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小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3153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小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宏观经济学小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宏观经济学小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宏观经济学小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宏观经济学小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宏观经济学小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宏观经济学小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小论文.docx

《宏观经济学小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小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小论文.docx

宏观经济学小论文

【摘要】

本文由1999年大学扩招到2011年的现状出发,将从结构性视角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来剖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字】结构性劳动力市场分割就业难

 

1.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凸显,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表现为人才供给充裕与人才需求紧缩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高校扩招带来的是大量大学生涌入人才市场;另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下降。

1.1人才供给充裕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今日莘莘学子已不像昔日天之骄子——深受社会各类用人单位的青睐,有数据显示,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逐年以20%左右的速度扩招,2002年高校毕业生为145万,而时至2011年,高校毕业生增至660万。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剧。

①庞大的大学生队伍涌入人才市场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巨大冲击,2009-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75%之间。

②面对残酷的现实,虽然大学生不断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遭遇“毕业即失业”的不幸,历年未就业人员累计已达到100万左右,总计2011年要解决800多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高校与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1.2人才需求紧缩

“屋漏偏逢连夜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多数企业遭遇低增长、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经济状况。

今年爆发的欧洲几个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也造成了世界经济处于萧条之中的局面,我们外向型企业受此影响比较严重,外贸订单明显减少,加之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这些以出口为主吸纳了很大部分毕业生的中小型企业处境十分艰难,收入减少自然要求企业节省开支,与往年同期用工荒的局面相比,很多操作工人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都已经减少了很多,大学生就业也是同样的情况,许多用人单位通过不招收新的员工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人才市场的需求量顿时大大下降,这就使原本十分艰难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例如,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采用让企业免费参加就业双选会的方法,鼓励企业招纳贤才,然而参会的用人单位仍然比预期的要少,而参会的企业或者需求量“缩水”,或者只是到场宣传自己,扩大知名度,而非招聘。

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各类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该问题进行了阐述。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总量失衡;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但能力有缺陷等等,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是从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分析的,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或多或少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大学生真的已经过剩了吗?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从业人员仍以具有初中和小学教育水平的人员为主体,占75%左右,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4.7%,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年。

这种受教育程度远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5%,仅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起步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中叶就已经达到了这一水平。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全球经济相互依赖加深,人才紧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并不是大学生总量过剩,而是结构性的过剩。

根据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失业的类型一般有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隐性失业。

结合中国转轨时期的具体国情,我认为用结构性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歧视理论来解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有说服力,下面我们将主要从这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2.1结构性解释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表现在技能结构失衡、文化结构失衡、区域机构失衡、年龄结构失衡等许多方面。

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

结构性失业并不一定表现为劳动力总量上的供大于求,即使在供求平衡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失业与空位”并存的局面。

像“民工荒”现象。

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认为造成结构性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存在弊病以及经济结构的局限。

2.1.1劳动力市场供给

大学生培训教育结构和培养模式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很不合理,受市场短期热点的驱动,许多大学热衷于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而一些学科出现无人问津,其实,专业的冷与热都是相对而言。

前些年的“计算机热”、“法学热”、“国际贸易热”已经使许多毕业生大吃苦头。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很快,受市场驱动的专业设置导致许多原来热门的专业没有几年光景就供给过剩。

另外,国内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也不平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是多重的。

由于内、外部劳动力市场收入差距大、流动性差,大学毕业生扎堆于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云集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赢利较好的企业等内部劳动力市场。

原就趋于饱和的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及优势行业更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及另一些劣势行业又出现人才短缺的严峻局面。

2.1.2劳动力市场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市场上紧缺的是有专门技术的人才,轻实践能力培养,学的都是宽口径很泛的东西,尤其是普通本科大学按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很难在市场上有竞争力。

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

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

许多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专业知识含量高的服务业(如信息产业、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等)迅速崛起,大大增加了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相比之下,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还没有适应体制转轨、结构转型的要求。

他们或是无视市场需求,单凭已有的师资力量开设专业;或是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不仅师资力量无法跟上,毕业生质量偏低,而且还造成同一专业毕业生过多的现象。

2.1.3劳动力市场需求方

市场对人才层次的需求是金字塔型的。

社会需要科研型人才,以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而需要更多的是应用型人才、高级技能型的人才。

尽管我国已经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总体说来,我国高等教育还未能摆脱精英教育的模子。

大学定位盲目攀高。

普通大学基本上都在照搬研究型大学的模式,重研究轻技能。

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研究型人才缺乏科研能力,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又严重匮乏,与市场需求产生脱节。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数据表明,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严重,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不足4%,而企业的需求比例在14%以上。

2.2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解释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Labormarketsegmentation)是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多林格尔和迈克尔·皮奥雷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对劳动力市场“按行业、地理区域,或者按性别、种族之类的人口特点而进行的分类”。

该理论认为,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是被划分为相互隔绝、自成系统的,而且被分割的不同部分,它又认为新古典理论对工资差异的探讨是不充分的,其差异性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劳动力在不同职业和领域存在着不平等。

在这些分割因素中,有性别、种族、学历,家庭背景等,不过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更多地表现为制度性分割。

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其投资的动力是它能给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带来较高的回报。

