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040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docx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docx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

1爱迪生“读书”

——读书、学习要有“目标”、“志向”

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童年时被视为“低能儿”,只上过三个月学便离开了学校。

十二岁那年,他当上了火车上的报童。

火车每天在底特律停留几小时,他就抓紧时间到市里最大的图书馆去读书。

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当时,他随着兴致所至,任意在书海里漫游,碰到一本读一本,既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

有一天,爱迪生正在埋头读书,一位先生走过来问:

“你已读了多少书啦?

”爱迪生回答:

“我读了十五英尺书了”。

先生听后笑道:

“哪有这样计算读书的?

你刚才读的那本书,和现在读的这本完全不同,你是根据什么原则选择书籍的呢?

”爱迪生老老实实地回答:

“我是按书架上图书的次序读的。

我想把这图书馆里所有的书,一本接着一本都读完。

”先生认真地说:

“你的志向很远大。

不过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

”这席话对爱迪生触动很大,成为他确立学习方向的一个转机。

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专业目标,把读书的范围逐步归拢到自然科学方面,特别注重电学和机械学。

定向读书,终于使他掌握了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成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

学习要有志向,目标要明确。

作为正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学习目标应更加明确和远大。

在学习目标确立过程中必须坚持三点:

一是确立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好马列主义与邓小平的基本理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辨别真伪,开拓新的知识领域。

二是要有崇高的学习目的,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学习的远大志向。

三是要扬长避短,科学地选择主攻目标。

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培养起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在具有兴趣的基础上,坚定学习目标,刻苦攻读,学有所为。

实践证明:

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朝着一个既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

而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很难做成学问的。

2陶渊明“指点迷津”

——学习没有捷径

有位书生一心想具有渊博的知识,却又不愿下苦功夫读书,于是他就去向当时著名的诗人陶渊明请教学习的捷径,说明来意后,陶渊明把这位书生领到自己耕种的稻田边,指着稻子说:

“你仔细看看稻子是不是在长高?

”书生看了半天,眼睛都瞅酸了也没有看出稻子的变化。

陶渊明说:

“那为什么春天的稻苗会变成现在尺把高的稻子呢?

陶渊明又把这位书生领到河边的一块磨刀石旁问;“磨刀石为什么中间出现像马鞍形状的凹面呢?

”书生说:

“磨下去的。

”陶渊明接着又问:

“它可是哪一天磨成的吗?

陶渊明说:

“你是否从这两件事情上明白了学习的道理呢?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啊!

”书生听了陶渊明的这一席话,茅塞顿开,羞愧地说;“多谢先生指教,你使我懂得了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只有勤奋好学才能成功啊!

的确,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这正如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所说: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会创造出来。

”我们的祖先有许多名言警句也说明了这一点: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如果说学习有捷径的话,那只能说学习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爱因斯坦在回答他是怎样取得伟大的科学成就时,总结出了一个“成功方程式”,即:

W=X+Y+Z。

W代表成功,X代表刻苦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不说空话。

我们有些大学生,一说起自己的理想就会滔滔不绝,梦寐成为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

但一具体接触书本,就会掂轻怕重,毛病百出。

如果是这样,即使对未来的憧憬再美好,也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

3富兰克林的成才之路

——学习应坚定毅力和信心

在大学生生活中,时常也听到这样或那样的抱怨:

怨生不逢时,怨没有个好家庭,怨过去学习基础没有打好,等等。

这样的想法对吗?

让我们看看伟大的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的成才经过吧。

富兰克林出生于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父亲做肥皂和蜡烛,母亲生了十七个子女,他是

最小的一个。

家庭人口众多,经济负担沉重,富兰克林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被父亲拖回来做工了,剪灯芯,做蜡烛,干着苦活。

后来,父亲看到他喜爱看书,就把他送到富兰克林的哥哥

办的一家印刷厂当了一名印刷工。

在这样的厄运面前,他并没有屈服,而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语)。

例如,他为了有书看,他和离印刷所不远的一个小书店的伙计交上了朋友,同他商妥,在书店关门前把书悄悄借走,第二天开门前把书还来,为的是绝不让老板知道。

就这样,富兰克林白天上工,每天夜晚读书到深夜。

富兰克林的成才经过告诉我们:

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

“请记住,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也就愈大”(托尔斯泰语)。

无须慨叹,更不应颓唐,而应象遭受种种打击的贝多芬那样: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用积极的精神向前奋斗。

4“列宁的照片”

——学习应“专心致志”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学习时对于外来干扰的排除有着惊人的表现。

有一次,一位摄影师走进列宁的办公室,列宁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报纸。

这位摄影师不慌不忙地安装好很笨重的摄影机,又咔嚓咔嚓拍了好几张照片,然后拆掉机器出门。

列宁却一点也不知道。

后来报纸上登了照片,列宁才惊奇地说:

“他们是从哪儿弄来的照片?

