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55695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物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物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物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物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物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物传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物传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物传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物传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物传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物传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物传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物传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物传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物传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物传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物传Word下载.docx

《人物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物传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物传Word下载.docx

光绪十年兴山知县黄世崇在屈家铺立石志其处,碑刻:

“楚三闾大夫屈原故宅”。

清朝三部《兴山县志》沿革、地名、修造、艺文、人物等卷都把屈原作为首位记载的人物,并记载大量屈原轶事遗迹。

屈原“博闻强记”,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富有远见卓识和雄辩的口才。

曾任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辅助怀王图议国事,处理内政,应对诸侯。

当时秦国的势力正在兴起,东方六国却内忧外患交替不绝。

屈原对列国政治局势有透彻的了解,充分认识到秦对楚威胁的严重性,主张任用贤能,修明法度,昭示先代业绩,抵抗秦国侵略,希望通过革新内政,联齐抗秦,使日渐衰落的楚国重新振兴。

起初,他曾使楚怀王成为六国合纵的纵约长,屈原得到楚怀王信任,后被上官大夫靳尚和楚怀王的宠妃郑袖等人造谣中伤,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免去其左徒之职。

秦惠王见有隙可乘,就派张仪至楚,进行重金贿赂和阴谋离间活动,尽管屈原提出忠告,怀王却一再轻信张仪的谎言,背弃纵约,断绝与齐的联盟。

公元前299年愚蠢的怀王被诱骗去秦国,结果被扣留不得返回,病死在秦。

顷襄王继位,曾有一阵浓厚的反秦气氛,屈原寄希望于顷襄王,与秦对抗,重整朝野。

可顷襄王比他的父亲更糊涂。

屈原又遭令尹子兰嫉妒、陷害、排挤,被逐出郢都,流放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乘机带领大军攻楚,长驱直入,郢都遭到浩劫。

屈原痛恨玩弄权柄、腐败守旧的贵族,同情百姓的艰难困苦。

看到国家被秦国侵凌,日益混乱,迫近危亡,自己又无机会挽救,绝望中,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骚体”诗的创始人。

作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楚辞,作品强烈地反映了他的进步政治思想,坚决与黑暗现实抗争的性格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神话传说和奇妙的比喻,想像丰富,文辞绚烂,是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奂谷珍男,生卒时间不详。

北宋时状元,所处年代约1084—1119年之间,居处为古高阳城故地,故号高阳生。

家贫,十岁就给财主当长工。

幼时好学,他白天上山砍柴,晚上点“油亮子”(油松枝)读书。

世传奂谷珍英俊倜傥,才识超卓,宋徽宗时,奂谷珍在众多士子中名列第一,夺取状元。

成名后,好旅游,所到之处皆撰有诗词歌赋,但都是写了就丢弃,故不见遗存。

奂谷珍考取状元后,被当朝皇帝选为驸马,将七公主许配给他,奂谷珍竟不从,弃官而归,回到家乡娶青梅竹马的文青为妻。

徽宗龙颜大怒,将“不识好歹”的书生五马分尸。

尸体运回古夫葬在龙头寨,据《兴山县志》(光绪版)记载:

“邹家岭有夫子岩,宋状元奂谷珍墓在焉”。

民国29年(1940年)兴山知县石凌生为奐谷珍立碑(碑已遗失)。

家乡人为了纪念奐谷珍,将埋葬他的地方称为“夫子岩”,古夫镇快马、城堡、书洞、金字山等许多地名都与奂谷珍民间传说有关。

古夫镇也以古代夫子得名。

旧志记载,奂谷珍死后,他的全族迁至保康县,以“缓”为姓,后成为大族。

文晖(1774—1841年3月),男,因身材矮小,绰号“文三猴子”,建阳坪文家山人。

其父是个进士,清乾隆年间在孝感县任学府训导,田土近千亩,粮食收万担。

其父去世后,家道中落,到文晖当家理事之年,家里已穷得揭不开锅了。

文晖少年时笃志好学,因家境贫寒,一生历经坎坷。

他长期生活在乡村庶民之间,与劳苦大众建立了深厚感情。

他怀才不遇,到42岁才考得廪生。

看惯了世态炎凉,便以灵活的计谋,出众的口才,超人的胆略,对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无情的鞭笞和嘲讽。

其言行,后人编为故事。

有《文三猴子笑林广记》等书籍,1994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其列入全国机智人物史册。

《让县太爷下马》载,一位新上任的县太爷骑着高头大马来到建阳坪,百姓跪在道路两旁,恭敬地迎接县太爷,唯独文晖不跪,他闯到知县马前,知县问道:

“你是何人?

