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届九年级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313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届九年级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届九年级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届九年级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届九年级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届九年级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届九年级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届九年级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届九年级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届九年级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届九年级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届九年级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届九年级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届九年级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届九年级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届九年级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届九年级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届九年级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届九年级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届九年级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届九年级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届九年级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

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镌刻/意味隽永禁锢/情不自禁贻笑大方/心旷神怡

B.阴晦/诲人不倦差遣/参差不齐肆无忌惮/弹尽粮绝

C.炮火/如法炮制胸膛/瞠目结舌任重道远/光阴荏苒

D.夜幕/蓦然回首和煦/和衷共济视若寇仇/豆蔻年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C项每对读音都不同,分别为:

pào/páo,táng/chēng,rèn/rěn。

其他各项读音分别为:

A:

juān/jùn,jìn/jīn,yí/yí。

B:

huì/huì,chāi/cī,dàn/dàn.D:

mù/mò,hé/hé,kòu/kò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恻隐孺子牛满腹经伦蔚然成风

B.羁绊三部曲侍才放旷相得益章

C.绮丽度假村器宇轩昂谈笑风声

D.缔造打擂台舐犊情深相濡以沫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D项正确,其他各项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

A:

满腹经伦——满腹经纶。

B:

侍才放旷——恃才放旷,相得益章——相得益彰。

C:

谈笑风声——谈笑风生。

3.古诗文默写。

(1) 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2)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不同的人面对离别,态度也不同。

王勃表现出了洒脱: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岑参却表现出了惆怅:

“___________,__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答案】

(1).

(1)窈窕淑女

(2).

(2)水中藻、荇交横(3).(3)黄发垂髫(4).并怡然自乐(5).(4)海内存知己,(6).天涯若比邻(7).山回路转不见君,(8).雪上空留马行处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

荇,髫。

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

苏轼偏不在乎,②________________,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

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答案】

(1).①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

(2).②他不仅爱好美食

【解析】试题分析:

阅读全段,了解语境,结合前后文,根据空处前后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语句。

填空后要读一读,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   

(1)下面两个小说回目都体现了“蔑视皇权”的精神,请任选一个,简要叙述其故事情节。

     

①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西游记》第五回)    

②活阎罗倒船偷御酒    黑旋风扯诏谤徽宗(《水浒》第七十五回) 

(2)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一个伟大的女性给人以心灵的慰藉,请从《童年》中的外祖母和《朝花夕拾》中的长妈妈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故事简要叙述人物性格特征。

【答案】

(1)①孙悟空从七仙女口中得知天庭举办蟠桃会,但他却不在受邀之列。

于是,悟空便化身赤脚大仙混入会场。

喝酒又偷吃仙丹,醉酒之后大闹了蟠桃会。

酒醒后知道闯了祸,便躲回花果山。

玉帝得知此事大怒,命李天王领天兵去收服他。

②陈宗善领着张干办、李虞候,带十瓶御酒,来到梁山泊。

宋江力主招安,吴用等对招安持怀疑态度,萧让读诏。

李逵从梁上跳下来,扯碎诏书,揪打陈太尉,被宋江、卢俊义抱住。

宋江打开御酒,却是被阮小七换过的村醪白酒。

 

(2)示例一:

外祖母:

①心地善良。

下雨的夜晚捡到小茨冈这个弃婴,并说服外祖父收留了他;②勇敢。

作坊发生火灾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一桶硫酸盐,并沉着指挥;③顺从忍耐。

舅舅们为了争夺家产,经常挑起事端,可外祖母从来不去和儿子们计较,总是默默地承受着。

示例二:

长妈妈:

①迷信,唠叨,有麻烦的礼节。

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②善良,朴实,爱孩子。

为了满足鲁迅的愿望,悄悄为其买了心心念念的“三哼经”。

【解析】这是一道名著阅读试题。

(1)小题考查学生正确概括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

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

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概括能力一定会提高。

从“大圣偷丹”可以判断此情节应为孙悟空大闹蟠桃会;从“扯诏谤徽宗”可知人们对招安的怀疑态度。

(2)小题要结合名著中的内容来分析。

课本中“名著导读”所推荐名著的主要内容、情节等有关资料应熟记,随时搜集丰富自己这方面的知识。

在做题时,要静下心来,结合掌握的名著内容及与人物有关的故事情节,就一定能得出答案。

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从上面图表中归纳出四条主要信息。

(2)班级举行“怎样学习更有效”主题班会,请你结合学习遗忘曲线和金字塔理论,写一段发言稿,表达自己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条理清楚,不少于50字。

【答案】

(1)①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②无意义音节比诗歌、散文更容易被遗忘。

③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高。

④听讲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最低,教授给他人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最高。

(2)要点:

为了学习更有效,必须讲究学习方法:

①要主动学习,特别是要尝试教授给他人。

②学习新知识后要及时复习,并经常复习。

③要坚持理解性记忆,避免死记硬背。

【解析】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对图表的认识。

首先要读懂图表所表述的内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抓住问题的关键来作答。

看图表对其内容进行概括或说明图表反映的问题时,既要橫向比较也要纵向比较。

(2)做题时要分析图表中有关材料的相互联系,结合图表的本质和要旨,表达自己的观点,围绕提高记忆效果”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语句要通顺。

二、现代文阅读。

(共27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捞月亮的母亲

石兵

  ①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

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

在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②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

很快,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他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③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

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两人停下了脚步。

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喃喃地说:

“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

”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了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

“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黝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④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着,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踏上了归途。

刚走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停下休息。

她摸摸小男孩的头,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面前,说:

“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

女人对我这个不速之客竟没有丝毫的不安与恐惧,说:

“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

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

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 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

 

  ⑤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

女人对我说:

“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

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

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

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

”  

⑥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地平静。

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回到家里,女人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⑦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母亲说:

“狗儿知道吗?

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它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⑧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

面对她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⑨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

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温暖与悲凉、伤痛与希望……

7.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母子俩”之间的故事。

8.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9.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简要分析。

10.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⑦自然段“我”“泪流满面难以自抑”的原因。

【答案】7.①“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母子俩。

②“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看月亮。

③“我”跟着母子两去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

④“我”深受触动,到城后接母子俩医治眼患。

8.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情;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母亲无钱为儿子医治 眼病)的情节做铺垫(伏笔);与结尾“捞起迷途之心”的内容相呼应(与文末“我”的转变形成对比)。

9.①深爱着自己的儿子。

为儿子吃苦耐劳,她为了给儿子治病,去帮人纺丝线,晚上还要去种田。

生活贫困仍给儿子希望。

她给儿子捞月亮,让儿子感受生活的美好。

 ②不怨天尤人。

因为同样的贫穷,她得不到别人家的帮助,她说起这些很平静;认为别人帮她够多了。

③善良。

她看到“我”这个不速之客并没有不安和恐惧;并且想下山时叫“我”回她家,因为山上凉。

④温柔,有耐心。

她对有眼疾的儿子关爱体贴,并且非常有耐心。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0.母亲不惜自己的命也要为儿子治好病的这番话震撼了“我”;母亲辛勤劳动,拼命攒钱为儿子治眼病的行为打动了“我”;母亲的善良、真诚、淳朴及对我“我”的热情招待感动了“我”;母亲为儿子捞月亮的举动唤醒了“我”,让“我”懂得要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解析】

7.本题考查主要事件的概括。

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事件,用简洁的语句分析概括即可。

注意事件要写全,内容要完整,意思要连贯。

本文先写“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夜宿,遇到神秘的母子俩;接着写“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到水井边捞月亮;然后好奇的“我”发出疑问,母亲邀请我到她家居住,“我”跟着母子俩去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最后“我”被这对母子深深感动,回城后联系医院接母子俩医治眼患。

8.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

段落在文章开头的作用一般是:

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营造氛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就本文而言具体是为下文做铺垫,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本文第一段,从内容上看,主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情;从结构上看,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的情节作铺垫,并与结尾相照应。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题干“联系全文”,该题的答案应从全文中寻找。

从“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巳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一句,可以看出关键是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对话,围绕着这一内容来阐述即可。

1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

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母亲善良、温柔、深爱孩子要,结合原文内容来概括。

点睛:

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

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

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榫一卯总关情

黄秀芳

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

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①。

③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

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

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④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

⑤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

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

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对外来能量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

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

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结构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

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

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中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

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便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

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

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

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

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

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

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注】①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11.文章介绍了榫卯的哪些功效?

