйствонаселения)。

作为俄罗斯农业改革的主要目标,私人家庭农场一直无法为俄罗斯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仅有少量土地的居民经济却为俄提供了绝大多数的农1991-2008年俄罗斯农场企业、居民经济和家庭农场的发展速度和贡献率(%)产品。

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仍然保留原有的经营框架和经营模式,形成各种有限责任公司、开放式或封闭式的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农业生产者合作社等。

按照《俄罗斯统计年鉴》的划分方法,本文将这些由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改组后形成的农业主体统称为农场企业。

  表1    1991-2008年俄罗斯农场企业、居民经济和家庭农场的发展速度和贡献率(%)

年份

环比发展速度

不同农业主体的贡献率

总量变化

农场企业

居民经济

家庭农场

农场企业

居民经济

家庭农场

1991

95.5

91.0

108.7

-

68.8

31.2

0

1992

90.6

82.7

108.1

-

67.1

31.8

1.11

1993

95.6

90.9

102.7

166.7

57.0

39.9

3.1

1994

88.0

83.9

95.3

86.2

54.5

43.8

1.7

1995

92.0

84.6

103.4

97.4

50.2

47.9

1.9

1996

94.9

89.9

100.4

95.2

49.0

49.1

1.9

1997

101.5

102.4

99.4

126.3

46.5

51.1

2.4

1998

86.8

78.5

94.6

80.2

39.2

58.6

2.2

1999

104.1

105.4

102.9

116.6

41.2

56.3

2.5

2000

107.7

106.5

108.0

121.5

43.4

53.6

3.0

2001

107.5

111.1

103.0

136.2

43.9

52.4

3.7

2002

101.5

101.9

100.1

116.6

39.8

56.5

3.7

2003

101.3

96.2

104.2

111.4

39.7

55.7

4.6

2004

103.0

104.8

99.6

130.7

42.6

51.5

5.9

2005

102.3

103.1

100.7

110.6

41.2

53.2

5.6

2006

103.6

104.3

101.6

118.0

41.2

52.3

6.5

2007

103.4

104.9

102.1

105.2

47.6

44.3

8.1

2008

110.8

116.2

102.1

127.8

48.1

43.4

8.5

  资料来源:

Индекспроизводствапродукции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апокотегорияхозяйствпо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http:

//www.gks.ru.ru/free_doc/new_site/businews/sx/tab-se13.htm,структурапродукции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апокотегорияхозяйствпо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http:

//www.gks.ru.ru/new_site/businews/sx/tab-se12.htm

二农场企业、居民经济和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

  1991年俄罗斯农村土地私有化改革之后,农业进入了长达8年的衰退期。

1991—1998年,除了1997年农业有1.5%的增长外,其余年份都呈现下降态势。

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俄罗斯农业开始出现增长。

2008年,农业增长速度高达10.8%。

  从俄罗斯不同农业主体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看,居民经济贡献最大,农场企业其次,而被叶利钦政府寄予厚望的家庭农场则一直无法称为真正的农业生产主体,尽管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但总体贡献仍然较低(见表1)。

从1999年耕地和畜牧业土地的总使用量来看,农场企业占有1.618亿公顷土地,以86%的农业土地提供了41.2%的农业产值;居民经济占有1190万公顷土地,以6%的农业土地提供了56.3%的农业产值;家庭农场占有1350万公顷土地,以8%的农业土地提供了2.5%的农业产值[4]。

以单位土地的农业贡献来衡量三种农业主体的土地利用效率,居民经济土地利用效率最高,家庭农场次之,农场企业最低。

  在俄罗斯,农场企业、居民经济和家庭农场所生产的主要农产品明显不同。

在种植业方面,农场企业主要种植谷物、甜菜和向日葵等大田作物,但产出比重呈下降趋势;家庭农场生产的主要农产品同农场企业类似;而居民经济在土豆、蔬菜等经济作物方面则具有较大的优势,农村土地私有化改革后,这种优势更加明显。

