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作业答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1743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基础作业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经济学基础作业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经济学基础作业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经济学基础作业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经济学基础作业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经济学基础作业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基础作业答案.doc

《经济学基础作业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基础作业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学基础作业答案.doc

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如何区分?

假定马丽原来生产产品A,无须人工费和材料费,利润收入为40元。

现在改生产产品B,花费人工费50元和材料费30元,总收入为100元。

马丽生产产品B的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各是多少?

(第三单元)

答题要领:

(1)解释会计成本含义

(2)解释机会成本含义分析生产B的机会成本

答题要领:

(1)解释会计成本含义

答:

会计成本也称历史成本,是企业为购买生产要素实际支付的成本,直接反应在账目中。

会计成本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实际发生的一切成本。

包括工资、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费用、折旧等

(2)解释机会成本含义分析成产B的机会成本

答:

机会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个特定的用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如何区分?

答:

经济意义上与会计意义上的成本在于在处理工资和折旧方便的区别。

马丽生产产品B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各是多少?

答:

马丽生产产品B的会计成本是80元,机会成本是400元

分析:

马丽生产产品B所得到的利润为20元,如果把马丽生产B产品的成本80元投入生产产品A将得到320元的利润,因此马丽生产产品B所产生的隐形成本为320元,显性成本为80元,所以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为400元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虽然字面意思相似,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价值取向。

按照国内外公认的解释,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主要是对不同时期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而言,包括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和更高的生产效率所带来的产品的增加。

它的核算常使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三个指标。

经济增长方式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包括生产数量增加、质量改善和组合优化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这些理论对当今相关研究仍有指导价值。

现在经济学界结合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践给予的解释是按照要素投入方式划分,将经济增长方式大体分为两种:

一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占用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即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等粗放型增长方式;二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等集约型增长方式。

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都非常关注经济增长指标,但如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就会造成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调和重大损失。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

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可持续的增长是其发展目标也是其实现的重要途径。

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寻求的依然是一种经济上“量”的变化,用来衡量其变化的尺度还是一定时间段中“GDP(GNP)”或“人均GDP(人均GNP)”的增长率,基本上还是在经济活动数量变化的旋涡中兜圈子,尚未能有足够力量使人们从“GDP”崇拜或“GDP中心主义”的窠臼中走出。

由此有的学者评价说,经济增长是指更多的产出,显现为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具有物本性、片面性、短视性、极端功利性等特点。

  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复杂得多,内容更丰富。

它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段性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

可以理解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后更多的产出和变化,同时,还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上的改变,意味着产业结构的改变以及各部门间投入分布的改变,这里有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要素和质的变化过程,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方面,包括众多方面在内的经济社会进步过程,其所指向的价值目标是以人为核心的。

  增长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只有增长才能发展,但增长并非必然带来发展,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其与“经济增长”相别的鲜明特征就在于:

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及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也即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增长成果的共享性。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的核心是落实在经济发展的“质”上。

它蕴涵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含有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过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它不仅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变化,更强调经济运行的质量提升和社会的和谐,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为了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2008-2010年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请结合本章知识,解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含义和基本政策工具,以及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理论上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答题要领:

(第七单元)

(1)解释财政政策含义和在支出方面和在收入方面的基本工具。

(2)解释货币政策含义和三个基本工具。

(3)解释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如何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

1、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财政工具主要包含税收、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直接投资等,这些是直接干预经济的工具。

货币工具主要包含准备金率、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可以直接干预货币,立竿见影。

2、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并通过变动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需求和总需求,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水平的政策。

货币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种基本类型。

扩张性货币政策也称松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进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总需求增加的方法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而实行的扩张经济的政策。

因此,与扩张性财政政策一样,扩张性货币政策也是通常在GDP出现负缺口,失业增加的时候被采用。

紧缩性货币政策也称紧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进而减少私人投资,抑制总需求的方法来达到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稳定价格水平的目的而实行的紧缩经济的政策。

因此,同紧缩性财政政策一样,紧缩性货币政策通常也是在GDP出现正缺口,通货膨胀严重的时候被采用。

货币政策有三个重要政策工具:

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是再贴现率,三是公开市场业务。

上述三个货币政策工具属于一般性政策工具,通常被称为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基准利率、中央银行再贷款、信贷政策和汇率政策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其中,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及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有效、最常用的货币政策手段,被称为货币政策“三大法宝”。

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也就是商业银行必须按照人民银行规定的比率将存款的一部分放入人民银行指定的帐户中,剩余的存款才能发放贷款。

例如,某个银行如果吸收了100万元存款,它要按照7.5%的比率将7.5万元存在中央银行,那么,它最多只能向客户贷款92.5万元(100-100×7.5%),这个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人民银行就是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并调控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人民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的利率,也就是商业银行再贴现的成本来调节商业银行手中的资金。

如果中央银行希望商业银行增加放款,也可以用有吸引力的条件主动购买商业银行手中未到期的票据,增加其资金。

如果再贴现的利息提高,就相当于再贴现的成本提高,也就相当于商业银行和人民银行相应的收缩资金,反之,如果再贴现成本下降,就是成为人民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过程。

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央行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来投放和回收资金,如果市场上的钱多了,央行就卖出国债等有价证券,回收资金;如果市场上的钱少了,央行就买回国债等有价证券,投放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

央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上有较强的主动性,因此,这成为目前央行吞吐货币的主要渠道。

3、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期用到的重要的财政政策。

它包括增加政府公共工程支出、增加政府购买、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减少个人所得税、减少公司所得税等。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开支增加所引起的私人人支出减少,政府的开支代替了私人的开支。

这样,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了经济的作用就被削弱了。

导致扩张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支出增加会引起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则会引起私人投资与消费支出减少。

我们可以用IS-LM模型来解释“挤出效应”。

如图

Y

0

i

LM

挤出效应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会导致总需求增加。

总需求增加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如果货币供给不变的话,利息率就会上升。

上升的利息率将引发私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减少,即一部分财政支出实际上只是对私人支出的替代,并没有起到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

从图中可以看出,应该达到的国民收入Y2,实际上只达到了Y1,而国民收入Y=Y2-Y1则被“挤出”了。

此时,利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能减弱扩张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影响。

所谓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是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下降,促使消费和投资增加,使总需求增加,最终达到国民收入成倍增加。

即:

M↑→i↓→C&I↑→AD↑→NI↑↑。

反映到IS-LM模型图上则是:

Y

0

i

随着利率的下降,LM0线将向右下方移动到LM1的位置,同时Y1也将向Y2移动,原来被“挤出”的收入又增加了回来。

这样就减弱了、甚至消除了挤出效应的影响。

萧条时期,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既能刺激经济复苏,又能减弱扩张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