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1460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

中国建筑史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第一节:

影响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

(参考威尼斯宪章)

人类的基本需要

人类所掌握的技术手段

气候环境

文化

社会

我国地大物博,森林资源丰富,有充足的木材资源,这些资源是建筑发展的基础。

黄土高原的制砖技术。

南北朝时,从伊拉克传入的琉璃技术,这些条件构成建筑发展的基础。

中国多民族融合,民族文化和建筑本身有很大的意义,所以要保护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从单体到群体,有许多优秀实例。

人类的基本需要:

我国是大河文明,以农业为主

黄河、长江发大水,只有互相以集体的力量,向统一来发展,才能够生存,并非西方文化,被山与海洋分割成小块,以手工艺为主,强调个体的独立性。

形成的建筑特点:

以居住为主

西方17世纪世俗政权衰落,房子给神居住,教堂成为城市的中心,在此过程中表现了对神的虔诚,故宫建筑3年完成,与西方建筑的功能不同,神权与皇权相比,皇权有更大的权利。

建筑的发展与政治的变革有很大的关系

南禅寺珍贵是因为其是灭法之前的产物,佛光寺大殿比南禅寺完整,是因为佛光寺是灭法之后的产物。

从满足需求来说,木材易于加工,适于人使用,木头被赋予象征意义。

人类所掌握的技术手段

如河姆渡的榫卯结构,距今约6、7千年。

西方早有建筑师,如米开朗基罗,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发生木结构的变化,出现混凝土结构,中国建筑由老百姓建造。

气候环境:

人工调节技术的发展,使建筑的外观差异越来越小。

全世界有三种极端的气候:

干热:

如新疆,厚墙小窗,平屋顶

湿热:

云南、海南,架空、通风、薄墙、屋檐大

湿冷:

东北一带,屋顶坡度大

北京地区,屋顶做很厚的泥被,保温,院子大;苏杭:

瓦直接搁置在椽上,轻盈,有天井。

文化:

表现在不同社会阶层的建筑。

佛教在汉代发展,布达拉宫属汉藏建筑的融合。

北京胡同,上海石窟门,苏州水巷表现了建筑的差异,苏州的园林属官僚阶层,扬州的园林属商人阶层。

社会:

第二节自然环境与中国建筑文化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文化圈的形成

西伯利亚荒原,苦寒之地;喜马拉雅山脉,陆地丝绸之路

印度与中国由于喜马拉雅山脉而中断融合,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是由地理条件决定的,而现代由于交通工具的发展,各民族融合,相互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多。

气候对建筑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影响

2、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

(1)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为什么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会成为主流;

(2)常见木构架的种类;

(3)单体建筑的特点,斗栱的作用,常见屋顶式样;

(4)建筑群的组合及扩展方式,特点,艺术成就;

(5)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风水理论的主要流派和评价;

(6)工官制度,主要官员及匠师。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

第二节奴隶社会时期

一、奴隶社会早期

二、

[夏]以豫西为中心的王国

[商]以豫中为中心

1、偃师二里头(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遗址,

2、郑州商城(周长7公里,夯土墙高达10米)

3、湖北黄陂盘龙城

4、偃师二里头尸乡沟一组宫殿

5、[晚商]殷(安阳小屯村)

奴隶社会早期建筑的特征:

(1)、茅茨土阶、院落组合、主房朝南、廊庑围合;

(2)、门堂分立、轴线通过柱墙,逐渐形成门。

二、奴隶社会中期

[西周](公元前1207——公元前771)以丰、镐为都城

周初岐山凤雏村(我国现知最早的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三、奴隶社会中晚期(以扶风召陈为代表)

全部用瓦,半瓦当(瓦的发明是西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东周]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开始了用砖的历史建都于成周(洛阳)、王城(洛邑)城墙厚8——14米

1、秦都雍城——陕西凤翔

2、晋都侯马——新田

3、楚都郢都——江陵(长江北岸)

4、赵都邯郸

5、吴都阖闾——苏州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

一、[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2)

高台建筑的鼎盛时期“高台榭、美宫室”

齐——临淄

燕——下都(易县)

