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386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

青田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

青田县“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

 

为加快青田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进一步发挥教育在青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为青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和素质支撑,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丽水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青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订本规划。

一、宏观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背景与机遇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进,青田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过去五年,青田深入实施“接轨温州,组团发展,建设和谐小康新侨乡”的发展战略,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今后五年,青田将进入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跻身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列的关键时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现代化是青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更是青田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兴县必先兴教。

青田必须充分理解国家倡导优先发展教育,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加快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战略意义,及时把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重视农村教育,强调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利时机,紧跟浙江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积极谋划,合理布局,推进青田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青田增强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稳固的基石。

(二)成就与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青田教育系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稳步推进教育改革,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使全县教育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各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民众受教育机会不断扩大

截至2010年底,全县在园幼儿14887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2.71%,比“十五”期末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小学在校生27731人,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在校生14971人,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99.96%,初升高比例达到92.3%,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了1.86、10.36个百分点。

各项规模指标已接近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顺利完成了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的发展目标。

2.布局调整和队伍建设有序推进,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立足侨乡实际,顺应城镇化步伐,及时制定和调整学校布局规划,着力整合优化教育资源。

“十一五”期间,全县按照高中向城区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小学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的原则,共撤并高中2所,初中10所,小学(含村小、教学点)32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办学效益。

——进一步推进普通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品德、社会、劳技、实验等课程;以重点高中为单位,建立学生体质状况监测和公布制度;采取切实措施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

制定实施《青田县中小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和《青田县中小学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和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积极引进优秀教师,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农村教师领雁工程”和“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建立学科“名师工作室”,选派优秀教师到镇海等发达地区挂职学习,加快培养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领军队伍;完善教科研网络,强化校本培训,逐步形成以研促教机制;深入开展了师德群体创优活动,改善师德师风,提高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前,全县拥有特级教师2名,省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4人,省市教坛新秀43人,市学科带头人36名,市名师名校长21名;全县小学、初中、普高和职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73%、99.44%、98.99%和94.32%,五年来分别提高了2.1、1.77、11.12、17.36个百分点;小学、初中、普高和职高的生师比分别达到18.5:

1、15.4:

1、15:

1、15.5:

1,全部达到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的规定要求;小学具有高级职称教师达到38.51%,初中和高中具有中学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分别达到10.18%、22.98%,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明显。

——积极开展创强工作,努力提高全县整体教育水平。

2008年通过评估验收,顺利进入全省教育强县行列,27个乡镇被评为全省教育强乡镇;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县初升高比例逐年增加,普高毕业生高考录取率稳步攀升,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3.教育改革日益深化,义务教育发展注重均衡

——探索管理创新,加强政校沟通。

建立教育局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组建支教服务队,开展“周三下乡”办实事和名师、市学科带头人为偏远农村学校送教活动;狠抓机关作风建设和学校校风建设,制订实施《青田县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和激励办法》和《青田县中小学发展性督导评估方案》,强化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主发展为目标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教育督导评估制度,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加大城乡教育发展统筹力度。

积极推广“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的农村教育集团发展模式;教育经费投入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鼓励城乡学校结对帮扶,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到偏远农村学校支教,帮助农村学校提高教育水平。

——进一步关注困难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

努力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一样实行全免费就学;深入推进贫困生资助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支持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开展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结对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教育投入持续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2005年至2010年,青田县经常性地方财政收入从37491万元增加到65019万元,各年度平均增长11%以上;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05年的24825.9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57373.4万元,年度平均增长12%以上。

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分别为22938万元、24804.5万元、29801.6万元、33924.7万元、39185.3万元、49134.2万元,各年度增长13%以上,县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

2010年,青田教育支出已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41%,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提高公用经费水平,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由县财政支出的中小学日常公用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加,2010年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初中为703元,小学为528元,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加快学校基本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十一五”期间,全县安排教育建设项目150个,总投资3.4亿元,扩建校舍总面积12万平方米,扩建校园面积13万平米。

