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4500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美学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美学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美学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美学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美学原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美学原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美学原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美学原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美学原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美学原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美学原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美学原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美学原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美学原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美学原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美学原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美学原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美学原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美学原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原理.docx

《美学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原理.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学原理.docx

美学原理

第一章 绪论

  1.审美:

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

  2.美学学科:

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人文学科:

研究人的一些非物化的形态的社会现象,如精神、理想、价值等问题的一个科学门类。

  4.审美意识:

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

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专门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的一种学问。

  6.人生实践:

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

  7.审美活动:

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8.人生境界:

在个人人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的状态。

这种人与世界的统一关系着重体现在个体人对自身生存实践的觉解与对宇宙人生意义的体悟的不同程度、层次和水平上。

  9.高级人生境界:

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最高的等级,达到跟宇宙天地化为一体的关系。

处于这一境界中的人不仅能超个人,而且能超社会,因而他具有更加宽广的胸襟和眼界,“是觉解的进一步提升;自觉的理性已化为人的内在品格,因而遵循规范已无需勉强。

”而是把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的运行法则化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化为自己心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化为自己的一种血肉,于是不知不觉中与天地万物已经融为一体了。

  10.审美关系:

是植跟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1.美(广义的美):

广义的美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2.审美形态:

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审美形态既与主体相关,更与客体相涉;既是人类在具体历史条件和环境中,通过长期人生(包括审美)实践活动积淀而成的、能“直观自身”的对象性基本样态,又是对审美活动中被感受的对象存在样态的逻辑归类。

  13.审美经验:

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

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是感性的人生经验,不同于理性认识,感性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又不同于感官欲望。

  14.艺术:

艺术有它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即存在于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环节循环往复的动态流程中,离开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艺术就不能存在。

  15.艺术品:

是精神性的人工制品,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也是艺术家对世界审美关系的感性显现和凝定,它一旦进入接受者的审美欣赏活动,与接受者建立起审美关系,便生成、显现为最高层次的审美对象。

  16.艺术活动:

是指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环节的动态流程,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

  1.审美需要:

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自己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审美理想:

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的。

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是主体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协调运作创造出来的。

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的位置,它一旦形成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必然会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持久而重要的作用。

  3.审美趣味:

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审美趣味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征:

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主要受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的影响。

  4.审美活动的自律性:

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5.人的本己性:

指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最具本质性的特点。

人活着,他就希望能以最适合人性尊严的方式去生存;人活动,他也总希望能把自身所拥有的本质力量最充分地表现出来。

这就是人的本己性。

  6.审美主体:

在审美活动中,进行主动审美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休。

  7.审美惊异:

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惊异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正是在主客体这种刹那间的直接碰撞与神会中,激发起主体强烈的审美兴趣。

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8.审美澄明:

澄明之境,是光明、敞亮的境界,是能够达到对世界的清晰把握,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实现人与人、人与对象、人与自然之间生动和谐的状态。

进入澄明之境,即揭开遮蔽、去除迷误,从而走向光明之域。

  9.游戏说:

游戏,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

这种自由活动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

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

  10.巫术说:

是20世纪在西方颇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其主要的依据来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

弗雷泽认为原始巫术可分两种形式:

一种是以“相似律”为基础的“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另一种是以“接触律”为基础的“接触巫术”。

弗雷泽把上述两种巫术统称为“交感巫术”,因为它们都建立在这样的信念基础上,即认为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应,就可以使物体不受时空限制而相互作用。

  11.劳动说:

主旨是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

含有三层内容:

第一,“劳动先于艺术”;第二,从人的心理本性上说,他潜在地包含着某种审美的要求,但是,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使这种潜在性转化为现实性。

在人的具体审美趣味中,总是蕴涵着由特定社会生产力所必然决定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第三,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成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的。

  12.固定装饰:

是指原始人通过刻痕、刺纹、凿齿、穿耳、穿鼻、穿唇等手段局部地且永久性地改变自身的自然形态,以期达到某种观念目的的装饰活动。

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

  1.审美形态:

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2.崇高:

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憾,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的一种审美形态。

  3.悲剧:

是在人生存在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使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从而激发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一种审美形态。

  4.丑:

社会中与美对立的,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唐矛盾、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刺激的,从反面肯定正面的价值和情感的一种审美形态。

第四章 审美经验论

  1.畅神说:

(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畅神说”强调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在于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和满足,使人的精神变得舒畅和愉悦。

(2)其核心是要求艺术创作要使所表现的对象呈现出一种内在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又只能来自于主体精神的贯注。

这种贯注是源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水乳交融。

(3)“畅神说”体现出审美经验的终极旨归在于帮助主体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真谛。