赵——邯郸

秦——咸阳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

建集权,成国文,车同轨,同币制,修长城,造宫室

三大文物

1、秦长城——3000Km辽宁到临洮

2、阿房宫——前殿1*0.5公里,台高9m

3、骊山陵——底边350m*345m

二、[汉](公元前206——公元220)

1、叠梁式、穿斗式木构架已形成

叠梁式木构架:

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立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端并承檩,如是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穿斗式木构架:

又称立贴式,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2、已有3——4层的建筑(出自冥器)

修建了未央宫(公元前205)建章宫(公元前140)——汉武帝

3、应用了斗拱、阙、墓柱

阙——宫、城、墓前所设高直建筑用于观望、壮威

4、屋顶以悬山、庑殿为主,歇山、攒尖顶已出现

5、已有了大规模礼制建筑、名堂(施政教)、辟雍(知识分子聚集,决定全国文化政策)、宗庙。

6、砖和拱券结构发展(多用于坟墓)

7、石材建筑发展

石墓:

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了金缕玉衣)

石阙:

四川雅安墓阙

石祠:

肥城孝堂山郭巨墓祠

8、城市建设成绩巨大(汉长安比罗马大2.5倍)

三、[曹魏](公元220——公元266)

四、[北魏](公元386——公元550)

五、[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公元556)

统一国家,重新分裂,经济生产有破坏,佛教传播,塔、寺、石窟出现,绘画、园林发展

1、佛寺(由官方接待处——鸿胪寺发展而来)

洛阳永宁寺(公元519年,公元526年焚毁)——北魏佛寺中最大者

永宁寺塔:

塔高90丈——是当时最宏伟的一座木塔,方形,九层

登封嵩岳寺塔:

12边形,是最早的砖塔

2、石窟寺公元3世纪,克孜尔、莫高窟有了石窟;公元4世纪后,长江以北大造石窟

3、佛塔由印度的埋骨坟变为单层、高层建筑

4、郭市建设发展

(1)[三国]建业城

(2)[北魏]洛阳城

5、自然园林发展

6、高座具传入中原,影响了室内空间

7、石刻、绘画艺术发展

南京肖景墓的石辟邪

[晋]顾铠之的瓦棺作画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隋、唐、五代、宋](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一、[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1、隋文帝建大兴城,隋炀帝建东都洛阳,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2、李春建赵州安济桥(公元605年)——37米跨,空腹敞肩拱桥,28道石券并列而成

3、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公元611年)——高14米,叠涩出塔

4、出现杰出建筑师宇文凯,用1/100比例建模型,建名堂,观风行

二、[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公元9世纪——公元11世纪为中国建筑的豪劲时期,盛唐特色,表现为比例结构壮硕坚实

1、扩充大兴城为长安城,成为最繁荣的大城市,直接影响了日本平城京、平安京、渤海国上京宁安

宫殿规模宏大,是明长安的10倍

2、以轴线统一群体,日趋成熟

大明宫主轴线长1600米,含元殿的地位突出(开间11间,进深4间)

3、宫殿解决了木构架大体量、大面积的技术问题

含元殿:

减去中间一列柱,加大空间,凉跨达10米

麟德殿:

面阔11间,进深17间,面积5000平方米

佛光寺大殿:

面阔7间,进深4间,斗拱规格化

4、设计施工专业化,“都料”水平提高,筑墙画图,按图施工

5、楼阁塔(大雁塔)、密檐塔(小雁塔)、单层塔(净藏禅师塔)等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6、建筑艺术加工真实成熟,无纯装饰构件,不用或少用补间铺作,无普拍枋,柱子有卷杀,昂、梁、耍头外形加工与受力相结合,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屋顶平远、舒展,朴实无华,庄重大方,琉璃剪边只用于屋脊

三、[五代](公元907年——960年)

主要继承唐代传统,很少新的创造

1、石塔和砖塔混合结构塔有所发展

南方吴越、南唐发展了石塔、砖木混合结构

(1)石塔:

南京栖霞山舍利塔杭州闸口白塔与灵隐寺双石塔

(2)砖木混合结构的塔: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公元959年)——中国最早的双壁塔(7级)

