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期末.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4109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期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克思期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克思期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克思期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克思期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马克思期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期末.docx

《马克思期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期末.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期末.docx

马克思期末

单选

1.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P7

2.习近平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P11

3.p21

4.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P22

5.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的绝对性。

P23

6.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维性。

P23

7.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P25

8.“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P27

9.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P30

10.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P32

1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P41

1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式——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

P41

13.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P61

14.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现三种形式P67

15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新创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创新发展的规律性。

P101

16英雄创造了历史——唯心史观。

P106

17.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P108

18.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P119

19.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P144

20.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是P179

2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P187/P188

22社会生产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P199

23.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

P200

24.垄断组织即通过联合实现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P215

25.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P240

26.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大差别”P299

27.半截唯物主义指旧唯物主义

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

P2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大思潮都是资本主义发展期间的先进思想家探索时代课题的尝试。

P5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发现。

P7

4.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P10

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P41

6.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P59

7.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P107

8.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根本的原因是:

一、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二、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三、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四、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P266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9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像自由王国飞跃

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P13

(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3)引导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2、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特别是不断增强:

P49

(1)辩证思维能力;

(2)历史思维能力;(3)战略思维能力;

(4)底线思维能力;(5)创新思维能力

3、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P61

(1)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

P112

(1)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5、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他的客观要求及其作用P166

(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6、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中“人民为中心”指什么?

p152/151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题,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论述题

1.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说明发展选进文化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墙。

文化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举凡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其一,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其二,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其三,文化为社会提供凝聚力量。

其四,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及其理论分析

在社会发展过程的矛盾系统中,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存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区别。

社会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一定阶段上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社会非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事物是有多种矛盾构成的,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不仅如此,在每一对矛盾中,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一方的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社会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变。

在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变化,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朝着两个方面转化:

一是社会主要矛盾双方的内容发生一定变化;二是矛盾地位发生变化。

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判断形势和确立工作重心的客观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原理,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种转化的客观依据是,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共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上总体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这一新的主要矛盾的形成和出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去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和依据。

在新时代,这一主要矛盾集中体现了我们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我们就找到了正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的钥匙,就牵制住了解决其他矛盾的“牛鼻子”。

因此,我们要紧紧扭住这一矛盾不放,在继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这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论述题

1.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说明发展先进文化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答: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特别是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取决于他们能否正确反映社会存在。

(2)、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名族强。

文化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其一,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作为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必然发挥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的功能,并影响着社会发展方向。

其二,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其三,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文化通过他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规范体系,整合和统一其它其他思想道德观念,教化社会成员,规范人们行为,保持社会认同,凝聚社会共识,促进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形成。

其四,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文化,主要是脑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产物,体现着人类认识世界的科学成果,并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智力支撑作用。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及其理论分析?

答:

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

对事物的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在社会发展过程的矛盾系统中,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存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区别。

社会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

在社会发展过程一定阶段上起主导作用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社会非主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非主要矛盾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判断形势和确立工作重心的客观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