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413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

人音版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

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

第十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 春 意

教学目标

1.“春天”、“春雨”、“小鸟”都向人们“致春天”的来临,本课汇编了一组描绘春意的音乐作品。

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聆听《春水》,感受拟人化的“春水”活泼、顽皮的形象。

聆听《致春天》,感受乐曲对春天的描绘,尤其是第一与第三乐段,相同的曲调,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情绪。

让我们在聆听过程中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3.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

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致春天》

2、学唱《小鸟小鸟》

 教学过程

一、聆听《致春天》

1.介绍作曲家的国籍及作品的背景为导入。

(1)设问:

“挪威”地处欧洲的哪里?

那里的气候条件如何?

(2)讲解:

春天对地处北欧的挪威人民是多么的美好,作曲家格里格热情地谱写了这首钢琴抒情小品。

2.视听《致春天》。

(1)设问:

你能根据伴奏及旋律的不同表现手法区分作品的段落吗?

(2)教师可适时指导,如听第一段的主题片段,以及第二段再现主题的片段。

还可帮助学生听辨第二部分的低音区的伴奏片段等,以降低学生听赏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听辨三段体的不同情绪的音乐表现。

3.复听《致春天》。

要求学生在座位上用脸部的表情或微小动作,表达出三段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4.完成教材中的书面作业。

(1)画出第三部分的图形谱,说明第一与第三部分旋律是相同的,但情绪不同。

如用同样的线条,可以用线条的粗细表达其热烈的情景。

还可以根据想像在图形谱上添加其他的图画等。

(2)完成方格框内的选择--曲调高、低与情绪的平静、期待、热烈。

以上两个书面作业,因为是在学生通过二次欣赏作品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或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与联想。

5.三度(欣赏)创作。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舞蹈动作即兴表演对春天来临时人们的祈望心情,要把三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能表达出来。

不求动作和舞姿的优美,主要是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及他们对春天的向往的心情。

二、学唱《小鸟小鸟》

1.生态环保导入。

设问:

(1)哪些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我们要加以保护。

(2)你能说出描绘春天的成语吗?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春暖花开,莺歌燕舞……)

2.聆听范唱《小鸟小鸟》。

设问:

(1)歌曲是几拍子?

说出该拍号的含义?

(复习6/8拍号,该拍号在第9册第1课讲过)

(2)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

设问:

曲调每一乐句有什么规律?

每起句的第一拍有什么规律?

(弱拍起唱——第六拍起唱)

(2)先学第一部分(第一乐段)。

a.教师范唱。

设问:

听辨并找出相同与相似的地方?

b.在教师指导下用6/8拍指挥图式,跟着教师的指挥放慢速度视唱第一乐句(2小节)。

c.学生自学第一乐段的其他三个乐句(每句2小节)。

d.按教材要求,画出该三个乐句的图形谱,找出相同与相似的部分。

e.按曲调的起伏,有感情地唱好第一部分曲调。

(3)学唱合唱部分(第二乐段)曲调。

a.教师分别范唱两个声部的曲调。

设问:

听辨并找出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b.在教师指导下,二个声部先学唱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2小节)。

注意第一声部六度音程以及第二声部的四度音准。

有困难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加唱一条辅助练习:

c.分声部自学各自的声部。

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

d.合唱合成。

要求学生能相互倾听对方的声部,做到和谐。

4.学唱歌曲

(1)完整地唱全曲曲调,要表达出欢悦、活泼的情绪。

(2)用“la”唱全歌。

注意合唱部分的和谐;注意用稍快的速度表达喜悦的心情;注意每句的休止符,要唱得“藕断丝连”状,以表达欢乐的情绪。

(3)填入歌词要唱得更有感情。

5.表演歌曲。

在完成以上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表演歌曲的处理意见,如:

演唱形式;编配打击乐;伴舞;小品表演……进行二度创作表演。

表达对春天的赞美。

教学反思:

学生在歌曲中感受到春天带给我们的快乐,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加强了环保意识和对小动物的热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春雨蒙蒙地下》

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春雨蒙蒙地下》

1.气象知识导入:

春天里的“春光明媚”是一种天气的现象,天气不可能是永远“春光明媚”的日子!