  2.直观:

《辞海》对该词的注释就是:

“即感性认识,就是实践中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

其特点是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

其局限性是只能把握个别而不能把握一般,只能把握现象而不能把握本质。

”在西方思想中,直观有另一种含义,指心灵心需借助于感官刺激,也不经过逻辑推理,就能直接领悟或把握真理的能力。

  3.感知:

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

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4.反思判断力:

不像规定判断力那样从普遍性的概念、规律出发去判断特殊事实,而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

  5.审美理解: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的理解活动,它始终保持对象的感性形象,将感性形象与主体头脑中的审美想象进行比较,从而进行判断的过程。

审美理解还具有多义性特点。

  6.反馈调节:

原指通讯系统把发出的信号重新收回,以便检验通讯目的是否实现。

在审美活动中,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为了实现审美目的,都要注意用反馈调节方式对自己的审美活动进行自我调节。

  7.审美态度:

指审美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8.审美距离:

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事实上的心理距离,是由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的。

  9.格式塔:

是指主体通过视觉思维把握到的有关对象的有机结构的整体。

(1)此理论十分强调心理活动的独特性、整体性和创造性。

(2)审美活动中格式塔的形成是主体积极地构成的结果。

  10.判断力:

在普遍与特殊之间寻求关系的一种心理功能。

第五章 艺术论

(一)

  1.艺术品:

人工制造品中的一种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的、含有审美价值的产品。

  2.意象:

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

它的基本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

“意”指主体在创作和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

“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表象,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包含艺术抽象之表象。

  “意”与“象”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意”无“象”永远无法显现,“象”无“意”就失之为空洞、肤浅:

“意”藉“象”而成形,为感官所把握,“象”以“意”为自己的灵魂,凭借“意”而获得意义。

二者惟有结合才有生命力。

  3.意象的物态化:

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矛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这是从意象走向艺术的实存的第一步,使意象具有物象的形态,但还非物质实存。

  4.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

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而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它后于“意象”概念出现,却渐渐成为艺术的终极追求而超越了“意象”的一个范畴。

  5.有我之境:

艺术意象中的一种,指“我”之情以较外露的方式投射到物象上,创作主体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

第六章 艺术论

(二)

  1.艺术接受的动态三流程:

指艺术接受者接受艺术品的全过程,这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包括观、品、悟三个阶段。

要求接受者先了解艺术品的表层意义,然后进一步了解艺术品的深层意义和创作者要达到的表现目的,即审美体验。

不同的接受者、不同的时候,接受者的感受都是不同的。

  2.艺术天才:

(1)艺术天才(艺术素质)是艺术创造的源动力。

(2)艺术史上,有许多艺术家具有超于常人的能力,他们创造的作品超绝群伦,旁人难以比拟,甚至难以理解,他们就好像是天助神功一样,这样的艺术家人们称之为“天才”。

(3)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3.艺术敏感:

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4.艺术操作:

艺术操作是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中,在质料上留下艺术形式符号的痕迹、使意象完美地物态化和物化的生产行为。

在艺术意象的生产过程中,艺术操作赋矛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态化和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

  5.艺术技巧:

是艺术创作者通过操作在质料上留下艺术形式符号的痕迹、使意象完美地物态化和物化的技巧。

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的符号中,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

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技巧的美。

  6.艺术接受的“观”:

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

接受者开始接触艺术品,首先是初步了解艺术符号的意义,初步在主体意识中形成不完整或粗浅的意象,直观地感到有美的存在。

这种感受是浅层的。

  7.艺术接受的“悟”:

悟是主体对艺术品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是接受主体在意象重建中的灵感,主体的意识在“品”的过程中逐渐活跃起来,意象也一步步鲜明,终于,主体的意识在一瞬间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

第七章 审美教育论

  1.美育:

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2.化性起伪:

(1)是美育的功能之一。

(2)荀子以“化性起伪”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体现了美育的功能。

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伪则指在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生而好利、疾恶、纵欲,需要后天文明的熏陶、感化,于是产生了礼仪、法度和艺术等。

诗、书、礼、乐等化性,对人进行塑造,使人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伪”故荀子说:

“化性起伪”,“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第一章 绪论

  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审美活动。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2.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

说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不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由是:

  第一,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

  第二,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3.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经过了哪三个阶段?

