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1929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doc.docx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doc.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doc.docx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doc

考点二 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深度思考

1.判一判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

(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

2.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我们在地震面前是否无能为力?

提示: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地震的发生是地球自身运动的结果,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地球上每年都发生多次地震,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地震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尽量减少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原理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

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绝对运动

相对静止

区别

含义

运动就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特征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

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③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典题例析]

1.(2015·高考江苏卷)世间万物,变动不居。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点:

(1)明确题干引言的含义,题干引言强调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要把握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上的错误观点: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世界万物,变动不居”。

这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故①当选;“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说明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当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故③错误;材料未涉及对立与统一之间的关系,④排除。

答案:

A

2.(2015·高考天津卷)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

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  )

①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点:

(1)从新常态的表现可以看出,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即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由此判断①入选,可排除C、D两项。

(2)在A、B两项中进行比较,会发现④说法是错误的,由此得出答案为A项。

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优化升级”。

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体现了①;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体现了②;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趋势,而非状态,排除③;④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

A

[题组冲关]

1.“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下列选项中与诗中蕴含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

A.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B.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

选D。

题干中的诗句体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表明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中“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体现了动中见静,似静实动,与题干意思一致;B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描述的是山的相对运动,感觉山迎面而来,与题中哲理一致;C中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与题中哲理一致;D中诗句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与题干哲理不一致。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选D。

2.(2016·云南昆明质检)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

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迅速长到30米高。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解析:

选A。

由“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可知毛竹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而其根则长达几千米,钻出地面后又迅速生长,表明毛竹又是运动的,A正确;B表述错误,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C、D与题干指向不符,应排除。

考点三 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含义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3.方法论要求

(1)必须尊重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深度思考

1.判一判

(1)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有好坏之分。

(×)

(2)发展航天科技要按规律办事,按规律办事就能成功。

(×)

(3)人们可以创造、改造、改变、消灭规律。

(×)

2.航天是一项高科技工程,有成功,也会有失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都需要在曲折中前进。

说明(C)

A.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按照人的意志改变的

B.规律有时候起作用、有时候不起作用

C.违背客观规律、受到规律的惩罚更能深刻地感觉到规律的存在与作用

3.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向往着在“天宫”的神仙生活。

“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使这种向往成为了现实。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观进行说明。

提示:

规律是客观的,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把曾经的梦想变成现实。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错误倾向

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典题例析]

1.(2015·高考广东卷)哲人说:

“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我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

”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 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点:

(1)首先要审明材料中名言的含义。

哲人的话是说应该尊重客观规律,做能够做到的事情。

(2)可以利用排除法,排除表述错误的选项,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是实践,世界是客观的。

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让我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

材料中“让我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体现了要尊重客观规律,“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体现了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当选;“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体现了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③符合题意;社会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意识属于意识范畴,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①错误;世界是客观的,不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④错误。

答案:

C

2.(2014·高考山东卷)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

[解题指导] 本题要求考生通过审读材料对应知识点作答。

把握并顺应必然趋势,对应尊重客观规律;充分考虑文化传统、消费习惯等,对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出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对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答案:

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