设问:

(1)还有哪一种天气现象?

(2)人们是怎样来形容春雨的?

(3)春雨给大地带来了什么生机?

2.欣赏歌曲范唱。

设问:

(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刷刷刷刷”是什么模拟声?

你能模仿唱一下吗?

3.在教师指导下,练习模拟的下雨声“刷刷刷刷”。

(1)前面部分的8小节(包括间奏)要求二声部。

(2)结尾处的5小节(注意力度的变化)要求。

4.师生接唱。

教师唱歌曲的歌词部分,学生接唱雨声“刷刷刷刷”部分。

5.学唱曲调,学习切分音。

(1)教师范唱曲调。

(2)讲解切分节奏及切分音唱法。

(3)在教师指导下学唱开始的9小节曲调(学生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弄清强弱拍及后半拍节奏)。

(4)学生自学第17小节以后的曲调:

先弄清节奏,再学唱曲调,教师有重点地指导有读谱困难的学生。

(5)用小快板速度抒情地抒发对春天的赞美,唱好全曲。

6.学唱歌曲,表演歌曲。

(1)在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后,填入歌词歌唱。

(2)歌词词义讨论。

设问:

第一段歌词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段歌词:

“这是生命在歌唱,这是种子在发芽”,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

(借景抒情)

(3)在理解词、曲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4)配上打击乐,尤其是沙球在哪里用比较合适?

使歌曲的表现更有声、有景、有情。

二、音乐知识:

切分音

1.正常的强弱节奏:

  2.改变了强弱关系,产生了切分音,改写成节奏,并唱一唱。

教学反思:

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春雨的了解,在表现中抒发对春天的赞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春水》

教学过程

一、聆听《春水》

1.自然现象的变化导入。

设问:

春水从何处来?

冬去春来,大地回春,冰雪融化,形成春水。

春水又怎样活动,他们去向哪里?

请听音乐。

2.欣赏童声合唱《春水》。

设问:

(1)歌曲创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合唱有几个声部?

表现出怎样的情绪?

(3)春水像不像活泼、顽皮的孩子?

3.再听《春水》,边听边跟着歌声朗读歌词,并在教材的歌词上划上小节线(如一次不成,可多听几遍)。

二、儿歌与打击乐。

1、按教材上标出的节奏,练习徒手拍击。

2、可以两人一组练习,即一人朗读一人拍击。

也可以小组与小组练习,最佳方案是个人边朗读边拍击。

3、注意速度能与歌曲一样。

4、徒手为歌曲伴奏:

播放歌曲录音,准确地为歌曲伴奏(按教材上标出的节奏谱)。

5、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节奏乐器按徒手打击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6、各组展示表演。

比一比哪一组与音乐配合得最默契。

三、拓展与研究。

设问:

1、能否设计其他形式表演,并说说意图。

如配乐作画;小品表演;歌曲伴舞……

2、重新设计节奏谱,并说说设计的思路与意图。

四、研究成果表演。

教师要积极表扬学生的创造性表演,表扬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反思:

学生聆听了《春水》,感受拟人化的“春水”活泼、顽皮的形象,感受了乐曲对春天的描绘,学生在聆听过程中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第二课欢乐的村寨

教学目标:

1、我国是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本课介绍了苗族、彝族、

藏族、佤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音调风格及其风土人情,以激发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拓宽我们的音乐视野,并收集本地区民族歌舞,进行各族儿童联唱实践活动。

2、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从各种丰富多

彩的音色中感受在少数民族村寨里,当喜讯传来时他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

3、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以表

达藏族、侗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在学唱过程中继续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以更好地表现该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民族音乐的风格。

2、学习切分音的音乐知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今天,我想来考考你们的小耳朵!

