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4862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docx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题一

2020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

历史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料记载:

“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

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

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

“王臣”范围的扩大

A.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

B.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

C.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

2.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

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在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3.汉朝在出现灾异时,帝王常常发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

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极多。

这表明当时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

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

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

4.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5.朱熹在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曾勖勉学生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即使是青衣紫袍满地皆是,也不要俯身去拾,而要向颜渊学习,居陋巷钻研圣贤经传,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

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制的对立凸显

B.朱熹旨在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C.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

D.理学注重社会教化,有利巩固统治

6.元代为了便于强制征调工匠服役,将工入专门的“匠藉”,称为匠户。

明代与元代的不同在于匠户不须永远在官府服役,可以轮班进行服役,不服役期间离开作坊,甚至可以纳银折抵服役。

这种变化

A.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巩固了小农经济主体地位

C.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7.《清会典》记载:

“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

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

”这说明

A.军机大臣参与决策

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军机处、内阁的相互制约

D.内阁变为传递文件的机关

8.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

这表明

A.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

C.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D.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

9.徐锡龄《熙朝新语》载:

“苏州长间门外南滚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

……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A.开始形成一批繁荣的商业市镇

B.苏州成为徽商晋商主要活动区域

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较为繁荣

D.苏州居当时对外贸易的中心地位

10.167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购运南京布(即江南棉布)。

乾隆末年,欧美各国购买的南京布已突破百万匹。

从乾隆五十一年至道光十三年的48年中,欧美各国进口的南京布总数高达46余万匹。

这表明当时中国

A.棉布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B.欧洲工业产品受到抵制

C.开始了与西方贸易往来

D.棉纺织业占据主导地位

11.19世纪70年代,一位旅居上海的洋人发现,上海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着巨大变化。

下列现象中,他能看到的有

①上海周边乡村妇女进城从事缫丝、卷烟等工作

②上海一份杂志的封面人物是南通工商巨子张謇

③上海与伦敦之间商业讯息可通过有线电报传递

④上海轮船招商局开拓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事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而美国必须获得这些“巨大特权”。

这反映出

A.甲午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B.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

C.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

D.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

13.1897年《知新报》记载,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言之有理即可己扩充,制造火药弹炮、钢铁诸器……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

湖北机器织布局在(1896年)“极力整顿”后,“竟盈余十八万金,其产品畅销,备受欢迎。

厂中的9名外国技师被裁去8名。

”这反映了甲午战后

A.洋务企业有了显著发展

B.民族工业取得了技术独立

C.向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化

D.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新动向

1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B.分别标志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都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D.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

15.1970年1月,中国驻波兰临时代办雷阳会见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表示奉命原则上同意恢复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

同日,美国国务院在宣布该消息时,首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称。

1月和2月,雷阳与斯托塞尔先后进行了两次中美大使级会谈。

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A.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

B.中美共同谋求两国关系改善

C.中国对美采取灵活外交原则

D.美国承认了新中国合法地位

16.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经历了几个阶段。

1979年至1987年为第一阶段,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放权让利,扩大国企自主权;1987年至1992年为第二阶段,核心内容是实行国企承包制;从1992年起,国企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体制改革从城市开始

B.国企改革未突破原有体制

C.市场取向是国企改革方向

D.国企改革进程已基本完成

17.古代雅典城邦建立初期,执政官从贵族当中选任。

到梭伦时期,拥有丰厚财产的第一、第二等级的公民都有资格当选执政官。

这一变化表明古代雅典

A.民主政治的正式形成

B.地域代替了血缘关系

C.财产等级制度的实施

D.公民可直接参与政治

18.《十二铜表法》第9表规定:

不得为了任何人的利益,制度特别的法律。

《万民法》规定:

自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国家全面保护的公权和私权。

这些规定体现了。

A.疑罪从轻

B.以礼入法

C.礼法并重

D.公平正义

19.法国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二者观点的相同之处是

A.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B.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

C.追求民主、平等

D.确立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20.1601年,荷兰人派出了56只大船和14个远征队再次来到印度尼西亚,一举将葡萄牙人赶出了东印度群岛。

但荷兰人无法与老到的葡萄牙人竞争,因此在东印度群岛陷入了贸易的被动地位。

为了扩大贸易,战胜葡萄牙人,荷兰人采取的应对举措是

A.成立垄断对外贸易的殖民公司

B.将殖民活动与奴隶贸易相结合

C.发展手工工场,增强经济实力

D.推行圈地运动,扩大原始积累

21.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难抑兴奋激动的心情说:

“今天我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战斗力量,它们第一次在一个旗帜下动员成为一个军队,以求达到一个最近的目的。