如果获得的收益不能超过或至少抵消投资的成本,投资教育就是一项不划算的事情。

而投资收益的获得是以找到适宜的工作岗位为条件的,因此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对大学生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至关重要。

发展经济学认为,教育的收益是预期的,因此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估算教育收益时必须对教育未来年份的收入进行贴现,然后把收入的贴现值和成本的贴息值进行比较。

一个家庭是否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和投资多少,取决于贴现收入与贴现成本的关系.如果贴现收入大于贴现成本,投资就是有利的,反之,如果贴现成本大于贴现收入,投资就不值得进行。

因此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大学生对自己的收入有较高的期望是可以理解的。

而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

自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呈持续的扩大趋势.从地区差距看,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我国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所划分的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人均收入差距都呈扩大趋势。

从城镇来看,1985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收入之比为0.87:

0.79:

1,20年后,情况已发生逆转,2005年该数据变为1.523:

1.003:

1,东部地区明显处于优势;在农村,东中西三大地带收入差距的阶梯态势则更加明显,1985年农村人均收入东中西之比为1.59:

1.18:

1,2005年为1.98:

1.24:

1,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所有制看,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的收入差距是不断拉大的,1985年国有单位职工收入为集体单位的1.25倍,2005年这种差距扩大到1.71倍,20年间增长了36.8%,另外,如果考虑到我国的国有单位职工,除了从企业和单位领取货币收入外,还能受到住房、医疗、劳保甚至托儿、食堂、交通等福利待遇,各种补贴一般占职工总收入的40%左右。

而集体所有制单位这方面通常比国有单位差。

这就意味着,国有单位与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实际收入的差别比名义收入的差别要大。

从行业看,在分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里,第三产业中与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科研服务等相关的行业收入在所有行业中最高,而传统的第一产业收入在所有行业中最低,2005年收入最高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0558元,比上年增长了15.9%,收入最低的为农、林、牧、渔业,仅为8309元,比上年增长了9.1%,高低收入行业的差距由上年的4.6倍扩大到4.88倍,由以上劳动力市场上各种收入分配的不均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大学生就业分布不均衡的现象。

主要劳动力市场无疑更能满足大学生的追求高薪收入的需求,因此往往成为就业竞争的热点。

但大学生喜欢去的地方恰恰吸纳能力小。

选择偏好与实际岗位需求有限性的差异无疑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另外劳动市场上的一些制度性因素也阻碍了大学生就业的实现。

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及其所导致的高流动成本,大大缩小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对次要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使得劳动者要想从次要劳动力市场流向高级劳动力市场是很困难的。

大学毕业生是理性的劳动者,在这种制度环境下,他们当然不会将农村和中小企业作为自己就业的首选对象,而是想方设法要留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甚至不惜暂时的失业。

可以说,现时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大学毕业生适应我国现行制度环境的结果,而不能简单地将之归结为大学毕业生观念落后了事。

3.解决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结构失衡和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的。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高其就业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合理调整教育结构

当前人才供求明显存在着结构性的失衡,完善教育结构还需做进一步的努力。

政府应根据市场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蓝领人才,同时适度缩减大学生的招生规模,调整其学科层次,笔者认为大学教育应该分层,精英教育和普通教育可以并行不悖,大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发展模式,使劳动力的供给知识结构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

大学是人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阶梯,晚上人学的过渡作用不关重要。

学校应该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如实践能力、社交能力等。

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强社会对人学生的认可度。

完善就业信息与职业指导体系,增加企业人员走进校园进行职业信息与市场信息的讲授,同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进行调查,了解社会需求,增加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了解。

加强针对大学生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人学的自我认知,更好的做到人职匹配。

学校还应该鼓励教育人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使大学生更多的走向基层,走进西部。

3.2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这不仅仅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路。

大学生毕竟是受过一定的知识技能培养的,其应该而且也能够从事较高级的劳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仅可以给大学生提供更多适宜的工作岗位,让其价值充分发挥,而且两者还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跟多的知识精英进入现代产业,对工业化的推进无疑是有利的,这是一个双赢和良性循环的过程,产业发展和高等教育都将获得巨大发展。

3.3发展和规范次要劳动力市场

改善该部门的就业环境,缩小与市场的差距,逐步实现两级市场一体化。

政府要大力发展民营和乡镇企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加企业的技术含量,合理调整资本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同时健全和完善劳动立法,提高执法和监督的力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最后,还要废除一些束缚人才流动的人事制度如户口制度和档案制度等,这样,就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跨地域流动的人才提供便利,最终实现全国人才市场一体化。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归根结底要依赖于经济发展速度。

经济发展越快,就业机会就越多。

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人学生白己创业,设立人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予以特殊优惠。

用人单位要改变错误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此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

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

用人单位要着眼」长远目标,建立人才储备机制。

毕业生从高校出来,缺乏实践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形成梯队。

总之,用人单位需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参考文献:

1.张志军,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透视大学生就业市场[期刊论文]—<<思想理论教育>>2007(3)

2.万娟,大学生就业市场分析与对策[期刊论文]—]<<中国经贸导刊>>2010(24)

3.姚裕群,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

4.王能,邹娜,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期刊论文]—<<求索>>,200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