有甚么事?

”文晖不紧不慢地答道:

“我叫文晖,大家叫我三猴子,……”知县没等文晖说完,说道:

“啊,你就是文三猴子?

听说你能言善辩,还很会捉弄人,今天本知县要试试你的本事,你要能叫我从马上下去,就算你真有本事,把这匹马赏给你,你若不能使我下马,你要挨板子的哟。

”“当真?

”文晖追问道。

县官说:

“绝无戏言!

”文晖说:

“禀告大人,叫您下马我肯定做得到,不过,您荣升知县,到任不久,这么快就叫您下马,是否有点不吉利,小人也实在不敢。

这样吧,我从不说假话,假若您站在马下,我能让您上马。

”县官一听有道理,“上马”比“下马”吉利,于是便下了马,说:

“现在你叫我上马吧。

”文晖见县官下了马,立即上前抢过缰绳,笑着说“县太爷,这马是我的了,君无戏言哟。

”说着把马牵走了。

待县官醒悟过来,已后悔莫及。

文晖的言论充满趣味性、讽刺性、战斗性,他为后人留下许多广为传诵的故事。

如“帮工”、“做媒”、“告状”等都脍炙人口、妙趣横生。

“文三猴子”作为机智人物在民间文学史上留下了宝贵的一页。

易之瑶男,(约1815—约1880)字玉舟,兴山县人,清道光时期的县学廪膳生员,崇仰正统的儒家学说,鄙视专靠歪门邪道来迎合世情的投机者。

出身寒微,数年不得升入国子监,连每月应该领取的四两“廪饩银”(官府应发的膳食津贴)也被上司中饱私囊,因此中辍学业,“绝意仕途”。

他长于诗文,好交游,所过山川都会,都要“访求其形势险要与古今兴废沿革”,曾以布衣身份游学武昌江汉书院,结交荆楚名士,与资历较深的饱学之士“赋诗论道,请益不倦”,颇受学友赏识。

道光二十年(1840年),易之瑶的挚友单懋谦视学广东,延聘他为科场助理人员。

易之瑶到达广东之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

英军派出战舰40余艘、海军4000多名,相继从印度加尔各答驶入中国,集结于广东海面、并由英军侵华总司令懿律及海军司令伯麦坐阵澳门指挥。

战事紧迫,考场停试。

易之瑶流寓南国,心忧如焚。

1841年元月,英军突袭虎门外大角、沙角两炮台,我方守军将领陈连升、张清龄身先士卒、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阵亡;

接着,陈连升之子陈长鹏挺戟杀敌,亦英勇捐躯。

易之瑶得悉大角、沙角要塞失守,他十分敬佩的鄂西同乡陈氏父子壮烈殉国,又目睹英军的暴行,义愤填膺,悲痛欲绝,毅然放弃回乡之念,决心投身于抗英斗争之中,“思建奇功于海上”。