”恩格斯意在说明

A.欧洲各国正在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各国工人组织已建立稳固统一的联盟

C.无产阶级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诉求

D.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

22.史仲文的《世界全史》提到:

英国18世纪初期,制铝、制盐等行业已成为资本集中的工业;1750年,在煤铁工业中雇用数百人的大规模生产比比皆是。

英国当时所存在的经济和技术的平衡,已经达到在市场推动下工业能够不断自行扩展的程度。

据此可知,英国

A.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B.已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国家

C.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D.机器大生产已居主导地位

23.1948年,法国外交部提出“要想避免德国再次走上最终危及欧洲大陆安全的单独发展道路的话,那么把这个国家牢牢地与一个上述概念所表述的国家集团拴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判断,法国对德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

A.促进法德和解

B.压制和避免德国崛起

C.实现欧洲一体化

D.消除美苏冷战的威胁

24.《关贸总协定》第十八条又称为幼稚产业保护条款,即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激增有损于发展计划时,可以临时采取数量限制的办法。

1979年,“东京回合”确认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差别优惠待遇的合法性。

“乌拉圭回合”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原则,也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这表明

A.世贸组织内部实现了公平、平等、合作

B.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C.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D.国际贸易规则对发展中国家更为有利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

第25题、第26题为必考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7题~第29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元廷制订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政策。

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

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而且常有“众论不齐”的情况。

成宗朝前后,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

行省路以下官吏的铨调开用,由朝廷三年一次遣使举行。

元代行御史台及廉访司法既注意对一般地方官府的普遍监察,更把行省当做地方监察的重点对象。

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第六条规定(本宪法及根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端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前述之参议员及众议员,各州州议会议员,合众国政府及各州政府之一切行政及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誓愿拥护术宪法。

美国1787年宪法及其修正案第十条规定:

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均由各州成由人民保留之。

美国内战结束后,国会通过宪法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修正案,规定:

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加强对行省控制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作用。

(12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

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

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

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

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

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16—19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并作简要评析。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7.[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1872年,日本参考西方各国的学制,尤其是吸收了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布了以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为基础的《学制》。

从划分学区、各级学校及其课程设置,直到海外留学等有关教育规划作了明确的规定。

1879年,重新颁给了以美国教育制度为样板,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教育令》,其特点是中央把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尊重地方的自治和自由。

1886年,日本建立了以小学为基础连贯的学校系统和类似于普鲁士的双规教育制度,企图通过小学教育使大多数国民养成誓死效忠于国家的观念,通过大学和实业学校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这样既保证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又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特点。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近代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

(8分)

28.【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不同的维护国家利益方式对国家利益的实现有重要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1938年签订的某协定的附件(节选)

联合王国陛下政府和法国政府是在坚持9月19日英法建议第6款所规定的提议的基础上参加上述协定的缔结,前项建议第6款是涉及对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新疆界面临无端侵略时的一项国际保证问题,当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已告解决时,德国和意大利方面将对捷克斯洛伐克给予保证。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教学参考》

材料二两个不同时期欧洲各国关系图示

(1)依据材料一,指出该协定的名称及其体现的英法两国的外交政策。

结合相关史事,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角度简评该政策。

(7分)

(2)概括材料二中欧洲各国处理国家关系的策略变化,并简述这一变化给成员国带来的政治收益。

(8分)

29.【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寓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汉书贾谊:

《新书·过秦上》

材料二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钏鐻……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司马迁《史记•泰始皇本纪》

材料三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

倘不讨凭台湾,匪特赋税缺减,民困日蹇,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

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弁兵冒死穷民以为逃逋之窟.遗害叵测。

似非长久之计。

——蒋良骐《东华录》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秦始皇统一中国在政治上与军事上的主要措施。

(5分)

(2)结合材料三,说明康熙收复台湾的原因有哪些。

(5分)

(3)结合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和康熙在祖国统一方面的历史贡献。

(请高度概括,不要摘抄具体措施)(5分)

2020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

历史

(一)

第Ⅰ卷

1.【解析】由材料可知,所述政策,使得原来只属于各地方国的臣民也成为了周天子的臣民,由此可知,有利于周天子天下共主局面的形成,D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人口问题,没有涉及统治范围,A不正确;材料旨在巩固周天子的统治地位,而不是臣民的地位,B不正确;商周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C不正确。

【答案】D

2.【解析】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故A选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替代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故排除B选项;内阁制代替丞相制是中国古代官制的变化,排除C选项;土地私有制替代井田制是土地制度的变革,排除D选项。