列宁是日理万机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善于摒弃一切来自外界或内心的干扰,从而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与工作。

专心致志,学有所成。

成功者的奥秘正在于对学习的痴迷和专心致志地攻读。

专心致志,是收到良好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

古人云:

“读书有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大学生必须培养起抗衡干扰、专心读书的本领。

怎样具备这种本领呢?

关键是要用高度的责任心来约束注意力。

一个人对学习的意义越清楚,求知的愿望越强烈,意志越坚定,他的注意力就越集中和稳定。

5孔夫子学弹琴

——学习一定要精益求精

一次,孔子向师襄子学弹琴。

师襄子教了一首乐曲,孔子便认真练习。

十天过去,师襄子说:

“你学得差不多了,另学一曲吧!

”孔子说:

“我只学会了乐曲,但弹奏的技巧还没有掌握。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弹奏技巧啦,可以另学乐曲了。

”孔子却说:

“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还没有体会出来!

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

“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你已经弹奏出来了,该学新的乐曲了。

”孔子又说;“我还没有弄清这首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个人呢?

师襄子在孔子旁边坐下,仔细地听了一会高兴地说:

“我从你弹奏的琴声中,仿佛看见一个人严肃地思考,他胸怀宽大,安然地遥望着北方。

”孔子兴奋地说:

“我想除了文王,别无他人。

”师襄子惊喜道:

“我的老师讲过,这首乐曲叫做《文王操》。

这则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孔子勤于思考、肯于动脑的学习态度和严谨求精的治学精神。

文中一问一答,层层递进,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我们不得不叹:

孔子真不愧为一代圣人!

现今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正是从“开发潜能”切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孔子学琴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典型的正面素材。

我们的学生若能像孔子那样,对待学业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怎会不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呢?

6爱因斯坦的“独立思考”

——学习应把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放在首位

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部门中都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相对论学说,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

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位被人们称为有“超级”智慧的科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呢?

1922年,爱因斯坦到美国时,有许多好奇的美国人,向他提出了许多问题:

你可记得声音的速度是多少?

你如何记才能记下许多东西?

你把所有的东西都记在笔记本上,并且把它随身携带吗?

爱因斯坦回答说:

“我从来不带笔记本,我常常使自己的的头脑轻松,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我所要研究的问题上。

至于你们问我,声音的速度是多少?

现在我很难确切地回答你们,必须查一下辞典才能回答。

因为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

爱因斯坦的回答,使那些美国人感到很惊奇。

今天读来,也使我们受到很大启发。

爱因斯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不但有非凡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且非常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

他在《论教育》一文中写道:

“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应侧重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也应是大学生学习的很重要方法。

大学生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要探索“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当然不是要我们丢开书本知识不学,相反,只有首先掌握书本上已有的东西,才有思考和探索的基础,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需要我们经常自觉地进行锻练。

碰到问题要想一想,当时可能没有

什么大用,但有助于我们养成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科学上的发现,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对一个平常注意思考问题的人来说,由于有些问题早已想过,这样,他学习起来,搞起研究来,就可以比别人少用时间,而且也有可能比别人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更透,更容易出成果。

7伽利略的吊灯

——学习应善于“思考”与“探究”

古人云:

“不深思则不能造(成就)其学”。

爱因斯坦也说过: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在学习过程中,在教材、参考书里,常有许许多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问题,它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会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原理就是一例。

有一天,伽利略去比萨教堂作礼拜。

在教堂祈祷时,伽利略却被教堂顶部垂吊的油灯深深地吸引住了。

原来,吊灯可能由于有风而在来回不停地摆动。

他注视良久,发现灯的摆动很有节奏,尽管摆动的幅度不同,可往返的时间却大致一样。

这个现象激发了他的思考,从而探究下去。

如何证明他的观察是正确的呢?

