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13氮及其化合物.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1681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13氮及其化合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13氮及其化合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13氮及其化合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13氮及其化合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13氮及其化合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13氮及其化合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13氮及其化合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13氮及其化合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13氮及其化合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13氮及其化合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13氮及其化合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13氮及其化合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13氮及其化合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13氮及其化合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13氮及其化合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13氮及其化合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13氮及其化合物.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13氮及其化合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13氮及其化合物.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13氮及其化合物.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训练13氮及其化合物

课时分层训练(十三) 氮及其化合物

(建议用时:

45分钟)

A级 基础达标

1.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其推进剂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

引燃后产生的高温气体主要是CO2、H2O、N2、NO,这些气体均为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出大量“红烟”,产生“红烟”的原因是(  )【导学号:

97500077】

A.高温下N2遇空气生成NO2

B.NO遇空气生成NO2

C.CO2与NO反应生成CO和NO2

D.NO与H2O反应生成H2和NO2

B [引燃后产生的高温气体主要是CO2、H2O、N2、NO等无色气体,一氧化氮容易被氧气氧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气体。

]

2.通过一步反应不能直接完成的是(  )

①N2→NO2 ②NO2→NO ③NH3→NO ④NH3→N2 ⑤Cu→Cu(NO3)2 ⑥HNO3→NO2

A.①④ B.②⑤

C.③④⑥D.①

D [①N2与氧气反应生成NO再与氧气反应生成NO2需两步完成;②NO2与水反应生成NO,一步完成;③NH3与氧气反应生成NO,一步完成;④NH3与氯气反应生成N2,一步完成;⑤Cu与硝酸反应生成Cu(NO3)2,一步完成;⑥浓HNO3与铜反应生成NO2,一步完成。

]

3.下列有关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①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直接生成NO2

②铵盐都不稳定,受热分解都生成氨气

③向Fe(NO3)2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变化

④实验室采用加热氯化铵固体,用碱石灰除去氯化氢的方法制备氨气

A.①③④B.①③

C.①④D.①②③④

D [在放电条件下,氮气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是一氧化氮而不是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生成二氧化氮,①错误;硝酸铵加强热时剧烈分解发生爆炸生成氮气、二氧化氮和水,②错误;向硝酸亚铁溶液中加入稀盐酸,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能把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同时自身被还原成一氧化氮,③错误;氯化铵受热易分解,冷却时又生成氯化铵,所以得不到氨气,④错误。

]

4.用内置有螺旋状铜丝的胶头滴管小心吸取一滴管浓硝酸后迅速插入细口瓶中(如图所示),滴管与瓶口接触处垫一小块滤纸使滴管与瓶口留少量空隙,依次观察到如下现象:

①滴管内产生红棕色气体,液面下降;②随后滴管内的液面上升,气体变成无色;③滴管内的液面再次下降。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现象①中产生的红棕色气体为NO2

B.产生现象②的原因是NO2与水反应

C.产生现象③的原因是铜与稀硝酸反应

D.最终瓶内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只有Cu(NO3)2

D [铜和浓硝酸发生反应: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生成的二氧化氮为红棕色气体,A项正确;现象①中产生的二氧化氮能和水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从方程式可知,3mol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1mol无色一氧化氮气体,气体的体积减小,滴管内的压强减小,所以滴管内的液面上升,气体变成无色,B项正确;现象②中生成的稀硝酸与内置的螺旋状铜丝发生反应:

3Cu+8HNO3===3Cu(NO3)2+2NO↑+4H2O,因滴管内有气体生成,压强增大,所以滴管内的液面再次下降,C项正确;滴管与瓶口接触处垫一小块滤纸使滴管与瓶口留少量空隙,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与氧气、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继续与铜反应,最终可能有硝酸剩余,所以最终瓶内溶液中的溶质有Cu(NO3)2,也可能有硝酸,D项错误。

]

5.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

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

Fe表面产生少量红棕色气泡后,迅速停止

Fe、Cu接触后,其表面均产生红棕色气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Ⅰ中气体由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

2NO+O2===2NO2

B.Ⅱ中的现象说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

C.对比Ⅰ、Ⅱ中现象,说明稀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3

D.针对Ⅲ中现象,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是否被氧化

C [A.铁放入稀HNO3中发生反应:

Fe+4HNO3===Fe(NO3)3+NO↑+2H2O,NO逸出,遇到O2生成NO2,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B.铁放入浓HNO3中,在常温下会钝化,即在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Fe进一步反应。

C.浓HNO3的氧化性强于稀HNO3。

D.在铁、铜之间加一个电流计,根据电子的流向,可判断铁是否被氧化。

若电子由铁移动到铜,则铁被氧化。

]

6.“封管试验”具有简易、方便、节约、绿色等优点。

观察下列四个“封管试验”(夹持装置已略去),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热时,a上部聚集了固体NH4Cl,说明NH4Cl的热稳定性比较好

