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2556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docx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时间:

2006-03-11

浏览次数:

4449

 

中国工程检测网: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我国的排水工程设计,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达到防止水污染,改善和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要求,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镇、工业企业及居住区的永久性的室外排水工程设计。

第1.0.3条排水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当地城镇(地区)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总体规划为主要依据,从全局出发,根据规划年限、工程规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正确处埋城镇、工业与农业之间,集中与分散、处理与利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通过全面论证,做到确能保护环境,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第1.0.4条排水制度(分流制或合流制)的选择,应根据城镇和工业企业规划、当地降雨情况和排放标准,原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和利用情况、地形和水体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

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制度,新建地区的排水系统宜采用分流制。

第1.0.5条排水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一、与邻近区域内的污水与污泥处理和处置协调。

二、综合利用或合理处置污水和污泥。

三、与邻近区域及区域内给水系统、洪水和雨水的排除系统协调。

四、接纳工业废水并进行集中处理和处置的可能性。

五、适当改造原有排水工程设施,充分发挥其工程效能。

第1.0.6条工业废水接入城镇排水系统的水质,不应影响城镇排水管渠和污水厂等的正常运行;不应对养护管理人员造成危害;不应影响处理后出水和污泥的排放和利用,且其水质应按有关标准执行。

第1.0.7条工业废水管道接入城镇排水系统时,必须按废水水质接入相应的城镇排水管道,污水管道宜尽量减少出口,在接入城镇排水管道前宜设置检测设施。

第1.0.8条排水工程设计应在不断总结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经过鉴定的、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第1.0.9条排水工程设备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应根据管理的需要,设备器材的质量和供应情况,结合当地具体条件通过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对操作繁重、影响安全、危害健康的主要工艺,应首先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

第1.0.10条排水工程的设计,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

第1.0.11条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多年冻土以及其它特殊地区设计排水工程时,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专门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排水量

第一节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

第2.1.1条层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应根据当地采用的用水定额,结合建筑内部给排水设施水平和排水系统普及程度等因素确定,可按当地用水定额的80%~90%采用。

第2.1.2条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宜按表2.1.2采用。

注:

(1)当污水平均日流量为中间数值时,总变化系数用内插法求得。

(2)当居住区有实际生活污水量变化资料时,可按实际数据采用。

第2.1.3条工业企业内生活污水量、淋浴污水量的确定,应与国家现行的<<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协调。

第2.1.4条工业企业的工业废水量及其总变化系数应很据工艺特点确定,并与国家现行的工业用水量有关规定协调。

第2.1.5条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宜适当考虑地下水渗入量。

第二节雨水量

第2.2.1条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

q———设计暴雨强度(L/s·ha);

———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ha)。

注:

当有生产废水排入雨水管道时,应将其水量计算在内。

第2.2.2条径流系数可按表2.2.2-1采用,汇水面积的平均径流系数按地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区域的综合径流系数,可按表2.2.2-2采用。

第2.2.3条设计暴雨强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a);

t——降雨历时(min);

P——设计重现期(a);

A1,C,n,b——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

在具有十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暴雨强度公式可按本规范附录一的有关规定编制。

注:

在自动雨量记录不足十年的地区,可参照附近气象条件相似地区的资料采用。

第2.2.4条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广场、干道、厂区、居住区)、地形特点和气象特点等因素确定。

在同一排水系统中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选用0.5~3a,重要干道、重要地区

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选用2~5a,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注:

特别重要地区和次要地区可酌情增减。

第2.2.5条雨水管渠的设计降雨历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t——降雨历时(min);

t1——地面集水时间(min),视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盖情况而定,一般采用5~15min;m——折减系数,暗管折减系数m=2,明渠折减系数m=l.2;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注:

在陡坡地区,采用暗管时折减系数m=1.2~2。

第三节合流水量

第2.3.1条合流管道的总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Qz——总设计流量(L/s);

Qs——设计生活污水量(L/s);

Qg——设计工业废水量(L/s);

Qy——设计雨水量(L/s);

Qh——溢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L/s)。

第2.3.2条溢流井以后管段的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第2.3.3条截流倍数n。

