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复习考试资料 精编版 湖南工商大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1894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复习考试资料 精编版 湖南工商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复习考试资料 精编版 湖南工商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复习考试资料 精编版 湖南工商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复习考试资料 精编版 湖南工商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复习考试资料 精编版 湖南工商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复习考试资料 精编版 湖南工商大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复习考试资料 精编版 湖南工商大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复习考试资料 精编版 湖南工商大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复习考试资料 精编版 湖南工商大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复习考试资料 精编版 湖南工商大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复习考试资料 精编版 湖南工商大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复习考试资料 精编版 湖南工商大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复习考试资料 精编版 湖南工商大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复习考试资料 精编版 湖南工商大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复习考试资料 精编版 湖南工商大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复习考试资料 精编版 湖南工商大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复习考试资料 精编版 湖南工商大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复习考试资料 精编版 湖南工商大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复习考试资料 精编版 湖南工商大学.docx

《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复习考试资料 精编版 湖南工商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复习考试资料 精编版 湖南工商大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 复习考试资料 精编版 湖南工商大学.docx

大学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复习考试资料精编版湖南工商大学

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复习资料

1.诺斯

生平:

美国经济学家、历史学家。

诺斯的主要贡献在于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即用古典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新的对象。

主要贡献在于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即用古典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新的对象。

也就是说,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

由于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新制度学派。

主要著作: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美国过去的增长与福利:

新经济史》

《制度变化与美国的经济增长》

关键词:

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路径依赖,

主要理论:

●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

制度是人为的,是一种约束,制度是一种规则,而组织是参与者。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诺斯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

●作为经济学家的诺斯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

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将来的选择。

也就是说,人们很难摆脱以前的经验。

“路径依赖”本是指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

主要思想:

●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诺思提出了制度变迁的三块基石:

1.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产权理论;

2.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

3.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应的意识形态理论。

●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基石。

2.巴泽尔

生平:

约拉姆·巴泽尔,是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

自1967年后,一直担任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

他的研究范围包括:

应用价格理论、产权经济学,最近转而研究政治经济。

他的最新研究是国家诞生问题,他的模型应用于中世纪的英国和法国。

他在著名的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1995年,他的论文被收录到EdwardElgar出版社的“20世纪的经济学家”系列中。

巴泽尔教授还是西方经济协会的主席。

主要著作:

《产权的经济分析》《国家理论》。

关键词:

产权模型,订约成本,非市场机制,国家理论

主要理论:

产权被完整界定时,产品信息一定可以不费代价低获得,(有关的)交易成本也一定为零”

1、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

2、人们会朝着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差距缩小的方向做出调整,尽管有时候并不一定存在均衡的确定一点。

3、价值量的变动对谁的影响最大,谁就有权左右这种变动。

巴泽尔以及包括张五常在内的新制度经济学派指出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是:

1、与其研究市场,不如研究产权及其中的属性。

2、与其研究企业,不如研究合同以及权责转移。

3、与其研究均衡,不如研究行为上相应的调整。

降低公共领域所产生的成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度量本身的规模经济,另一种是防止重复度量。

主要思想:

权利的转让获取和保护所需要的成本

●产权模型:

1.界定产权的固有困难,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

2.产权的定义构成:

使用、收益、转让权

3.产权方法与瓦尔拉模型。

●订约成本:

租佃合同

1.农业中的合约形式分成租佃合同、定额租制、工资合同。

2.分成租佃合同优缺点风险规避兼论张五常的《佃家理论》

3.独占所有权的成本

●权力的形成

共同财产与私有财产的两分法。

不完全界定的权利。

●产权与非市场机制

1.卖血与献血的比较

2.通过投票只配置资源

3.有政府来配置资源公共资源供给。

3.曼瑟尔·奥尔森

生平:

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制度经济学的诸多方面(私有财产,税收,公共物品,集体决议,合同权利等)也有很大贡献。

奥尔森主要关注参与利益集团的成员,其背后的逻辑支撑。

在他那个时代,处于统治地位的政治理论认为组织是最初始的状态。

有些人甚至鼓吹人的本性就是要集群;另外一些人则把组织形成描述为基于血缘关系的现代化进程。

奥尔森则提出了一个非常激进的理论,有组织的联合行动背后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主要著作:

《国家兴衰探源》《集体行动逻辑》、《权力与繁荣》

关键词:

集体行动理论

主要理论: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最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影响“搭便车”行为的核心变量——集体规模,并一针见血地指出:

规模越大,集体中成员所能获得总收益的份额越小,越不足以抵消为获得集体收益而付出的成本,搭便车问题就会越严重;此外,规模越大,为解决搭便车问题而进行监督、激励和惩罚的难度也越大。

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理性、自利的个人一般不会为争取集体利益作贡献。

集体行动的实现其实非常不容易。

当集体人数较少时,集体行动比较容易产生;但随着集体人数增加,产生集体行动就越来越困难。

因为在人数众多的大集体内,要通过协商解决如何分担集体行动的成本十分不易;而且人数越多,人均收益就相应减少,搭便车的动机便越强烈,搭便车行为也越难以发现。

●集体行动的分析对象从“集团——个人”上升到了“国家(社会)——集团”层面。

并指出:

个人在集团内享受集体福利的规律与一个组织在全社会内享受集体福利的规律相类似,一个组织为全社会提供某种利益即为全社会创造公共商品相当于个人为某集团提供集体商品。

在这两种情况下,个体要负担这种行动的全部代价,然而仅能获得其成果的一小部分。

因此,如果社会中利益集团的数量越多,意味着单个集团所代表群体的人数越少,那么“集体行动问题”会更加突出,也就是说该集团必然不肯为增加全社会福利的来做出自我牺牲,而是谋求在现有社会总利益中争取更大的份额。

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

一、集团规模小比大好。

小集团容易采取行动,大集团会出现“搭便车”

二、要建立赏罚分明的“选择性激励”措施。

主要思想:

●国家的兴衰取决于分利集团(具有排他性)的多少和规模

●集体和个人一样会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行动

●利益集团阻碍社会进步

●原因在于,集体利益和集体物品本质上是一种公共物品,收益难以在集团成员间进行分割,因此不足以抵消为获取集体利益而付出的成本,后者往往由集体中的部分成员所承担。

所以,结果是集体中无人愿意为共同利益而努力,这便是经济学中经典的“搭便车”问题。

(集体规模,搭便车行为,规模越大,成员份额越少)小集体的凝聚力和有效力

●“选择性”的激励会驱使潜在集团中的理性个体采取有利于集团的行动

●集体行动在两种特定条件下比较容易产生,一是集体成员的「不对称」,二是「选择性激励」的存在。

●不同文化的社会中都存在一些利他主义者,但这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为数少于1%。

4.刘易斯

生平:

经济学家,作家,教授,发展经济学代表。

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理论方面,刘易斯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1954年发表于《曼彻斯特学报》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这篇文章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著名的“二元”模式,这个“二元”模式在经济学界引起广泛争论,也是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原因。

1955年他出版了《经济增长理论》一书,对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分析,至今仍被认为是“第一部简明扼要地论述了经济发展问题的巨著”。

主要著作:

《二元经济论》《经济计划原理》《经济增长理论》

关键词:

二元经济分析,二元经济理论,改造传统农业,两个部门发展模型,

主要理论:

●经济发展是由传统向现代部门的转换劳动从传统向现代部门的流动是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现代部门受经济发展约束。

●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

●二元经济理论的限制条件:

如果在不变的实际工资水平上可以用得到无限的劳动力,资本家的剩余就一直增加,而国民收入中每年投资的比率也在提高”,当资本积累赶上人口,以至不再有剩余劳动力时,这个过程就必然停止。

但它也可能在此之前停止。

●经济转变的唯一约束是资本积累

主要思想:

1.二元结构中,传统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2.现代工业工资高于生存工资,吸引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工业部门。

3.现代工业部门随着生产发展和资本积累不断扩大,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雇佣。

补充:

刘易斯拐点,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在剩余劳动力消失之前,社会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工业化所需要的劳动力,同时工资还不会上涨。

直到有一天,工业化把剩余劳动力都吸纳干净了,这个时候若要继续吸纳剩余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工资水平。

