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悖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2376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主的悖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民主的悖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民主的悖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民主的悖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民主的悖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民主的悖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民主的悖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民主的悖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民主的悖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主的悖论.docx

《民主的悖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主的悖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民主的悖论.docx

民主的悖论

民主的悖论

【内容提要】法国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高福利制度为法国人民提供了保障,但也有很多弊病。

它造成产品的高本钱和国际竞争力的降低,从而使法国经济陷于长期的不景气状态,而且显现了高失业率。

同时,福利经费也赤字累累,难以为继。

但在法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下,高福利制度难以进行全然的改革,排除它的短处,这是咱们必需引以为鉴的。

【关键词】民主/福利制度/悖论

  一

  法国是欧式福利国家的典型。

它的公民享有多方面的福利保障,要紧包括:

失业救济、疾病保险、工伤保险、养老金制度、住房补助、残疾人补助、多子女补助等,细分起来有近40种,各类补助的领取都有严格的条件与规定。

在那个制度的爱惜下,除极少数例外,每一个法国人,从诞生直到死亡,在他们面临困难时都能够取得大体的社会帮忙,不至于流离失所,即所谓“从诞生到死亡的保障制度”。

法国那个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并非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它经历了漫长的进展道路,从19世纪初开始显现,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慢慢完备,慢慢达到今天的规模。

  1813年,即早在第一帝国时期,法国即通过最初的爱惜工伤者的条例。

1848年二月革命以后,制宪议会把“劳动权和享受社会救济的权利”写进宪法草案,到1850年正式通过了“公共救济与预防法”,慢慢成立最先的社会保障制度。

1893年开始实行公费医疗,但人口覆盖面很窄。

1898年通过“工伤保险法”,开始对因公受伤者给予补助。

[1](P237—238)1910年公布法律,对工人和农人实行普遍性退休制度,规定退休年龄为65岁。

[2](P1016)

  一次大战以后,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了进一步的进展,1919年通过对战争受害者给予补偿的法案。

1930年通过第一部“社会保障法”,初步成立了对雇佣劳动者的普遍保险制度。

1936年人民阵线政府执政期间,在社会党人和人民群众的一起尽力下,法国公布了每周40小时工作制和每一年2周的带薪休假制度的法令,使成千上万的一般工人群众生平第一次有机碰到海边度假。

  二次大战后,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慢慢走向完善。

1945年10月,法国议会通过“社会平安法”,该法的主旨确实是使劳动者及其家眷免遭可能减少或丧失收入的各类风险。

依照这项法律,法国又通过一系列法律,扩大社会保险范围,使全部法国人,进而使全部在法国居住的人都成为社会保险爱惜的对象。

[1](P242)

  与此同时,法国雇佣劳动者的福利也在不断增加。

1956年规定带薪假期增加为每一年3周,1969年又增加为每一年4周,1982年增加为每一年5周。

1982年1月,法国议会通过每周39小时工作制。

1997年5月,法议会又通过了每周35小时工作制的法案,打算在几年时刻内慢慢实行。

  另外,法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以爱惜社会最底层的群众的利益。

最低工资依照物价上涨的幅度和其他因素逐年增加,最少每一年增加一次,也有一年增加几回的。

到1998年7月,法国最低工资已调整为每小时法朗,每一个月工资法郎。

另外,法国雇员还受到《劳动法》等法律的周密爱惜,老板辞退他们要受到法律的各类限制,并非能任意行动,大量辞退员工还必需取得政府的批准。

  二

  综上所述,法国工薪阶级是受到法律充分爱惜的一个阶级。

他们享有较多的权利,拿着丰厚的报酬,工作时刻却并非长。

以目前大多数企业每周39小时工作制计算,外加每一年5周带薪休假和11天国定节假日,全年总共工作1771小时。

[3](P1504)假设以即将实行的每周35小时工作制计算,每一年实际工作不到1600小时。

  对法国雇主而言,他们雇佣一个没有专门技术,拿最低工资的一般劳动者,并非是每一个月支付最低工资6000多法郎就完事了,还必需为该雇员交纳各类社会分摊金。

同时,雇员也必需按比例承担一部份费用。

比较重要的交纳项目有:

全民社会捐助、社会疾病保险、养老基金、工伤事故基金、退休基金、失业基金等。

在上述各类社会分摊金中,以1998年的收入计算,最低工资收入者本人要交纳的部份为法朗,每一个月所得的纯工资为法朗;雇主支付的部份为法朗。

也确实是说,在法国,老板雇佣一个没有什么技术,没有什么文凭,仅拿法定最低工资的一样雇员,每一个月必需为他支付的钱的总数为法朗。

  法国工薪阶级的平均收入各类说法不一,1994年平均工资约为纯工资1万法朗左右,[3](P1908)1998年大约仍是那个数。

以此推算,平均工资收入者每一个月毛工资约为13000法朗。

雇主除支付上述工资之外,还必需为他交纳各类社会分摊金总共约4800法朗,即雇主为雇一个平均工资收入的雇员每一个月支付的总金额为18000法朗左右。

1993年,法国高级治理人员的月平均纯收入已超过2万法朗,[3](P1908,1913)加上本人和雇主交纳的各类社会分摊金,雇主的负担之重是可想而知的。

  上述这些工资数额到底意味着什么?

1995年,一台51厘米或55厘米的中国产金星牌彩电在法国仅售1700到1800法朗;一辆一般的法产轿车70000法朗左右;大米每千克到13法朗;猪肉每千克23到24法朗;固然,法国的房租比较贵,对一个三口之家来讲,每一个月的房租最低也要2000法朗左右,巴黎市区的房价更高达每平方米2到5万法郎。

由于人工贵,法国的效劳收费昂贵,如理一次发,最低收费约100法朗左右。

法国物价总的特点是,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品和农产品价钱不贵,而含有较多人工的屋子和效劳价钱昂贵。

若是把劳动力也视作一种商品的话,那么,在法国,它确实是一种最贵的商品。

  昂贵的劳动力本钱,深刻阻碍了法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第一是大大减少了传统的修理行业的规模与机遇。

在法国,较为珍贵的商品都有完善的保修制度,而保修期一过,一旦再显现毛病,法国人就再也不去修理,而是一扔了之。

因为修理费用太昂贵,买新的比修旧的更合算。

  在生活中,固然并非是所有的东西坏了都能够丢的。

伶俐的法国人采纳了换工的做法,替人工作来换取他人的上门维修,以幸免支付超出经受能力的昂贵工资。

在商品经济如此发达的法国,换工现象的显现实质上是一种倒退,它说明法国社会内部已显现了某种病症。

  昂贵的劳动力本钱,还使某些行业在法国社会大幅减少乃至大体消失,如女佣业。

直到20世纪上半期,做女佣仍是法国社会一个一般的职业。

稍为富裕一点的家庭,都会化钱雇一个女佣,以减轻主妇的家务劳动。

但到了此刻,由于劳动力过于昂贵,除极少数实力雄厚的大资本家,一样工薪阶级,即便是高薪收入的工薪阶级,也大体上与雇佣女佣无缘了。

  三

  昂贵的劳动力本钱,还对法国的经济活动、经济结构产生了深刻的阻碍。

  高福利同时意味着高税收。

法国正是一个高税收的国家。

它的税收分为国家税和地址税两个部份,国家税要紧包括增值税、所得税、公司所得税、消费税、记录税、印花税、工资税、关税等;地址税要紧包括土地税、行业税、居住税、财产转移税、娱乐税等。

[4](P65,66)1993年,法国税收总值17990亿法朗,占法国昔时国民生产总值的24%左右,加上国家的社会征收,政府把握的财力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3%左右,[3](P1921)在西方国家中是比较高的,因此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也是比较重的。

  在这种大背景下,企业要生存下去,必需遵守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即想方设法地增收节支,降低生产本钱。