B.加热时,发现b中I2变为紫色蒸气,在上部又聚集为紫黑色的固体

C.加热时,c中溶液红色变深,冷却后又变浅

D.水浴时,d内气体颜色变浅,e内气体颜色加深

B [A项,NH4Cl受热易分解,遇冷又生成NH4Cl;B项,I2易升华;C项,加热含NH3的酚酞溶液,NH3逸出,红色变浅;D项,NO2存在:

2NO2(红棕色)

N2O4(无色) ΔH<0,加热上述平衡左移,d内颜色加深。

]

7.(2018·湘潭模拟)NH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

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NH4Cl和NaHCO3都是常用的化肥

B.NO2与水反应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C.NH3和N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利用上述关系制取NaHCO3的操作为向饱和NaCl溶液中依次通入过量的CO2、NH3,然后过滤得到NaHCO3

C [A项,NaHCO3不是化肥;B项,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D项,制NaHCO3时向饱和NaCl溶液中依次通入NH3和CO2。

]

8.按下图装置进行NH3性质实验探究。

(1)先打开旋塞Ⅰ,B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稳定后,关闭旋塞1。

(2)再打开旋塞2,B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瓶的压强大于B瓶的,因此A瓶中的氯化氢进入B瓶中,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可以看到B瓶中有白烟生成。

由于氯化氢和氨气反应导致B瓶中的压强降低,且B瓶中的氯化氢相对过量,因此当打开旋塞2时,石蕊水溶液会被倒吸入B瓶中,遇氯化氢溶液变红色。

【答案】 

(1)有白烟生成 A瓶中的氯化氢移动到B瓶中,与B瓶中的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能看到白烟 

(2)液体进入B瓶中,溶液的颜色变红

9.某学习兴趣小组探究氨气的制取实验:

【导学号:

97500078】

(1)甲同学拟用下列实验方法制备氨气,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将氯化铵固体加热分解收集产生的气体

B.将浓氨水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收集产生的气体

C.将碳酸氢铵加热分解产生的气体用碱石灰干燥

D.将氯化铵稀溶液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收集产生的气体

(2)根据上述正确的原理,该同学欲用下列常见的实验室制气装置制取氨气,适宜的装置是________。

(3)气体的性质是气体收集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

下列性质与收集方法无关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密度 ②颜色 ③溶解性 ④热稳定性 ⑤与氧气反应

(4)下图是甲同学设计收集氨气的几种装置,其中可行的是________,集气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加热氯化铵生成氯化氢和氨气,氯化氢和氨气遇冷又转化为氯化铵固体,得不到氨气,故A错误;B.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量,而氨气易挥发,则浓氨水滴入氢氧化钠固体里可制得氨气,故B正确;C.将碳酸氢铵加热分解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碳和氨气,用碱石灰干燥二氧化碳,最终得到氨气,故C正确;D.氨气极易溶于水,氯化铵稀溶液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生成一水合氨得不到氨气,故D错误;故选BC。

(2)将浓氨水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反应物的状态为液体和固体,反应不需要加热,应选择C装置;将碳酸氢铵加热分解,产生的气体用碱石灰干燥制氨气选用D装置。

(3)收集气体可采用排空气法(密度、气体不能被氧气氧化等),也可采用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与其他性质无关,故选②④。

(4)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选d;集气的原理是利用氨气密度小于空气,采用短管进氨气,长管出空气,即可收集氨气。

【答案】 

(1)BC 

(2)CD (3)②④ (4)d 利用氨气密度小于空气,采用短管进氨气,长管出空气,即可收集氨气

B级 专项突破

10.(2018·重庆一模)某课外活动小组欲利用CuO与NH3的反应研究NH3的性质与分子组成,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仪器b中的试剂不能为下列中的________(填字母)。

A.氧化钙B.碱石灰

C.石灰石D.熟石灰

(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

(3)实验中观察到装置C中黑色CuO粉末变为红色固体,量气管收集到无色无味的气体,写出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完毕,若测得干燥管D增重mg,装置F测得气体的体积为n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则氨分子中氮原子个数与氢原子个数的比值为________(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

【解析】 

(1)仪器a为分液漏斗,仪器b中反应的原理是浓氨水使仪器b中的试剂溶解放热促进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气,该试剂不可能是石灰石和熟石灰。

(2)装置A制得的氨气中含有水蒸气,装置B的作用是干燥氨气。

(3)装置C中发生CuO与NH3的反应,黑色CuO粉末变为红色固体Cu,CuO中Cu的化合价降低,则NH3中N的化合价升高,量气管收集到无色无味的气体为N2,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原子守恒配平化学方程式:

3CuO+2NH3

3Cu+N2+3H2O。

(4)干燥管D增加的质量mg为生成的H2O的质量,根据氢元素守恒,知n(H)=

mol×2=

mol,F中的气体为N2,根据氮元素守恒,知n(N)=

mol×2=

mol,则氨分子中氮原子个数与氢原子个数的比值为

【答案】 

(1)分液漏斗 CD

(2)干燥氨气

(3)3CuO+2NH3

3Cu+N2+3H2O

(4)

11.(2018·烟台模拟)某课题组同学查阅文献知,3(NH4)2SO4(s)

4NH3↑+3SO2↑+N2↑+6H2O。

他们拟选择下列装置检验硫酸铵分解的产物(各装置中药品足量):

回答下列问题:

【导学号:

97500079】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

(2)甲组同学设计方案:

C→G→B→D→E。

①能证明有水生成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观察到D装置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完毕后,过滤D装置中混合物得白色沉淀。

欲验证白色沉淀是BaSO4还是BaSO3,请你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D装置中发生的反应与硝酸钡的量有关,若硝酸钡足量,则D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该实验方案能证明硫酸铵的分解产物中有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乙组同学选择上述装置证明产物中是否有NH3。

①气体从左至右,装置的连接顺序为C→________→F。

②F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硫酸铵分解的产物有NH3和SO2,NH3和SO2在水溶液中会发生反应。

检验NH3之前必须除去SO2,检验SO2之前必须除去NH3。

(1)仪器A为球形干燥管。

(2)①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变为蓝色;浓硫酸只吸收NH3,不吸收SO2。

②亚硫酸钡能溶于盐酸,而硫酸钡不溶于盐酸,故取少量白色沉淀于洁净的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盐酸,若白色沉淀溶解,则是BaSO3,否则是BaSO4。

③若硝酸钡过量,SO2完全转化成BaSO4沉淀,化学方程式为3Ba(NO3)2+3SO2+2H2O===3BaSO4↓+2NO+4HNO3;若SO2过量,则硝酸钡完全反应,化学方程式为Ba(NO3)2+3SO2+2H2O===BaSO4↓+2NO+2H2SO4。

④G装置可检验H2O,D装置可检验SO2(同时生成NO),E装置可收集N2或NO或NO和N2。

故该方案只能证明硫酸铵分解的产物中是否有H2O和SO2,不能证明是否有NH3和N2。

(3)选择A装置吸收SO2和H2O,用F装置来检验NH3,F中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防倒吸。

【答案】 

(1)球形干燥管

(2)①G中白色粉末变蓝色 吸收氨气 ②取少量白色沉淀于洁净的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盐酸,若白色沉淀溶解,则是BaSO3,否则是BaSO4 

③3Ba2++2NO

+3SO2+2H2O===3BaSO4↓+2NO+4H+

④H2O、SO2

(3)①A ②检验NH3

12.某小组的同学欲探究NH3经一系列反应得到HNO3和NH4NO3的过程。

NH3的转化过程如图所示。

甲、乙两同学分别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用于A、B装置中的可选药品:

浓氨水、30%H2O2溶液、蒸馏水、NaOH固体、MnO2。

(1)装置A的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E有多种作用,下列关于装置E的作用或其中所盛液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使氨气和氧气充分混合

b.控制通入氨气和氧气的体积比

c.平衡装置内的压强

d.锥形瓶内液体是饱和食盐水

(2)甲同学先点燃酒精灯,再打开K1、K2、K3、K4,反应一段时间后,成功模拟了反应过程,并将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持续通入装置H一段时间后,H中的溶液变成蓝色,则其中铜片所参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制得的氨气仅按Ⅰ→Ⅱ→Ⅲ的顺序完全转化为硝酸,欲使装置H中所得溶液为纯净的CuSO4溶液(忽略Cu2+的水解),理论上所需氨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L(假设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还原产物全部排出反应装置)。

(3)乙同学为模拟过程Ⅳ的反应,在甲同学操作的基础上对该装置进行了下列各项中的一项操作,使G处圆底烧瓶中产生大量白烟,你认为这项操作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a.关闭K3并熄灭酒精灯

b.关闭K4并熄灭酒精灯

c.关闭K3、K4并熄灭酒精灯

(4)丙同学认为该系列实验装置存在一处明显的设计缺陷,你认为该设计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题给条件和实验装置图可知,装置A是制备氧气的装置,装置B是制备氨气的装置,装置A的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装置E可以使氨气和氧气充分混合,观察装置E中气泡的速率可以控制通入氨气和氧气的体积比,装置E还可以平衡装置内的压强。

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锥形瓶中液体不能用饱和食盐水,选d。

(2)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溶液呈蓝色,说明铜与硝酸发生了反应:

3Cu+8H++2NO

===3Cu2++2NO↑+4H2O。

n(H2SO4)=0.15L×1mol·L-1=0.15mol,n(H+)=0.15mol×2=0.3mol,n(SO

)=0.15mol,根据上述反应和题目要求,可知SO

~Cu2+~

HNO3,故需要HNO3的物质的量为0.1mol,根据NH3~NO~NO2~HNO3,可知需要NH3的物质的量为0.1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

(3)过程Ⅳ的反应是NH3与HNO3的反应,则应停止供O2,关闭K3,熄灭酒精灯,使氨气进入G发生反应,选a。

(4)整套装置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答案】 

(1)2H2O2

2H2O+O2↑ d

(2)3Cu+8H++2NO

===3Cu2++2NO↑+4H2O 2.24 (3)a (4)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C级 能力提升

13.将Mg、Cu组成的mg混合物投入适量稀HNO3中恰好完全反应,固体完全溶解时收集到的还原产物NO气体为0.896L(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2mol·L-1NaOH溶液60mL时金属离子恰好沉淀完全,则形成沉淀质量为(  )

A.(m+2.28)gB.(m+2.04)g

C.(m+3.32)gD.(m+4.34)g

B [利用守恒法解答当金属离子恰好沉淀时,m(沉淀)=m(金属)+m(OH-),守恒的巧妙之处在于,n(OH-)=n(金属失电子)=n(NO得到的电子)=3×0.896/22.4mol=0.12mol,m(沉淀)=m(金属)+m(OH-)=mg+0.12×17g=(m+2.04)g,B正确。

]

14.某校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主要是NO而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

图中K为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F是一半空的注射器。

请回答有关问题:

(1)设计装置A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完成

(1)中的“操作”后,将装置B中的铜丝插入稀硝酸,并微热之,观察到装置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E和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实现此作用,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因烧瓶中有空气,则生成的NO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利用A装置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赶走装置中的空气避免对一氧化氮气体检验产生干扰。

(2)因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NO和水,现象是Cu丝表面产生气泡,稀硝酸液面上方仍为无色,溶液变蓝,其离子反应为3Cu+2NO

+8H+===

3Cu2++2NO↑+4H2O。

(3)NO与氧气能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故用空气验证NO的生成,将注射器中的空气推入E中,若气体变为红棕色则说明生成了NO。

(4)NO、NO2都有毒,能污染环境,氮的氧化物可用NaOH溶液吸收。

【答案】 

(1)产生CO2赶走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因NO与O2反应生成NO2而产生干扰

(2)Cu丝表面产生气泡,稀硝酸液面上方仍为无色,溶液变蓝 3Cu+8H++2NO

===3Cu2++2NO↑+4H2O

(3)验证NO的生成 将注射器中的空气推入E中,若气体变为红棕色则说明生成了NO

(4)吸收多余的氮氧化物,防止污染空气;防止倒吸

1.(2018·松江模拟)某同学探究氨和铵盐的性质,对相关实验操作及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室温下测定等浓度氨水和NaOH溶液的pH,比较氨水和NaOH碱性强弱

B.将氨水缓慢滴入AlCl3溶液中,研究Al(OH)3的两性

C.将蘸有浓氨水和浓硫酸的玻璃棒靠近,观察到白烟

D.加热除去NH4Cl中的少量NaHCO3

A [氨水的主要成分NH3·H2O是弱电解质,氢氧化钠是强电解质,前者部分电离,后者完全电离,故通过室温下测定等浓度氨水和NaOH溶液的pH,可比较氨水和NaOH碱性强弱,A正确。

由于NH3·H2O是弱碱,Al(OH)3不能溶于氨水中,故无法验证Al(OH)3的酸性,B错误。

浓硫酸无挥发性,无法观察到白烟,C错误。

NH4Cl受热也会分解,故不可采用加热法除杂,D错误。

]

2.某无色透明的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Cl2、O2、SO2、NO、NO2中的两种或多种气体。

现将此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后,品红溶液褪色,向剩余气体中通入空气,很快变为红棕色。

下列对于原混合气体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肯定有SO2、O2和NO

B.肯定没有Cl2、O2和NO2

C.可能有Cl2和O2

D.肯定只有NO

B [无色气体,说明无Cl2、NO2;使品红褪色,说明有SO2;通入空气变红棕色,说明有NO,无O2。

]

3.(2018·淄博模拟)下列图像表示铁跟一定量硝酸反应时,铁和硝酸铁之间物质的量(mol)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

B [硝酸与铁反应时,随着铁的物质的量的增加,先后发生下列反应:

4HNO3(稀)+Fe===Fe(NO3)3+NO↑+2H2O[或6HNO3(浓)+Fe

Fe(NO3)3+3NO2↑+3H2O],2Fe(NO3)3+Fe===3Fe(NO3)2,可见生成Fe(NO3)3消耗的Fe与Fe(NO3)3变为Fe(NO3)2消耗的Fe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故图像B正确。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