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316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23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

《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内容提要.docx

教育学内容提要

教育学

一、教育原理(教育与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及其关系)

二、课程论与教学论(课程及其分类、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教学及其意义、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特点—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

三、德育论(德育及其意义、德育目标与内容、德育过程特点—规律、德育原则、德育途径与方法、德育模式)

四、管理论(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及其模式、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班主任及其领导方式、班级管理内容与方法;学校管理—教育管理及其改革导向、教育行政管理、学校管理、教师管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三)普通教育学的任务

1、教育学的理论建设

(1)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

(2)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

(3)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构建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

(4)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2、教育学的实践运用

(1)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

(2)教育学必须为当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

(3)教育学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运用的问题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建为实践经验系象和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学各发展阶段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人。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私人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之称,还花费很大功力整理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典籍,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之大成。

他在教育上主张实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知之”等,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树立了继往开来的丰碑。

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孔子在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时,在教学方法论上颇有建树,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原则和方法。

  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1.[立志有恒,锲而不舍];2.[虚心笃实,不耻下问];3.[学思结合,学思并重];4.[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孔子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主张有教无类。

《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与其弟子相互问答的记录,对孔子教育思想有很具体的记载。

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以及因材施教等。

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

《学记》:

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虽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教学相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的规律,成为千古传诵的教育格言,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我国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仅1229个字,却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

西方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启发式;柏拉图的《理想国》——追求完美;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全面发展;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教育论著(这本书大约写于公元90年前后,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1415年在瑞士圣·高尔女修道院藏书楼,被著名的古籍搜集家波尔齐奥·布拉秋利尼(1330—1459)发现。

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产生阶段:

(英国)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捷克)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的《大教学论》(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1632年写)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撰写了《大教学论》(又译为《大教授学》、《大教育学》)。

这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可以堪称为“学”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这部名著的宗旨是为了“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它开掘了对教育学这门科学进行专门研究的先河,初步勾勒了这门科学的研究范围和知识框架。

一般认为这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德)康德:

1776年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科学教育学专著,1806年出版,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著。

因为在这本书中,不仅包括了管理、教学和训练等几个部分,较全面地论述了教育中德、智、体各育的一些根本问题,体系比较完整;而且从其理论基础来看,包括了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较为殷实,并以心理学为基础论述了教学过程及其方法等问题。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他于1776年在德国哥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了教育学。

继康德之后,对教育学作出重大贡献的便是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是继康德开设教育学讲座之后,最早系统讲授教育学这门学科的。

为此,在西方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看做是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此后,在西方又陆续出现了众多教育家和许多伟大的教育著作。

这些教育专著的出现,进一步把教育科学引向独立并趋于成熟。

教育学形成时期的一些重要著作:

英国洛克(1632~1704)的《教育漫话》

法国卢梭(1712~1778)的《爱弥儿》

法国爱尔维修(1715~1771)的《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

瑞士裴斯泰洛齐(1746~1827)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德国福录倍尔(1782~1852)的《人的教育》

英国斯宾塞(1820~1903)的《教育论》等

(3)教育学的多元化阶段

二十世纪初,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在地球上出现,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以崭新的面貌、丰富的内容展现在人们面前。

其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想,形成了教育理论发展的繁荣时期。

–(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

–(俄国)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

–(意大利)蒙台梭利的《蒙台梭利法》

–(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

–(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前苏联)赞科夫的《科学与发展》

–(前苏联)巴班斯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思想

–(法国)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

(三)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

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

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三、教育学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译介日本教育学阶段

(二)1920~1949年是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广泛传播的阶段

(三)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教育学的介绍和学习全面转向苏联的阶段

(四)从1977年至现在,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和努力阶段

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一)基本的研究方法

(1)类比、归纳、演绎

(2)比较与分类(3)分析与综合(4)系统方法(5)自下而上的方法和自上而下的方法

(二)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

根据研究课题有选择的针对研究目标、研究者或凭自己的感官、借助于其他手段和仪器,注视事物的现象、探寻事物的本质的方法。

(2)文献法:

通过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图书、作业、作品、试卷等,全面、准确掌握所要研究课题的研究情况,从而获得对所研究事物的新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3)调查法:

研究者采用一定的手段获得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问题,探求规律的研究方法。

分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等

(4)实验法:

在人工控制因子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自变量的变化和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

不再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而是研究者根据对解决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的条件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可分为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三种。

(5)比较法:

根据一定标准,对同类事物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找出被比较对象的异同,以获得新认识的方法。

(6)个案研究法:

将一个具体单位(一个学生、一个家长、一个学生群体、一所学校等)作为案例,对它的若干现象、特征和过程做全面、深入、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摸清它的来龙去脉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及其本质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

凡是以教与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活动

狭义:

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国古代观点: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即教育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师范、鞭策下学习,使人向善。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上天所赐予的称作性,顺从和发扬本性称作道,把道加以修明和推广,叫做“教”。

即:

修道即为教育。

《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孟子·尽心上》: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O)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这是最早将“教”“育”两字连用的文献记载。

我国现代学者关于“教育是什么”的看法:

李公明(历史学):

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也就是使他真正成为他自己。

何怀宏(伦理学):

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和成功的标志,是要使人们能够自我教育。

金盛华(心理学):

教育在于提供经验,实现潜力。

杨东平(哲学家):

教育正如书生,常有“百无一用”之讥,……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都忘记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西方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认为教育即是引导囚徒摆脱桎梏和愚昧,达到向善的光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教育是生活的预备。

英国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

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

(二)对教育的本质的认识

1、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社会性是人类教育与动物“教育”的本质区别。

(1)动物的“教育”是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2)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

(3)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人类的教育则绝不止于生理的成熟。

2、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培养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使每个人能更充分、更真实地生活,最终影响人类的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校教育及其特点

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即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大教育观的形成

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应赞成终身教育的原则。

“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终身教育”观念的形成使人一生受教育不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生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

他强调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

这种教育落脚于提高人的学习能力,从而使每一个人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

那种把人的前半期看成是教育期,后半起看成是工作期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埃德加.富尔:

《学会生存》,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1、依正规化程度分

非正式化教育:

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

形式化教育:

定型的实体化教育,即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接受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

正规教育,即具有类型和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和知识、能力分级的教育。

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2、依实施机构分

学校教育(特点:

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

家庭教育(特点:

启蒙性、随机型、经验性)

社会教育(特点:

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实用性、时间的终身性、形式的开放性)

3、依存在方式分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三、教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特点

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随着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生产关系性质的变化而变化的。

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生产关系性质的变化我们可以把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

特点: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

2.教育具有原始性,无专门教育机构和教师,目的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

3.教育具有同一性(全民性与无阶级性),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二)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

1、学校的产生

(1)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在官府—我国奴隶社会),森严的等级性(唐代的“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具有鲜明的保守性(中国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雅典—文雅教育;西欧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斯巴达—军事教育;“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4)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5)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东汉末年—鸿都门学—我国最早专科学校—文艺专科学校)。

(三)现代教育形态

1、现代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2)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1763年,普鲁士,强迫教育法令,世界最早教育法令)

(3)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4)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逐渐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2、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社会化;(3)教育生产化;(4)教育民主化;(5)教育国际化;(6)教育现代化(观念、功能、内容、手段等现代化);(7)教育多元化(教育研究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文化背景多元化、评价方式与标准多样化,、教育内容与形式多样化)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二)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三)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即积极与消极的两重表现。

政治对教育的影响作用是有限度的,政治不能违背教育规律,更不可以用政治代替教育。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一)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二)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三)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一)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1、生产力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与时间

2、生产力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

(二)生产力教育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教育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1、提供劳动者对生产过程要求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和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

3、提高劳动者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种所需的时间。

4、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5、可以提高劳动者加强生产管理的渴望和能力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现代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技生产力的经济功能,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中心环节的功能,现代教育又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最有效的形式。

三、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

舒尔茨、贝克尔

人力资本——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高知识技术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

总之,教育不能无视生产力发展提供的条件而盲目发展,生产力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教育也不能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加速或滞后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决定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教育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需要改造的是教育而不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三)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四)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一)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二)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

(三)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的五种形态:

物质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观念形态文化、活动形态文化、心理行为形态文化。

二、教育与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教育与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呈现出各自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文化内容和教育内容存在范围与形式上的区别。

第二,文化活动和教育活动存在着活动对象与活动功能上的区别。

联系:

(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1、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2、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3、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二)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和继承文化的功能;

2、交流和融合文化的功能;

3、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

三、学校文化

(一)概念的界定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

(二)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是一种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校园文化可细分为:

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核心)、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教职工亚文化、课程亚文化、活动亚文化等。

学校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实现教育目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存在于头脑中的价值观念、社会态度、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方式等现象的总称。

它由认知、情感、价值、理想四种基本成分组成。

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最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风气的总称,它是学校成员中最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代代相传且不易消散的特点。

良好的校风能调节和规范学校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对新师新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

(1)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

第五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它表现在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即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劳动力再生产经济基础性条件

科学知识再生产促决规模、速度、规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