在劳动力价钱昂贵的法国,尽可能地减少雇员人数,就成为节约开支的大体方式。

企业的这一行为深刻阻碍了法国的就业状况及产业结构。

  第一,让咱们来看一下商业方面的转变。

  一方面,传统的商业销售形式在慢慢地萎缩、衰退。

60年代,中小商店占法国商品零售额的83%,而到90年代,仅占43%,其余部份都被大商场夺走。

遍及法国城乡的小商店,如面包店、药店、酒巴、饭馆、杂货店、肉店、书店等,多数成为家庭企业。

老板既是店主又是直接经营者,昂贵的劳动力价钱使他们无力雇佣工人。

即便是规模较大一点的饭馆、药店等,只要可能,也老是尽可能少雇人,以降低本钱。

这就使这一领域所能提供的就业机遇大大减少。

  另一方面,大商场,专门是超级市场等能够大大减少人工开支的销售形式纷纷崛起,成为法国商业领域的一支新兴力量。

超级市场往往有以下特点:

1.规模庞大,货物齐全,顾客能够在商场中一次性购足必需品。

2.在商场内不设营业员,仅在出口处设收银员,因此大大节省了人力,降低了销售本钱。

3.一些闻名的超市都有全国规模的连锁店,集中计划,统一进货,能够降低进货本钱。

由于上述缘故,超级市场的商品价钱,比一样中小商店要廉价很多,这就吸引了大量顾客,增进了大型超市的进展。

1972年,法国共有商业中心(大型超市的集中点)103个,1983年进展为386个,1992年为578个。

目前,法国各大小城市均有商业中心,超级市场的销售网点已遍及城乡,大体饱和。

幸亏法国的超市大多位于市郊,每次购物得开车前去。

不然的话,处于市中心的那些传统小商店真要无法生存了。

因为从价钱上说,它们是无法与超市竞争的。

超市集团的崛起,减少了商业领域所能提供的就业机遇。

  第二,让咱们看看工业企业的情形,先看汽车工业。

  最近几年来,法国汽车工业的产量,仍处在逐年增加的态势。

70年代中期,法国汽车产量已冲破300万辆大关,到1989年,已接近400万辆(392万辆)。

但汽车工业的雇员人数并无同步上升,反而是逐年下降。

1985年,法国汽车工业的雇员总数为万人,1993年那么为万人。

[3](P1805,1806)汽车工业雇佣人数的逐年减少,其重要缘故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进展,大量机械人代替工人,占据了流水线的要紧位置。

机械人在忙个不断,而工人却无处干活,这确实是今日法国的现实。

  再看传统的支柱产业,如煤炭业。

在法国,这些产业由于人工昂贵,本钱太高,正在日趋衰退,成为夕阳产业。

1965年,法国煤炭产量已达5820万吨,1970年为4010万吨,1980年为2072万吨。

到1993年,产量仅为1025万吨。

与此同时,煤炭工业的从业人员也在不断也减少。

1947年,法国煤炭工业的雇员高达万人,1970年已减少到万人,1993年为16210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法国煤炭工业显现巨额亏损。

1988年亏损亿法朗,1991年亏损亿法朗,1993年为亿法朗。

与此同时,国家对煤炭工业的财政补助也在不断地增加。

1985年,每开采一吨煤给补助250法朗,1990年115法朗,1993年200法朗。

[3](P1828,1829)从价钱上看,1993年法国产的煤每吨550法朗,入口煤才320法朗,每吨的差价达200多法朗,[3](P1829)尽管国家给予巨额补助,也难以叫煤炭工业起死回生。

从长期看,它的衰亡是无可挽回的。

  不仅是煤矿,几乎所有的采矿业,一样面临危机,包括钾矿、铁矿、板岩矿、金矿等。

法国采矿业的从业人数从战后的40万人,减少到1994年的33000人。

为幸免蒙受失业的命运,法国的矿工曾在1994年2月在巴黎举行示威游行,要求保障就业和社会福利。

但是,由于经济规律的严酷无情,他们的活动最多只能产生一时的作用,谁也无法改变这一点。

  四

  总的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专门是随着知识经济脚步的不断逼近,法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专门大的转变。

传统的支柱产业,如钢铁、煤炭等行业,由于生产本钱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又相对较低,已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新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如电子、航空等行业在加速进展。

