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4295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docx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表达方式

散文的表达方式

知识精讲

一、表达方式的含义

生活中,“表达”的范围很广,例如绘画、音乐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表达方式就不同,体育更是与众不同,它用身体的运动直接表达锻炼和竞赛的文化含义表达方式,由“表达”和“方式”合成。

表达是动词,意思就是“表示思想和情感”。

方式,是名词,意思是指“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我们常说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

就文章的写作方法而言,主要有以下5种表达方法:

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二、散文常用表达方式梳理

(一)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1.记叙顺序

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1)顺叙,如《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2)倒叙,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等。

(3)插叙,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

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

(4)补叙,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

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

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

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

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

2.记叙的人称

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1)第一人称的作用:

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2)第二人称的作用:

一个“你”字,似乎让读者遇到久别重逢的老友,回忆起许多美好的往事。

当代作家刘心武也认为,第二人称叙述更能让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

如2019年北京中考《洞茶》一文的第12段,“天啊,离散了几十年啊,我母于再次和你相逢!

你甘暖依然啊,你温润如旧!

”,作者运用拟人即第二人称的手法,生动的写出自己对洞茶的思念之情。

散文中第二人称的作用是考点,需要重点掌握。

(3)第三人称的作用: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二)描写

1.描写的含义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绘出来。

它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

具体、形象、生动地再现客观事物,给人以亲临其境的真实感。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惟妙惟肖,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2.描写的种类

初中常考的有三种类型: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1)人物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

丁玲说:

“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

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是需要许多手法的。

人物描写的手法常用的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

正面描写包括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的描写。

语言描写。

即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个性化的人物。

语言描写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独白(作品中人物自言自语),一是对话(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互问互答)。

语言描写,一定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处境、思想和性格特征,也是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的一种。

《忆冼星海》一文中,对人物进行了语言描写:

“要写还得回中国来”,突出了冼星海赤城的爱国之心。

行动描写。

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的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描写。

施耐庵《水浒传》中要塑造武松的性格,就安排了一回“景阳岗武松打虎”,全是写武松怎样“打”,从动作上描写出武松英雄的本色和武艺的高强。

书中写他采取先防御、后进攻的策略,又显示出他的谋略与机智。

作者正是通过对武松打虎的全过程的生动细致描写,表现了他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所以,茅盾说:

“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和动作来表现。

心理描写。

即直接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内心活动的方法。

心理描写的方法主要有:

心理剖析;用语言、行动显示;用梦境、幻觉表现等。

写心理活动,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例如高尔基的《母亲》最后一章所写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以及内心冲突,直到坚定、沉着。

肖像描写(神态及外貌)。

即对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服饰、神情姿态等外部特征写。

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侧面反映了人物的品行。

鲁迅曾在《祝福》中14次写到样林嫂的眼睛,而每一次眼神的变化,都透露出人物当时的心理和性格的变化。

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也写到闰土的手: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

写孔乙己却没有写眼睛,而是写他那件又旧又破的长衫。

侧面描写:

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如《陌上桑》一文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通过对“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

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

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从侧面烘托了罗敷的美貌。

(2)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在文章当中的环境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服务于文章的主题和人物刻画。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去体会一下环境描写的重要性。

交代社会背景

鲁迅的《孔乙己》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

“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

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两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么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对咸亨酒店的介绍,是为了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个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

作者刻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渲染气氛

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这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烘托心情

例如《心愿》一文,在点明“我”在一个假日去巴黎的一座街道公园看书之后,交代了“我”周围的环境以及“我”由花丛联想到北京一事,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如:

《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揭示人物性格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开头是警官奥楚蔑洛夫走过的市场:

四下一片寂静。

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

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只用寥寥数笔就真实地再现出沙皇统治的社会的一片萧条败落的景象,反映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社会的阴森可怖的黑暗面貌。

这种社会环境正是产生迎合现实、阿谀逢迎的奥楚蔑洛夫性格的土壤,而奥楚蔑洛夫的精神又维护了腐败黑暗的社会制度。

因此,鞭挞奥楚蔑洛夫性格,具有更重要的社会意义。

(3)细节描写

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动作的细节描写,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

例如: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摘自《背影》)

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过程进行了动作的细节描写,很好的突出了父亲买橘子过程的艰辛,从而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抒情

抒情,即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

抒情方式具体来分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咏物寓情法、咏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常考的几种:

1.直抒胸臆(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直抒胸臆的特点是:

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

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

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介绍志愿军战士的几个英雄事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抒情文字:

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

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

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

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

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

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作者饱含深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