  答:

美学一词是1750年鲍姆加登创立的。

它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学科。

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下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4.怎样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

  答:

马克思主义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是:

第一,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

这是区别于其他一切存在论的内在本性之一;第二,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第三,最根本的,马克思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因此,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为根基的,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存在概念是内在融通的,是用实践范畴来揭示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的基本内涵就是指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人的存在过程,就是人通过实践开显自身的存在意义和周围世界的存在意义的历史过程。

人的理想存在状态,也只能通过实践才能达到。

  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作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马克思是在实践论与存在论的整体框架内统一思考自由问题的。

人的存在是社会性存在,决定人类生存自由与否的根本因素是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只有改变现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革命实践所取得的自由,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

  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基本人生实践之一?

(如何理解审美既根源于人生实践又促进人生实践的辩证关系?

  答:

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就是实践活动,审美乃是这种实践活动的一种形态,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深深扎根在我们的人生实践之中。

审美活动本身就起源于我们的生存之中,审美就是一种人生实践。

审美活动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由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

从大的方面讲,审美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

从小的方面看,审美活动有助于个人超越现实的有限性,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

人们需要借审美活动来帮助我们摆脱有限性,获得现实中得不到的精神自由和享受。

没有审美,人就会缺乏健全、充实的精神生活,人性和人格就会被扭曲、分裂和异化。

马克思提出人要全面地上有自己的本质力量,强调自然的彻底的人道主义和人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就是要塑造健全的充实的人。

而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正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审美,所以审美活动必然要进入人生实践,成为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的。

审美的创造与欣赏都离不开人生实践。

审美活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才能丰富和发展起来。

审美活动扎根于人生实践之中,是我们人的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

整个人类要健全地发展,审美活动这种实践就是不可或缺的。

  6.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人生境界?

  答:

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实践。

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求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

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太可能是审美的。

审美境界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

审美体验的最高层次是对人与世界无阻无碍、自由自在、圆融合一状态的情感化的觉解和体悟。

在人生实践中,会有各种不同层次的觉解和感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而审美境界则是其中一个比较高层次的、特殊的人生境界。

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可以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审美境界的生成离不开人生境界的转化和提升,不应将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割裂开来。

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只有在实践存在论的意义上才是相通的。

  7.为什么说美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答:

首先,美学自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后来美学成为独立学科,从来没有脱离过哲学,直到当代各种有影响的美学流派和思潮都有相应的哲学思想为背景。

  第二,由于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且是具有当下的一次性特征的精神活动,需要主体的全身心投入,尤其需要主体在观念世界中尽情游历,以洞悉审美的真谛,这是科学和实验方法及其他任何方法都力不能及的。

  第三,美学涉及到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无限意义等整体深层的本源问题,只有靠理性指引下体验、感悟、冥想、领会的哲学方法才能掌握。

  最后,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不仅包括在理性潜在指导下现象的辨析、鉴赏的体验、本质的审察、灵感的沟通,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论提升,这也离不开哲学思考。

因此,美学的核心方法应是哲学的方法。

 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

  1.审美起源诸理论的意义与不足是什么?

  答:

关于审美的起源,在历史上主要有四种理论,即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和劳动说。

  ①游戏说。

代表人物:

柏拉图、康德和席勒。

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

席勒所说的游戏,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和道德必然性的懒散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

所谓游戏,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贡献:

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

不足:

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

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是同义词。

  ②动物本能说。

代表人物:

德谟克里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

认为审美的发生导源于人的某种本能,这同样是一种具有久远历史的观点。

这种研究,不仅拓展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而且还有力地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伏根深远的生物性基础的。

缺点:

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的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

第二,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③巫术说。

代表人物:

泰勒、弗雷泽。

是20世纪流行于西方的一种艺术与审美发生理论。

用巫术说可以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它具有更为可信的说服力。

但是艺术与审美并不完全等同,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

巫术只是促成艺术发生的因素之一。

因此,用巫术说来解释艺术和审美的发生,其有效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劳动说。

代表人物:

毕歇尔、普列汉诺夫。

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

这一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不足:

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

从物质性的生产劳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

因而劳动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2.为什么说“劳动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答:

普列汉诺夫关于劳动与审美及艺术之间关系的论述,对我国美学界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出劳动对于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但是,从劳动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它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并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

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了直接肉体需要的精神性的创造活动,它指向人的最高生存理想即自由,即不能完全等同。

正如马克思所说:

真正“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须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中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

”很显然,生产劳动作为一种功利目的十分强烈的物质活动,在其本身中不可能直接产生出追寻精神性自由王国的审美活动。

从物质性的生产活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

从这一点看,劳动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3.为什么说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答:

第一,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

从而不仅为人能够与外在世界发生极为广泛和多样的联系开辟了重要途径,而且为人真正的创造性活动在更大规模上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第二,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第三,人类只有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识。

而意识的诞生,又会反过来不断推动人类制造工具的活动向更高层次上迈进。

  第四,工具作为人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

  第五,人类使用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