在畜牧业方面,农村土地私有化改革后,农场企业的产出比重迅速下降,家庭农场的发展速度缓慢,居民经济逐渐占据了牲畜、家禽和牛奶生产的半壁江山,但在鸡蛋生产方面农场企业仍然提供3/4左右的产出。

从俄罗斯私有化以来的农业发展历程看,这三种农业生产主体呈现各自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尽管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是叶利钦政府农业改革的对象,但是大多数重组后的农场和农庄保留了原有的经营模式,改组后的农场企业仍然是俄罗斯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但是从土地使用效率看,农场企业的生产效率明显偏低,近年来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第二,俄罗斯农业经历了从衰退到复苏的发展历程。

农场企业和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与农业整体发展基本相符,但居民经济则呈现特有的发展趋势,在农业衰退阶段仍然保持产出的增长,而在农业复苏阶段增长速度则偏慢。

  第三,农村土地私有化改革的核心是建立欧美式的家庭农场,但在改革初期的几年中,家庭农场发展速度缓慢,1999年俄罗斯农业进入增长阶段后,家庭农场的增长速度最快。

三农场企业——制度变迁历程中的过渡性组织

  俄罗斯农场企业由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改组后形成,尽管股份制的产权结构有利于对经营者形成激励作用,但从农场企业的发展情况看,原有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经营模式仍然保留。

私有土地股份的持有者并没有真正对农场企业的经营产生足够的监督和激励作用。

农场企业的土地利用效率明显低于居民经济和家庭农场。

即使农场企业沿袭了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经营模式,并且存在经营的低效率,但农民仍然愿意以私有土地人股,共同建立股份制的农场企业。

为什么农民不愿意离开农场企业,单独建立家庭农场?

村社制度所形成的集体主义观念、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矛盾、私有土地产权的不稳定性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农民不愿意单独组建家庭农场的主要原因[5]。

还有学者指出,由于农场企业能够给农民提供学校、医院等社会服务,农民建立家庭农场不仅投入大、风险高,而且将失去长期享受的社会服务[6]。

除此之外,农场企业和家庭农场之间的替代关系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能更清晰地反映出农场企业的发展趋势。

表2   1990-2007年俄罗斯农场企业、居民经济和家庭农场的主要农场品贡献率(%)

年份

生产主体

谷物

甜菜

向日葵

土豆

蔬菜

牲畜、禽

牛奶

鸡蛋

1990

农场企业

99.70

99.99

98.60

33.90

69.90

75.20

76.20

78.40

居民经济

0.30

0

1.40

66.10

30.10

24.80

23.80

21.60

家庭农场

0.01

0.01

0

0

0

0.01

0

0

1995

农场企业

94.40

95.90

86.30

9.20

25.30

49.90

57.10

69.40

居民经济

0.90

0.60

1.40

89.90

73.40

48.60

41.40

30.20

家庭农场

4.70

3.50

12.30

0.90

1.30

1.50

1.50

0.40

2000

农场企业

90.70

94.40

84.40

6.50

19.90

40.30

47.30

70.90

居民经济

0.90

0.70

1.40

92.40

77.90

57.90

50.90

28.70

家庭农场

8.40

4.90

14.20

1.10

2.20

1.80

1.80

0.40

2005

农场企业

80.20

87.80

72.50

6.30

14.00

46.90

44.90

74.10

居民经济

1.50

1.80

0.90

91.60

80.30

50.70

51.90

25.20

家庭农场

18.30

10.40

26.60

2.10

5.70

2.40

3.20

0.70

2006

农场企业

78.50

86.80

70.00

7.00

14.60

49.40

45.00

75.20

居民经济

1.50

1.40

0.90

90.10

78.30

48.00

51.40

24.10

家庭农场

20.00

11.80

29.10

2.90

7.10

2.60

3.60

0.70

2007

农场企业

78.50

87.50

70.10

7.40

14.00

51.90

44.00

75.00

居民经济

1.30

1.20

1.00

89.20

78.90

45.30

52.00

24.20

家庭农场

20.20

11.30

28.90

3.40

7.10

2.80

4.00

0.80

  资料来源:

структурапроизводстваосновныхвидов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апокотегорияхозяйств,http:

//www.gks.ru

  1991年俄罗斯激进式的“休克疗法”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在不同领域的物价上涨幅度不同。

1991—1994年,农产品价格上涨365.5倍,消费品上涨2041.2倍,工业品上涨3792.3倍,交通运输业上涨4840.7倍[7]。

这种非均衡的通货膨胀使农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收入水平严重下降,而消费晶、工业品和交通运输价格的上涨却使农业生产的成本大幅度表上升。

因此,农场企业和家庭农场的生产和经营都陷入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农民获得了私有土地份额,但他们更愿意留在能够提供各种社会性服务的农场企业中,而不愿单独面对不断恶化的农业市场环境。

从长期的发展趋势来看,农场企业和家庭农场在主要农产品生产方面处于相互竞争的关系,都生产谷物、向日葵和甜菜等大田作物。

在俄罗斯农业发展历程中农场企业和家庭农场的关系是替代关系。

这种情况决定了当市场环境不利于农业发展时,农民更愿意留在农场企业中,以避免经营家庭农场的风险,因此,私有化改革初期家庭农场发展速度极为缓慢。

但是当市场环境有利于农业发展时,农民又倾向于组建生产效率较高的家庭农场。

这种替代关系在农业衰退期表现得并不明显,而在1999—2008年俄罗斯农业的增长期内,则表现得非常显著。

  从农业总产出变化情况看,农场企业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家庭农场。

从耕地使用量的变化情况看,这种替代关系更为明显。

在俄罗斯农业衰退期,农场企业耕地面积从1991年的1.259亿公顷降至1998年的1.057亿公顷,下降16%,但是在农业增长期,农场企业的耕地面积却从1999年的1.04亿公顷降至2007年的5747万公顷,下降幅度达到45%。

同期,家庭农场的耕地面积则从1040万公顷增至1421万公顷,增长幅度达到37%[8]。

这说明在市场环境有利于农业发展时,家庭农场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而农场企业为了节约农业生产成本,不得不放弃大量的耕地,以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率,俄罗斯农村土地撂荒面积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把农场企业定义为在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历程中的过渡性载体。

从农场企业的长期发展趋势看,将出现两种发展道路:

一种是农民退出农场企业,以私有土地组建家庭农场;另一种则是通过进一步明晰产权、剥离社会性负担,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使农场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组建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大型农场企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竞争优势。

以上两种发展道路都会使农场企业的土地面积减少[9]。

这既体现出俄罗斯土地资源丰富的巨大优势,也体现出其人口规模对农业发展的制约作用。

第一条道路意味着农村土地将从农场企业向家庭农场转移,第二条道路则意味着农场企业必须实行更加高效率的集约化经营模式,而农场规模过大是制约其生产效率提高的最大障碍,必然会有农场企业的土地在这一过程中撂荒。

四居民经济——半自给自足性质的家庭经济

  居民经济历史悠久,早在苏联时期,农民就开始在自己房屋周围耕作,实现粮食、蔬菜和水果的自给自足。

居民经济既包括副业性质的家庭农业生产,还包括农民种植的各种花园和菜园。

1991年俄罗斯农村土地私有化改革后,居民经济非但没有被家庭农场取代,产出比重反而不断扩大,成为支撑俄罗斯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从农村土地私有化之后居民经济发展历程所表现出的特征可以发现,这种农业主体呈现逆市场环境的发展特征。