【答案】A

3.【解析】通过材料中皇帝下罪己诏的原因是灾害发生,可判断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子“受命于天”,代表“天”统治天下(君权天授或君权神授),天和人能相互感应,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虚怀纳谏”,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并非制度,排除D。

【答案】B

4.【解析】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相互扯皮,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所致,可见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正确;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并没有扩大权力,故B错误;除了论述的是行政效率问题,不是皇权与相权矛盾问题,故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要废除三省六部制度,故D错误。

【答案】A

5.【解析】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但朱熹的意见并不代表所有宋代书院教育,所以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朱熹对天理的追求,排除B;由材料“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可见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故选C。

朱熹的思想在其在世时期被视为异端,并不被统治者认可,排除D。

【答案】C

6.【解析】根据“明代与元代的不同在于匠户不须永远在官府服役,可以轮班进行服役,不服役期间离开作坊,甚至可以纳银折抵服役”可知,明代放松了对匠户的人身束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D正确;明代放松了对匠户的人身束缚,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D

7.【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内阁的实权逐渐转移到军机处,军机处上传下达,其奉旨或拟写随旨后,传到内阁,再由内阁传到各衙门,由此可见,内阁的权力被军机处架空,其变成一个承递文件的机关,故选D项;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难以看出内阁是军机处的下属机构,应排除B;C项说法正确,但仅就材料信息难以反映,应排除。

【答案】D

8.【解析】材料叙述了古代民间将科举及第的美化与神化,表现了古代民间对于考中科举的进士、举人的崇拜以及对于科举及第的崇拜,并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故答案为D。

ABC三项都是在论述科举制本身的作用,但材料讲的是民间人士对科举的态度,这三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D

9.【解析】材料信息“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

……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等反映了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为迅速,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0.【解析】由材料“从乾隆五十一年至道光十三年的48年中,欧美各国进口的南京布总数高达46余万匹”,说明棉布成为大宗出口商品,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工业品出口中国的信息,所以无法体现受到抵制的信息,排除B;西汉丝绸之路说明我国早于清朝就与西方有贸易往来,排除C;材料没有比较棉纺织业与其他手工业,排除D。

【答案】A

11.【解析】张謇提出实业救国思想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②项错误,民族工业产生是19世纪70年代,故①正确;有线电报创办是19世纪70年代在台湾创办,故③正确;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是1872年,故④项正确,本题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12.【解析】材料“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欲在华建铁路、开采矿山、开设银行,体现出列强要扩大对华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图谋,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列强之间的相互勾结,“开始相互勾结”这一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的设想,故C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答案】A

13.【解析】天津机器局“(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湖北机器织布局“竟盈余十八万金,其产品畅销,备受欢迎。

厂中的9名外国技师被裁去8名。

”结合所学可知,天津机器局、湖北机器织布局属于洋务企业,材料表明洋务企业在甲午战后有了较大发展,故A正确;“厂中的9名外国技师被裁去8名”并不意味着技术独立,仍然需要外国技术的支持,排除B;材料反映天津机器局、湖北机器织布局在甲午战后有了较大发展,无法体现向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化”,排除C;天津机器局、湖北机器织布局属于洋务企业,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D错误。

【答案】A

14.【解析】1953年我国开始三大改造,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过渡;1982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有三年多的时间,新宪法的颁布为经济建设明确了方向并提供保障。

因此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

1982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1982年宪法没有改变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排除C项;两部宪法均没有总结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排除D项。

【答案】A

15.【解析】中美两国同日宣布“恢复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这说明中美共同谋求两国关系改善,故B项正确;中美两国关系走向缓和是在1972年,故A项错误;材料还体现不出中国对美采取灵活外交原则,故C项错误;美国承认了新中国合法地位是在尼克松访华时,故D项错误。

【答案】B

16.【解析】本题考查了国企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故排除A项;根据题意可知,国企改革开始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故排除B项;国企改革任重道远,远远还没有完成,故排除D项。

根据“放权让利,扩大国企自主权;……核心内容是实行国企承包制;……即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可知市场取向是国企改革方向,故选C。

【答案】C

17.【解析】据材料“梭伦时期第一、第二等级的公民都有资格当选执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冲击了贵族血缘政治,故C项正确;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在克里斯提尼时期,故A项错误;地域代替了血缘关系,也是在克里斯提尼时期,故B项错误;公民可直接参与政治,不符合材料与史实,故D项错误。

故选C。

【答案】C

18.【解析】材料中的“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对特定个人进行特别规定,其目的是为了追求公平公正。

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C项是中国古代法制的特征,排除。

【答案】D

19.【解析】由材料“专制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