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0431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3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docx

《产业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1章企业:

目标、结构与组织

1.什么是企业?

为什么会存在企业?

企业为什么不能代替市场?

答:

企业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和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据统计,2009年企业为全球81%的人口提供工作机会,构成全球经济力量的90%,创造了全球生产总值的94%。

在全球100大经济体中,51个是企业,49个是国家。

交易成本的存在,导致了单纯依靠市场的价格机制很有可能导致市场参与者在某些方面产生很高的成本,从而影响生产和交易的效率,如获取相关的价格信息、根据信息签订合约并有效执行合约以及规避市场风险等。

企业通过内部交易来取代市场交易,以此来减少交易成本,这就是企业会存在的根本原因。

2.有哪些机制可以对企业偏离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进行纠偏?

为什么?

答:

内部的监督激励机制。

通过适当的薪酬设计,让管理者能够在抵御风险的同时,又能给予管理者适当的激励,让股东与管理者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平衡。

很多企业管理者的薪酬往往都由两部分组成,除了固定工资之外,另外很大一部分都会根据企业在不同时期内的盈利而上下波动。

外部的市场机制。

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劳动力市场机制。

第二,产品市场机制。

第三,资本市场机制。

3.纵向一体化与资产专用性的关系是什么?

答:

纵向一体化在解决资产专用性所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同时,自身也会带来其他的激励问题。

市场采购的一个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质量更高的产品,但是在纵向一体化之后市场采购变成了企业内部采购。

市场竞争压力的缺失,往往会导致内部供应产品的质量下降,最终给整个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现实的市场中,企业往往会在完全的纵向一体化和完全的纵向分离之间选择一些相对均衡的做法。

一种被称之为逐步一体化(tappedintegration),即部分生产要素从市场中的独立供应商购买,另一部分生产要素从子公司内部采购。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既可以避免其他企业机会主义行为,同时又让内部生产部门保持一定的竞争压力。

另一种常见的策略是特许经营(franchising),从快餐到服装设计的众多行业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在特许经营的模式下,母公司来提供专用性投资,同时特许经营者又可以保留自身的大部分利益,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励其努力提高效率。

最后一种常见的中间做法是构建企业集团,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日本企业。

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大企业,没有采取纵向一体化的手段来规避资产专用性带来的问题,而是选择与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合作的非正式关系,在长期合约的基础通过构建非正式的企业联盟和集团,使得企业之间维持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从而使得独立供应商也有足够的激励去进行专用性资产的投资,以便实现与客户的长期合作。

4.U型、H型、M型企业组织各有什么特点?

答:

U型组织结构是一种中央集权式结构,建立在企业内部职能分工的基础之上,每个部门只有很小的独立性,权利集中在总经理人员手中,实现对企业的内部有效控制,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获得规模经济。

H型组织结构较多地出现于横向合并而形成的企业中。

显著特征是高度分权,各子公司保持了较大的独立性。

M型结构各个分部负责日常经营决策,企业总部最高领导层负责战略决策,形成决策的专业化与分工。

各部门是独立利润单位,有利于最高决策层确定利润增长点,并更有效地安排企业资金配置。

5.为什么存在国有企业?

中国与西方理由相同吗?

答:

第一个理由是自然垄断。

第二个理由是资本市场失败。

第三个理由是外部性。

不同。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国有企业比重的变化,以及其它转型国家国有企业发展经验可知,市场经济必然要求私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与之相适应,而计划经济则必然要求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与之相适应。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然会伴随着国民经济的经济成分以国有经济为主向民营经济为主的转变。

6.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什么具体的功能和作用?

答:

除了提供异质性的公共服务,非营利组织还具有如下功能:

第一,配置社会资源。

第二,增加就业。

第三,增加社会危机应对能力。

第2章不完全竞争市场:

理论分析

一、名词解释

1.自然垄断:

我们知道,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函数有产量越大投入要素的增加量递减的性质,故单位产出的成本递减。

这样的产业,大多是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

从产业技术条件上来看必然地形成垄断,故而我们将规模收益递增的企业,也就是长期平均成本递减的企业的垄断,称为“自然垄断”(naturalmonopoly)。

2.边际收益:

总收益曲线TR的斜率表示生产增加1单位时增加的收益,被称为“边际收益”(marginalrevenue),记为MR。

3.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测量一种商品的需求对于其影响因素变化做出反应的敏感程度。

即:

价格每变动百分之一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e为需求弹性;q为需求数量,△q是需求数量的变化量;p是价格,△p是价格的变化量。

4.伯川德模型:

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伯川德(JosephBertrand)认为,在市场竞争中,寡头往往使用价格竞争而非产量竞争,即厂商选择价格,而让市场来决定销售量。

基于此,他于1883年提出伯川德模型并试图对古诺模型加以修正。

在伯川德模型中,假定各厂商在制定自己价格时,必须对市场中其他厂商制定的价格做出预测,并认为对手将这个价格水平保持不变。

古诺模型中的其他假设在伯川德模型中依然保留。

伯川德模型研究的是多人决策问题,决策变量是价格,双方只进行一次决策,决策结果的均衡点是双方的定价都等于边际成本,即双方都只赚取正常利润。

伯川德模型有以下四个前提条件:

(1)市场中只有两家寡头企业,产品是同质的;

(2)生产的单位边际成本相同,无固定成本,并且企业可以无限生产;

(3)企业之间只进行一次竞争,并且同时进行定价决策;

(4)没有其他企业进入市场。

二、计算题

1.一厂商有两个工厂,各自的成本由下列两式给出。

工厂1:

;工厂2:

;厂商面临如下需求曲线:

,式中Q为总产量,即。

(1)计算利润最大化的、、Q和P。

(2)假设工厂1的劳动成本增加而工厂2没有提高,厂商该如何调整工厂1和工厂2的产量?

如何调整总产量和价格?

解:

(1)一个能在两个空间上分开的工厂生产产品,其利润是两个工厂总收益与总成本之差:

分别对和求偏导并令其等于零,得

……………

(1)

…………

(2)

(1)式减

(2)式化简得,并代入

(1)或

(2)得,,所以,代入P=700-5Q得P=550。

(2)假设工厂1劳动成本增加而工厂2没有提高,该厂商会减少工厂1的产量,增加工厂2的产量,并且会使总产量减少,价格提高。

2.假设某一寡头垄断厂商现在以8美元的价格出售产品,若价格上升,它面临的需求函数为,若价格下降,它面临的需求函数为。

(1)如果该垄断厂商的成本表已知为表8-6中的SMC和SAC,找出该厂商最好的产出水平及这一产量下的售价和利润。

(2)如果该厂商成本表改为和(如下表所示),则新的最优产出水平以及该产量下的价格和利润各为多少?

Q

SMC

SAC

20

3

4.50

4

5.50

30

4

4.00

5

5.00

40

5

4.50

6

5.55

解:

(1)从题中已知条件可知该寡头垄断厂商面临一条折弯的需求曲线。

如图8.4所示。

当价格P≥8时,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即:

,所以与其相对应的边际收益曲线为。

当P=8时,。

当时,。

当价格P≤8时,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即:

,所以与其相应的边际收益曲线为。

当P=8时,。

当时,。

因此,该寡头垄断厂商面临的边际收益曲线在Q=40处间断,其间断区间为[4,7]。

根据利润极大化原则:

MR=MC,当SMC=MR=4时,最优的产出水平按理是30(从上表上看出),但由于MR=4时,产量为40,而Q=40时,SMC=5。

由于该寡头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在MR断续区域的任何地方(从MR=4到MR=7)的升降都不会导致寡头改变产出水平和现行价格,当产量为40时,价格为8美元,利润为美元。

如果产量为30,则利润只有美元。

因此,最优的产出水平应当是40而不是30。

(2)当SMC变为时,曲线仍与MR曲线的间断部分(从4到7)相交,故厂商最优产出水平仍应为40,价格仍为8美元。

这时利润美元。

如果产量为30,则利润只有美元。

3.一垄断厂商以常数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AC=MC=3生产。

该垄断者面临以下市场需求曲线:

Q=30-P。

(a)计算该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价格和产量,并计算出其利润为多少。

(b)假设第二个厂商加入该市场,两厂商形成古诺(Cournot)竞争。

记Q1为第一个厂商的产量,Q2为第二个厂商的产量。

现在市场需求函数为Q1+Q2=30-P。

设第一个厂商的边际成本仍为3,第二个厂商的边际成本为6。

试求各厂商的反应曲线。

(c)计算古诺均衡。

求出市场价格和各厂商的利润。

(d)为什么古诺竞争中两厂商的总产量比第一个厂商作为垄断者时的产量要高?

