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句子赏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4565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山界句子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老山界句子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老山界句子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老山界句子赏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老山界句子赏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老山界句子赏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老山界句子赏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老山界句子赏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老山界句子赏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老山界句子赏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老山界句子赏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老山界句子赏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老山界句子赏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山界句子赏析.doc

《老山界句子赏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山界句子赏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老山界句子赏析.doc

篇一:

老山界教案

总第课时

《老山界》教学研究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教学重点:

1、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培养乐观坚强的生活意志;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

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用回忆录的形式,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一遍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提示:

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读完课文,请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

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

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

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

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

经过:

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

结果:

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

概括故事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理清结构层次。

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

本文是如何这样安排的?

明确:

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本文分三部分,起因:

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1段);经过:

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结果:

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三、课文探究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

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呢?

明确: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1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队伍走走停停,从中我们看到老山界之险峻难走,表现了红军顽强不屈的精神和艰苦乐观的生活。

由上表还能得出,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

这样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十分顺畅,文章脉络十分清晰,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我们写记叙文时借鉴。

3、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

下面,请同学们再细读一遍课文,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

走路难: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明确: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4)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这些描述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揣摩描写

1、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明确: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明确: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场面描写

(1)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明确:

“之”字奇观(13、19节)

(2)思考讨论:

这两段写出山路,山势的什么特点?

表达作者何种精神?

明确:

从不同的视角方位,描绘出老山界山势的特点。

如:

写“之”字路上的火把,先写从山下向山上望的情景,写出山的曲折;写到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突出了山的险峻;再写走到“之”字拐的路上向下看的情景,“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以俯视再现山的陡峭。

2

这两段描写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反映了红军在艰难征程中昂扬奋发的精神境界。

4、揣摩景物描写

(1)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明确: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23节)

(2)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描写顺序是什么?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

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3)作者在这节中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思考:

作者是怎样来写所听到的声响?

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明确:

运用连续比喻(博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

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

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

寂静。

(4)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明确:

不矛盾。

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

(5)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

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五、小结全文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23节。

2、继续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进一步体会长征精神。

3篇二: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教法:

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板书:

老山界难

二、自主学习

1、放录音,听朗读带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记叙了什么事?

记叙文有哪些要素?

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

以什么为线索?

回忆录;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以翻山为索

(决定翻山、翻山经过、翻山之后)

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思考:

这样有什么作用?

时间地点所做的事情

第一天下午山脚

傍晚

天黑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上半夜山顶二天下午午两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的,半夜里从中我们看到老山界的险峻难走,特别是红黎明的时候军战士顽强不屈的精神和艰苦乐观的生活。

下午两点多钟下山

2、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

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同桌讨论:

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

(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鼓”字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文中指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从而克服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

如改为“凭”,就缺乏这种表现力。

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2、研读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

(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

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三、自主精读,赏析语言

(一)赏析重要语句

1、提问:

在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哪些语句能表现老山界的“难”?

哪些语句能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课前所划出的文中语句,交流心得

3、师引导,点名学生作分析

4、小结:

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

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多读。

教学过程:

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抢,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

因为“山路很难走”“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机关枪声很密?

?

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因而不可能性有充裕的时间吃饭。

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描写了红军战士豪壮的语言、畅快的心情,渲染了他们顽强不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以什么为序?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

“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

寂静

星星——宝石上

所见山峰——巨人奇伟镇定

山谷——井下豪迈

醒来奇观野马乐观

远大波涛声

所闻寂静

春蚕静

近切山泉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

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

(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

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

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四、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1、背诵“半夜里?

?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一)《老山界》(节选)(18分)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①。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

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

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

怎么行呢?

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

但就在路上睡么?