听听,这段音乐的风格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

描绘的场面是热烈的舞蹈场景还是恐怖的战争场面?

演奏的乐队是中国民族乐队还是西洋管弦乐队?

演奏的形式是合奏还是独奏?

(播放乐曲第一主题音乐)

二、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1、揭示课题《北京喜讯到边寨》并解释。

2、设问:

为什么喜讯是从北京传出?

“边寨”是什么地方?

3、聆听、熟悉各主题音调,要求学生在播放某一主题时就在课本的谱例上指出是第几主题,并跟着录音轻声哼唱曲调,同时听辨是什么乐器演奏,完成书上练习。

4、视听乐曲,了解作品的结构。

仔细聆听提取,同时根据刚熟悉的各主题音调,随音乐的演奏用手指表示出主题的序号。

5、师生讨论:

各主题都描绘了各种民族舞蹈。

你能用动作、颜色或语言来表示各主题的舞蹈场面吗?

6、复听全曲,各组选择某一主题边听边表演。

(1)分组讨论选择五个主题中的某一主题设计简练的舞蹈动作。

(2)聆听全曲,当进入某一主题时,相应的该小组同学到教室空间中表演这一主题舞蹈的场面。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地理地貌知识

青藏高原海拔几千米,世界屋瘠喜马拉雅山就在青藏高原。

由于山高冰封的时间很长,公路的修筑是非常困难的。

每当一地公路修筑起来,当地的人民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

歌曲《巴塘连北京》正是这样背景的反映。

二、学习歌曲《巴塘连北京》。

(1)听范唱,初步感受音乐风格。

(2)感受歌曲旋律,边听边划2/4拍的指挥图式。

(3)慢速度视唱前6个小节,注意唱好连线及乐句的完整性。

(师用琴边带边指导)

(4)学生分组视唱后5小节。

(5)复习切分音节奏,找出歌曲中跨小节的切分音。

(6)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全曲。

三、表演歌曲,用自制的道具及藏族基本舞蹈动作边唱边表演,表达藏族同胞欢乐的情绪。

四、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了解了少数民族的音调风格及其风土人情,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并收集了本地区民族歌舞,进行各族儿童联唱实践活动。

第三课幻想

教学目标

1.幻想是创造想像的准备阶段,它能鼓励人们向上和前进,是创造性学习的动力。

通过《天地在我心》、《小白船》、《水星》、《让幻想展翅飞翔》等作品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幻想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2.通过对动画片《宝莲灯》的两首插曲的欣赏,了解神话故事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幻想寄托。

在聆听由电声音乐演奏的这两首作品所造成的神奇气氛中感受幻想的意境。

3.唱好二声部合唱《小白船》、《让幻想展翅飞翔》,在立体的和声音响声中,体验、想像所获得的美感,并对两首歌曲进行二度创作。

4.以《水星》、《宝莲灯》及两首歌曲为范例,开放式进行以“幻想”为内容的音响小品命题创作活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宝莲灯》二首作品

2、音乐小知识——电声音乐、电子合成器

教学过程

一、聆听《天地在我心》

1.由电影故事导入。

设问:

谁能介绍一下动画片《宝莲灯》的故事?

教师归纳。

2.欣赏《天地在我心》童声独唱。

讨论:

(1)这首插曲是哪个角色在演唱?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演唱的形式,其音色归属哪个声部?

旋律的情绪是怎样的?

(3)叙述在演唱这首插曲时的影片画面及描述的故事内容。

3.聆听《天地在我心》。

(1)边听边展开联想与想像,说说听后感。

(2)熟悉的学生可以随录音轻声哼唱(但不能妨碍别人的聆听),也可以用动作来表达自己聆听的感受。

二、音乐小知识——电声音乐、电子合成器

电声音乐是电子高科技的产物,是电子科学运用在乐器上并转化为音响,通过演奏进行音乐表现的。

电子合成器是先用电子采集各种音源,把几百种音源的分析,通过高科技合成后做成集成芯片。

在演奏时通过操作键盘、键纽发出各种模拟的音响。

三、聆听《望月节》

1.以对比导入。

播放录音《望月节》。

设问:

这段音乐在演唱形式上及情绪上与《天地在我心》有什么不同?