苏联经济学家恰亚诺夫对这种具有家庭经济性质的生产行为做出了最合理阐释。

  第一,恰亚诺夫认为,家庭经济的性质不同于一般的市场主体,农民可以自己决定劳动投入量,这是居民经济的根本特征。

他说,“在我们看来,农民经济活动的动机不同于企业主,后者通过投资以获得总收入与生产费用之间的差额;而前者更类同于一种特殊的计件工资制中的工人。

在这种制度下,工人可以独自决定其工作的时间和强度。

”[10]第二,恰亚诺夫把农村家庭看做是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的综合体。

家庭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家庭生产的规模,而不是相反。

因此,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农村家庭所追求的经营目标并非利润最大化,而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均衡状态。

“我们关于劳动农场的理论和劳动消费均衡的理论是一种劳动家庭的农场理论,或者说,也就是劳动家庭经济活动的理论,而不是一种农民农业生产的理论。

”[11]如果家庭生产无法满足家庭消费需求,农民将提高自我开发的程度,以生产更多的农产品供家庭消费,“家庭农场的劳动者对劳动能力的开发受到家庭消费需求的推动,当消费需求出现增长,农民劳动自我开发的程度亦随之加深”[12]。

如果在满足家庭消费后,农民仍然无法全部实现自身的劳动能力,他们也不会继续在家庭经济中投入劳动,农民会暂时离开农场转为其他企业中的雇佣工人。

  第三,按照恰亚诺夫的结论,家庭中的年龄结构决定了劳动消费比例,由这一比例所决定的家庭规模又决定了农村家庭经济活动量,播种面积因此而发生变化。

但是,在一定的期限内,年龄结构、劳动消费比例和家庭规模可以被认为是既定不变的常数,家庭经济活动量和播种面积也基本不变。

在这样的情况下。

家庭经济的生产规模呈现较为稳定的特征。

  恰亚诺夫以农业商品化程度较低为前提条件,为分析俄罗斯居民经济的生产行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分析框架。

从俄罗斯农村居民实物形态的食品消费比重可以发现,居民经济的生产行为仍然符合恰亚诺夫在1925年的研究结论。

2003—2006年,农村居民实物形态的食品消费占食品总消费的比重分别为38%、35%、35%和33%;而同一时期,城市居民的消费比重仅为10%、9%、8%和8%[13]。

这说明居民经济仍然在为农村居民提供相当数量的家庭食品消费。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居民经济定义为半自给自足性质的家庭经济。

正是由于居民经济具有这种家庭经济的性质,在农村土地私有化的近20年时间里,才表现出逆市场环境发展的特征。

  从居民经济的家庭消费方面看,出于家庭消费需求的压力,其生产经营规模一直保持着较好的稳定性,即在俄罗斯农业衰退期能够有所增长,而在农业增长期却缺乏继续增加农业劳动投入的动力。

这种稳定性主要依靠农民劳动投入来调节,在农产品匮乏的时期,农民通过提高自我开发的程度,来保证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

而在农产品丰富的时期,农民对居民经济的劳动投入将由家庭消费规模决定。

  如果市场购买农产品比独自生产更经济,则农民将减少对居民经济的劳动投入,而多余的劳动时间将被用于更多的兼业工作。

在俄罗斯农村土地私有化改革的进程中,农民一直没有放松对居民经济的经营,居民经济使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

土地私有化以来,居民经济对农场企业的依赖性也体现在劳动就业方面。

  农民更愿意一边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吃“大锅饭”,一边进行家庭性质的副业经营。

农民普遍把获得的土地份额人股农场企业,以股东兼雇员的身份从事农业生产,只有少数农民选择组建家庭农场。

正是由于居民经济的存在,使农民既能满足家庭消费需求,又可以在农场企业获得工资收入和社会服务,兼业的劳动为农民提供了防范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

1999年农业经营环境好转后,当家庭食品消费满足之后,农民从事居民经济的劳动时间减少,而农场企业的低效率也越来越不适应农民增收的需要。

因此,农民开始从农场企业中退出,或者组建家庭农场,或者把土地份额出租,然后转向其他高收入行业。

在1999”2008年这一农业增长期内,居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明显偏低,而农场企业由于劳动力不足,也不得不放弃经营相当数量的农村土地。