应根据旱流污水的水质和水量及其总变化系数、水体卫生要求、水文、气象条件等因素经计算确定,一般采用1~5。

第2.3.4条合流管道的雨水设计重现期可适当高于同一情况下的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

第三章排水管渠及其附属构筑物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3.1.1条排水管渠系统应根据城市规划和建设情况统一布置,分期建设。

排水管渠应按远期水量设计。

第3.1.2条管渠平面位置和高程,应根据地形、道路建筑情况、土质、地下水位以及原有的和规划的地下设施、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第3.1.3条管渠及其附属构筑物、管道接口和基础的材料,应根据排水水质、水温,冰冻情况、断面尺寸、管内外所受压力、土质、地下水位、地下水侵蚀性和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选择,并应尽量就地取材。

第3.1.4条输送腐蚀性污水的管渠必须采用耐腐蚀材料,其接口及附属构筑物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

第3.1.5条当输送易造成管内沉析的污水时,管渠形式和断面的确定,必须考虑维护检修的方便。

第3.1.6条厂区内的生产污水,应根据其不同的回收、利用和处理方法设置专用的污水管道,经常受有害物质污染的场地的雨水,应经预处理后接人相应的污水管道。

第3.1.7条雨水管道、合流管道的设计,应尽量考虑自流排出。

计算水体水位时,应同时考虑现有的和规划的水库等水利设施引起的水位变化情况。

当受水体水位顶托时,应根据地区重要性和积水所造成的后果,设置潮门、闸门或泵站等设施。

第3.1.8条设计雨水管渠时,可结合城市规划,考虑利用湖泊、池塘调蓄雨水。

第3.1.9条污水管渠系统上应设置事故排出口。

第3.1.10条雨水管道系统之间或合流管道系统之间。

可根据需要设置连通管。

必要时可在连通管处设置闸槽或闸门,连通管及附设闸井应考虑维护管理的方便。

第3.1.11条设计污水管渠时,对每一独立系统或设置泵站的管道,宜在总出口处设置计量设施。

第二节水力计算

第3.2.1条排水管渠的流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v——流速(m/s);

R——水力半径(m);

I——水力坡降;n——粗糙系数。

第3.2.2条管渠粗糙系数宜按表3.2.2采用

第3.2.3条排水管渠的最大设计充满度和超高,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污水管道应按不满流计算,其最大设计充满度应按表3.2.3采用。

300mm时,应按

二、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应按满流计算。

注:

在计算污水管道充满度时,不包括沐浴或短时间内突然增加的污水量,但当管径小于或等于满流复核。

三、明渠超高不得小于0.2m。

第3.2.4条排水管道的最大设计流速,应遵守下列规定:

-、金属管道为10m/s;

二、非金属管道为5m/s。

第3.2.5条排水明渠的最大设计流速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当水流深度为0.4~1.0m时,宜按表3.2.5采用。

二、当水流深度在0.4~1.0m范围以外时,表3.2.5所列最大设计流速应乘以下列系数:

h<0.4m时系数=0.85;1.0

h≥2.0m时系数=1.40.

注:

h为水流深度。

第3.2.6条排水管渠的最小设计流速,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污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为0.6m/s。

注:

含有金属、矿物固体或重油杂质的生产污水管道,其最小设计流速宜适当加大。

二、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在满流时为0.75m/s。

三、明渠为0.4m/s。

注:

①当起点污水管段中的流速不能满足以上规定时,应符合本规范第3.2.9条要求。

②设计流速不满足最小设计流速时,应增设清淤措施。

第3.2.7条生活污水压力输泥管的最小设计流速,一般可按表3.2.7采用。

第3.2.8条压力管道的设汁流速宜采用0.7~1.5m/s。

第3.2.9条管道的最小管径和最小设计坡度,宜按表3.2.9采用

注:

①管道坡度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可酌情减小,但应有防淤、清淤措施。

②自流输泥管道的最小设计坡度宜采用0.01。

第3.2.10条管道在坡度变陡处,其管径可根据水力计算确定由大改小,但不得超过2级,并不得小于最小管

径。

第三节管道

第3.3.1条各种不同直径的管道在检查井内的连接,宜采用水面或管顶平接。

第3.3.2条管道转弯和交接处,其水流转角不应小于90度。

注:

当管径小于等于300mm,跌水水头大于0.3m时,可不受此限制。

第3.3.3条管道基础应根据地质条件确定,对地基松软或不均匀沉降地段,管道基础或地基应采取加固措施,管道接口应采用柔性接口。

第3.3.4条设计合流管道时,应防止在压力流情况下,使接户管发生倒灌。

第3.3.5条污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应根据需要设通风设施。

第3.3.6条管顶最小覆土厚度,应根据外部荷载,管材强度和土的冰冻情况等条件,结合当地埋管经验确定,在车行道下,一般不宜小于0.7m。

注:

当土的冰冻线很浅(或冰冻线虽深但有保温措施),且管道保证不受外部荷载损坏时,其覆土厚度可酌情减小。

第3.3.7条冰冻层内污水管道埋设深度,应根据流量、水温、水流情况和敷设位置等因素确定,一般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无保温措施的生活污水管道或水温与生活污水接近的工业废水管道,管底可埋设在冰冻线以上0.15m。

二、有保温措施或水温较高的管道,管底在冰冻线以上的距离可以加大,其数值应根据该地区或条件相似地区的经验确定。

第3.3.8条在冰冻层内埋设雨水管道,如有防止冰冻膨胀破坏管道的措施时,可埋设在冰冻线以上。

第3.3.9条设计压力管时,应考虑水锤的影响。

在管线的高点以及每隔一定距离处,应设排气装置;在管线的低点以及每隔一定距离处,应设排空装置。

第3.3.10条承插压力管道应根据管径、转弯角度、试压标准和接口的摩擦力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是否在垂直或水平方向转弯处设置支墩。

第3.3.11条压力管接入自流管渠时,应有消能设施。

第四节检查井

第3.4.1条检查井的位置,应设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

注:

结合地区规划,在规划建筑物附近宜预留检查井,增设预留支管。

第3.4.2条检查井在直线管段的最大间距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宜按表3.4.2采用。

注:

管径或暗渠净高大于2000mm时,检查井的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

第3.4.3条检查井各部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井口、井筒和井室的尺寸应便于养护和检修,爬梯和脚窝的尺寸、位置应便于检修和上下安全;

二、检修室高度在管道埋深许可时一般为1.8m,污水检查井由流槽顶起算,雨水(合流)检查井由管底起算。

第3.4.4条检查井井底宜设流槽,污水检查井流槽顶可与0.85倍大管管径处相平,雨水(合流)检查井流槽顶可与0.5倍大管管径处相平。

流槽顶部宽度宜满足检修要求。

第3.4.5条在管道转弯处,检查井内流槽中心线的弯曲半径应按转角大小和管径大小确定,但不宜小于大管管径。

第3.4.6条位于车行道的和经常启闭的检查井,应采用铸铁井盖座。

在道路以外时,根据具体情况可高出地面。

第3.4.7条在污水干管每隔适当距离的检查井内,需要时可设置闸槽。

第3.4.8条接入检查井的支管(接户管或连接管)数不宜超过3条。

第五节跌水井

第3.5.1条管道跌水水头为1~2m时,宜设跌水井;跌水水头大于2.0m时,必须设跌水井。

管道转弯处不宜设跌水井。

第3.5.2条跌水井的进水管管径不大于200mm时,一次跌水水头高度不得大于6m;管径为300~400mm时,一次不宜大于4m。

跌水方式一般可采用竖管或矩形竖槽。

管径大于400mm时,其一次跌水水头高度及跌水方式应按水力计算确定。

第六节水封井

第3.6.1条当生产污水能产生引起爆炸或火灾的气体时,其管道系统中必须设置水封井,水封井位置应设在产生上述污水的排出口处及其干管上每隔适当距离处。

第3.6.2条水封深度应采用0.25m,井上宜设通风设施,井底应设沉泥槽。

第3.6.3条水封井以及同一管道系统中的其它检查井,均不应设在车行道和行人众多的地段,并应适当远离产生明火的场地。

第七节雨水口

第3.7.1条雨水口的型式、数量和布置,应按汇水面积所产生的流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及道路型式确定。