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书香校园工程”,加大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和图书投入。

全校中小学新增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57套、校园闭路电视系统15套、多媒体教室496个、计算机网络教室98个、校园广播系统59套,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全部实现“校校通”。

截至2010年底,小学、初中、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数分别达到10.3台、17.06台、20.53台;全县中小学新增图书53万册,学生生均图书分别达到19.76册、25.84册、25.91册;多媒体班套比分别达到2.2:

1、1.33:

1、1.19:

1。

——加强教师工资保障,提高教师待遇。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大幅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继续实行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制度、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政府津贴制度;全县教师住房公积金缴费基数增至与公务员相当的水平;初步建立起从小学到高中的提高教学质量激励机制。

“十一五”以来,青田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斐然,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与浙江教育发达地区相比,与青田“十二五”期间经济起飞和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要求相比,与青田人民对教育的期望相比,青田教育目前的发展状况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面临的挑战

1.青田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素质、结构及教育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二五”时期,青田经济发展将迈入黄金发展阶段,人均GDP将从2009年的3493美元向6000美元迈进。

经济起飞要求青田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更为完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发展更加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继续走在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也必然要求青田劳动力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储备更加丰富,这就对青田教育发展提出更高的期待。

2.浙江教育现代化进程要求青田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期间,浙江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青田教育发展水平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教育现代化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大,必须加倍努力,超常发展,才能在短短五年内跟上全省教育发展步伐。

3.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进程对青田教育面临更大的压力。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青田人口的国际流动性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对各级各类教育学龄人口数及其需求的把握更加困难;国际、国内教育服务形式更多,范围更广,教育服务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教育薄弱地区优质师资、生源流失现象将更加严重。

城镇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提高城镇化程度,撤县建市是推动青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随之出现的城镇人口集聚、农村人口减少将对现有教育布局和城镇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城镇优质教育资源明显不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青田县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缺乏。

县城现有33所幼儿园,基本合格的只有7所,2所公办幼儿园人满为患,班额过大,教学用房和活动场地严重不足,还有大量幼儿在安全没有可靠保障的家庭式幼儿园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县镇中小学班额数超过46人的班级分别占总量的56.7%与58.2%。

普遍面临班额过大、负荷过重的问题;高中阶段,目前各高中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而全县的初升高比例仅为92.29%,与全省初升高97.7%,丽水全市初升高94.97%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青田县镇教育发展的另一大难题是基建项目难以推行,硬件设施制约教育发展。

青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县镇土地资源尤为紧缺。

由于用地紧张,城镇中小学规模很难拓展,大班额现象难以消除。

部分教育基建项目因政策处理问题未解决,建设推进缓慢,更有少数项目因为多方利益冲突,未有效协调,无法开展。

2.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普通高中质量有待提升

青田现有1所职业高中,另有2综合高中分担职业教育任务。

全县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与省教育厅规定的普职大致相当存在较大差距。

青田职业技术学校是全县承担职业技术教育任务的主要学校,但其办学水平与办学条件与丽水市同类学校相比差距很大。

制约青田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校园面积过小,校园规划扩建的120亩土地还在征用中,青田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青田现有普通高中4所(含3所民办高中),其中只有青田中学达到省一级重点普高标准,与全省及周边地市相比差距较大。

“十一五”以来,全县高中段教育的质量虽不断提高,但总体实力仍比较薄弱,2010年,全县普高毕业生报名参加高考人数1949人,各类高校录取人数1137人,录取率为58.3%,与全省当年录取率83.4%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3.学前教育亟待规范,义务教育均衡程度仍需提高

2010年,全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2.71%,低于全市93.7%和全省95%的水平;省等级幼儿园覆盖率19.3%,低于全市43.1%和全省70%的水平;公办幼儿园覆盖率6.5%,低于全市22.5%和全省18.9%的水平;民办幼儿园96所,在园幼儿11615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73.24%,其中绝大多数幼儿园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硬件设施差,安全隐患大,整改到位难;全县三分之二幼儿园集中在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幼儿园寥寥无几,偏远山区幼儿入园困难。