杭州保淑塔

(3)广州光孝寺东、西铁塔

2、木工浙东喻皓著《木经》

四、[宋](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醇和时期(11世纪中叶——14世纪末)

表现为比例优雅,细节精美

五代十国分裂与战乱局面以北宋统一黄河流域以南而告终,与契丹对峙(南宋与金、蒙古、西夏、大理、土番对峙)

北宋政治上和军事上是我国古代史上较为衰弱的时期,但在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上都有所发展,科学技术有很大进步

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1、城市建设上,取消了里坊制,商业的繁荣使街道开放,城市结构有了根本性变化,清明上河图反映了这一状况

2、木架结构有了统一制度,官方1113年颁布《营造法式》——李诫著,合理用材,规定材契制,殿阁柱径两材至三材,厅堂柱径两材一契等,木架部件尺寸都可决定,设计省时,工料结算标准化

框架刚度增加,艺术加工精细

3、建筑总平面组合上,加深了进深层次,进一步衬托主体建筑,庙宇有汾阴后土祠,宫殿前增加了千步廊,藤王阁的屋顶组合复杂

建筑装修,色彩更加繁丽,用了格子门窗,逑文窗格,色彩丰富,为“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韵棱间装”。

琉璃瓦大量使用,晋祠圣母殿顶全用琉璃。

室内空间主体用了藻井,平萁用于重要建筑,台基用了须弥座。

5、砖石建筑达到新水平,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达84.2米(13级)——现存最高的砖塔,开封佑国寺塔首次全色以琉璃,泉州开元寺双石塔,仿木逼真,塔平面多为八角形

6、园林兴盛,宋徽宗倾国力采花石纲,修皇家园林——艮岳,临安、平江(苏州),湖州大建园林

7、出现出色建筑师喻皓

五、[辽](公元907——公元1125年)

[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辽(契丹族)在五代的燕云十六州(冀、晋北部),用汉族工匠、唐代手法营造建筑;金(女真族)学习汉文化,造金中都(有的近辽,有的近宋)

1、木结构造了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1056年)——九级(外观五层,加平座四层,最底一层是副阶周匝),高67米

2、砖石结构多为仿木密檐塔,如北京天宁寺塔、山西灵邱觉山寺塔、河北易县泰宁寺塔

3、拆建汴京宫殿,营建金中都。

装修色彩更加华丽,殿宇用绿琉璃瓦,华表、阑干用汉白玉

第五节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

(公元15世纪——公元19世纪)——羁直时期表现为趋向僵直,水平构件过大

一、[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

1、建元大都,规模宏大,整齐有序

2、建筑柱网布置多样化,大量使用减柱,内柱头上施长达2——3间的大内额,在梁架上用斜伏(后尾在内额上,外端放在外檐柱头上),也用草伏,用了抹角梁、通柱

3、用料粗糙

4、永乐宫三清殿也用减柱法建造,广胜下寺减6根内柱

5、发展各种宗教,但大力提倡喇嘛教,京城内建妙应寺白塔(北京西四,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

二、[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恢复生产,扶植工商,减赋税,晚明已有资本主义萌芽,多个手工业中心

1、建北京城,规划严整,分区明确,使封建社会城市建设达到顶极

2、砖的大量生产,除重修长城外,大量用于民居,江南发展了砖雕工艺,朝廷以砖拱砌出无梁殿,砖作工艺提高

3、琉璃砖瓦应用更加广泛,南京报恩寺塔(九级),高80——100米,全用琉璃饰面,洪洞广胜上寺飞虹塔,九龙壁(大同、北京)也全用琉璃

4、木构架定型化,梁、柱体系整体性加强,斗栱作用减小,昂成了装饰构件,构件卷杀简化(3%),取消了柱升(生)起、柱侧脚,月梁、棱柱使建筑外形趋于平直、严谨、稳重,减弱了舒展开朗(故宫三大殿)

5、建筑群体布局雄伟,轴线达9公里,天坛布局神圣崇高,故宫布局端庄严肃

6、私家园林发展。

南京、杭州太湖周围多有,出现了园林专著《园冶》

7、装饰定型化,门窗、格扇、天花、须弥座、栏杆定型,色彩对比强列——红墙青绿额枋,家具是我国古典家具的代表

三、[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经过100年的恢复期到康熙开始兴盛,思想、文化阻滞了中国的发展