  从居民经济的另一半性质,即商品化农产品生产方面看,居民经济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耕作,不需要大型农机具。

因此,在俄罗斯农业发展最为艰难的时期,这种农业主体并没有受到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的影响。

这种情况与主要从事大田作物生产的农场企业和家庭农场完全不同。

在种植业生产方面,居民经济主要生产蔬菜、土豆等经济作物,这与农场企业和家庭农场的农产品形成互补关系。

  尽管在肉、禽和牛奶的生产中,农场企业和居民经济具有一定竞争关系,主要畜牧业产业二者基本各占一半的产量。

但是,俄罗斯畜牧业一直无法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畜牧业产品。

在畜牧业产品短缺状态下,农场企业和居民经济的竞争关系并不显著,产出的增长仅仅是替代进口畜牧业产品,不会相互之间形成竞争压力。

这种生产特征充分说明居民经济在俄罗斯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尽管私有制家庭农场不断扩张,但居民经济不会被替代,仍然是俄罗斯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此外,俄罗斯地广人稀,农村和城市之间缺乏小城镇的衔接,这种地理条件是俄罗斯农业发展的重要约束[14]。

马克思在分析法国小农经济时指出:

“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

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

这种隔离状态由于法国的交通不便和农民的贫困而更为加强了。

”[15]居民经济生产的农产品大多数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销售,使居民经济在发展空间上受到了限制。

因此,即使在俄罗斯农业的增长期内,居民经济产出的增长幅度仍然有限。

  正是由于居民经济具有半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生产性质,这种农业主体才表现出与市场环境变化不相符的发展特征。

这符合恰亚诺夫的分析结论,即由于家庭人口规模等变量在短期内不容易发生改变,家庭经济的总规模具有稳定性。

而居民经济生产农产品的特征也决定了即使走商品化的生产道路,其发展速度也受到俄罗斯地广人稀的自然条件限制。

五家庭农场——与市场环境关系密切的农业主体

  家庭农场是俄农村土地私有化改革的目标模式。

土地国有制的低效率是这次改革的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化的理论依据在于新古典经济理论。

美国新古典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专门提到原苏联的农村土地国有制。

他认为,“在原苏联类型的国家里,农业生产要素国有制的不利影响是真实而重要的。

”[16]建立以私有土地为基础的农场企业是舒尔茨理论显而易见的结论。

但是在改革初期,私有制家庭农场的发展可谓步履维艰,一直无法成为真正的农业生产主体。

直到1999年俄农业市场环境好转后,家庭农场才开始以较高的速度发展,土地私有产权的效率得到很好的体现。

从家庭农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私有化改革并不是家庭农场陷入衰退的根本原因。

家庭农场发展缓慢的根源在于激进式的“休克疗法”给农业市场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农村土地私有化改革后,大型农业机械设备无法随着土地私有化在家庭农场之间分割。

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家庭农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严重下降。

俄罗斯土地私有化初期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拥有134万台拖拉机,40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平均每千公顷土地有11台拖拉机,7台谷物收割机,俄罗斯粮食作物的种植与收获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17]。

改革后私人家庭农场无力购置大型机械设备。

据俄罗斯《消息报》调查显示,1993年俄罗斯有20%的拖拉机、30%的播种机和50%的谷物收割机处于无法正常工作状态。

一项对俄罗斯家庭农场主的调查表明,80%的家庭农场主认为生产资料价格太高,有60%的被调查者甚至不知道在哪里能够买到农业生产需要的技术设备、建筑材料和种子[18]。

俄罗斯地广人稀,农业采取规模化经营的方式是必然选择,尤其是家庭农场生产的谷物等大田作物,必须依靠大型的农业机械才能顺利完成种植和收割任务。

一些家庭农场为了完成农业生产,不得不租赁农机具,但在农机具短缺的年代,租金却成为家庭农场最大的负担,甚至侵占了农业经营的全部利润。

  第二,农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