通过“十一五”期间对农村教育的大力投入,农村中小学与城镇中小学在硬件建设上差距不大,但区域差距明显,在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存在校舍差、学生少、师资素质差,教育质量令人担忧。

优秀教师不断流失是造成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

2006至2010年,县教育局补充到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共984人,农村中小学教师进城考录用187人,流失到外地、外系统近300人,“常补充、常流失”给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建设带来严峻挑战,也使农村义务教育的落后面貌得不到根本性改观。

4.师资队伍整体竞争力不强,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

全县幼儿教育按省定编制标准应配备教职工2000人左右,实际在岗仅1056人,符合幼儿教师资格的仅260人。

幼儿园专任教师中专科及以上学历、小学专任教师中专科及以上学历、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和高中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分别为33%、87.4%、81%和2.5%,与全省各级学校专任教师平均学历水平58.9%、86.9%、83.8%、3.66%还存在不少差距。

全县骨干教师、高水平教师短缺,且流失严重。

全省有特级教师991人,青田县只有2人;全省有省级教坛新秀620人,青田只有5人。

大部分专任教师只有初级或中级职称,农村尚有相当数量的教师职称未定级。

青田教师队伍总体上较为年轻,全县小学、初中教师35岁以下的分别为66.6%和73.57%,教学经验不够丰富,职业水平不高,尤其是对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的研究力度不够,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由于青田社会消费水平较高,教师收入相对偏低,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又不多,教师在利益追求和事业追求上都缺乏依托,职业倦怠和外流现象较为普遍。

管理体制不顺是青田教育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自主权需要稳步扩大,法人治理结构需要逐步建立;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有待形成。

三、“十二五”期间青田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树立“兴教强县”观念,积极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基本目标,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品质为核心任务,以调整布局、优化队伍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理顺教育管理体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青田教育的发展活力、区域竞争力和引领社会能力,逐步建成“设施完备、制度先进、结构合理、质量优良、公平高效、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为提高青田民众的整体素质,建设和谐小康新侨乡提供更强的精神动力和更有效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教育优先、加速发展

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重大的战略决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青田教育发展水平不仅与杭州、宁波等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而且有些指标,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十五年教育普及率、初升高比例、3至5岁幼儿入园率等低于丽水全市平均水平。

各级党政部门必须正视这种差距,必须充分认识教育发展对提高民众整体文化品位、增强民众自我发展意愿和自我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发展氛围的重要意义,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教育,加快教育发展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跟上全省教育发展的步伐。

2.坚持适度集聚、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本质,努力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加关注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管理理念、师资素质和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办学质量和水平,逐步加大对三残儿童、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帮扶力度。

必须坚持适度集聚的原则,进一步拓展全县各主要集镇的教育资源,加速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利用率和教育均衡化程度同步提高。

3.坚持人才强教、优质发展

发展教育,人才是关键。

必须把人才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努力优化人才引进环境,大力吸引各地优秀人才为青田服务;切实加强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优秀教师和优秀管理人员培养力度,全面提高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加快教育人才制度创新,为教师和管理人员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4.坚持开放创新、高效发展

开放合作是快速提升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改革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

