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3556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

康杰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孟子主张仁政的思想,因此选B。

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孟子思想的相关知识。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他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2.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答案】A

【解析】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故答案为A项。

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C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

董仲舒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3.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明代李贽主张“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由此可知

A.朱熹和李贽都肯定人的正常私欲

B.李贽的思想源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

C.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

D.朱熹和李贽都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朱熹对“存灭理,灭人欲”的解释,饮食和山珍海味的关系,夫妻和三妻四妾的关系辩证地论证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朱熹肯定了人的正常欲望;而李贽的言论同样肯定了人的正常私欲,A项正确。

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贽反对僵化的理学教条,则对“存灭理,灭人欲”思想的大肆批判,但是题干并没有反映李贽思想的背景,排除B。

李贽和朱熹都肯定了人的正常私欲,没有体现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排除C。

朱熹肯定了人的正常欲望,除此以外的欲望要抑制;而李贽肯定人的私欲,但不能反映李贽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4.程朱理学认为:

“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A.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完全否定了人的自然欲求

C.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理”在社会实践中就是三纲五常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说明程朱理学承认人的正当欲求,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成分。

故答案为C项。

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程朱理学承认人的正当欲求,只是否定“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5.李贽称赞汉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还赞扬寡女改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称赞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答案】B

.....................

6.1655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写到:

“人只不过是一株芦苇,本质上是最脆弱的东西,但是它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

所以我们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考……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

”这一思想反映了

A.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B.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

C.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说D.工业革命后的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7.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则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

这三者都

A.着重强调人的平等自由B.推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是从不同视角打击了宗教特权,解放了思想,故C正确;A和D均是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B是文艺复兴的影响。

C.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征D.促进欧洲思想的彻底解放

8.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

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

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致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有必要

C.《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D.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象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可以分析得出教皇认为单纯的依靠《圣经》是不能实现得救的,因为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这显然是反对的信仰得救的原则,故选C。

A项材料并未涉及;B项错误,二者均认为信仰很重要;D项错误,二者都认为《圣经》作为信仰的基础,只是对《圣经》的解释权产生的分歧。

9.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最能说明

A.指南针用于风水观测B.广州出现了专职气候观测师

C.北宋时就发明了指南针D.航海使用多种观测技术

【答案】D

【解析】从题目的“舟师”可以看出航海者,从“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可以看出需要从不同时候通过不同方法观测,故D项正确;材料中是用于测方位,故A错误;材料中是利用指南针指方向,不是观测气候,故B错误;指南针是战国时期发明,故C错误。

10.元代王祯《农书》记载:

“木奴千,无凶年。

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

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

”作者在这里强调广种树木的作用在于

A.能够提高粮食产量,改善百姓生活B.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C.能够防止自然灾害,解决衣食问题D.比种粮食成本低,经济效益也会更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科技。

根据题干信息“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可知,作者旨在强调广种树木有利于“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故B项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技·农书

11.《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

这反映了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窦娥冤》是元代杂剧,《水浒传》是明清小说,从时间上看,A项并不是两者的共性,排除;B项“影响广泛”说法错误;C项是两则故事的共性,符合题意;D项材料中无从体现。

所以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元代杂剧、明清小说

12.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下图所示)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据此你判断他所擅长的书体是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行书

【答案】D

【解析】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故A错误;小篆富有图案美,故B错误;隶书的特点是“蚕头燕尾”,与作品不符,故C可排除;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与作品不符,故A项可排除;草书,勾连不断,审美价值高于实用价值也不符合;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在书写特点上既具备楷书的特点,又具备草书特点的是行书,故选D项。

13.走一个圆场就代表着“人行千里路”,来一个趟马就象征着“马过万重山”……手持一把扇子就象征闲散之人,握着马鞭就代表马存在,穿红绿蟒就是在宫廷或富贵人家……这种表现形式属于

A.戏曲B.小说C.说书D.绘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对教材的识记能力。

材料讲的是中国京剧的特点,是程式化、象征性的特点。

戏曲是以舞台为依托的艺术形式,演员的活动空间只能是在舞台上,所以这也决定了戏曲的一些特点的出现,所以答案选A。

说书这种艺术形式是一个人的表演,并且演员的形象与穿着都是不变的,所以C项错误。

B、D两项中的艺术形式与材料所述内容无关,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戏曲的特点

14.弗洛伊德说:

“人类的自我观念在科学发展的冲击下,受到两次重大打击。

第一次是地球中心说破除……第二次是生物学研究,把人类贬到‘我们都是动物界的子民’,剥夺了人自以为是的尊贵地位。

”造成这两次“打击”的人物分别是

A.哥白尼、达尔文B.伽利略、赫胥黎

C.牛顿、达尔文D.爱因斯坦、赫胥黎

【答案】A

【解析】地球中心说被打破是由哥白尼的日心说实现的,而生物学研究中,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提出自然界的生物都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生物进化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这样把人也放到了生物中来对待,故选A;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5.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

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

”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科技成就,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题干信息“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说明知识与科技的紧密结合,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理论发明,故本题选择D项。

A项此时与技术联系不大,故排除;B项不能提供相关的史实,故排除。

C项紧密程度不大,故排除。

考点: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16.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