它叙述了一个怎样的内容?

在影片中的画面是怎样的?

(在讨论中还可播放部分片段。

2.聆听《望月节》。

在聆听前,教师先提示:

要仔细听伴奏,神奇的气氛是靠什么音响产生的?

聆听后师生讨论:

音乐神奇色彩产生的因素?

(首先是女声演唱的音调,其次是伴奏配器的手法及电子合成器的效果。

3.教师简单介绍电子合成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表演《小白船》

2、聆听《水星》

教学过程

一、学唱《小白船》

1.以天文知识导入。

设问:

有谁知道地球、月球、太阳的关系?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地球是太阳的行星)

2.揭题:

朝鲜童谣《小白船》就是叙述了一个关于月亮的传说与想像。

3.歌曲范唱。

设问:

这是几拍子的歌曲?

歌曲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4.板书节奏谱先徒手操作拍手、拍腿,然后加上打击乐器(其中学生大部分仍是徒手)。

5.学唱第一乐段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前16小节)。

学生分两组,一组三角铁及拍手,另一组串铃及拍腿,为教师范唱伴奏。

(2)学生学唱第一乐段曲调,教师用打击乐为学生伴奏。

6.学唱第二乐段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高声部与低声部曲调。

(2)高、低声部的学生各自学自己声部的曲调,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

(3)高、低声部分别汇报自学成果。

(4)请两位高声部的学生与教师重唱(教师唱低声部)。

(5)在教师指导下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谐和)。

可以先练一下平行三度的音阶:

    (6)配上打击乐伴奏。

7.完整地、优美地、流畅地唱好全曲。

8.练习吹奏曲调(椐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可以是竖笛,也可以口风琴、口琴)。

9.朗诵歌词并讨论歌词的意境,以激发学生的想像。

10.学唱歌词。

(1)二个声部的学生分别学唱自己的声部的歌。

(第一个声部在练习时,另一声部默唱或轻唱自己的声部与之配合。

(2)二声部合成,并配上打击乐。

(3)有感情地富有想像地唱好歌曲。

11.表演《小白船》:

唱唱、奏奏、跳跳,以多种形式表演《小白船》,尽情地抒发师生的想像。

主要让学生参与表演,形式由他们讨论。

例如:

全体歌唱→吹奏与打击乐→二重唱与伴舞→舞蹈→表演唱……

二、聆听《水星——飞行使者》

1.以天文知识导入:

看谁的天文地理知识知道得最多!

设问:

太阳系有几颗行星?

(太阳系是太阳和以太阳为中心,受它的引力支配而环绕它运动的天体所构成的系统。

太阳系的成员包括太阳以及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等9颗大行星、2000多颗轨道已确定的小行星、34颗卫星以及许多慧星和流星体。

2.欣赏《水星——飞行使者》第一主题(片段)。

设问:

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你能描绘一下,你想到的情景?

3.揭题:

这是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以太阳系行星为题写的一部管弦乐组曲之三:

《水星——飞行使者》。

现在请你按作曲家的标题展示你的想像。

4.再次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自由议论:

按乐曲的标题,请大家自由议论,说说你的想像。

(对学生丰富的想像,要给予鼓励)

5.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第二主题由小提琴独奏开始)。

设问:

按乐曲的标题从第一部分的发展到第二部分听后,说说你想到的故事?

要放开你的想像。

6.跟琴看着教材上的谱例,哼唱乐曲的第一、第二主题,以加深对这二主题的印象。

7.完整地聆听乐曲,听后要分组讨论。

问题:

(1)乐曲分几个部分?