第3.7.2条雨水口间距宜为25~50m。

连接管串联雨水口个数不宜超过3个。

雨水口连接管长度不宜超过25m注:

低洼和易积水地段,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雨水口。

第3.7.3条当道路纵坡大于0.02时,雨水口的间距可大于50m,其型式、数量和布置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计算确定,坡段较短时可在最低点处集中收水,其雨水口的数量或面积应适当增加。

第3.7.4条雨水口深度不宜大于1m,并根据需要设置沉泥槽。

遇特殊情况需要浅埋时,应采取加固措施,有冻胀影响地区的雨水口深度,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第八节出水口

第3.8.1条排水管渠出水口的位置、型式和出口流速,应根据排水水质、下游用水、水体的流量和水位变化幅度、稀释和自净能力、水流方向、波浪状况、地形变迁和气象等因素确定。

第3.8.2条出水口应采取防冲、消能、加固等揩施;当伸入河道时,应设置标志。

第3.8.3条有冻胀影响地区的出水口,应考虑用耐冻胀材料砌筑,出水口的基础必须设置在冰冻线以下。

第九节立体交叉道路排水

第3.9.1条立体交叉道路排水应排除汇水区域的地面径流水和影响道路功能的地下水,其形式应根据当地规划、

现场水文地质条件、立交型式等工程特点确定。

第3.9.2条立体交叉排水的地面径流量计算,宜符合下列规定:

一、设计重现期为1~5a,重要部位宜采用较高值,同一立体交叉工程的不同部位可采用不同的重现期;

二、地面集水时间宜为5~10min;

三、径流系数宜为0.8~1.0;

四、汇水面积应合理确定,宜采用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互不连通的系统,并应有防止高水进入低水系统的可靠措施。

第3.9.3条立体交叉地道排水宜设独立的排水系统,其出水口必须可靠。

第3.9.4条当立体交叉地道工程的最低点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排水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第十节倒虹管

第3.10.1条通过河道的倒虹管,一般不宜少于两条;通过谷地、旱沟或小河的倒虹管可采用一条。

注:

通过障碍物的倒虹管,尚应符合与该障碍物相交的有关规定。

第3.10.2条倒虹管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最小管径宜为200mm;

二、管内设计流速应大于0.9m/s,,并应大于进水管内的流速,当管内设计流速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加定期冲洗措施,冲洗时流速不应小于1.2m/s.

三、倒虹管的管顶距规划河底一般不宜小于0.5m,通过航运河道时,其位置与管顶距规划河底距离应与当地航

运管理部门协商确定,并设置标志,遇冲刷河床应考虑防冲措施;

四、倒虹管宜设置事故排出口。

第3.10.3条合流管道设倒虹管时,应按旱流污水量校核流速。

第3.10.4条倒虹管进出水井的检修室净高宜为2m。

进出水井较深时,井内应设检修台,其宽度应满足检修要求。

当倒虹管为复线时,井盖的中心宜设在各条管道的中心线上。

第3.10.5条倒虹管进出水井内应设闸槽或闸门。

第3.10.6条倒虹管进水井的前一检查井,应设置沉泥槽。

第十一节渠道

第3.11.1条在地形平坦地区、埋设深度或出水口深度受限制的地区,可采用渠道(明渠或盖板渠)排除雨水。

盖板渠宜就地取材,构造宜方便维护,渠壁可与路侧石联合砌筑。

第3.11.2条明渠和盖板渠的底宽,不宜小于0.3m,无铺砌的明渠边坡,应根据不同的地质按表3.11.2采用;用砖石或混凝土块铺砌的明渠可采用1:

0.75~1:

1的边坡。

第3.11.3条渠道和涵洞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渠道接入涵洞时,应考虑断面收缩、流速变化等因素造成明渠水面壅高的影响;

二、涵洞断面应按渠道水面达到设计超高时的泄水量计算;

三、涵洞两端应设挡土墙和护坡、护底;