但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它们所制造的就业机遇并非同步增加。

另外,由于这些行业对劳动者的素养要求很高,大量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一般劳动者已很难在这些领域找到工作。

很多人只得涌入第三产业,或全然找不到工作。

  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和经济竞争的压力下,即便找到工作的人,工作压力也很繁重。

老板为降低生产本钱,处处精打细算,往往把每一个人的工作安排得满满的,乃至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致使有的人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专门是那些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几乎成了机械的附属品,必需依照机械的快节拍来进行工作。

长期从事这种单调的、折磨人的劳动,会使许多人难以忍受,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以广大工人(包括职员)的捐躯为代价的。

有人曾对此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现代工人每周39小时工作的疲劳程度(加上上下班时刻),相当于1830年工人的疲劳程度,那时工人每周工作73小时。

[3](P1504)

  对那些中小企业来讲,减轻企业负担的妙法即是雇佣黑工。

在法国,老板雇佣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必需向有关部门申报,并交纳各类社会分摊金。

有的老板为减轻负担,不经申报,私下雇佣工人,称为黑工。

做黑工的,既有法国人,更有无工作权利,乃至非法居留的外国人。

法国政府尽管制订了严厉的处惩方法,但利之所在,往往屡禁不绝。

专门是饭馆、旅馆、制衣厂等小型企业,雇佣黑工更是习以为常。

它也是许多华人企业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仍然欣欣向荣的宝贝之一。

  五

  上述各类转变整体而言产生两大后果:

第一,就业机遇不断萎缩,造成失业率居高不下,而且呈逐年上升之势。

1990年失业人数为219万,1991年为229万,1992年为290万,1993年为306万,到1994年7月,失业人数已达317万,占劳动力总数的%。

[3](P1497)上述数字还只是那些到各失业介绍所记录的失业者,若是把那些未去记录的人计算在内,那么得出的数字会更高。

  1993年,巴拉杜政府刚上台时,为解决法国青年居高不下的失业率(那时法国青年人的失业率高达25%),曾提出一个方案,称为青年就业合约。

该方案规定:

任何雇主在雇佣一个年轻人时,其最低的工资标准是那时法国最低工资标准的80%。

显然,巴拉杜已看到法国人工昂贵所带来的后果,企图用降低人工费用的方法来鼓舞老板雇佣年轻人,降低失业率,用心可谓良苦。

但是,方案刚一出台,尚未实施,就受到年轻人的强烈反对。

一时刻,在法国的各大中城市,年轻人纷纷举行示威游行,抗议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社会反映之强烈出乎政策制订者的预期之外。

最后,被迫取消预定方案,青年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

  第二个后果是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庞大冲击。

大量人长期失业,只能依托社会保障制度维持生计,使社会福利部门收入锐减,支出骤增,造成赤字累累,难以为继。

1992年社会保障部门的赤字达420亿法朗,1993年增加为660亿法朗,1994年更高达1970亿法朗。

[3](P1481)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起来的福利制度已摇摇欲坠,改革势在必行。

  但在法国的现行体制下,削减福利经费,缩小福利范围的改革行得通吗?

  众所周知,法国现行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在法国大革命后慢慢形成的。

它的主旨是用法律限制当权者,避免他们滥用权利。

利用的手腕要紧有两个,一个是三权分立制度,即用权利制衡权利,避免当权者滥用权利;另一个是大选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用投票的方式来选举当政者,一旦他有滥用权利的行为,一样能够用选举的方式让他下台,以保证权利的合法利用。

除个别的例外,应当说,民主制度在避免执政者滥用权利方面,大体上是成功的。

可是,由于多数人通过选举把握选择领导人的权利,因此,对多数人一致的经济要求,尽管其不合理,乃至过度,民主制度仍是无法拒绝的。

或许,西方社会实施民主制度的时刻太长,这一制度已开始慢慢老化了。

  从全然上讲,法国福利制度的成立与完善,与法国的民选制度显然有紧密的关系。

竞选总统和各级议员的候选人,为了争取人心,博得选票,必然要在竞争进程中作出假设干许诺,而增加福利的许诺又最容易吸引选民,取得竞选的成功。

这些人被选以后,为了取信于民,为以后的再次连任作预备,必然会全力以赴地通过增加福利的法律。

通过几十年的尽力,慢慢形成今日完备的保障制度。

从那个角度讲,任何实行真正自由的民选制度的国家,都将或迟或早地走向福利国家之路。

  政治家从选民利益或社会稳固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企业家必需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问题,二者的不一致是显而易见的。