否则,农业劳动力就不会进入工业。

这个临界点就叫做“刘易斯转折点”。

在此这个转折点之前不论有多少新增就业,工资都不会涨,这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发展;在这一点之后劳动供给不再是无限的,工资开始上涨,人均收入开始实质性地增长,这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经济增长。

(劳动力、老龄化、城市化,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出去,工资上涨不能作为跨越依据。

拉尼斯-费模式:

●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刘易斯模式有两点缺陷:

(1)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作用;

(2)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农业中的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

两人对这两点作了补充,从而发展了刘易斯模式。

●把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流动过程(剩余劳动力转移)划分为三个阶段(从动态角度研究均衡增长):

1.剩余劳动力阶段劳动力无限供给

2.隐蔽性失业阶段农产品价格上升

3.商业化阶段引起工资上涨

意义:

商业积累点,平衡增长。

系统研究了技术进步类型对工业部门就业的增长影响。

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没有考虑到城市问题。

5.舒尔茨

生平: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经济学派成员、芝加哥大学教授及经济系系主任(1946-1961年);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从而获得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舒尔茨感兴趣的第二大问题是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

他通过自己的著述,向人们解释应当如何理解经济增长,怎样才能促使经济增长。

舒尔茨还注意到第三世界国家的农业发展问题,提出了如何提高低收入国家食品生产和增加农业收入的一些措施。

舒尔茨长期专注于农业经济和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对于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和发展经济学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舒尔茨最初研究的是农业经济学,他对农业经济学所做的第一个贡献是,使农业经济学成为现代经济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摈弃了把农业问题局限在农业的范围内的传统。

主要著作:

《改造传统农业》《农业生产和福利》《农业经济组织》

《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经济价值》《改造传统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

关键词:

人力资本农业经济

主要理论:

农业经济理论人力资本理论

●坚决反对轻视农业的观点,农业绝不是那么消极无为,相反,它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但舒尔茨同时也强调,对于经济增长,传统农业很难做出什么贡献,惟有现代化的农业,才能像发射卫星的助推器,推动经济腾飞。

●农业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政府必须向农业投资,这不仅要注意投向,还要对农民给予指导和鼓励。

●人力资本是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

●舒尔茨认为要改造传统农业,首先就要打破传统农业长期形成的经济平衡,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方法。

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从农业的外部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要素,要对传统农业投入先进的农业投入物。

传统农业一定要引进和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

主要思想:

●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提高人们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的具体方式实现的。

●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

人力资本可以使经济增长,增加个人收入,从而使个人收入社会分配的不平等现象趋于减少。

●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是有相互关系的,认为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相对投资量,主要是由收益率决定的。

●现代经济发展已经不能单纯依靠自然资源和人的体力劳动,生产中必须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增加脑力劳动者的成分,以此来代替原有的生产要素。

●教育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提高人们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的具体方式实现的。

6.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生平:

是古典经济学的怀疑者和批判者,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

李斯特的奋斗目标是推动德国在经济上的统一,这决定了他的经济学是服务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

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相左,他认为国家应该在经济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

(出身于德国路特林根一个制鞋匠的家庭,他通过自学,参加了国家官吏考试,考试合格后,曾任会计检察官。

1817年任教授。

李斯特一生饱受迫害,他流亡在外,颠沛流离长达22年之久。

于1846年去世。

)李斯特的经济理论,反映了德国工业资产阶级力图对抗来自英国的竞争和发展民族经济的愿望,他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资产阶级进步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主要著作: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

关键词:

国民经济国家主义经济学贸易保护主义生产力理论生产能力理论价值。

主要思想:

●自由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实行工业保护反对自由贸易,建立和发展德国的工业,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国家经济学。

1.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实行保护主义的政策

2.实行保护主义政策,就是实行保护主义关税政策

3.各国要根据自身的不同发展阶段来制定对外贸易政策。

他提出经济发展阶段论,并以此证明自己的经济政策。

(从经济发展之初到农业时期,应与经济更发达的国家进行自由贸易,能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当一国生产力发展了,发展到第五阶段,也应实行自由贸易,因为它不怕与外国竞争。

只有在第三、第四阶段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防止发达国家的工业品打击本国产业。

●关税保护与生产力理论

1.生产力理论:

生产力是一个综合的概,是由物质和精神不断积累的结果。

2.价值源泉仅为劳动力是错误的。

为了培养工业生产力,应当忍受价值上的暂时牺牲。

3.保护关税。

●国家干预学说

强调落后国家的特殊国情。

落后国家的所处阶段。

必须对私人经济实行干预的组长,趋于人为的方向。

力主在现有的经济学体系中加进国家经济学的内容,使之趋于完善。

国家干预制宪部分领域。

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贸易政策。

主要理论:

政治和世界主义经济学、生产能力理论价值、批评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生产理论、财富的生产能力、工业制造是一国的基础、创造价值靠生产者。

关注财富增长的原因。

国家主导的工业化,贸易保护主义

李斯特经济学说的核心是反对“世界主义经济学”,主张国家经济学;反对价值论,主张生产力论;反对自由贸易,主张贸易保护。

●国家主义经济学

1.生产力理论是国民经济的核心。

李斯特系统地论述了生产力这一概念的内容。

2.李斯特还提出了生产力平衡的协调发展的观点。

要发展生产力,农工商必须协调发展,商业是媒介,在工农业之间起协助和扩充的作用,工业对农业、商业及整个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

3.国内经济结构和发展的理论。

4.英法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是一种“世界主义经济学”。

它研究一种适合于世界经济的“普遍规律”,但是不研究国家经济的发展,不研究每个国家特殊的发展道路。

这种世界主义经济学只有在世界上一切国家经济发展状况都相同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7.马尔萨斯

生平:

英国教士、人口学家、经济学家。

马尔萨斯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

他的父亲丹尼尔是怀疑论者大卫•休谟和让•雅克•卢梭的朋友、哲学家。

马尔萨斯从小就在家接受教育,直到1784年被剑桥大学耶稣学院录取。

他在那里学习了许多课程,并且在辩论、拉丁文和希腊文课程中获奖。

他的主修科目是数学。

1797年他被按立为圣公会的乡村牧师。

他是英国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

他的学术思想深刻而影响深远。

1805年他成为英国第一位(或许是世界上第一位)经济学教授,执教于东印度公司学院。

学术上,马尔萨斯认为供求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与李嘉图通过书信和面谈进行无止休的争论。

为了反驳孔多塞的观点(人民的贫困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造成的),马尔萨斯撰写《人口原理》(第2版加入‘道德抑制’之说)(两个级数:

一种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快于生活资料增长速度的‘趋势’)。

主要著作:

《人口原理》《人口论》《政治经济学原理——由实际应用的观点考察》。

关键词:

人口理论

主要理论:

●三个定理:

1.人口制约原理食物缺乏

2.人口增殖原理生活资料增长

3.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核心是人口的均衡原理

(理解:

一国的幸福并非绝对取决于其贫富、历史的长短和人口的疏密,而取决于其发展速度,取决于每年食物的增加同每年人口无限制地增加相接近的程度。

人口的增加必然受生活资料的限制。

马尔萨斯反复教导人们不要进行无谓的社会制度变革。

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

●推论:

平等制度不可能实现,抨击改良派。

济贫法的作用适得其反。

●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源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导致饥馑、战争和疾病;呼吁采取果断措施,遏制人口出生率。

其理论对李嘉图产生过影响

●把价值的概念划分三个层次:

使用价值、名义交换价值和内在交换价值。

主要思想:

结论:

1.

贫困和罪恶是人口规模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政治制度。

2.只有私有制才能消除贫困。

边际报酬

3.人的工资受人口规模支配,公司随人口流动。

递减规律

4.济贫法促使人的增长。

●马尔萨斯倾向于用道德限制(包括晚婚和禁欲)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

●贫困源于人的增长。

拓展-马尔萨斯陷阱:

主要指不断增长的人口早晚会导致粮食供不应求

马尔萨斯提出了两个系列的理论:

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生存数据只是按照算术序列的增长,人口的增长总是要以某种方式消除,人口不能超过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

工业革命后,西方人口产生的"两个低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逐渐被"三个低"(低低)的趋势所取代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解决马尔萨斯灾难的方法:

1、降低人类的物质生活要求(宗教)。

2、减少人类繁衍(殖民战争、生育控制)。

3、扩大对现有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度保障、发展经济、科技进步)。

8.阿玛蒂亚·森

生平:

1933年出生于印度孟加拉湾,195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先后在印度、英国和美国任教。

1998年离开哈佛大学到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任院长。

他曾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写过人类发展报告,当过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经济顾问。

他因为在福利经济学上的贡献获得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作出精辟论述,1998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被称为关注最底层人的经济学家。

主要著作:

《饥荒权利假说》《以自由看待发展》

关键词:

贫困;发展伦理;实质自由;社会选择理论;贫困与饥荒

主要理论:

饥荒由直接权利的失败和交换的权利失败导致。

反贫困对策的中心问题在于权利保证

●将自由作为价值标准以及信息的基础。

●将对不平等的研究可以带入到对贫困的分析。

●要想真正的研究个体自由,就必须首先区分个体福利成就和个体主体性成就。

●我们之所以重视财富,是因为财富增加了我们的自由,经济增长不能理所当然地看作目标,发展必须更加关注使我们生活拥有更多的自由。

自由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自由可能增加人们的能力和影响世界的能力,从而对发展过程是极为重要的。

●公共选择的基础一是民主,二是自由。

就是每一个成员都拥有自由来表达自己的价值偏好,社会通过公开讨论和公众参与来形成社会价值和公共决策。

●饥荒可以在粮食供给没有出现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发生,即使在人均粮食没有出现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促成饥荒的因果机制中也必然包含着粮食供给之外的众多因素。

主要思想:

提倡一种“以自由看待发展”的伦理发展观。

以此为视域,他主张从“实质自由”的视角看待贫困,并提出以“可行能力方法”基础上的综合性评值为标准来界定贫困。

(在他看来,贫困不只是收入低下,其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的能力贫困。

他对贫困的新界定对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贫困、贫富不均、不公正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权利方法把饥荒看成是经济灾难,而不是粮食危机

●无论是经济繁荣时期还是经济衰退时期饥荒都有可能发生

●不恰当的理论与政策会加剧灾害的后果,不合理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不合理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使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易损性增加,是导致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市场机制不能通过粮食流动来消除灾荒

●使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易损性增加,是导致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森的权利分析方法揭示了饥荒的发生与受灾的某些行业群体交换权利的丧失密切相关,饥荒的发生可以用人们的“权利失败”来解释。

因此,当灾荒发生时,不能只是采取发放救济食品、迁徙灾民等一般措施,更应该采取特殊的政策来使灾民取得他们期望得到食品的权利,政府要做的不是保证食物供应,而是保护食物权利。

●抵御灾荒和防止灾难性危机的理论的主要内容与结论有以下几方面:

●减免灾荒的危害

●防止饥荒产生的关键

●选择合适的制度安排有效地减免灾荒

●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发展对减免灾荒至关重要

9.加里·贝克尔

生平:

1930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波茨维尔,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之一。

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反对国有干预经济生产,力主以微观经济理论作为科学的基础,建立经济科学体系。

主要著作:

《生育率的经济分析》《人力资本》和《家庭论》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关键词:

经济分析价格与偏见,政治与法律、犯罪,之间和家庭生产,婚姻、生育和家庭,社会相互作用

主要理论:

●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对人力资源的微观经济分析上。

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他提出的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

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的支出与收入以及年龄—收入曲线等问题展开分析,强调教育与培训对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

贝克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颇具开创性,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追求效用最大化、市场均衡和稳定偏好是贝克尔丰富的理论著述中贯穿始终的主线。

●《家庭论》以家庭问题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对家庭的经济分析。

虽然利用了作者以前的研究成果,但许多分析都具有独到之处,第二章分析了男女两性和品质相同的个人之间的家庭分工,第三章把一夫多妻制的影响和对孩子的需求、男人之间的差别及其它变量融为一体,第九章分析了非人类物种的交配及其后代的数量,第十一章则论述了传统、古代、近代社会中的核心家庭、扩展家庭及其血缘关系问题。

●贝克尔利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将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人口学、生物学等不同学科领域中关于家庭问题的研究有机联系起来,对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独特的分析。

从单个人的居民户分析开始,不仅研究了家庭内的劳动分工和一夫多妻制现象,而且还探讨了对孩子的需求、教育和动物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