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与国内外广泛开展深层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认真吸纳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教育技术和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增强教育实力;积极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提高对政府与社会资源的集聚、配置和协调能力,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发展,尽快实现从硬件建设转向软实力提升,从提高教育普及程度转向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县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发展特色鲜明、保障有力,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居丽水各区县前列,各项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教育发展速度名列全省前茅。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3至5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5%,0至3岁幼儿教育得到较大发展;县城和各乡镇幼儿园数量和规模能满足全县幼儿入园的需要;形成有利于幼儿教育发展的办园体制,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达到50%以上;办园条件大幅改善,省等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80%以上;实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建设一支近2000人规模的高素质的幼儿园教职工队伍,其中事业编制达到600人以上;完善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指导网络,幼儿园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幼儿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99.9%,完成率达到99.5%以上;贫困家庭子女、少数民族子女入学率达到100%,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97%以上,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困难学生受助比例达到10%以上,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所占比例达到85%左右,学校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名校集团化”办学和小班化教学逐步推广(小学班额控制在35人,初中班额控制在40人);师资队伍稳定、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学生课业负担进一步减轻,素质教育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努力增强普通高中整体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高标准高质量普及高中教育,初升高比例达到95%以上,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优质高中建设进一步加快,80%以上高中学校达到省级重点设置标准;高中专任教师学历水平进一步提高,引进和培育一大批省级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积极加强特色普通高中建设,扩大办学自主权,开展特色高中自主招生试点,引导普通高中科学定位,争创特色,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到2015年,全县高中布局合理,优质特色高中达到50%。

不断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到“十二五”期末,普通高中在校生高考录取率达到80%以上;青田中学高考本科录取率80%以上,第一批招生录取率50%以上。

——加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加强,高中段教育普职大致相当,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达到30%左右;新增省级示范专业2—4个、省特色专业、新兴专业1-2个,省骨干专业1-2个,建成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职业教育特色建设和职业学校品牌建设取得新的成效,高等职业教育适度发展,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幅提高。

——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全县所有学校完成校园网建设并接入互联网,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充分利用青田县教育信息网及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实现全县教育行政管理信息化,建成内容丰富、共享共用、覆盖全区的教育资源库;全县多媒体班套比基本达到1:

1,中小学生人机比达到5:

1,专任教师每人1台电脑;全县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高。

——稳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农民教育、企业职工教育和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进一步快速发展,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左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学校学习资源面向社会开放率、社区学院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县属企事业单位职工年培训率达到30%以上,特殊工种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全县每年参加各类教育培训的人数不低于常住人口的50%;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单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四、“十二五”期间青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青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和根本任务,始终贯穿各级各类教育,使其深入人心,体现于行动。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要培养一支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和德育名师队伍,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和德育能力,大力推进学科德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要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普遍设立心理辅导室,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体系;提高幼儿园、中小学艺术课开课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加强学校体育场馆、艺术设施和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学校体育、艺术评价体系和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建设一批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和健康促进学校。

要进一步发展校外教育。

积极推进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构建校内外互相沟通、合理分工、有效衔接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校外公益性活动场所的教育功能,结合学校课程设置,有计划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活泼、怡情益智的文体、科技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健康成长。

(二)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

按照适度超前、相对集中、便利群众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形成与青田城镇化进程、产业发展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学校(幼儿园)布局。

“十二五”期间,在县城、各乡镇和中心村新建25所幼儿园,迁建县机关幼儿园,扩建县中心幼儿园、山口侨星幼儿园等4所幼儿园,将一批撤并的中学、小学、幼儿园拆建、改建成等级幼儿园(其中拆建3所,改建21所,改造6所),使全县除人口特别稀少的乡镇外,各乡镇至少有1所达到等级标准的乡镇中心幼儿园,85%以上的中心村有幼儿园(班)。

逐步形成以乡镇中心幼儿园、等级幼儿园为骨干,以其他幼儿园为辅助的幼儿教育网络。

全县小学共保留39所(教学点)。

撤并水南小学、吴坑乡校等2所小学,撤并石郭、魁市、圩仁、温高沙埠、温高洲头、洪府前等6个教学点;新建温溪五小,扩建实验小学、平演小学、贵岙乡小、船寮镇小等4所小学,迁建温溪镇三小、油竹小学、彭括小学等3所小学,增加城西小学、塔山小学、温溪镇一小、山口镇小等4所小学的班级数,启动油竹二小新建和高湖镇二小迁建工程,另将一批乡校的初中部撤并,相应调整其小学部分的办学规模,以适应当地居民对小学教育的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