时至今日,随着福利制度的完善,二者的矛盾日渐尖锐,高福利制度的负面阻碍日趋明显,成为法国经济进一步进展的障碍。

最近几年法国经济长期停滞不前,除国际大气候的因素之外,还与此有相当紧密的关系。

  从本质上说,福利制度事实上是一种“劫富济贫”的制度,即通过税收等方式,用富人的钱财来救济穷人,也能够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大锅饭”制度。

在必然的限度内,这种做法无可厚非,有相当的合理性。

但超过必然的限度,就会走向其反面。

因为过重的税收将会损害社会中最具活力的那部份人的生产经营踊跃性,有碍社会的进步。

现代学者早就证明,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经济平安与效率也存在必然的矛盾。

[5]固然,公平与经济安满是每一个社会都需要的,不可偏废。

但如何把握适当的度,在取得适度公平与经济平安的前提下不捐躯效率,却是值得经济学家深切研究的。

  对法国福利制度的负面阻碍,很多有识之士早有发觉。

1995年5月,希拉克总统上台伊始,就预备对它开刀。

但是,政府的假想尚未付诸实施,就引发了一场全国规模的抗议浪潮,是年10月,全国500万公事员与国有部门职工罢工示威,抗议政府的保险改革打算。

接着,万名大学生上街示威游行,抗议政府削减教育经费。

1996年2月,巴黎、马赛等地再次暴发万人示威活动。

上述这些示威活动一度致使交通、邮政、公用事业和新闻出版机构的瘫痪。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政府被迫暂缓执行许多改革打算。

但希拉克总统坚持改革的雄心不死,为了替改革博得更多的时刻,1997年,他毅然解散议会,将原定于1998年举行的议会选举提早到1997年,企取利用总统选举成功的余威,在议会选举中再次击败左派,操纵议会,强制推行改革。

但在议会选举前,关于总统将在选举获胜后大幅削减福利经费,推行强硬改革线路的消息不径而走,引发大量福利制度受益人的恐慌,许多人转而投左派的票,结果,法国社会党在选举中取得成功,希拉克总统拟议中的改革尚未实施,就胎死腹中。

  希拉克总统改革打算的失败并非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刻的体制方面的缘故的。

因为民主制度老是爱惜多数人利益的,削减福利经费的改革触犯了多数人的利益,必然受到他们的投票否决。

即便改革可能对大多数人的久远利益有益处也无济于事,因为绝大多数人是可不能为了虚无飘渺的久远利益而舍弃实实在在的眼前利益的。

更何况福利制度的改革仍是一种利益的再分派,那些充分享受现有福利制度益处的社会中基层人士,在福利制度改革后,未必能在以后的经济进展中取得补偿,因此他们对改革持反对态度也就理所固然的了,这确实是所谓“民主的悖论”。

  笔者斗胆地预言,民主制度的这种内在的缺点,正是西方文明由盛转衰的致命弱点。

这一点,目前尚不明显,因为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正想方设法地力图用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进展高科技产业等手腕维持它们的经济优势。

可是,只要不纠正那个缺点(事实上也不可能完全纠正),再过几十年,它的后果就将呈此刻人们的眼前,即西方文明,至少西方文明中的某些国家将走向衰落。

若是中国和东南亚诸国能顺利走出目前的经济低谷并继续维持以往的进展势头,而且不重蹈西方式福利制度的泥潭,那么到21世纪,环太平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妄图有可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李琮.西欧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让·法维埃.法国纪年史[M].巴黎:

拉鲁斯版社,1987.

  [3]弗雷明夫妇.1995年法国年鉴[M].巴黎:

罗培拉枫出版社,1994.

  [4]何自力,郑子彬.法国市场经济体系[M].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5]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

华夏出版社,19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