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2993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docx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

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

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

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

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语文中考知识点答题技巧整理

 一、要点概括类

   1.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

   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案

   3.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

二、感想启迪类

   1. 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3. 遣词造句,讲究三美:

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

   4. 偷梁换柱法:

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三、词句品味类

1. 词语品味:

A了解词性感情色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B.分析修辞,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

2.句子品味:

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

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

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

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

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答题方式:

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

四、献策举例类

1.问题献策分类

A.自然环境问题:

大气水体污染、生态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问题等等

B.社会环境问题:

农村城市差别问题、留守儿童问题、辍学问题、文明问题等等

2.问题献策举例类解题注意事项

A.看清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

B.所提出的方法措施必须是可行的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切忌纸上谈兵空想主义。

C.主张创新

五、句子仿写类

一审修辞,二看句式,三析句间关系,四品语体色彩,五考虑要保留的词语和要替换的词语。

修辞、句式、句间关系、语体色彩弄明白了,再仿写也就不难了。

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

例如:

“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这句子的仿写。

我们通过审题可以知道:

1.要保留“没有……,可以有……”2.可以考虑用”大地、高山、海洋”等来替换蓝天。

3.得出答案“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六、语言准确类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

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

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1:

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2:

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较:

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4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方式:

不能,删掉了“××”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七、文段结构类

(一)要求理解文章重要环节并且明了其在全文中的作用类解题模式

1.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选择它在文中的作用类别

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

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题目),深化文章的主旨,画龙点睛等。

2.概括段意

★答题方式:

段意+作用

(二)段落能否删掉或者段落能否调换类的解题模式

1.判断能否删掉或调换(一般不行)

2.判断这些文段之间的顺序关系:

并列关系、层进关系、总分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方式:

不能调换(删掉),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删掉)后不合逻辑。

九、修辞手法作用类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

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

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

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

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

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

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

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8拟人:

作用:

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9反复:

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作用:

主要起强调作用

★答题方式:

这一句采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论述了……(内容).

十、说明方法作用类

1.举例子:

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2.下定义:

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3.列数字:

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

(《死海不死》关于死海含盐量的一系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死海含盐量高,浮力大的原因及特征。

4.打比方:

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征。

(《中国石拱桥》“石拱桥的形状就像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状特征。

5.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向沙漠进军》沙漠危害人类的两种方式:

游击战、阵地战)

6.作比较:

使被说明的事物特点突出。

(答题要结合内容)突出了……(寻找比较点)

7.列图表:

直观形象的写出了……

8.作诠释:

对事物的某些特征作一番的解释

9.摹状貌:

(类似于描写)比较生动形象

10.作引用:

更有说服力的说明了……

★答题方式:

这一句(段)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起到……的作用。

十一、概括议论文论点类

方法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

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

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十二、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类

一定要看清楚是让你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答题方式:

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十三、论证手法及其作用类类

1.      举例论证:

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论点。

2.道理论证:

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有力的论证论点

3.比喻论证:

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有力的论证论点

4.对比论证:

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有力的论证论点(答题要结合内容)

注意:

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的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

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以万无一失。

★答题方式:

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十四、环境描写的作用类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以《孔乙己》为例,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势利,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2.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A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

(《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悲凉气氛)

B表现人物……的心情。

(《我的叔叔于勒》)“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沮丧失望的心情。

C暗示社会环境。

(《变色龙》“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暗示社会环境,反映沙皇统治的黑暗)

D结合具体语境:

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例:

《驿路梨花》中关于“梨花树林”的描写)。

E散文中景物描写作用——用景物衬托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为后文作铺垫。

环境描写的作用。

可以从以下六种情况判断:

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气氛,是否设置了背景,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题,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

十五、表达方式作用类

常见的表达方式如: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抒情:

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说明:

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描写:

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记叙文中的议论:

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记叙:

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分析(例:

《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看到“锯木厂后边草地上,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一句交代了时代背景。

★答题方式:

本段采用了……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起到使读者……的作用.

十六、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类

塑造人物手法包括:

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

★答题方式:

本段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衬托)……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十七、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类

1、常考的指代词有:

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

 

中考必备: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的特点:

①正确②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

  1、标题

  2、文章开头

  3、结尾

  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

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

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

(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

××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

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

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

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

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

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

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

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严密、准确

  六、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

    七、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二部分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

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

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

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

中心事件5、时间线索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

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

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

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

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

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

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

回忆往事)

  作用:

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3.注意语气或语调。

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

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

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

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

  

(1)摘句法:

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

例1:

(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

(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

(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

(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

例如4: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合并法:

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2、情节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A、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C、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

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

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

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

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

他走了。

例2:

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

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

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

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

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

《最后一课》中:

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例3:

祖国啊,母亲!

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

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

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

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

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