他想到人的脉搏跳动是均匀的,于是他一面摸脉,一面注视灯的摆动,果然他测试到吊灯的每次摆动的时间完全相同。

回到家里。

他又继续作试验。

他找来两根一样长的绳子,各坠上一块同样重的铅块,并请来教父帮助作实验。

测试结果,

虽然两条绳子摆动的起点不同,但每次摆动的时间却完全一样,并在同一时间内各自回到垂

直线上。

就这样,伽利略从—个偶然的生活现象中,经过思考与探索,揭示了自然界的节奏

规律。

它告诉我们,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其奥秘。

如果我们缺少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如果我们对所观察到的周围事物现象不去深入思考和探究,就象我们也看过类似吊灯摆动的现象而无动于衷,那么创造成功的幸福也许就会从我们身边一次又一次地悄悄溜走。

8郑板桥的“疑”和“问”

——学习要“敢于疑,肯于问”

我国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郑板桥十岁在扬州兴化镇私塾读书时,聪明敏捷,善于思考,勤学好问,老师很喜欢他。

一年暮春时节,随老师到野外游玩,不久来到一个石桥上面。

郑板桥眼尖,突然发现桥下有一具小女尸体,随喊:

“老师,你看,桥下有一个死人”。

老师俯身一看,果然有一具青春少女的尸体在水中漂浮,恰被一块大石挡拦,未被冲走。

再一详看,那女子上穿粉红衣,下系绿色裙,头上青丝随波动,面容未变,像刚落水不久。

看到此,老师痛惜万分,随赋诗一首。

诗句是: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板桥听老师吟完,十分恭敬地说道:

“老师的诗不对吧?

”老师不由一惊。

根据平时对板桥的了解,这个学生说话总是有一定道理的。

便和颜问道:

“哪点不对?

”板桥问了老师三个问题:

“你如何知道这个少女是十六岁?

又怎知她是被风吹落小桥的?

你怎么看见她三魂七魄随波逐浪翻转的?

”问得老师无法回答,老师停了半晌才说:

“依你看,该诗如何改呀?

”郑板桥想了一下,便改了几个字,诗成了这样: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

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这时,老师和同学们都称赞诗改得好。

他敢于疑,又肯于问,这确是求学者良好的品质。

所以,郑板桥自己也说:

“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纯汉尔”。

古人云: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现代大学生,应该象郑板桥那样,敢于疑、肯于问。

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善于敏锐地提出问题的能力,常常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是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9爱因斯坦“补课”和华罗庚的“夹生饭”

——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

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

“爱因斯坦补课”和“华罗庚的夹生饭”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爱因斯坦在研究广义相对论时,连续搞了几年却进展不大,成果甚微。

仔细查找原因,方才发现自己在大学读书时,忽视了对数学的学习和钻研,因此这门基础知识的底子较差。

为了研究成功广义相对论,他只得搁置起眼下的研究工作,重返学校再次补习了三年的数学课程。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有类似的教训。

他在自学高中课程时,时常犯急躁病,一个劲地加速,结果所学的知识成了“夹生饭”。

这个教训使他领悟到:

片面求快不符合读书的辩证法,必须循序渐进。

后来,他就宁肯比在学校里学得慢些,练习做得多些,用五、六年时间才学完了高中课程。

看起来高中课程学得慢了一些,但因为学得扎实,所以给后来学习大学课程带来了方便。

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生的课。

古人云:

“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

”这是很有道理的,就是说,学习、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时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学习正如上台阶和吃板一样,一步跨十个台阶和一口吃成胖子都是做不到的。

我们只有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程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10鲁迅的“随便翻翻”

——学习要“博览群书”

鲁迅先生是非常强调博览群书的,他在博览群书时有一个习惯,叫作“随便翻翻”,也就是轻松地浏览一般的报刊杂志,有时从一本书里选一篇或几篇文章读读,有时甚至只看看目录。

书海漫漫,如果每一本书都一丝不苟地读一遍,一则时间不允许,二则有些书报也无认真研究的必要。

所以,对一般性的参考书籍、资料性书籍和消遣性书报,只需要随便翻翻即可,这样省时间、效率高。

例如,鲁迅运用此法,仅在一九一二到一九一三年两年时间,就翻阅了诗话、杂著、画谱、杂记、丛书、尺牍、史书、记刊、墓志、碑帖等各种书籍杂志。

以后几年间,还有诗搞、作家文集、丛书、小说、佛书、拓本、金石文字、瓦当文、壁画、造像、画集,以及世界名人法布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的作品。

一九二五年以后,他读的书就更多了。

如果鲁迅先生每本书都精读一遍,能读得了那么多书吗?