(2)你能编个故事讲一讲吗?

8.小组讨论:

每人说说自己的故事(以乐曲作背景音乐)。

9.每小组推选一位故事大王,讲“水星”的故事。

学生讲故事时,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讨论。

如果有的小组能伴舞表演更佳。

10.教师学生共同点评选出班级“故事大王”。

11.再次完整地欣赏。

由班级“故事大王”演讲并请班级“舞蹈家”伴舞,表演乐曲。

12.教师小结:

表扬学生们丰富的想像,发展形象思维,开发右脑,希望大家多听音乐多想像。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让幻想展翅飞翔》

2、音响小品创作

3、听辨练习

教学过程

一、表演《让幻想展翅飞翔》

1.谈话导入:

什么是幻想?

幻想是人们对未来远景的一种想像。

大家来听《让幻想展翅飞翔》在唱什么,你就明白了。

2.聆听歌曲范唱,讨论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及其演唱形式。

3.音程基本训练:

在训练时宜用柯尔文手势进行操作,教师随时调整学生的音高,使之谐和后再换手势进入下一个音程。

在万不已时才用钢琴校音。

在人声二部训练前,先可听钢琴弹一下,或让学生用口风琴等乐器吹奏一下,先有一次听觉体验,然后再唱。

4.学唱歌曲。

(1)教师分别范唱二声部曲调。

(2)学生分声部自学第一部分曲调。

(到第一个反复记号为止,教师巡视指导。

(3)二声部合成,鼓励学生自学成果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后,再次合成。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与美的享受。

(4)填入歌词,加入幻想进一步唱好第一部分歌曲并获得美感。

(5)学习第二部分歌曲并合成。

5.表演歌曲。

(1)完整地唱好歌曲。

(2)分组讨论:

怎样表演歌曲?

希望大家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地无限制地设计。

(深入到学生小组中进行指导、点拨,要极大地鼓励学生的创造。

(3)分组展示,如有的组力量不足,可以提出要求,请其他组同学乃至教师参与、协助表演。

(4)评价、鼓励为主,表扬学生们的创造性活动。

6.小结:

发展想像,活跃思维。

二、音响小品创作活动

1.布置任务,提出要求:

任务:

表演一段音响小品,反映“幻想”的主题。

要求:

(1)设计命题及设计表现的过程与内容。

(2)运用各种现有的乐器(打击乐及各种自备的乐器)及自制非正规的乐器,同时包括人声及身体各部位能发出声音的部分。

(3)允许自由结合形成小组集体创作。

2.教师提供各种器材,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

(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提示学生寻找代用品,也可以在课前先让学生从家中带一部分器材来。

3.教师引导:

以本课教材中的五首作品作为例子,让学生发挥想像,设计小品。

同时可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

语文、自然、手工劳动、美术等课程中的内容设计创作。

4.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到学生中间去进行指导、引导、点拔。

5.各组展示。

6.评价:

表扬、鼓励学生们的小品创作。

7.小结:

幻想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工作、生活的动力,能发展我们思维能力。

三、听辨练习:

听辨哪一首曲调带有切分节奏?

1.目的是巩固前两课的切分音知识,加强切分节奏的练习。

2.教师分别弹奏两条曲调。

设问:

在这两条曲调中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3.跟琴学唱曲调→离琴视唱曲调。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对各作品的学习,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幻想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了解神话故事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幻想寄托。

我们都知幻想是创造想像的准备阶段,它能鼓励人们向上和前进,是创造性学习的动力。

学生在聆听由电声音乐演奏的这两首作品所造成的神奇气氛中,感受到幻想的意境,在体验、想像中获得了美感!