2.借景抒情(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

3.咏物寓情(间接抒情)

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

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流沙河的《藤》,就是运用了咏物寓情的手法。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

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

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这里写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种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

作者把自己对这种政治投机商的愤恨与蔑视的感情,寄寓在对“藤”的物性的描写之中,达到了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高度和谐与统一。

4.咏物言志(间接抒情)

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

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

咏物寓情只状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

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咏物言志之作。

文章首先“咏物”,描写花生的可贵品质:

“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来。

”然后“言志”,说明做人的道理:

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表面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益处的人。

(四)议论

议论,即分析评论客观事物,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常见的议论方法有:

1.夹叙夹议。

即一边叙述一边议论。

可先叙而后议,亦可先议而后叙。

要把议和叙紧密联系,使议出自叙,言简意赅、灵活、自然。

2.寓理于情,即把议论融入抒情之中,借抒情阐发道理。

3.寓议论于篇外。

在文章开篇或结尾之处,加上一种既有独立性,又与篇章内容有某种联系的议论文字。

除此之外,还有引证代议,发问提议等。

(五)说明

此外,散文中,除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常用的表达方式,还会有一种说明性的散文,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为说明,实用性很强,因此它的要求是朴实无华,不尚雕饰,用字准确,谴词精练。

比较简单,这里不做详细讲解。

三点剖析

考点:

掌握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叙事、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重难点:

重点掌握描写、抒情、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会运用表达方式分析文章的字、词、句、段等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易错点:

不能准确地分析出散文常考表达方式的作用。

题模精选

题模一:

描写

例1.1.1阅读《窝囊的父亲》,完成下面试题。

窝囊的父亲张正直

①亲大半生没得过什么荣誉,没有做过一件值得大家夸耀的事。

从小到大,我和弟弟妹妹都有意无意地冷落着父亲,有时候,我们甚至对父亲充满了轻视。

②父亲的“窝囊”在村里是出了名的。

他不善言辞,老实巴交,胆小怕事。

小时候,我是个非常顽劣的孩子,天天逃学,从没有一天静下心来学习。

四年级那次年终考试,我的数学考了个“大鸭蛋”,语文也不及格。

班主任老师劝我留级;而学校勒令我不用去上学了,让家人前来办理转学手续。

当我将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他顿时惊呆了。

继而,便蹲在地上“吧嗒、吧嗒”地抽起了旱烟。

③第二天,父亲领着我来到了校长家里。

任凭父亲磨破嘴唇,可校长还是坚持让我转学,“这孩子学习太差,跟不上。

”校长有点不耐烦了,劝我们回去。

这时,令我终生为父亲感到屈辱的一幕出现了:

A.父亲突然“扑通”一声跪下,流着泪说:

“校长,您就看在我这张老脸的份上,将我这娃留下吧!

如果下学期他拿不到三好学生奖状您再开除他行吗?

”父亲这一“壮举”,虽然使我免遭转学的厄运,但那时的我却认为父亲给家人丢尽了脸。

父亲下跪的事很快就像长了翅膀,传遍整个校园,我成了人们嘲笑的“跪读生”,那一段时间我发了疯似地学习。

但年少的我不感激父亲,认为父亲是个“窝囊”透顶的人。

④第二年,当我把平生获得的第一个三好学生的奖状交给父亲时,他竟像喝醉了酒似的,对母亲不停地唠叨着:

“贴在哪里好呢?

”最后,父亲决定贴在他炕头的墙上。

父亲用图钉摁好后,反复摸着我的头问:

“儿子,什么日子你的奖状能把这面墙贴满呢?

⑤以后的岁月里,我每年都能带回几张“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之类的奖状,父亲总会庄重地把它们一一贴好,并且按时间顺序井井有条。

土墙上的奖状,成了那两间穷得连一张年画都没有的小草房里唯一的一道风景。

每逢家里来了客人,父亲总是把人领到那面土墙前“参观”,并摇头晃脑地拖着长腔给人家念上几张。

有时还拿到村上去,向人家炫耀。

看到父亲的这些“表演”,我心里感到滑稽可笑。

⑥数年后,我成全了父亲的愿望,考上了大学,父亲收集奖状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待我参加工作后,那面黑乎乎的土墙已被父亲用花花绿绿的奖状和证书贴满了。

每当看到这面土墙,我就想,这些年来,父亲辛辛苦苦地摆弄这些奖状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甚至怀疑父亲是不是有点心理变态。

⑦但真正使我认识父亲的,却是家里发生的那一场火灾。

⑧据母亲讲,那场火灾是因为邻家的孩子玩火,不小心点着了自家的房子,我家的房子也跟着遭了殃。

当时,父亲刚从田里回来,二话不说,扔下锄头,便闯入了那两间烈焰腾腾、浓烟滚滚的小草房里。

母亲和周围的邻居都惊呆了,都在想,窝囊了大半辈子的父亲哪来这么勇敢、果断,难道这几间破屋里藏着比他生命还重要的宝贝不成?