12.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

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也请简述理由。

【材料】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这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13.请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2)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14.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一榫一卯总关情”的含意。

【答案】11.文章除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外,还介绍了榫卯的平衡与耗能两功效。

12.可以。

应该放在第③段中。

因为这段材料突出说明了榫的连接功用,而选文第④段也正好说明的是榫的连接功用。

不可以。

因为材料主要说明榫在家具结构中的重要的作用,而选文主要说明榫卯在古代木构建筑中的作用。

13.

(1)“功臣”一词说明了榫卯结构对山西木塔的抗震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2)迄今为止”说明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只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榫卯木结构建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一榫一卯总关情关联着人的情感。

简单、实用的榫卯,效果是如此的神奇、伟大,让

【解析】

1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文章除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外,从⑤、⑥两段可以看出还介绍了榫卯的平衡与耗能两功效。

12.本题属于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主要考查了说明文的内容的理解,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材料介绍的内容,然后根据材料内容判断是不是对说明内容起一定作用,进而解答即可。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13.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

①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②抓住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答题格式:

①说明词语的意思。

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①句中的“功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②句中的“迄今为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解答时需要学生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作答,回答此题。

“一榫一卯总关情“关联着人的情感。

简单、实用的榫卯,效果是如此的神奇、伟大,让作者深深为之折服;并由此领悟到,事物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其精髓就是榫入卯眼。

三、古诗文阅读。

(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叔文败,(刘禹锡)坐①贬连州刺史。

在道,贬朗州司马。

地居西南夷,士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

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

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选自《旧唐书·刘禹锡传》)

注释:

①坐:

连带受罚。

②率多:

大多。

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名:

有仙则名名之者谁

B.是:

斯是陋室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C.素:

可以调素琴素湍绿潭

D.劳:

无案牍之劳形劳其筋骨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7.文段

(一)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有什么作用?

18.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文段(甲)(乙)中刘禹锡安贫乐道的情怀表现在哪里。

【答案】15.D16.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17.用它们作类比,表达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暗示陋室不陋。

18.文段(甲)从身居陋室交往人物不俗、日常生活高雅表现刘禹锡安贫乐道的情怀;文段(乙)中,被贬后虽身处民风粗陋之地,但仍能用写文章和吟咏诗文的形式来陶冶性情,并参与当地民众活动,为他们写下许多新的文辞,表现了刘禹锡安贫乐道的情怀。

【解析】甲文选自:

《全唐文》作者:

刘禹锡年代:

乙文选自:

《旧唐书》作者:

刘昫年代:

五代

甲文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文译文:

王叔文失败,因罪被贬为连州刺史。

在路上,被贬为朗州司马。

地处西南夷,士风偏僻,举目风俗,没有可以对话的人。

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只有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

蛮人风俗喜好巫术,每次淫祠鼓舞,一定要歌俚辞。

刘禹锡有人从事于其中,于是在诗人的创作,为新借口教巫祝。

所以武陵溪洞间夷歌,大多刘禹锡的意思。

15.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D项。

都是使动用法,使……劳累。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

A:

出名命名。

/B:

表判断/这。

C:

不加装饰/白色的。

1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重点词语:

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点睛: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7.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

文章中心是写自己的“陋室”,最后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很明显是运用了类比的写法,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像古代名贤一样品德高尚,有志趣和抱负。

18.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

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文段(甲)从身居陋室交往人物不俗、日常生活高雅表现刘禹锡安贫乐道的情怀;文段(乙)中,从刘禹锡参与当地民众活动,为他们写下许多新的文辞,表现了刘禹锡安贫乐道的情怀。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

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