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

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7.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4分)

第一次:

第二次:

8.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3分)

9.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陡山高,试举例说明。

(3分)

10.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

(3分)

11.对战士们翻山时的喊声、笑声的理解,下边的说法哪一项符合文章的原意()(2分)

a、表明红军战士虽然浑身紧张,但因为后有敌人追兵,没有退路,故呼喊着壮胆爬山。

b、表现了红军战士看到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奇观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c、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d.表现了红军战士困境中爱开玩笑的心态。

12.上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从多个角度描写“半夜”,从觉角度突出夜之,从觉角度暗示山之,从觉角度反衬夜之。

(每处填一字)(3分)13“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

像波涛在澎湃“这四人比喻用来形容怎样的声音(用文中原句回答)这样写好不好?

说说你的看法。

14下边的诗句哪一项与文中写法一样()

a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第一次写火把是为了说明它的“之”字形形状,火把跟星光相接,暗示路陡山高。

第二次写火把,展示了“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

8.喊声笑声传出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9.如:

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10.如“横着心躺下去”,这里的心理描写写出了不怕困难的态度,衬托了红军战士不怕苦的精神。

11.c

12.感、寒、视、高、听、静

13、这四个比喻用来形容“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级细切的”。

这样写形象地表现了声响的起伏错落,变化无穷。

篇三:

老山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二、教学设想:

(一)、预习要求:

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

2.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多读课文

(二)、教法学法:

教法:

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学法:

动脑思,分析理解;动口说,组织语言;动手写,整理明确。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准备教具:

录音机朗诵带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师板书:

老山界难

二、自主学习

1、放录音,听朗读带

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

记叙文有哪些要素?

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

以什么为线索?

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

思考:

这样有什么作用?

(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师述:

从毛主席的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五岭是绵延雄伟。

在诗中,诗人笔下的红军战士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来面对困难,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生速读课文

同桌讨论:

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归纳整理,师板书

3、提问:

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4、小结:

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

5、要求学生组织好语言,在笔记本上作记录并点名上黑板归纳,师检查其句子语言是否组织的完整通顺,当堂批改

三、感悟、延伸

1、点名作小结:

你从课文的学习中又增添了哪些知识?

哪些将来可以被我们利用到?

师作简单板书

2、课堂活动、讨论:

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你怎样具体的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学生自由发言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2、将学习红军的行动落实到实处,做出行动,在这一单元结束后全班交流

3、思考:

你觉得文中哪些语言写得比较好?

找出来,多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4.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

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多读

教学过程:

一、自主展示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搜集的资料。

二、自主精读,赏析语言

(一)赏析重要语句

1、提问:

在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哪些语句能表现老山界的“难”?

哪些语句能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2、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课前所划出的文中语句,交流心得

3、师引导,点名学生作分析

(二)赏析精彩片段1

生齐读

师投影出示思考题,帮助学生分析赏析

1、描写“之”字路的奇观有什么作用?

2、有几次写火把?

分别以什么为立足点?

从什么观察角度进行观察的?

3、分析红军战士的语言,思考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有什么作用?

生自由朗读,赏析体会

(三)赏析精彩片段2

生根据思考题,自由朗读

1、赏析文中的修辞,你最喜欢这一片段中的哪一个修辞?

说出理由。

2、阅读文中写声音的句子,思考:

文中既说“寂静”,又说“有许多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样矛盾吗?

生讨论问题

师针对具体情况作补充

3、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所营造的意境,(投影出相应画面)

4、生齐读三、小结巩固

小结语言特色,学习文章生动而凝练的语言:

朴实而优美的语言,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多方面的联想,同时也饱含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渲染出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自由朗读精彩片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半夜里?

