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真题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3149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真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真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真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真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真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真题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真题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真题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真题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真题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真题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真题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真题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真题解析.docx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真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真题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真题解析.docx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真题解析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真题解析)

∙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卷的基本题型之一,它可以考查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各种内容,以及考查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归纳、比较、概括、辩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等各种能力,是一种设题灵活。

覆盖面很广的多功能题型。

在高考试卷中,选择题约占49%的分值,是学生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部分。

 

  一、题型特点

  1.知识覆盖面广。

  2.注意对历史知识准确掌握程度的考查。

主要着眼于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对历史知识的全面准确的理解,对历史概念内涵、外延的把握,对历史结论相关史实和理论依据的理解,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和认识。

  3.突出综合能力的考查。

  4.加强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

  5.命题思路的创新和命题技术的提高。

  

(1)跳出教材束缚,不断创设新情景。

  

(2)题目形式多样,史料、图表等已延伸到选择题中。

  (3)高考试卷中,实行背景材料形式,题目的综合性大大加强。

  6.以中低难度题目为主。

  二、题型结构

  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备选项两部分组成。

题干就是用陈述句或疑问句创设出解题情景和思路。

备选项是指与题干有直接关系的备选答案,分为正确项和干忧项。

在文综试题中,出现了大量专题式或连锁式选择题。

  三、应试策略

  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题量多的特点,要求考生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

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

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具备了这些前提条件之后,再辅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

  1.审题方法

  能否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

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迷惑性越来越大。

因其答案的惟一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错。

认真审题,对选择题尤为重要。

  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题意和要求。

其具体要求是:

  

(1)读懂背景材料。

每组选择题之前所出现的引导材料,是这组选择题的共同情景材料,其与各试题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系,试题也都是受背景调控的。

背景对考生驾驭材料和选择答案有着极强的提示作用和限制作用。

要重视对背景的解读,明确其时限和范围及所考查的主旨等。

  

(2)明确题目结构。

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答题项。

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

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例:

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

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97年高考题)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

  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各殖民地间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其中出现原因是答题项,主干语是指“转变”(即由分散的抗英斗争到联合一致的独立战争),限定语有时间(17世纪-18世纪末)地点(北美)特点(分散到联合一致)。

  (3)搞清时空范围。

根据限定语,特别是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

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4)搞清基本题型。

选择题也有自身特点,根据其特点,明胡题目的基本类型,再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

  (5)推敲备选项。

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

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

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6)明确理论观点。

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斗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观点,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7)明确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根据大文科的观点,历史往往与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联系,要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的互补性,作好答题的准备。

  2.题型分类与解答

  A.程度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

  特点:

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

“最重要”。

“主要”。

“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

  解法:

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

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

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例:

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97年高考题)

  A.采取武装斗争方式打败了王军。

  B.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家的封建义务

  C.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D.16949年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解析:

本题干出示论点,选项出示与论点相关的论据,要求辨析最典型的论据,构成史论之间如何结合的问题情境。

解题的关键是找到鉴别最能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正确标准,即摧毁封建制度的根基──封建土地所有制,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占据统治地位,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而非革命的手段。

方式或政权的构成形式。

“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义务”,会使土地大多落到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从而使以承担封建义务为条件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私有制,B项正确。

  B.组合选择题

  特点:

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

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

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

  解法:

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

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

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例:

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

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出个好成绩。

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①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

(2001年全国高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的切入点是近代史,但却考查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相关知识的综合和对农民战争的理解。

根据李自成起义的有史实进行分析。

题中①②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C.因果型选择题

  特点:

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

目的或结果等。

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

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常用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法:

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外。

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例: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是基于它们。

(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卷)

  A.临近港澳

  B.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领选地位

  C.已有许多外资企业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绩

  解析:

1979年,中央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第二年确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因此答案为A项。

  D.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

  特点: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

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法:

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例:

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2001年全国高考题)

  A.事实上确定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B.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C.在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

  D.取消了李德军事最高指挥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遵义会议和内容的把握。

根据“不正确”这一限制要求,B项不符合历史史实,因为只有延安整风运动时,王明的“左”倾错误才得以清算。

E.比较型选择题

  特点:

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法:

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组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例: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1997年高考题)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

  解析:

本题通过太平天国运动两个重要文件有关社会经济主张进行比较,考查对社会经济主张的理解和评价。

两个文献都有反封建的一面,但所反映的本质思想却大相径庭,一方面是封建性的,另一方面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在对两部文献的社会经济主张进行比较,作出客观评价后,不难得出结论,即互相排诉和矛盾的,故答案为A项。

  F.材料型选择题

  特点:

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

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法:

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

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例: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

“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

”这句话强调了(2004年高考上海卷)

  A.容克地主控制煤铁等矿产资源

  B.工业化是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

  C.从法国夺取了阿乐萨斯的洛林

  D.普鲁土凭借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解析:

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凯恩斯话中的“煤和铁”代表的是什么,从而推断出凯恩斯的活强调的是德意志的工业革命是推动德国走向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的物质基础,故答案为B项。

  G.概念选择题

  特点:

这种题型是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它注意对历史概念的有机渗透和运用,备选项的设计立足于历史基本知识的内在规律或本质的挖掘与提高。

  解法:

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

特定的历史空间。

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

因此解答概念选择题要注意对历史概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

空间位置。

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定性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

本质等在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

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例:

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含义是(95年高考题)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解析:

此题考查历史概念的内涵。

鸦片战争前中外贸易仍在进行,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和一概排斥西方事物(扩大了历史概念的含义),更不是封闭边界固守疆域,故答案为B项。

  例:

南事变反映出(95年高考题)

  A.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伎

  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

  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国共产党决裂

  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解析:

此题考查历史概念的外延,即南事变的结果。

教材小字有一段话“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不得不表示皖南事实‘不牵涉党派政策’,并保证‘以后决无剿共的军事’”。

这清楚地表明了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同中国共产党决裂的反革命两面性。

  H.分析评价型选择题

  特点:

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

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而且题干所展观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解法:

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

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例:

明清时期引进。

推广高产作物玉米的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①养活了众多人口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由于玉米和甘薯产量大且适应地域范围广,这有利于腾出更多的土地来种植经济作物和提高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因此①②④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固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但不是明清时期引进。

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导致的,可排除含③的选贡,故答案为B项。

  I.推理型选择题

  特点:

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

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法:

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

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

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例:

唐初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制度是(2004年全国高考两广卷)

  A.方田均税法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解析:

此题可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推断。

府兵制属上层建筑,它由当时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封建经济)所决定,A、B、C、D四个选项都属于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三方面内容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第一位的,而均田制是唐朝初期的土地所有制,故答案为B项。

  J.知识型选择题

  特点:

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

  解法:

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例:

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在(2002年全国高考两广卷)

  A.191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

  解析:

四个备选(年代)都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基础知识且都发生过重大事件,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迷惑性、干扰性很强,如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C项。

  K.排列式选择题(先后顺序式选择题)

  特点:

根据题目要求,把一些历史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顺序,特别是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其形式有序号式和非序号式两种。

  解法:

解答此类选择题可采取首尾两端法(从头或从尾判断),即先确定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能确定最早或最后一个,即使其中个别时间未掌握,也有可能选出正确答案,或大大提高命中率。

能否准确、牢固掌握时间概念是答好此种题型的关键。

  例:

下列事件中发生的先后顺序是(98年全国高考题)

  ①西安事变②一·二八事变③华北事变④一二·九运动

  A.③④②①  B.④②①③  C.②③④①  D.①②④③

  解析:

此题属于序号化排列选择题,可采用从头判断法,选项②发生在1932年,时间最早,而②排列在最前的只有C项,可以迅速选出,故答案为C项。

  例:

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的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1998年高考题)

  A.丝、棉、麻  B.麻、棉、丝

  C.丝、麻、棉  D.麻、丝、棉

  解析:

此题属于非序号排列选择题。

可以从头、从尾两种方法并用,首先从尾判断,教材中提到棉花的种植是北宋,故棉织特使用最晚,C、D两项符合。

然后从头判断,原始社会半坡人就种蔬菜和麻,用麻线织布,故正确排序为D项。

  L.专题型选择题

  特点:

每组选择题都有作为背景的材料,作为命题的切入点,从不同侧面考查一组具有学科内综合,甚至是跨学科综合的题目,其多是以“一拖几题”的形式出现。

  解法:

首先明确背景材料的特点多是涉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等,其概括水平多高于试题,与所引导的试题存在有机内在联系,对解答试题有一定提示作用。

这一系列选择题的形式又是多样的,前面介绍的各类解题方法仍通用,要灵活运用。

  例:

19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政等,得到西方国家不同程度的支持。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①-④题。

  ①该政策的含义是

  A.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

  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门户”

  C.清政府向西方国家“开放门户”

  D.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

  ②该政策得到各国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A.该政策不影响列强各自在华的主要利益

  B.列强需协调,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列强无法与美国抗衡

  D.列强在华利益趋于一致。

  ③“门户开放”政策规定:

“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税率征收关税。

”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A.协调各国在华关税政策

  B.防止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内实施关税壁垒

  C.承认中国关税主权

  D.肯定列强各自在华的特殊经济利益

  ④100多年后的今天,美国仍以“自由通过”为名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侦察飞行,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这表明:

  A.美国坚持“门户开放”政策

  B.美国奉行政治全球化政策

  C.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解析:

解答时,首先要搞清背景材料,全面理解、分析美国所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在此之上,再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回答,答案为D、A、B、C.

  M.图表型选择题

  特点: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出现,较直观的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历史的本质。

  解法:

解题时,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

该题型通常采用排除法。

  例:

与下图所示德国疆域相符的时间是

  A.1936年3月-1937年2月

  B.1937年3月-1938年9月

  C.1938年10月-1939年2月

  D.1939年3月-1939年9月

  解析:

1933年,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德国疆域不断扩大。

解答此题必须抓住地图中有关国家。

地区和城市等标志物是否被德国占领。

1938年9月,英、法、德、意鉴定协定,强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10月德国占领了图中的所示的苏台德地区,这样,便可排除A.B两项;另外1939年3月,德国控制了包括布拉格在内的捷克斯洛伐克绝大部分地区,而图中所示布拉格还没有被德国占领,说明图中所示德国疆域应在1939年3月之前,这样,便可排除D项,故正确答案为C项。

解答此题只要抓住图示中苏台德地区和布拉格这两个有效信息作为突破口,加以分析和转化,便能正确解答。

  以上仅是本人在平时教学中的一孔之见。

其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在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中,只要我们潜心钻研,大胆实践,揉合多种答题方法为一体,才能快速、高效、准确地提取有效信息作为突破口,加以分析和转化,便能正确解答。

参考来源读书人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