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历史适应性月考卷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5290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历史适应性月考卷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历史适应性月考卷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历史适应性月考卷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历史适应性月考卷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历史适应性月考卷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历史适应性月考卷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历史适应性月考卷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历史适应性月考卷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历史适应性月考卷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历史适应性月考卷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历史适应性月考卷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历史适应性月考卷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历史适应性月考卷四.docx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历史适应性月考卷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历史适应性月考卷四.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历史适应性月考卷四.docx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历史适应性月考卷四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2018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四)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

它表明(  )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2.下图是关于当前国际关系的一幅漫画。

对以下解读,你认为最能够揭示漫画表达的本质问题的是(  )

A.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B.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是世界局势动荡的主要原因

C.发展中国家合力抗衡发达国家的干涉和侵略

D.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3.古雅典的出土文物上的铭文中,记载了古代雅典法庭判处损污神像、对神发布不敬的话语和其他亵渎神明者的财产全部没收拍卖的事情。

这表明()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雅典法制有浓厚的神秘色彩D.古雅典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4.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

A.答案AB.答案BC.答案CD.答案D

5.对图2解读正确的是(  )

图2千年来中国妇女缠足比率趋势

A.宋代开始出现妇女缠足现象B.宋明理学推动妇女缠足比率上升

C.明末以来妇女缠足比率持续下降D.民国成立后妇女缠足现象彻底消失

6.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

“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实行余粮征集制B.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推行农业集体化

7.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

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

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私有制B.经世致用C.重本抑末政策D.资本主义萌芽

8.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

(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

(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

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

A.生产关系的变革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D.金融资本的发展

9.《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其要说明的是(  )

A.良知即天理B.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

C.格物以求理D.存天理,灭人欲

10.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

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腐朽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髙,思想禁锢加深

11.下表反映译书结构的变化与下列哪一事件关系不密切(  )

A.洋务运动B.甲午战争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

12.西周末年,幽王宠爱妃子褒姒,废掉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

申后之父申侯联络犬戎举兵,杀了幽王。

申侯起兵的理由应该是(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得民心者得天下

C.嫡庶有别长幼有序D.顺乎天而应乎人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载:

“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

“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

“——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回答:

(1)材料说明司南至迟发明于何时?

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辨别方向的功能。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3)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14.(12分)历史地图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图1国际关系格局形成的过程及其反映的突出特点。

与图3相比,图2反映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在这新旧交替的变动中,请举例说明中国是如何维护世界和平和图4促进共同发展的?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据材料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

你如何评价材料二作者对商鞅变法的态度?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地缘政治学首先诞生在德国。

179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他的《论永久和平》一书中提出一种世界政府的设想。

康德认为,欧洲的联合将是世界联合的第一步。

地理学家弗雷德里克?

拉采尔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地理学的创建人。

他强调“地理法则”,规定了空间和位置对国家的影响,认为国家是一个空间性的有机体。

人及国家的活动、特性、命运都是位置、大小、高度、边界和空间的产物。

并认为,人需要有大的空间以及有效地利用大空间的能力,这将是20世纪国际政治宣言。

——摘编自叶自成:

《地缘战略与中国外交》

材料二东海问题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东海海床发现大量的油气资源,该海域的能源开发逐渐成为有关方面关注的焦点。

……中日东海之争不仅意味着能源的争夺,背后隐藏着日本……。

日本幻想能通过东海划界,一并将钓鱼岛占为己有,这显然比区区几个油田的利益大得多。

——摘编自郑苒《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日东海之争》

(1)依据材料一,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分析近代日本发动两次侵华战争的共同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日本挑起东海之争的意图。

针对日本的挑衅,你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坚持哪些原则?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自从17世纪以来,有关克伦威尔的著作,源源不断地大量涌现。

卷帙浩繁的著作,不但内容广泛,而且思想差异很大。

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更是褒、贬、臧、否,应有尽有,可说是千差万别。

颂扬他舶人,说他在行动领域中的地位正像莎士比亚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一样,是古往今来英国人中最伟大的人。

责骂他的人,说他是世界上曾有过的最臭名昭彰的暴君之一;他之所以成为国家元首,完全是通过他对自由事业的背叛和他对那些曾与他共同为争取自由而战斗过的卓越的爱国者们的卑鄙的和无情的背弃。

有人在讲到这样两方面极端的评论时曾说:

“没有哪一个人像他这样被人说得更好或被人说得更坏了。

”也有很多人把克伦威尔说成是好坏参半的人物。

休谟说他在许多方面是“一个优秀的人物,甚至是一个卓越的天才”。

然而他却是“靠了欺骗和暴行才使他成为国家第一把手的。

”拿克拉兰敦典型的话来说:

克伦威尔是一个“勇敢的坏人”。

因为他“既有那么多的受到咒骂、应入地狱的罪恶,又有些引起若干人长期怀念的美德”。

——英查尔斯·弗思著《克伦威尔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为什么克伦威尔“是古往今来英国人中最伟大的人”?

(2)他“对自由事业的背叛”具体指什么?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这一“背叛”的?

(3)为什么自17世纪以来,对克伦威尔的评价会存在如此巨大的分歧?