大约过了八九分钟,父亲满身是火,摇摇晃晃地跑了出来,一双胳膊紧紧地护着胸口,好像怀里揣着一件稀世珍宝似的。

就在父亲跑出来没几步,忽然身后“轰隆”一声闷响,那两间草房惨然倒下,父亲也忽然昏厥过去……待母亲和周围的邻居把父亲抬到安全的地方,父亲已不省人事。

当母亲小心翼翼地挪开父亲那双瘦骨嶙峋的胳膊时,发现父亲怀里揣着的竟是一摞发黄的奖状——那是我从小学到今天获得的全部荣誉。

⑨我永远忘不了在医院见到的情景。

B.父亲昔日那浓浓的眉毛,稀疏的头发,乱蓬蓬的胡子全烧焦了,身上也被烧伤了多处,原来的肺病更重了,不停地咳嗽。

他睁开那双苍老、无力的眼睛,慈爱地注视着我,用微弱但坚强的声音告诉我:

“孩子,你的那些奖状一张也没烧着,待我们房子盖好后再重新贴上……”

⑩我的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儿子本身就是父亲的作品,儿子的每一点成绩,每一分进步,都是贴在父亲心头的奖状,儿子的成功就是父亲终生渴望、梦寐以求的莫大荣誉。

⑪这时我才明白,父亲原本并不“窝囊”,为了儿女的前途,那父爱何计生死荣辱呀!

(有删改)

1.本文A、B两处划线句子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父亲的形象,请选择一处分析父亲的特点。

(5分)

答:

我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选A句。

(1分)②写出了父亲为了让儿子免遭转学的厄运,不顾自己能颜面向校长下跪恳求的情景(2分),③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2分)。

①选B句。

(1分)②写出了父亲因抢救儿子的奖状被烧伤的惨状(或答:

写出了父亲受伤后不关心自己的伤情反而去安慰儿子的情景)(2分),③表现出父亲的慈爱、坚强(2分)。

评分标准:

共5分,选择出一句1分,当时的情景分析2分,父亲表现出来的特点2分。

(A句第三个要点答成“父亲的无奈”或“父亲的窝囊”不得分;B句第三个要点“慈爱”“坚强”各占1分)

【解析】考查描写及作用,注意联系描写所写出的情境(内容)以及人物形象即父亲的特点来谈即可。

内容的话言简意赅,写出父亲做某事即可,父亲的形象特点联系爱孩子、慈爱、坚强等美好的词语来作答即可。

题模二:

描写+议论

例1.2.1阅读《白梅无价》,完成试题。

白梅无价

韩静霆

①当代大画家李苦禅撒手人寰驾鹤西游的时候,我的老师许麟庐正在山东旅行。

许老听到噩耗,立即登车,直奔北京。

到了苦禅灵堂,满头白发的老人,长跪不起,恸哭不止。

他和苦老,同是齐白石大师的弟子,手足之情,比一奶同胞还亲。

师兄师弟,年轻时在白石先生左右,一个是左膀,一个是右臂。

贫困的时候,他们一个烧饼掰作两半儿充饥。

艺术上更是志趣相投,画画儿画疯了的时候,两个人一夜之间画一刀纸,一百张,酣畅淋漓。

这会儿苦禅一去不归,许老恨不能跟随而去。

那哭声,真是撕心裂肺,好几个年轻人才把他从灵前拉起来。

透过老人迸溅的泪花,我能感受到两位画家半生坎坷、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感受到这种渗透着深深文化气息的友谊是何其珍贵。

②第二天,许老到我家来,进门就说:

“静霆啊,苦禅兄走了啊……”接着又嚎啕起来,这回是在“家”里哭,而且当着我和我妻子的面儿。

许老失去了大师兄,那种绝望的悲伤,那种真情的倾泻,让我永生永世都忘不掉。

③那天,妻子做了老师爱吃的饼,弄了几样好菜,还有好酒,可老师吃不下饭去,看许老骨瘦形销的样子,我们执意请他休息一会儿,睡个午觉。

谁知,许老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

我那时经济不大宽裕,哪里有好宣纸存用?