是年初夏,易之瑶从澳门乘船赴越南,上书越南当局,痛斥琦善误国,畏敌如虎,拒发援兵,致使虎门陷落,粤海生灵涂炭。

因此向越南王“请兵助攻英人”,以雪国耻。

当时法国殖民者的侵略矛头已指向印度支那半岛,越南受到侵扰,自身难保。

越南当局以非朝廷之命不能发兵为口实而回绝。

易之瑶搬兵未成,并未气馁,锐意寻求救国之道,于是远航荷兰坤殿。

他飘泊异国,结识了荷兰官员郭·

甲必丹,在其帮助下学习造炮建船的先进技术,了解西方国情,探求富国强兵的途径,克服了重重障碍,“尽得其要领”。

他在海外颠沛流离,寄托着深沉的故国之思,后来取道新加坡回到广东,不辞劳瘁辗转赴京上书,陈述旅欧经历,为整饬海防、抵御外海慷慨献策。

此时清廷正在同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例,见到易之瑶的条陈,为之咋舌。

清朝统治者横生枝节,给易之瑶加上触犯“海禁”的罪名,交吏部论处,将其押解到山西省山丘起伏、沟壑纵横的左云县充军。

幸得左云县令丁璜的救助,易之瑶才免遭不测。

丁璜是湖北黄冈籍进士,得知易之瑶报国无门,境遇如此凄苦,颇为不平,深表同情。

他冒着风险,暗中将这位爱国获罪的“囚徒”安置在左云书院充任教谕,主管文庙祭祀,教育管束所属生员。

易之瑶在书院宣讲救国之道,介绍西方见闻,生员受其行熏陶,大开眼界,“多所造就”。

经过丁璜的多方斡旋,被羁縻数年的易之瑶才受到清廷“恩赦”,允准回到原籍。

易之瑶孑然一身回到离别多年的故乡兴山县,见到昔日的住址已是“荒烟衰草,物异人非”。

他在家乡过着“躬耕自食”的生活,有时充任塾师兼事著述,贫病交加,日子过得十分窘困。

他认为家乡并非久留之地,晚年仍离乡背井,浪迹天涯,直至客死他乡,乡人不知其所终。

易之瑶的著作有《浪游记》,记述了西方见闻和自身的苦难历程,并整理过自己的爱国诗篇,题名为《玉舟诗稿》,因系山野寒儒之作,存稿鲜为人知,仅同治年间兴山县举人吴翰章录有数篇,余皆散失。

他的生平事迹散见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所修的《兴山县志》和民元时期的《湖北通志》等地方志书之中,因其离乡日久,传述亦甚寥寥。

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震惊下,中国出现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知识分子,名不见经传的易之瑶称得上是其中的一位爱国志士.可谓近代中国身体力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前驱,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早于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

他满怀爱国热忱只身远涉重洋,牢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古训,四方奔波,备尝艰辛,不贪图功名利禄,为了寻求救国之道,虽屡遭挫折而义无反顾。

他赤心报国的高尚节操,是值得称道的。

王士举(1887—1967年)男,水月寺镇安桥河村人。

王士举自幼聪明好学,多才多艺,以制作金银铜铁锡器具为业。

他制作的煤油手灯、满堂红煤油灯、卷烟盒、铜炊壶、吊锅、火锅、保险暗锁、匾额等器物科学耐用,工艺精巧,因而被人们称为“铁匠王”。

1927年,王士举以溪水为动力,制作“推磨、磨刀两用器”,抗日战争中制造“独子步枪”,被土豪张月波以“私造枪支图谋不轨”之名扣押罚款。

新中国成立后,年过六旬的王士举,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以钢钎大锤铁钻为工具,耗时数月凿通白果园至两河口半岩墩险道,使之成为人行干道,结束行人趟水过河的历史。

1954年,他为抗旱研究制造出“抗旱水枪”,1957年,被县机械厂聘为工程师。

1959年,他以铁皮、铁丝、木水缸、厚纸板为材料,以水为动力,在县机械厂制造出机械水力时钟。

该时钟持续运转两年,与北京时间吻合,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可。

向朝宗(1935—1987年)男,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县人,中共党员,第十届县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数学学会会员。

向朝宗1959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自愿到兴山一中任教。

1961年,送走了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全班27人,14人考取大学。

1970年,向老师被调到高桥区中学任教,他主动带高中两个班的数理化及其他课程,每周课时多达34节。

1976年,又被调到高桥公社边远学校周家山中学任教。

“文化大革命”期间,向曾被打成“反革命黑帮”,送到古夫农场劳动改造三个月。

粉碎“四人帮”后,向老师调回兴山一中。

组织上为他纠正了“文革”中被定为反革命黑帮的错误结论。

1985年他身患鼻咽癌,在住院治疗期间,坚决要求出院,说:

“与其在病床上等死,不如拼死在讲台上。

”1986年1月,他带着全休证明回到学校,对校领导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要上课”。

在全休的头三个月里,他分年级整理出三本教学资料,解答了一千多道数学自测题。

从4月底,他又担任了一个高三毕业班的数学课,一直战斗到高考结束。

当年9月,他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由于过度操劳,病情加重。

先后在湖南长沙、江西等省市肿瘤医院治疗。

1987年2月,县委作出决定,授予向朝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87年7月4日,向老师病故于江西一家医院,终年52岁。

7月12日骨灰运回兴山,兴山县委、县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向老师被人们赞颂为“一支光明灿烂的人生火炬”。

高民道(1912—1990.11)女,榛子乡河坪村五组人,丈夫姓甘,人们叫她甘高氏。

在战争年代,善良坚强的甘高氏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帮助迷路的、负伤的新四军、八路军、解放军脱离险境,重返部队。

1947年春天的一个夜晚,甘高氏房门突然开了,她以为是风吹开的,起身去关,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倒在门槛上。