?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2、运用修辞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一段景物,写出感受篇四:

《老山界》的练习与讲评

重庆铁路中学温国祥

一、练习设计。

依据教材课后思考题(共四个题)、“目标与检测”第三页的习题(共四个题)的不同难易程度,我将这八个大题分为下列三类:

1、预习类。

“目标”上的1、2两题

2、课堂类。

又分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两项。

前者有目标上第四大题的第一小问(主要是考查“按时间的变化与地点的转移”这个问题,这一题学生在完成了表格之后,通过观察即可处理好)教材上的第一个思考题、三题的前两个小问。

让学生互评后老师小结,提醒学生注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不一定别人的答案。

后者主要是目标第四题的二小问、教材第四大题。

这两个问题是讲评课的重点之一。

3、课余类。

(根据上课时的具体情况,我计划了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所谓的课余是相对而言的。

练习:

请用“奇观、酣然入梦、澎湃”造句,既可以把三个词语合在一起造一个长句,也可以分开各造一个短句。

这个练习的讲评是此次课的重点之二,需要结合学生的完成情况来进行,同时将此题与教材第四大题联系起来,以求收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讲评思路:

按照练习题的内在联系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我计划先讲评造句、接着是书上的第四题、最后是目标上的四大题第二小问。

重点人头(目标与奋斗目标)的作业还要在批改的过程中,进行面批面改,以求让他们真正理解并能练有所得。

三、讲评设计与过程。

导入:

老师昨天批改同学们的造句练习,一直沉浸在愉快的氛围中,我被大家丰富的想象、多彩的语言所征服,更为同学出色的创新能力感到高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充满青春活力的、优美的语言世界中畅游一番。

1、造句练习的讲评。

第一、解题。

即前文所说的,完成此题有两种方式。

板书:

奇观

酣然入梦分开造三个短句,三个词合造一个长句

澎湃

第二、老师读几位同学的句子(上、中、下各一个;两种方式都读;大多数同学的完成情况介绍,边读边讲解)

合造的范例:

(完成最好的是罗丽娜)

“心满意足后,我便酣然入梦了。

回想起了作为世界奇观之一的万里长城,我站在长城上听风声,那风声与大海汹涌澎湃的涛声一样,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兴奋。

点评:

这位同学创设了一个合情合理的场景,把三个词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优美的画面,根据她的文字,导演能够拍摄美丽的场景。

现在请同学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构思这个画面,也过过做导演的瘾。

怎么样,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谈谈他创作的场景。

如果我们把罗丽娜同学的这个长句看作一位编剧写的电影剧本的一段,而你是一名观众,你是否有明白的地方想请罗编剧解答?

老师小结:

同学们看得十分投入,真算得上行家了。

罗编剧没有讲清楚“主人公是在什么地方、因为什么事产生了心满意足的感受的”,请同学们帮助她改进一下。

“当我从长城游览归来,回到住地,我兴满意足地躺在床上,一会儿便酣然入梦了。

第三、引语:

说到这里,让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编剧是如何使用分镜头(即第二种方式)拍摄的。

分开造的范例:

(完成最好的是秦越)

奇观:

在98年世界杯足球赛上,巴西队的6号小个子卡洛斯踢出了一个优美的弧线球,当球在空中飞行时,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球即将出界。

而球在飞到球门前1米时,球突然下沉,不可思议地转进了球门。

这一个技惊四座的香蕉球对于在场的人来说简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奇观。

点评:

他将自己观看足球赛的感受巧妙地描述出来,十分精彩,这段话完全可以与任何一位优秀的足球解说员的点评相媲美。

酣然入梦:

在古时候,那些黑店的老板常常在酒菜中下迷药,客人吃完后,在不知不觉中便酣然入梦了。

点评:

想象丰富且合理。

如果在酣然入梦这个词上加双引号就更漂亮了,当然,这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成分。

对比:

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在完成这个题时,有些过于简单——我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酣然入梦。

(没有说清楚事情的起因,只有一个结果)

澎湃:

当红军来到泸定桥前,望着桥下汹涌澎湃的大渡河水,不免让人心惊肉跳。

点评:

这个词语对于秦越同学来说,是三个词语中相对比较困难的。

但是面对困难,他积极地想办法,最后他选择了模仿课文原句的方式,克服了困难。

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与踏踏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