翻箱倒柜,才找到两张质量低劣的四尺宣纸,两只破毛笔。

许老捉了笔就在四尺宣纸上横扫。

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

他笔笔中锋,含泪挥笔画梅花。

只听见宣纸沙沙地响,力透纸背,情透纸背。

毛笔直冲斜行,犹如剑器在许老手中挥舞。

他把痛悼师兄之情,倾洒在纸上,朵朵梅花都是泪!

老师画枝干的时候,一言未发,该点蕊了,说了四个字“泥里拔钉”。

梅蕊虽“拔”了出来,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

④这张四尺宣纸上的白梅花,干湿浓淡,墨色淋漓,疏影横斜,笔意纵横。

笔墨狂放霸气,不仅世间难得如此珍品,就连许老自己也绝对不可能再画出第二张。

就像人不可能诞生两次一样,这幅佳作不能克隆,不可重复,甚至不能临摹。

那个年代,那个下午,许老那种横扫千军的运笔速度,那种大悲大恸之后,寻觅到的恣意渲泻情感的方式,也绝对没有第二回。

⑤那天,许老收了笔,兀自对着那张白梅看了好半天。

我大气也不敢出。

心里痒,想要这幅画儿,可是不敢说。

沉吟半晌,许老说:

“带上,到我家盖上章子,给你了。

”我张着嘴喘气,不知道说什么好。

⑥白梅,已经成为我的传家之宝。

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和妻子才会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画儿展开,来一番精神享受。

我不敢拿到裱画店里去裱褙,怕裱坏了。

仔细想想,许老的这幅画昭示了一个道理:

在中国画界,松竹兰梅笔情墨意,难免重复,可至珍至宝的神品,不是百无聊赖时的遣兴,也不是文人的笔墨游戏,而是在笔端凝注了浓烈的情感,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在某个特别的时间创作的东西。

正因为如此,神在,许老的白梅在。

开卷总有一股真气扑面,那种感觉,常常是唯见神采不见梅花。

那些神来之笔,甚至画家自己也始料不及。

⑦我记得白石老人曾赠给许老一幅画,上面题了一行字,大意是:

是许姓好子孙,当宝之。

许老没有在这幅白梅上题这些字,可我会珍藏好的。

因为,白梅无价。

(有删改)

1.本文的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请以第3段的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

(不超过15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答案示例一:

第③段描写了许老在“我”家作画的过程,用“捉”“横扫”“挥舞”的动作描写,写出了许老作画时恣意挥洒的样子;用“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的议论,表达了许老作完画仍沉浸在悲痛之中的状态令“我”既感动又担忧的复杂感情。

这些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表现了两位画家之间的深厚友情,感人至深。

答案示例二:

本文寓丰富的情感与描写和议论中。

第③段用“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许老想通过作画来悼念师兄的急切心情;用“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的议论,点出许老作画时笔笔着力、悲痛万分的状态带给“我”的震撼。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首先分析第3段中的人物描写,找出人物的语言及动作描写等,并相应地总结出对应的人物的情感,围绕许老对苦老的悼念之情,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来谈。

然后找出文章中的议论性语句,分析出所表现的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及其所表现的作者情感。

总结概括,注意条理清晰及语言通顺。

题模三:

综合多种表达方式

例1.3.1阅读《木耳》,完成下面试题。

木耳

李娟

①阿勒泰①连绵起伏的群山背阴面有成片浩荡的森林,那里安静、绝美、携着秘密。

木耳一排排半透明地立在伏倒的树木上,它们是森林里最神秘最敏感的耳朵,总是会比你先听到什么,更多地知道些什么,却不为你所了解。

②那时候,知道这山里有木耳的,还只是很少的几个人,采回家也只是自己尝尝鲜而已。

而我妈却想靠它发财。

③我妈一心想找到那野生的木耳。

她爬山峰,下深谷,出去得一天比一天早,回来得一天比一天晚。

每天回来,头发乱糟糟的,疲惫与失望折磨着她。

终于,有一天,她从森林里回来,拿着一根小树枝。

树枝的梢头结着指头大的一小团褐色的,嫩嫩软软的小东西。

像一个混混沌沌、灵智未开的小精灵。

那就是木耳。

④从我妈找回第一朵木耳开始,生活中开始有了飞翔与畅游的内容,也有了无数次的坠落和窒息。

⑤当晾干的木耳攒够了六公斤时(平均九公斤湿的才能出一公斤干货),我们把它们仔细地包装好。

我妈提着装着木耳的箱子,搭上一辆运木头的卡车去了山下。

那天半夜时分,我妈才回来,她兴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