她定睛一看,这人穿着破烂军装,多处受伤,流血不止。

甘高氏见他还有呼吸,赶忙将其移进屋里,用热水洗净血污,敷上草药,止住了血,伤员渐渐苏醒,说自己是解放军战士。

为了安全,甘高氏同儿子将伤员转移到附近的岩洞里。

甘高氏趁夜色给伤员送饭、上药,精心护理18个日夜。

一天夜里,伪警长韩能俊尾随甘高氏至洞口,发现解放军伤员,韩用枪托砸甘高氏,骂她窝藏“共匪”。

韩将伤员折磨一番后,命人看守。

由于甘高氏的住地离伪军团总部有20多里,伤员不能行走,韩便吩咐甘高氏做饭,韩及随从吃过饭,看了看伤员,见其奄奄一息,料想跑不了,放松了警惕便命令随从严加看守,待次日将其用担架送到大水坑伪军团部,韩说罢就回去了。

夜深了,看守冻得直打哆嗦。

他们仔细看了看伤员,心想这个人一定不会跑,便也溜走了。

甘高氏见看守都走了,立即拿出饭菜叫伤员快吃。

伤员吃饱了饭,甘高氏拿出仅有的4块钱给他,劝其赶快离开这里。

甘高氏吩咐儿子将伤员往北边送,伤员走时说“我叫钟吉龙,您的恩情我会永远记住的”。

三更时分,甘高氏的儿子将伤员送到了保康县境。

次日,高想,那些人一定不会放过她的,就自己走到大水坑伪军团总部,对伪军官说:

“当官的肯定收了人家的钱,把人放走了。

”伪军官将高捆绑关押,用尽酷刑。

两个月后,甘高氏卖掉山地财产交保,70天后获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获救的钟吉龙在铁道兵学院任党委书记。

钟以义子身份派人来看望甘高氏,并接她到北京安度晚年。

甘高氏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怀照顾,已经很满足了,她不愿再麻烦钟吉龙。

甘高氏救解放军战士传为佳话,榛子乡家喻户晓。

1990年11月,甘高氏病故,享年78岁。

陈孝明(1963.5—1992.11)男,兴山县高桥乡观田村人,农民家庭出身。

高中毕业后回村参加劳动,以全票当选生产队多种经济副队长。

1981年10月应征入伍。

历任副班长、班长等职,198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7年1月复员还乡,同年5月被招聘为县税务局合同工。

历任高桥乡税务所专管员、出纳。

在较短的时间里陈孝明熟练地掌握了税务征收、管理、稽查等业务。

1987—1989年他开出税票近3万张,收取税款12万多元,从未出现过差错。

1988年,陈孝明到天池村酿酒个体户王昌华家收税时,发现其酿酒设备陈旧,甑子漏气,年耗玉米1500公斤,仅产酒480公斤,比正常情况少收入600元。

由于缺乏资金,生产设备和技术跟不上,完不成150元的年定税任务,陈孝明便出面担保,为其贷款800元改善设备,并从重庆忠县请来师傅作技术指导,使出酒率提高50%,这个纳税户1987年以前欠税150元,1988年却纳税394.81元,到1992年11月底,缴税额达1601.92元,家中还有存款3万多元。

高桥乡是宜昌地区18个贫困乡之一,天池村是高桥乡最贫困的村,1990年全村人均收入仅275元。

1991年1月,乡政府选派陈孝明到天池村办点,帮助发展烤烟生产。

天池村1986年开始种植烤烟,由于多种原因,种烟5年没有一户赚钱,不少农户反而赔了本,农民因此对政府号召种烟有抵触情绪。

1990年,仅5户种烟1.8公顷。

该村200余户吃救济粮,欠贷款9万元。

陈孝明住村月平26天,给村民讲道理、传技术、做示范、排忧解难。

向6户亲友借存折作抵押,为34户烟农贷款5000元。

他节衣缩食,慷慨济民,两年借出3000多元,帮助村民渡过了缺肥、少药、短苗、无煤等难关,使一个吃粮靠供应,用钱靠贷款的贫困村走上了富裕之路。

蹲点一年,种植烤烟户由5户发展到164户,面积33.62公顷,1992年上升到187户,烟农户平增加收入851.34元。

全村所欠9万元贷款归还8万元,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276元上升到1992年的506元,电视机由2台增至103台,一年向国家上缴税金由1600元(多数为屠宰税)上升到7万元。

1992年11月7日凌晨,陈孝明搭乘“东风140”货车到县税务局为天池村百亩优质烤烟基地申请周转金,途中遇雨路滑车翻殉职,年仅29岁。

当他遭遇车祸,头部鲜血涌流不止,前来救援的群众喊醒他时,他断断续续地说:

“快……我的包,里面有空白……税票……”,话未说完便闭上了双眼。

当陈孝明遇难的噩耗传开时,1000多名干部群众冒着大雨自发为其守灵。

1992—1993年,国家税务总局,省、市、县税务局,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均做出决定,号召广大党员和税务工作者向模范税务工作者陈孝明学习。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丙乾题词“向雷锋式的税务工作者陈孝明同志学习”;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鑫题词“向陈孝明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李永贵题词“诚心为民服务,精心为国聚财”;