解:

(a)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时满足条件:

MC=MR。

TR=PQ=(30-Q)Q,所以MR=30-2Q=MC=3

所以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

Q=13.5,价格为:

P=30-Q=16.5

利润为:

=PQ-TC=182.25。

(b)对于厂商1而言,其利润函数为: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厂商1的反应函数为:

对于厂商2而言,其利润函数为: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厂商2的反应函数为:

(c)由(b)中的①、②两式可得:

厂商1的产量为:

厂商2的产量为:

市场价格为:

P==13

厂商1的利润为:

厂商2的利润为:

(d)古诺竞争时的总产量比第一个厂商作为垄断者时的产量要高的原因在于:

古诺竞争时,存在着两个厂商,每个厂商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生产决策,还要考虑对手的决策对自己的影响,两者对产量进行竞争,两个厂商对市场的垄断势力都比单独一个厂商控制市场时要小,所以其产量比第一个厂商控制市场时产量要高。

这其实是寡头垄断与完全垄断效率的区别。

4.双头垄断企业的成本函数分别为Cl(q1)=20q1,C2(q2)=40q2。

市场需求函数为P=200-Q,其中Q=q1+q2。

企业1为私有企业,以最大化利润为目标:

企业2为国有企业,以最大化社会福利为目标,其中社会福利定义为消费者剩余和两个企业利润之和。

(1)假定两个企业进行古诺(Cournot)竞争,求出古诺均衡情况下各企业的产量、价格、企业1的利润、社会福利。

(2)假定两个企业进行斯坦克尔伯格(Stackelberg)竞争,企业l为领导者,求出均衡情况下各企业的产量、价格、企业1的利润、社会福利。

(3)假定两个企业进行斯坦克尔伯格(Stackelberg)竞争,企业2为领导者,求出均衡情况下各企业的产量、价格、企业1的利润、社会福利。

解:

(1)企业1的利润为: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所以企业1的最优反应函数为:

企业2的利润为:

对于线性需求曲线而言,消费者剩余为:

因此整个社会福利为:

因而企业2的最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为:

企业2的最优反应函数为:

由①②两式可得,,

市场价格为:

P=200-160=40

企业1的利润为:

社会福利为:

(2)假定两个企业进行斯坦克尔伯格竞争,企业l为领导者,假设企业1的产量为,则由

(1)可得,企业2的反应函数为:

,因而有:

,因此市场价格P=200-160=40。

代入企业1的利润函数可得:

因此,企业1为了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将生产,从而企业2的产量。

企业1的利润为:

社会福利为:

(3)假定两个企业进行斯坦克尔伯格竞争,企业2为领导者,则由

(1)可得,企业1的反应函数为:

,代入社会福利函数可得:

企业2最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企业2的产量为:

因而企业1的产量为:

市场价格为:

P=200-140=60

企业1的利润为:

社会福利为:

5.假设厂商I垄断商品y的生产,y的需求函数为。

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边际成本不变,MC=10,没有固定成本。

现在假设由于新技术的使用,使边际成本减少到0,开发这个技术的固定成本为550元。

厂商I和潜在的厂商Ⅱ需要决定是否要开发这一技术。

如果只是厂商I开发这个技术,他将运用新技术;如果厂商Ⅱ开发这个技术,将形成古诺双头垄断的局面,厂商I的边际成本为10,厂商Ⅱ的边际成本为0。

如果两家都开发这人技术,亦形成古诺双头垄断局面,致使两家的边际成本都将为0。

试问:

(1)如果仅有厂商I开发这一技术,试求他可以得到的垄断利润。

(2)如果仅由厂商Ⅱ开发这一技术,试求厂商I和厂商Ⅱ分别可以得到的垄断利润。

(3)如果两家厂商都开发这一技术,试求每家厂商将得到的垄断利润。

解:

(1)当仅由厂商I开发这一技术时,将使他的边际成本等于0。

由得,MC=MR=50-y=0,

=50-0.5×50=25

利润=TR-TFC=50×25-550=700

(2)当仅由厂商Ⅱ开发这一技术时,厂商I的边际成本为10,厂商Ⅱ的边际成本为0。

(3)如果两厂商都开发这一技术,两家边际成本都为0。

由和得

得,

=50-200/6=50/3

6.在古诺模型中,行业的需求曲线函数为p=1-y,可变成本为0。

行业的厂商数量达到了均衡。

试问:

(1)当厂商数量分别为2个、3个和N个时,求每一厂商均衡的价格和利润。

(2)假设可变成本仍为0,但每一厂商有0.05的进入该行业的进入成本,计算

(1)时每一厂商的均衡价格和利润?

如果可能免费进入该行业,长期均衡的厂商数量为多少?

(3)假设该行业N个厂商中的每一厂商都相信自己能占有1/N的产量,在这种情况下,厂商的长期均衡的数量是多少?

解:

(1)当只有两个厂商时,这两个厂商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由得厂商I的反应函数为

由得厂商Ⅱ的反应函数为

解得:

三个厂商时,则:

厂商I的反应函数为

厂商Ⅱ的反应函数为

厂商Ⅲ的反应函数为

解得:

i=1,2,3

当厂商的数量为N时,每个厂商的反应函数可以由下式推出:

i=1,2,…,N

均衡价格和产量为:

p=1-N/(N+1)=1/(N+1)

(2)价格和数量是相同的,利润将比前一情况少0.05。

在长期,利润为零,即

,所以N=3.47。

厂商的数量一般是整数,所以N=3。

(3)每一厂商的利润为,y是一个厂商的产量。

为使利润最大化,因此有:

令,得则:

P=1-1/2=1/2y=

在长期,,

即厂商的长期均衡的数量为5。

7.某垄断厂商生产的边际成本固定为5单位,即MC=5。

该厂面临的市场需求函数为

(1)计算该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的价格、产量和利润。

现假设第二个厂商加入到这个市场。

该厂商具有和第一个厂商相同的成本函数。

假设两个厂商进行古诺竞争(Cournotcompetition)。

(2)写出每个厂商最优的反应函数。

(3)找出古诺均衡的产量水平。

(4)市场的均衡价格是多少?

计算每个厂商的利润。

(5)如果两个厂商进行伯川德竞争(Bertrandcompetition),那么市场的均衡价格是多少?

解:

(1)利润最大化时有MC=MR

又R(Q)=PQ=(53-Q)Q

∴MR=53-2Q

∵MC=5∴

P=53-Q=29

π=PQ-C=29×24-5×24=576

(2)两厂商各自利润函数为

由一阶条件有

    ①

    ②

厂商一的反应函数为

厂商二的反应函数为

(3)联立①②求得

即为均衡产量

(4)此时市场总需求为

∴p=53-Q=21

(5)如果两厂商按照贝特兰竞争,则均衡价格将在边际成本处得到,故均衡价格为5。

第3章市场结构与市场势力:

实证研究

1.完全竞争是如何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最优的?

怎样理解一个竞争企业在长期无法获得利润?

答: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均衡,意味着消费者和生产者达到最优的决策,消费者剩余最大,生产者剩余最大化。

资源得到了最优的配置。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企业没有任何经济利润。

2.如何理解规模经济形成的经济效率与促进集中之间的矛盾?

答:

规模化生产可以形成一定的成本节约,从而要求企业在较大规模上进行生产,这是经济效率导致的生产集中。

但是生产的集中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市场势力。

因此,两者之间并不必然是矛盾对立的。

3.市场集中度一般是通过计算市场份额得到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市场越来越开放,这样的计算还需要考虑什么因素?

答:

在全球化背景下,进口产品会使需求曲线变得更加有弹性,还要考虑其他生产者进入的可能性以及供给能力的影响。

4.一个垄断企业是如何进行生产决策的?

在垄断市场中,有一部分消费者剩余转为生产者剩余,这是社会福利的损失吗?

答:

垄断企业和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一样,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水平上决策。

对于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是否为社会福利的损失,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不认为是损失的是认为生产者主权与消费者主权同等重要,它们都是社会福利的一个部分;认为是损失的观点是考虑剩余在生产者手中集聚将导致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从而引起效率损失。

5.如何理解只有政府制定的限制性政策或制度才是进入壁垒?

