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内容提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420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章内容提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5章内容提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5章内容提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5章内容提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章内容提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5章内容提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5章内容提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5章内容提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5章内容提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5章内容提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5章内容提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5章内容提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5章内容提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5章内容提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5章内容提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章内容提要.docx

《第5章内容提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章内容提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5章内容提要.docx

第5章内容提要

第5章集成触发器

内容提要

触发器是时序逻辑电路中完成记忆功能的电路,是最基本的时序逻辑电路。

本章主要介绍

(1)基本触发器的电路组成和工作原理。

(2)R–S触发器、J–K触发器、D触发器、T和T’触发器的逻辑功能以及触发器的描述方法:

逻辑功能表、特性方程、驱动(激励)表、状态转移图(表)和时序(波形)图。

(3)VHDL语言的描述方法。

本章还介绍了触发器的几种触发方式:

置位–复位方式、钟控电位触发方式、主从触发方式及边沿触发方式。

介绍了触发器的脉冲工作特性,主要体现在建立时间、保持时间和最高工作频率等。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各类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和逻辑功能的描述方法。

(2)掌握各种触发方式的特点和脉冲工作特性。

(3)理解触发器的工作原理。

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

(1)各类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和逻辑功能描述方法。

(2)各种触发方式的特点、脉冲工作特性。

本章难点:

触发器的电路结构。

主要教学内容

5.1  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5.1.1  R–S触发器

5.1.2  J–K触发器

5.1.3  D触发器

5.1.4  T触发器和T'触发器

5.2  触发器电路结构和触发方式

5.2.1  直接置位/复位方式

5.2.2  电位触发方式

5.2.3  主从触发器

5.2.4  边沿触发方式

5.3  触发器的脉冲工作特性

5.3.1  直接置位/复位基本触发器

5.3.2  电平触发方式触发器

5.3.3  主从触发方式触发器

5.3.4  边沿触发方式触发器

5.4  VHDL描述触发器

5.1  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5.1.1R-S触发器

触发器逻辑功能的基本特点是可以保存1位二值信息。

由于输入方式以及触发器状态随输入信号变化的规律不同,在具体的逻辑功能上又有区别,将触发器分成R–S、J–K、D、T、T'等几种逻辑功能的类型。

这些逻辑功能可以用功能表、特征方程、驱动(激励)表、状态转移图和时序图来描述。

R–S触发器功能表如表5–1–1所示,R–S触发器状态转移图如图5–1–1所示。

R–S触发器特征方程

其中约束条件的意义是由于正常工作时,不允许出现S=1、R=1的情况,必须保证SR=0。

R–S触发器激励表如表5–1–2所示。

该表列出了当Qn为某一状态,要求状态转移到确定的下一状态Qn+1时,所需加入的输入信号。

表5–1–2R–S触发器激励表

5.1.2J–K触发器

J–K触发器功能表如表5–1–3所示,J–K触发器的特征方程为

Qn+1=JQn+KQn

J–K触发器的状态转移图如图5–1–2所示,J–K触发器的激励表如表5–1–4所示。

图5–1–2J–K触发器状态转移图

5.1.3D触发器

D触发器功能表如表5–1–5所示,D触发器的特征方程为

Qn+1=D

D触发器的状态转移图如图5–1–3所示,D触发器的激励表如表5–1–6所示。

图5–1–3D触发器状态转移图

 5.1.4T触发器和T'触发器

T触发器功能表如表5–1–7所示,T触发器的特征方程为

Qn+1=TQn+TQn

T触发器的状态转移图如图5–1–4所示,T触发器的激励表如表5–1–8所示。

图5–1–4T触发器状态转移图

T'触发器是指T恒等于1时的T触发器,所以其状态转移方程为

Qn+1=Qn

5.2  触发器电路结构和触发方式

5.2.1直接置位/复位方式

触发器的触发方式分有直接置位/复位方式、电位触发方式、主从触发方式和边沿触发方式。

由两个与非门(或者或非门)交叉耦合构成的基本触发器属于直接置位/复位方式,如图5–2–1所示,其功能表如表5–2–1所示。

其工作特点是在输入信号SD(RD)全部工作时间内都能直接改变输出端Q(Q)的状态。

工作波形如图5–2–2所示。

表5–2–1基本触发器功能表

图5–2–1基本触发器

图5–2–2基本触发器工作波形

从图中可见,在SD、RD全部作用时间内都能直接改变Q(Q)的状态,但SD、RD的0状态同时消失后状态是不定的,所以正常工作时不允许同时为1。

5.2.2电位触发方式

电位触发方式是在基本触发器的基础上加触发导引门,如图5–2–3所示。

图5–2–3电位触发方式R–S触发器

其工作特点是CP=1的全部时间内,R和S的变化都将引起触发器输出端的变化。

而CP=0的全部时间内,R和S的变化都不会引起触发器状态的变化。

其工作波形如图5–2–4所示。

图5–2–4电位触发RS触发器工作波形

5.2.3主从触发器

主从触发方式电路由两个电位触发方式的触发器串接构成,如图5–2–5所示。

在主从R–S触发器中,一个为主触发器,一个为从触发器,但它们的钟控信号相位相反。

图5–2–5主从R–S触发器

在CP=1时,主触发器根据S和R的触发状态翻转,从触发器的CP=0保持原状态不变。

在CP=0时,从触发器的CP=1,按照与主触发器相同的状态翻转,而主触发器在CP=0全部时间内状态不变。

必须注意的是:

(1)在CP=1期间,Q主仍然会随S、R状态变化而多次改变,因此输入信号仍需要引导约束条件SR=0。

(2)从触发器跟随主触发器状态翻转发生在CP由1到0的时刻。

如果将触发器输出Q(Q)反馈至输入端,使得S=JQ,R=KQ,如图5–2–6所示,此时将输入信号S改称为J,R改称为K。

图5–2–6主从J–K触发器

由于将Q(Q)反馈至输入端,与外加输入信号J和K共同作为触发器的输入信号。

因此有:

(1)原RS=0的约束条件不论J、K为何种状态均能满足,即JQ·KQ=0。

J–K触发器就没有约束条件

Qn+1=JQn+KQn

(2)主触发器存在“一次翻转特性”。

也就是主触发器在CP=1期间,如果接受J、K输入信号状态发生一次翻转,主触发器的状态一直保持不变,不再随输入信号改变而改变。

从触发器是跟随CP由1至0这一时刻主触发器的状态而翻转。

由于主触发器存在一次翻转特性问题,使得主从J–K触发器在CP由1至0发生的状态转移,与J–K触发器状态方程描述的转移出现不一致。

主从触发器正常工作要求CP=1期间激励信号不发生变化,因此抗干扰能力较差。

例5–1在图5–3–5给出的主从R–S触发器和图5–3–6给出的主从J–K触发器的CP、R、S及CP、J、K波形如图5–3–7(a)(b)所示,假定触发器的初始状态Q=0,请分别画出主从R–S触发器和主从J–K触发器的输出Q工作波形。

解Q工作波形如图5–3–7中Q主、Q波形所示。

由此波形可见:

(1)从触发器的状态在CP由1跳变至0时刻,跟随Q主发生转移。

(2)比较主从R–S和主从J–K在第3个CP=1期间,R–S触发器的Q主发生了两次状态转移,而主从J–K的Q主只发生一次状态转移。

(a)主从R–S触发器工作波形

(b)主从J–K触发器工作波形

图5–2–7主从R–S触发器和主从J–K触发器工作波形

5.2.4边沿触发方式

边沿触发器的次态仅仅取决于CP信号的上升沿或下降沿到达时刻的输入信号状态。

而在此之前或之后输入信号状态的变化对触发器的状态没有影响。

因此提高了触发器的可靠性和增强了抗干扰能力。

边沿触发器主要有利用传输门构成的边沿触发器、维持阻塞边沿触发器和利用门电路传输延迟时间的边沿触发器等几种。

例5–2J–K触发器的时钟波形CP及输入信号J、K波形如图5–2–8所示。

试分别画出主从触发J–K触发器和下降沿触发边沿触发器输出Q的波形。

设触发器初态为0。

图5–2–8例5–2工作波形

请仔细比较Q主从和Q边沿输出波形的不同点。

5.3  触发器的脉冲工作特性

5.3.1直接置位/复位基本触发器

为了保证触发器工作时能可靠翻转,必须掌握对输入信号、时钟信号以及它们互相配合关系的要求,这些要求与电路的结构有密切关系。

假设每个门的平均传输延迟时间为tpd,参见图5–2–1。

由图5–2–1可知:

(1)SD输入低电平开始,至Q=1、Q=0反馈到输入止,SD低电平信号的宽度应满足tW≥2tpd。

(2)同理,RD输入低电平开始,至Q=1、Q=0反馈到输入止,RD低电平信号的宽度应满足tW≥2tpd。

所以直接置位/复位所经历的传输延时时间为

tpLH=tpd,tpHL=2tpd

5.3.2电平触发方式触发器

由于电平触发方式触发器比基本触发器多了一级导引门电路,参看图5–2–3。

因此要求S(或R)和CP同时为高电平时间应满足

tW(S,CP)≥3tpd

电平触发方式触发器的传输延迟时间为

tpLH=2tpd,tpHL=3tpd

5.3.3主从触发方式触发器

当CP=1时,主要是主触发器接受输入信号,建立起稳定的Q主,所以,要求CP高电平的持续时间tWH≥3tpd。

为了保证可靠工作,要求输入信号保持时间tH≥tWH。

从CP信号下降沿开始到输出端新状态稳定输出,也就是从触发器稳定输出建立的时间为传输延时时间,因为增加一个CP信号反相器,所以

tpLH=3tpd,tpHL=4tpd

最高时钟频率:

对于主从R–S触发器,CP高电平和低电平持续时间均为3tpd,所以fCPmax≤(1/6)tpd。

5.3.4边沿触发方式触发器

电路结构不同,传输延迟及最高工作频率也不同。

对于上升沿触发的维持阻塞型D触发器,在CP上升沿到达之前,要求D信号必须建立且保持不变,称为建立时间tset=2tpd。

要求CP=0的持续时间tL≥tset=2tpd。

从CP上升沿到达至触发器状态稳定建立,需经历3tpd时间,所以传输延迟时间tpLH=2tpd,tpHL=3tpd(类同电平触发方式)。

要求CP=1持续时间tH≥3tpd。

所以,最高工作频率fCPmax≤(1/5)tpd。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上面讨论的脉冲工作特性,仅仅是在假定门电路传输时间相等条件下,定性说明有关物理概念。

实际器件中,每个门电路传输延迟时间是不同的,而且内部逻辑门还采用了各种形式简化电路。

所以每个集成触发器的参数数值要通过实验测定。

5.4VHDL描述触发器

对触发器的基本逻辑功能描述同组合逻辑电路描述方法,但其突出的是时钟信号的描述和置位、复位信号的描述。

上升沿到达可写为

IFCP='1'ANDCP'LAST_VALUE='0'ANDCP'EVENT

可简写为IFCP'EVENTANDCP='1'

下降沿到达可写为

IFCP='0'ANDCP'LAST_VALUE='1'ANDCP'EVENT

可简写为IFCP'EVENTANDCP='0'

触发器异步置位/复位信号,用IF语言描述条件

IF(Set='0')AND(res='1')THEN

q_s<='1';

qb_s<='0';

ELSIF(Set='1')AN(res='0')THEN

q_s<='0';

qb_s<='1';

ENDIF;

例5–3用VHDL描述异步复位的D触发器。

LIBRARYIEEE;

USEIEEE.STD_LOGIC_1164.ALL;

ENTITYdffIS

PORT(cp,d,cr:

INSTD_LOGIC;

q:

OUTSTD_LOGIC);

ENDdff;

ARCHITECTURErtlOFdffIS

BEGIN

PROCESS(cp,cr)

BEGIN

IF(cr='0')THEN

q<='0';

ELSIF(cp'EVENTANDcp='1')THEN

q<=d;

ENDIF;

ENDPROCESS;

ENDrtl;

自我检测题

1.写出如图P5–1所示触发器的特征方程Qn+1,并说明此电路完成哪一种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图P5–1

2.对于用或非门构成的MOS触发器,以下说法哪一种正确?

如果是用与非门构成的MOS触发器,哪种说法正确?

(A)异步置位用高电平,存在一次翻转现象;

(B)异步置位用低电平,存在一次翻转现象;

(C)异步置位用高电平,不存在一次翻转现象;

(D)异步置位用高电平,不存在一次翻转现象。

3.

(1)指出图P5–2所示触发器方式的触发方式(图中TG为开关,当CP=0时,开关断开;当CP=1时,开关接通)。

图P5–2

(2)分析图P5–3所示触发器工原理,指出其触发方式。

图P5–3

(3)有如图P5–4所示波形,分别加在图P5–2和图P5–3所示触发器上,分别画出它们的输出波形。

图P5–4

4.试画出图P5–5所示电路的输出(Q1、Q2和Z)的波形。

图P5–5

5.根据图P5–6所示电路和波形,画出电路输出波形(设Q1和Q2的初始状态均为0)。

图P5–6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触发器具有记忆功能?

2.描述触发器的功能有哪五种描述方法?

3.触发器主要有哪些动态参数特性?

什么是建立时间、保持时间?

如何确定最高工作频率?

4.钟控触发方式和时钟边沿触发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5.什么是主从触发方式?

为什么TTL主从J–K触发器存在“一次翻转”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