1、官家园林极盛,修建了三海,静明、静宜、长春、圆明、畅春等园,及避暑山庄,私家园林兴盛,富商在江南大造园林

2、住宅丰富多彩,如北京四合院,苏州住宅,黔、桂、云、台的干阑建筑,藏族碉楼,蒙古族毡包房,维族平顶房,晋、陕窑洞。

3、喇嘛教建筑得到独特发展,内蒙、藏、青、甘到处修建,公元1645年建布达拉宫,城的修建外八庙,汉藏结合的建筑得到发展

4、公元1734年颁布《工程做法》,简化单体设计,以斗口为标准定大木构件尺寸,宫殿设计由样式“雷”(雷发达)家族承担,大木作、瓦作、石作、影画有了定型规格,创作出天坛、祈年殿等高级建筑作品

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

第一节宫殿

一、沿革

[周]已有三朝五门制,三朝:

大朝(见诸侯)、治朝(群臣议政)、常朝(日常听政)

五门:

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葵)门,显示宫殿辉煌,当时三朝纵列

[西汉]三朝并列

[隋]三朝纵列,大常朝纵列三朝:

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门

五门:

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

[唐]大明宫(公元634年建),三朝纵列:

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内朝紫寰殿,“万方无一事,端拱大明宫”,阙联主体建筑开端——殿阙合一

含元殿(公元662年建),台高14米,前有75米长的龙尾道,面阔11间,进深4间,有副阶周匝,两翼有联廊,拱联翔鸾、栖凤阁,屋顶为重檐庑殿,青瓦木构架——赤色,墙面白色

麟德殿在禁中西北高地上,有前、中、后三殿组合而成,面阔11间,进深17间(为太和殿的3倍)

[宋]从宣德门——大庆殿保持对称,宣德门前御街千步廊制(御街千步廊制的开端、门阙合一)

[元]大内有大明殿、延春阁,两组宫殿建于中轴线上,其余对称布置

[明]南京明故宫、凤阳临濠宫殿,北京故宫

二、北京故宫祥设计(公元1407年建,公元1421年建成)

皇城:

东安、西安、天安、地安四门,天安门侧有东西三座门,与南御街千步廊形成T形广场

宫城:

紫禁城紫薇星即北极星——天下中心,禁卫之地,城垣高大

四门:

东华门、西华门、午门、神午门午门前为内御街千步廊,午门上五凤楼(燕翅楼)门阙合一制

前朝:

太和门(奉天门)——常朝听政,重檐歇山顶,九间殿

太和殿(奉天殿)——大朝隆礼,重檐庑殿,十一间殿,进深五间——63.93米*37.17米,高26.93米,台基高8.13米,保和殿——九间殿,殿试场所

奉天

华盖

谨身

皇极、太和

中极、中和

建极、

内廷:

乾清宫,重檐庑殿九间殿,皇帝寝宫

交泰殿,重檐庑殿九间殿,皇帝寝宫

坤宁宫,重檐庑殿九间殿,皇后寝宫

御花园南有钦安殿,北出神午门

故宫建设的成就:

1、强盗中轴对称,主要建筑放在中轴线上,以位置突出地位

2、运用空间对比,在多重院落组合中突出高潮(六个空间,三个高度——天安门、午门、太和殿)

3、形体尺度对比强烈,避免单调,互相衬托(屋顶、形式、开门、形体、体积)

4、装饰富丽堂皇,色彩丰富浓郁

5、防火、排水、采暖技术完备,材料优良,得以长期保存

第二节坛庙

古代帝王祭祀的三大项目:

天地、社稷、宗庙

坛——无顶开敞建筑,祭祀自然神祗(天地、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星辰、农桑)

庙——带顶建筑,祭祀人文神祗(祖先、帝王、先贤)

沿革:

[殷]卜辞中“帝”表示对自然保护神的敬意

[秦]祭白、青、炎、黄四帝

[汉]祭白、青、炎、黄、赤、黑(太一、后土),天地合祭,后汉分祭

[三国]祭“皇皇帝天”

[晋]祭“昊天上帝”,祭坛为圜丘

[唐]祭五岳、五镇、四海、四渎

[明]南京——大祀坛、天地合祭

北京——初年合祭,祈年殿:

上蓝、中黄、下绿三重檐,

后为分祭,祈年殿:

上中下均为蓝色,只祭天

社——五土之神(东西南北中)

稷——原湿之祗(生长五谷的天地神祗)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冬至祭天、夏至祭地

祠:

太庙、孔庙、关帝庙

一、天坛(公元1420年建,公元1890年重建)

[明]初北墙圆形,南墙方形,设祈年殿、圜丘、祈年门、皇乾殿后改只祭天,设斋宫(青城)

祈年殿——原名祈谷坛,正圆平面,三重檐,攒尖顶,外檐柱12根,内金柱4根,建在三重汉白玉台阶(高6米,底径90米)上,殿身高38米,上重青琉璃瓦檐,鎏金宝顶

圜丘——以4米高甬道经皇穹宇到圜丘

坛三重内径3*3丈=9丈直径

中径3*5丈=15丈直径

外径3*7丈=21丈直径

铺石:

最内圈9块,第二圈18块……第九圈81块

360块栏板

象征:

单数为阳(三重台基,三重檐),平面为圆亦为阳(→墙为圆,北墙为圆),内柱:

4金柱为四季,内柱12根为12月,檐柱12根为12时,檐柱及内檐柱合为24表示24节气

皇穹宇:

径63米,圆平面,高19.80米

太庙:

(公元1543年建,1739年重建)厚墙高9米,11间歇山重檐殿

三、社稷坛坛2层,高5尺,坛面为五色土,享殿、拜殿在北,坛在南

四、孔庙145*600米,三进引导部分(棱星门——大中门),五进庙本身(大中门以后),大成殿([明]建),之后为大成门、大成殿

大成殿:

(公元1017年建,明重建),清1725年再建歇山重檐九间殿,殿内地面至脊高24.8米,平面24.78*24.89米,列柱为明代雕龙,两庑为72贤人(历代先贤)

第三节陵墓

“中国人……由大自然来引导谒见天神和祖坟,没有其他风景会如此为建筑艺术的组成材料”

一、沿革

陵:

地面祭祀建筑墓:

地下墓室及封土

[商]地上石树石封陵,地下大椁、大墓、下墓的羡道

[战国]封土上有祭祀建筑魏国王墓(河南辉县)中山国王墓(河北平山)骊山秦王墓(“方上”出现)

楚国王墓(信阳长关台)随县大墓、长沙相车太候家族墓

[汉]陵体外有正方形陵垣和门(“北城”)陵上有祭祀建筑“方上如山”开始设邑

[唐]“因山而陵”设神墙,神门乾陵开始设神道(陵前大道)石象生

[宋]巩县八陵,规模小“方上”最后期

[明]山陵、神道、棱恩殿、方城、明楼兆城:

陵区的范围,周围修墙神道:

通往陵墓的道路

宝城、宝顶、地宫。

二、实例

1、殷墟商墓(P89“妇好”墓)(武官村大墓P88)

亚字形坑(羡道)武官村大墓用九根大木作,壁上有盖木,下有底木,井干式结构,椁中有棺柩,有79人殉葬

2、辉县魏国王墓[战国]墓穴18米深,羡道长达200米

平山县中山国王墓[战国]王墓,南北羡道长110米,有高大封土,有兆域(长方形)

长沙马王堆长沙相钛侯家族墓

3、秦始皇骊山陵:

墓顶绘天象,地面刻沟灌水银,陪葬品有兵马佣(弩方阵、战车阵、骑兵阵、混合方阵)三号坑指挥部

4、汉陵:

“天子即位明年,特作在大匠墓地,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三丈,堂深三丈,坟高十二丈”内部“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P91)均为“方上”建军“下宫制”(陵邑制)“初见如风,每日献食”

5、六朝陵墓:

东梅花山孙权墓(未勘实)梁朝有景墓陵前有神道柱、石兽、碑,石兽:

天子用麒麟,其余用辟邪。

6、唐乾陵(P92):

主峰北梁山,前有两峰如门阙,四周神墙,南北外设神道,有石象生,兆域有植柏,称“柏城”(P92)

永泰公主墓:

方截锥,神墙东西方214米南北267米

7、五代王建墓(前蜀国王)永陵,14道石砌拱券,上覆石板,三进墓室,中室主墓,中有床座,后室为石台。

8、宋陵:

巩县嵩山北麓,南高北低,陵邑在永安县,宋陵只在皇帝死后始建,七个月内入葬,规模不大。

永昭陵(仁宗):

鹊台至北神门庭若市551米,神墙242米,陵台底边55米,高13米,相当永泰公主墓陵台下为皇堂(地宫)称上宫,献食官吏、宫女住地称下宫。

9、明陵

十三陵:

北京昌平天寿山主峰(96——97页)神道6公里

长陵:

(朱棣墓)其南六公里,陵区南北达9公里,东西6公里宝城径300米(嘉靖年间造),石牌坊——大红门——碑亭——石象生(11对)——龙凤门(棂星门)——长陵

棱恩殿,我国最在木构建筑,66.73*29.31米三重台阶九间重桅庑殿,殿内12根金楠木柱,最大D=1.17米60根柱内柱32根

方城(享殿)明楼(碑亭)

定陵:

地宫

10、清东陵:

河北易县马家峪(兴隆马家峪)遵化与兴隆交界处

西陵:

河北易县梁各庄

乾隆:

裕陵雍正:

昌陵同治:

惠陵

第四章宗教建筑

第一节寺庙祠观

中国古代宗教有佛(公元前6世纪)、道、伊斯兰(公元6世纪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摩尼(公元前6世纪)、袄教、天主、基督(唐传入中国公元1世纪)、本教、

袄教——波斯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崇尚光明。

摩尼——波斯入集袄教、佛教、基督教教义创立的教门。

本教——藏传巫教,又称“笨教”“黑教”“黑本教”,崇尚黑暗、魔鬼。

佛教有中国影响最大,推动了建筑美术(雕刻、绘画、壁画)殿阁、石窟、佛塔、经幢,须弥座的发展。

寺——原为宫署名分支机构,后变为佛教建筑的专称,道教、伊斯兰教也用。

庙——原为民宅,后演变为佛教建筑专称。

祠——祭典处,如家祠,佛教中较小的建筑也叫祠(“土谷祠”)

观——登高望远的高台,后为道教专用建筑名称,如楼,观,台。

一、佛教建筑东土化

东汉初永平10年(公元67年),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在洛阳筑白马寺,从汉至北魏保持了印度以塔为中心的型制,以方形院落围以房廊,汉末祚融在徐州建浮屠祠,北魏洛阳永宁寺都是如此布局

魏晋南北朝佛教大发展,建造大量寺院,石窟佛塔逐步地以塔为中心变为以殿为中心(中间有殿、塔共为中心的短暂过渡期),后都转为这一型制。

塔有的变为殿前的双塔(小塔),有的移到殿后。

唐代就是如此布局,但有的在山门之口里加上莲池,明清时期把晚唐出现的钟楼对称化,变为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及配殿

除中央一组主建筑外,还可另辟若干庭院,在侧翼如药师、大悲、罗汉、般若、清华、华严、净土、圣客、方丈、行等。

中国佛教——汉传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

——藏传拉萨以日喀则为中心,在藏、甘、青、内蒙传播

南传——(小乘佛教)西双版纳

佛教寺庙

1、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

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金厢斗底槽”,有柱侧脚和升起,双抄双下昂,一、三跳偷心,内出单抄承明乳月梁,补间铺作每间一朵,

佛光寺大殿的特点:

结构与艺术处理统一,简单平面创造丰富空间

(1)各构件都传力、受力,无纯装饰构件

(2)外槽空间狭长,内槽空间深远高大,空间表现与功能密切结合

(3)斗拱曲线与月梁曲线结合,有高度感和透视感

(4)空间尺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