答:

原则上说,在金融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人力资本流动性增强以及技术进步扩散的背景下,在位厂商因资本量、技术或其他因素形成的相对优势并不会持久。

因此,从长期来看,也不会形成对进入的阻碍。

第4章产品差异化

1.考虑霍特林模型的一个变形,假定运输成本是二次的,而不是线性的。

从而,住在x的消费者去商店1的运输成本是tx2,去商店2的运输成本为t(1-x)2。

同样假定两家商店同时选择价格,分别记作p1,p2;假定相对于价格来说足够高,从而市场是全覆盖的。

(1)计算两家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和。

(提示:

我们将看到当两家商店分设在两端时,线性成本和二次成本的需求函数是一样的。

如果市场不是全覆盖的,这一结论不能成立)

(2)计算两家企业的最优反应函数:

(i,j=1,2;i≠j);求解纳什均衡的价格解和简约型利润函数。

答:

(1)对位置x的消费者而言,其从商店1和商店2购买冰激凌的总成本分别为:

从而由

可以解得:

由此两个厂商面临的需求函数分别是:

(2)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厂商的利润函数

给定竞争对手j(j=2,1)的定价pj,厂商i(i=1,2)要选择价格pi,以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即:

容易得到,企业i的一阶条件是:

容易证明二价条件成立。

因为商店i和商店j在这一问题中地位是对称的,从而,代入上式可以得到纳什均衡价格解、需求和利润:

注意到由一阶条件,我们可以得到厂商i对厂商j的最优反应函数(ReactionFunction):

2.在第三节的例子中,我们采用了二次成本函数以回避技术上处理的复杂性;本习题的目的在于使读者更清楚理解这一点。

假设一个消费者住在x位置,满足x≥1-b>a。

这个消费者处于企业2的“领地”或“后院”。

他对企业的选择由其对下列两式的比较来确定:

问题:

(1)当p1,p2满足什么条件时,处于厂商2右侧的消费者对于从厂商1还是厂商2购买冰激凌无差异?

(2)当

(1)中条件满足时,请说明此时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非连续的,从而导致它们利润函数的非连续性和非凹性。

(提示:

想象厂商1的价格p1稍稍降低一点,其面临的需求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答:

(1)如果处于厂商2右侧x位置的消费者对于从厂商1还是厂商2购买冰激凌无差异,双方定价p1,p2须满足:

从而可得:

注意因为,所以此时厂商1的定价p1必须要低于厂商2的定价p2。

(2)当

(1)中条件满足时,此时厂商1面临的市场需求共包括3个部分。

首先,位于厂商1左边x位置的消费者,此时必然会选择厂商1的产品。

因为当且时,容易看出:

其次,位于厂商1和厂商2之间x位置的消费者同样会选择厂商1。

容易证明当

(1)中条件满足时,下式成立:

最后,对于位于厂商2右侧的消费者而言,此时厂商1或厂商2无差异,从而两家厂商平分这部分市场。

由此,当

(1)中条件满足时,厂商1面临的需求为:

而如果给定厂商2的价格,厂商1选择稍稍降价,则厂商1可以获得整个市场。

从而厂商1的需求曲线为:

由此我们得到一条非连续的需求曲线。

3.在第三节的例子中,将市场决定的定位与社会最优的定位结果相比是有趣的。

假设存在一个社会计划者为两个企业进行选址。

由于消费量是固定不变的,因而社会计划者将选择厂址以使消费者的平均运输成本最小化。

请证明社会最优的产品定位是1/4和3/4两个位置,从而在这个例子中,市场选址的结果是产生了从社会角度看太大的产品差异。

答:

假定企业1选址为a,由对称性可知企业2选址为1-a。

由此整个社会的总运输成本为:

最小化此成本函数,由一阶条件可解得:

从而两家企业的最优选址分别为1/4和3/4。

4.在二、三节中,我们假定两家企业生产额外一份冰激凌的不变边际成本是相同的,都为c。

现在我们放松这一假定。

同样我们假定两个企业的地址已固定在线性城市两端;消费者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