第四课四季

教学目标

1.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大自然变化,使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充满着生机与诗意。

在课中的四首作品正是四季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缩影的一方面反映。

2.聆听由青海民歌《四季歌》及陕西民歌改编的《秋收》,从乐曲的主题变化、力度变化及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音色中,体验乐曲的情绪变化,发展联想与想像,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

3.表演《童心是小鸟》、《一把雨伞圆溜溜》,体验儿童们在四季中的欢乐情绪,并进行创作表演。

在学唱过程中从歌曲模仿创作手法中初步了解其特征,进行曲式试验创作活动。

4.继续学吹竖笛,吹奏二声部《故乡亲人》。

教学内容

1、聆听《四季歌》

2、聆听《秋收》

3、学吹竖笛教学基本要求

4、表演《一把雨伞圆溜溜》

5、表演《童心是小鸟》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童心是小鸟》

2、聆听《四季》

教学过程

一、表演《童心是小鸟》

1.歌曲范唱导入。

设问:

(1)这首歌表达了什么内容?

情绪是怎样的?

(2)你怎样理解歌名《童心是小鸟》?

2.教师范唱第一句曲调:

并指导学生视唱这一句。

3.设问:

请你找出与这一乐句相同或相似的乐句,说一说它们相同与相似之处并试唱。

(提示:

从节奏、旋律走向去研究。

4.教师表扬学生们进行的研究,并进行归纳。

5.学唱第1——16小节的歌谱与歌词。

注意要表示出来喜悦、自豪的心情。

6.学唱第二乐段。

(1)教师范唱(包括跳越反复记号部分)。

(2)学生自学曲调并相互交流。

(3)学唱第二乐段歌词,注意欢快的情绪。

7.表演歌曲。

(1)完整地唱全歌。

(2)设问:

你能否在歌谱上标上力度记号,表达你对欢乐“童心”的处理想像?

(学生自由结合议论——师生讨论。

(3)教师归纳学生的处理方案。

选出2—3个方案进行试唱。

(4)设问:

能否再用其他方法进行处理创作,使歌曲表演更丰满、活泼。

(5)师生讨论、归纳。

(6)有感情地表演歌曲。

二、聆听《四季歌》

1.介绍传统青海民歌《四季歌》,以春、夏、秋、冬四季开什么花为开头,所以称为“四季歌”。

2.初听由小提琴独奏的第一段音乐,感受青海民歌欢快热烈的情绪。

再次复听这一段,请同学生看谱跟唱(或跟教师的琴声唱),体验青海“花儿”的风格。

3.欣赏全曲。

设问:

《四季歌》的曲调共出现几次?

它们在力度上有什么变化?

请用力度记号把它记录下来。

4.再次聆听全曲。

设问:

(1)全曲在音色彩上有什么变化?

能说出每段主奏乐器的名称及形式吗?

(2)从力度与音色的变化上,你能否体验出每段的情绪变化,从而与“四季”联系起来,说说你的想像。

5.比比谁的记忆力好?

谁能最完整地把《四季歌》的曲调哼唱出来,谁就是优胜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一把雨伞圆溜溜》

2、曲调创作活动

教学过程

一、表演《一把雨伞圆溜溜》

1.情景导入:

在夏天的某一天,三位学生在回家的路上,突然遇上了一阵大雨,其中一位同生有伞,其情景是怎样的呢?

2.聆听范唱

设问:

三位学生在大雨中怎样办?

他们的情绪怎样?

3.教师范唱第1—15小节曲调。

(1)设问:

这段曲调有什么特点?

它由两大乐句组成,每大乐句又由两个小乐句组成。

你们听每句的开始音有什么规律?

在节奏上又有什么规律?

能找出跨小节的切分节奏吗?

(2)在教师指导下,用2/4拍指挥图式(分清强拍与弱拍)放慢速度视唱第1—15小节。

注意八度大跳及跨小节切分节奏。

(3)用稍快的速度、欢快的情绪唱好第1—15小节曲调。

4.教师范唱后半部分曲调。

(1)先由学生以欢快的情绪唱第1—15小节,然后,教师接唱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