随便翻翻的学习方法,给人以最大的益处是满足学习的猎奇心理,对学习始终有一种兴趣,恰如游公园,随随便便地漫游。

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觉得吃力,因为不觉得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

随随便便地学习还可以开阔眼界,视野开阔,才能好中选优,从而调整学习的方向。

俗话说得好:

一块石头砌不成金字塔,一根木头造不了洛阳桥。

时值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的学习方法,已不适应于现代人才的培养了。

博览群书不仅是大学生崇高的学习方法,而且也是知识经济、创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客观要求。

11华罗庚的“设想阅读学习法”

——学习过程的“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学习经验之一,就是“设想阅读学习法”。

他勉励青年们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要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

华罗庚是从自学开始,而后走上成才之路的。

他说,应当怎样学会学习呢?

我觉得,在学习书本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章节的时候,首先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应当看到书背后的东西。

究竟要看到背后的什么呢?

华罗庚进一步做了解释:

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原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键,才得出这个结论的。

同时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上没有做出结论,我自己设身处地,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

这就是说,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懂得结论,而且还要了解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

一般人学习容易犯急躁的毛病,拿起一本书,几下子就看完了,实际上并没有读懂,应用的时候才发现吃了夹生饭,不能运用自如。

学习应该向华罗庚所说的那样,多做几个设想,深追穷搜,找出书“背后”的东西。

这样学习虽然慢些,但却能收到良好的实效。

华罗庚还提倡学习要有两个过程:

一个是“由薄到厚”的过程,别一个就是“由厚到薄”的过程。

前者指的是学习要积少成多,循序渐进,这仅仅是学习过程的第一步;如果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学习就不会有大的进步。

重要的是第二步,即在“由薄到厚”的基础上,必须再返过来,“由厚到薄”。

那么,如何将“厚”书读“薄”呢?

华罗庚的体会是:

“在对书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连串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这样,我们就能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贯穿全书的精神实质。

”这就是说,必须站得高一点,对所读的书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把原来很厚的一本书提炼成几组公式、几个原则、几种方法,等等。

这样一来,既高度概括总结了全书的精典内容,又便于识记本书的重点。

只有这样,才能才学问有比较透彻地了解。

12居里夫人的“奖章”

——面对荣誉与成绩:

谦虚谨慎,永不满足

优秀学生,常有令人羡慕的成绩乃至种种荣誉。

这种荣誉容易使人陶醉而自满自足起来,以致阻碍自己的进步。

这是大学生应该引以警惕的。

别林斯基说过:

“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扑而谦逊的”。

贝弗里奇也说过:

“大多数科学家,对于最高级的形容词和手法夸张都是深恶痛绝的,伟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谦虚谨慎的”。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典范。

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她的:

“在所有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荣誉所颠倒的人。

居里夫人一生获得十七枚奖章,名誉头衔一百零七个。

对此,她并没有沉醉在这巳取得的成绩之中。

一天,一位女友到居里夫人家作客,她惊异地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在房间里玩一枚奖章,仔细一看,竟是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的金质奖章。

不由大吃一惊,忙问:

“现在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院的奖章,这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笑笑说:

“我是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象玩具;只能玩玩而巳,绝不能永远守着它。

否则将一事无成。

据调查,获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在得奖后发表论文的数量,大多是明显下降的,表现出科学研究的道路走下坡路的苗头。

而居里夫人则不为荣誉所惑,不因战绩而止步,不断进取,成为全世界能一生获两次诺贝尔奖的两个人中的一个。

因此,我们也应象居里夫人那样,正确地对待成绩和荣誉,谦虚谨慎,永不满足。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鲁迅语),这正是我们大学生在学习中引以为戒的。

13蒲松龄的对联

——面对挫折与失败:

有志者,事竟成

在失意、挫折乃至失败的面前,我们用什么态度去对待,这是能否改变现状、获取成功的关键。

我们就拿《聊斋志异》的作者,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的经历来说明吧!

蒲松龄年轻时,尽管才智聪慧,学识过人,但每次参加科场考试都名落孙山,空手而归。

进仕的路途走不通了,他并未灰心,而以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朝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历史典故,在自己压纸用的铜条上,刻了一幅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考场上的失意,激励了他在文学创作上奋斗不懈的决心。

从此,他刻苦地学习,跋山涉水,广采民间传说,勤奋地写作,终于完成了《聊斋志异》一书。

“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培根语),这正道出了我们有些学生在挫折和失败面前灰心动摇而自暴自弃的心情。

我们要象蒲松龄那样发奋、坚持不懈,终究会“苦心人,天不负”而获得成功。

事实上,无数成功者都是在无数挫折和失败中锻炼了勇气和胆识,吸取了经验和教训,努力于“再坚持一下”的奋斗中才获得成功的。

让我们以蒲松龄的对联作为自勉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