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从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可以看出,中美贸易1972—1978年出现波折,这与两国关系发展变化有关,故A项正确;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从图示可以看出双边贸易并没有始终保持增长,而是有波折,故B项错误;中美贸易在1972年~1974年属于发展阶段,文革结束以后是在1976年后,虽然也是出于发展阶段,但不是“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故C项错误;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与材料显示时间“1972—1978年”信息不符合,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漫画中显示了美国操纵控制伊拉克、伊朗、黎巴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等地,有美国这个“一超”,但是没有“多强”,故A项错误;漫画中被美国操控的各国要么处于战争边沿,要么相互之间处于敌对当中,反映出大国霸权主义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故B项正确;漫画中只显示出诸多发展中国家遭到美国的控制或干涉,但是并没有表明它们“合力”“抗衡”对方的侵略或干涉,故C项错误;图片显示了美国对局部地区的控制,没有其他的“极”出现,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法庭判处损污神像、对神发布不敬的话语和其他亵渎神明者的……”说明在雅典政治中法制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神学色彩浓厚,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具体到公民个体权利,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神对雅典政治生活影响较大,但未说明“只”受神明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持不同见解者”,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考查美苏在1929~1938年间经济发展的对比,要从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角度联系史实进行分析。

美国1929年爆发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变化应该呈下降趋势,苏联则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上升,排除B、D项;美国虽然受经济危机影响,但是世界工业总产值世界第一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苏联1937年也仅仅是世界第二,在美国之后,因此排除C项,A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妇女缠足现象出现在先秦时期,故A项错误;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宋明理学推动妇女缠足比率上升,故B项正确;从图示可以看出,清代妇女缠足比率在上升,故C项错误;从图示可以看出,民国成立后仍存在妇女缠足现象,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不允许买卖商品,材料显然是赞同商品买卖,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投机倒把活动,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的信息说明该领导人赞同自由商品贸易,新经济政策规定允许自由贸易,故B项正确;为减耕减产农民提供补贴是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措施,和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属于斯大林农业措施,与商品贸易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古代中国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即重本抑末政策,歧视商人,抑制商业的发展,“无奸不成商”包含着对商人的贬低,故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强调到实践中求真知,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雇佣关系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生产关系即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

题干反映的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A项正确;题干中“农产品商品化的加速”能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只是某个方面,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C项与A项对立,题干无从反映,C项排除;D项与B项同理排除,其可从“高利贷制变本加厉”中反映。

9.【答案】B

【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说明朱熹认为理无处不在,存在于现实世界,是万物的本原,故选B。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形成原因的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发展体现了文学形式多种多样,文学作品逐渐通俗化的趋势。

其余选项不符合史实。

11.【答案】D

【解析】表中1860~1889年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翻译所占比例较大,说明与洋务运动有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哲学与社会科学比重在1902~1909年提升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有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哲学与社会科学比重在1902~1909年提升还与国内政治变革有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主张扶清灭洋,排斥西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2.【答案】C

【解析】申侯起兵,杀了幽王,属于以下犯上,违反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题干中申侯起兵的原因在于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不是在于失去民心,故B项错误;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还想立褒姒之子为太子,这就违背了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故C项正确;顺应天命,合乎人心与题干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

13.【答案】

(1)战国。

生产(采玉)、导航、迷信活动(或看风水)。

(2)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

(3)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作用。

(或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

(4)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提供信息可以判断。

第二问回答四大发明对欧洲影响。

第三问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作用。

第四问四大发明在近代西欧和中国之所以产生不同用途,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制度造成。

14.【答案】过程: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特点:

东西方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变化:

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西欧向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

说明:

展开多边外交(参与联合国的活动或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亚太经合组织等);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与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解析】从图1“北约与华约对峙”图可以反映两极对峙格局,因此第一小问形成的过程回答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特点回答东西方对峙;第二小问从图2“独联体”、“联邦德国”等信息可以反映两极格局解体,两德统一,东欧剧变等;第三小问回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15.【答案】

(1)法家思想。

秦孝公的支持。

(2)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

(3)材料二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持肯定态度。

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是一种进步的社会运动。

【解析】本题以商鞅变法思想和两则评价商鞅变法的材料为背景,共设置了三个问题。

主要考查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懂材料,结合材料、所学知识及题后设问综合作答。

16.【答案】

(1)原因: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国内市场狭小,国民生存空间不足,需要扩张缓解压力;日本资源缺乏,需对外扩张以掠夺资源;日本属岛国,多火山地震,生存发展条件受限,需拓展生存发展空间。

(2)意图:

争夺东海丰富的油气资源;希望扩张本国的领土;扩大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政治、军事影响力;谋求政治、军事大国的必然要求。

原则:

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大原则;坚持谈判协商,力求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原则。

【解析】

(1)本问考查对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据材料一“地理法则规定了空间和位置对国家的影响”、“国家的活动、特性、命运都是位置、大小、高度、边界和空间的产物”和“人需要有大的空间以及有效地利用大空间的能力”可得出答案。

(2)第一小问考查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归纳能力,据材料二“大量的油气资源”可知日本为了争夺油气资源,据“通过东海划界,一并将钓鱼岛占为己有”可知日本希望扩张领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这样做的目的是其谋求政治、军事大国的必然要求;第二小问原则属于常识类问题,根据外交关系史和时事新闻可知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谈判协商,但就日本的种种无礼行为,中国也不能放弃使用武力的原则。

17.【答案】

(1)克伦威尔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组建革命武装,打败王党势力;处死国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采取系列措施,巩固革命成果,促进经济发展。

(2)“对自由事业的背叛”指:

就任“护国主”,解散议会,实现独裁统治。

理解:

这既是维护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也是克伦威尔权力欲膨胀的结果,其独裁统治的实质仍然是资产阶级专政。

(3)分歧巨大原因:

克伦威尔的功与过都非常突出;评价者的立场、情感、角度不同;评价者占有史料多少不同。

方法:

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一分为二地评价。

【解析】第一问回答克伦威尔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贡献。

第二问是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是当时资产阶级统治需要,也反映克伦威尔权力欲膨胀。

第三问因为立场、情感、角度不同,评价历史人物存在分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