四、涵洞宜做成方形,如为圆管时,管底可适当低于渠底,其降低部分不计入过水断面。

第3.11.4条渠道和管道连接处应设挡土墙等衔接设施。

渠道接入管道处应设置格栅。

第3.11.5条明渠转弯处,其中心线的弯曲半径一般不宜小于设计水面宽度的5倍;盖板渠和铺砌明渠可采用

不小于设计水面宽度的2.5倍。

第十二节管道综合

第3.12.1条排水管道与其他地下管道和建筑物、构筑物等相互间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在敷设和检修管道时,不应互相影响;

二、排水管道损坏时,不应影响附近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或污染生活饮用水。

三、排水管道宜与道路中心线平行敷设,并宜尽量设在快车道以外。

第3.12.2条污水管道、合流管道与生活给水管道相交时,应敷设在生活给水管道下面。

注:

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必须有防止污染生活给水管道的措施。

第3.12.3条排水管道与其他地下管线(或构筑物)的水平和垂直最小净距,应根据两者的类型、高程、施工先后和管线损坏的后果等因素,按当地城市或工业企业管道综合设计确定。

亦可按本规范附录二采用。

第四章排水泵站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4.1.1条排水泵站宜按远期规模设计,水泵机组可按近期水量配置。

第4.1.2条排水泵站宜设计为单独的建筑物。

抽送会产生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的污水泵站,必须设计为单独的建筑物,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4.1.3条单独设置的泵站,根据废水对大气的污染程度、机组的嗓声等情况,结合当地环境条件,应与居住房屋和公共建筑保持必要距离,周围宜设置围墙,并应绿化。

第4.1.4条受洪水淹没地区的泵站,其入口处设计地面标高应比设计洪水位高出0.5m以上,当不能满足上述

要求时,可在入口处设置闸槽等临时防洪措施。

第4.1.5条泵站前应设置事故排出口。

第4.1.6条泵站供电宜按二级负荷设计,立体交叉道路等重要地区的泵站,必须按二级负荷设计,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设备用的动力设施。

第4.1.7条泵房的采暖、通风、噪声和消防的标准,应符合现行的有关规范的规定。

第4.1.8条泵房至少应有一个能容最大设备或部件出入的门。

第4.1.9条抽送腐蚀性污水的泵站,其水泵和管配件等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

第4.1.10条立体交叉道路排水泵站应根据当地地下水的水位和流量情况,适当考虑抽送地下水的设施。

第4.1.11条在经常有人管理的泵房内,应设有通风,通讯设施的隔声值班室,对远离居民点的泵站,应根据需要适当设置工作人员的生活设施。

第二节集水池

第4.2.1条集水池的容积,应根据水量、水泵能力和水泵工作情况等因素确定。

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污水泵房的集水池容积,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水泵5min的出水量;注:

如水泵机组为自动控制时,每小时开动水泵不得超过6次。

二、雨水泵房的集水池容积,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水泵30s的出水量;

三、初沉污泥和消化污泥泵房的集水池容积,应按一次排入的污泥量和污泥泵抽送能力计算。

活性污泥泵房的集水池容积,应按排入的回流污泥量、剩余污泥量和污泥泵抽送能力计算。

第4.2.2条流入集水池的污水与雨水均应通过格栅。

第4.2.3条污水泵房的集水池宜装置冲泥和清泥等设施。

抽送含有焦油等类的生产污水时,宜有加热设施。

第4.2.4条泵房集水池前,应设置闸门或闸槽。

第4.2.5条集水池的布置,应考虑改善水泵吸水管的水力条件,减少滞流或涡流。

第三节泵房

第4.3.1条水泵的选择应根据水量、水质和所需扬程等因素确定,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水泵宜选用同一型号。

当水量变化大时,应考虑水泵大小的搭配,但型号不宜过多,或采用可调速电动机。

二、泵房内工作泵不宜少于2台,污水泵房内的备用泵台数,应根据地区重要性、泵房特殊性,工作泵型号和台数等因素确定,但不得少于1台,雨水泵房可不设备用泵。

三、应采取节约能耗措施。

四、有条件时,应采用潜水泵抽升雨、污水或污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