”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答案】A

【解析】从“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

”可以看出该思想家主张“善变”,对中国能否适应世界环境感到担忧,由此可以看出他主张抛弃旧文化,崇尚新文化,以适应世界的发展,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在“重建儒家信仰”上;C选项没有注意到时间:

20世纪初,这个时期康梁变法已经结束;D选项错在材料体现不出这种思想。

17.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造成了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

这里强调的是

A.人性的解放B.人们政治地位的平等

C.民主与科学D.平等与博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相关认识。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材料主旨,即强调“解放人们思想的重要性”。

据此,判断选项,可知:

BCD三项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A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

18.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关键要抓住时间信息“1924年”。

1924年国民大革命开始,反帝爱国运动高涨,这与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的一面相吻合,所以陈独秀认同了义和团运动的作用和进步意义,故B项正确。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11辛亥革命后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项;当时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19.苏共二十大召开前夕,毛泽东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在中央领导集体内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的思想。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著作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D.《论十大关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苏共二十大召开时间是1956年,当时中苏关系已经开始不友好,依据材料中“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说明毛泽东提出发展自己模式的思路,故选择D项符合题意。

A是1928年,B是1942年,C是1949年,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思想成果·毛泽东思想·《论十大关系》。

20.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其目的都是为了

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B.实行全民族抗战

C.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宣传新三民主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时,北洋军阀统治已被推翻,故A项错误;孙中山时期,日军还没有大规模侵华,没有实现全民族抗战,故B项错误;孙中山与毛泽东所说的言论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目的就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这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故C项正确;孙中山的言论是宣传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纲领,毛泽东代表无产阶级,言论不是宣传新三民主义,故D项错误。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

21.宋代产生了中国绘画中最好的山水画,画家从细小的一只鸟、一朵花开始,最后扩大成为对宇宙自然全面的观察研究。

与宋代这一绘画风格密切相关的是

A.理学思想兴盛B.商品经济发展

C.市民阶层兴起D.政治上重文轻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宋代的理学是从宇宙自然、天理的角度来研究儒家的思想,来发展儒家的思想,而从宇宙自然、天理的角度来研究儒家的思想也会影响到绘画领域扩大成为对宇宙自然全面的观察研究,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思想兴盛

22.1957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一气呵成写就了《统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

后来在“文革”中被折磨致残的何迟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

“我是自投罗网。

”这一现象实际上说明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了进步人士的抵制

B.党的社会主义建设得不到一些人的理解

C.文艺和科研领域呼唤“双百”方针的提出

D.“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文革”中折磨致残的他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

””这其实是指“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故选D。

A是1958年才开始;社会主义建设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双百方针提出是1956年,故C错误。

23.“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

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B.《人间喜剧》

C.《母亲》D.《老人与海》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据题干“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信息,可以得出与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相同,从“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信息,体现了浪漫主义个人感情的抒发,注意人类感情世界的挖掘的特点,《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故选A项。

《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故B项错误;《母亲》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现实主义的作品,故C项错误;《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文学,故D项错误。

24.画家库尔贝绘画的对象往往是工人、农民、家庭主妇等,有人批评他是“崇尚丑陋”,他说:

“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者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她们。

”库尔贝的艺术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现实主义绘画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的绘画的风格是注重写实,同情人民,故选B;;浪漫主义主张抒发情感,排除A;C突出光与色的运用,排除;D是各种反传统的艺术流派的总称,排除D。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19世纪以来的美术流派·现实主义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

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

(3)据材料三,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答案】

(1)主要观点:

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

(2)努力:

重新解释经典,使理学普及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

(3)作用:

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

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解析】依据材料一“富与贵,人之所欲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的信息归纳回答。

依据材料二从朱熹“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可以看出,他的努力是解释经典,有利于理学普及化;由“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可以看出注重道德规范教育;“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可以看出,推动理学的生活化。

(3)第一小问,要注意题干“积极作用”要求,避免笼统地回答出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紧扣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从多个方面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关于第二小问,紧扣材料信息,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重点注意围绕“儒学自身遭受冲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等维度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

本问以“古代中国宋明理学”作为切入点,涉及到两个小问,具有一定难度。

关于古代中国宋明理学,要注意把握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握到“理学”、“心学”与“儒学”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关于“理学”的内涵,即将儒家伦理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本质上服务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有进步与消极双重作用。

第三,“心学”实际上是“理学”的一种,即强调得到理的方法不同,不是“格物致知”,而是“发明本心”,即“本心即理也”。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

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二:

马丁·路德说:

“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

材料三:

以下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孟德斯鸠:

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于如此。

伏尔泰:

人类第一个国王乃是一名成功的士兵,国家的功臣无需有荣耀的祖先。

卢梭: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康德: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并指出其实质。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4)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影响。

【答案】

(1)主张“美德即知识”;人要认识自己;教育造就治国人才

(2)意见:

信仰即可得救。

实质:

反对封建神学,肯定人的价值

(3)内涵:

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反对封建专制、天主教会和贵族特权;提倡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4))影响:

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推动了人类思想的解放;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依据材料一“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认识自己”的信息归纳回答。

第一小问意见依据材料二“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实质结合所学从“反对神学”回答。

依据材料三“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并结合启蒙运动思想家主张回答即可。

依据材料及所学从思想解放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回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90年,康熙帝在颐和园设如意馆,1713年前后建立蒙养斋算学馆,邀请西方熟悉数学、物理、天文历法、光学的传教士到此授课与研究,西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