省税务局局长胡金山题词“学习陈孝明,走开源兴税之路”;

财政部部长刘仲藜也题了词。

陈在服役期间6次受到部队嘉奖,2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和红旗机械操作手。

1987—1989年陈连续3年被评为全县税务系统先进工作者,1992年7月,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3年2月,省委、省政府追授陈孝明为“湖北省劳动模范”。

陈孝明平生好学,写有不少笔记和日记。

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觉得人活着,就得有向往和追求”、“什么事都要勤恳去做,那么就会有生活的价值。

”陈孝明人生短暂,但他献身社会,走好了这短短的一生,创造了丰厚的人生价值。

廖厚泽(1923—1998),兴山县高阳镇人。

民革成员。

1949年在香港参加革命工作。

1950年调回国内,任青岛海运局任船务部主任及机务科科长等职。

1953年调交通部任七级工程师。

廖对中医有家传基础,曾从师名医,后调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为中医师。

1983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以长于治疗疑难病症,又受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对外诊疗部应诊。

1987年底,将所藏中医书籍1500册以及气功信息治疗仪等捐赠兴山县图书馆,兴建兴山县医籍馆,县政府聘请其担任医籍馆名誉馆长。

著有《船用磁罗经校验术》、《海船救生知识讲话》、《祖国医学思想史论》、《癌的治疗》、《明堂浅义》等。

译有《1960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及其全部附件。

万能准(1921—1998)男,兴山县黄粮镇户溪村人,乡村名医。

1946—1956年,万拜师学习中医。

1960年,万能准到黄粮公社卫生院工作,并参加中医函授学习。

1962年,被精简回家当社会医生。

1972年被招为集体性质医生,1978年重回黄粮公社卫生院工作,任中医外科医生。

1981年10月,经地区统一考试考核,晋升为中医外科主治医师,为黄粮镇卫生院第一个获得中级职称的医生。

万能准从医近50年,精于中医骨伤科,在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挫伤、外伤及疮症等病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探索出一套夹板外固定骨折和中药消肿、止痛促进骨伤愈合良方。

在无X光机诊断条件下,凭自己的临床经验为病人接骨斗榫,使疾病痊愈。

20世纪80年代,万能准学会了运用X光片进行骨折复位,许多需要截肢的病人,经他治疗保全了肢体。

他还擅长中医内科,而且深谙医理,辩证施治,在县内被称为骨伤科一代名医。

曾被推选为县第四、五届政协委员,1985年1月,万在黄粮镇卫生院退休,1998年9月病逝,终年77岁。

张永丰(1929—1998)男,兴山县榛子乡和平村一组人,幼年家境贫寒,没上过学。

张永丰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区工委名誉委员。

榛子乡民兵队队长、榛子乡第五高级社主任。

1957—1976年一直担任和平村(大队)党支部书记,1976年后担任副书记。

他认真培养青年干部,经常要求党员要光明正大,不在背后搞小动作。

对党员干部的错误从不迁就。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热心教育和帮助,给他们忆苦思甜、上党课,至1978年在知识青年中发展党员8人。

他团结一班人,艰苦创业,根据全村实际,制定出治土、治水、治沟、改换良种、治路方针,带领群众从黄家冲向东修了一条深两米,宽3米,长3000米的长渠,又从孙家沟至革新三队修暗沟一条,长3000米。

他依靠当时设在孙家沟的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搞科学种田,开展玉米和马铃薯育种技术、示范、推广活动。

全大队(后来为5个组)的粮食产量从1955年的23万公斤增加到1976年的61万公斤,卖余粮22万公斤。

修村级公路16公里,解决了运输难题。

1956年被评为省红旗标兵、全国农业系统劳动模范。

1957年2月,张永丰到北京出席全国劳模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接见,并与中央领导人合影留念。

张一生爱党、爱国、爱民,深受群众拥护。

1998年,因病去世,终年69岁。

谈琮新(1926.3—2000.11)男,兴山县高阳镇胜利街人,县邮电局职工。

1943年8月任乡小学教员。

1944年8月至1945年9月任县中学教务处职员,1945年6月考为县电信局实习报务生,1947年10月由报务生转为报务员。

1948年12月被裁减。

1951年秋,谈琮新再次赴宜昌考为报、话、机、线业务和邮政业务人员。

经培训,于同年12月调秭归县邮电局担任电报、电信账册工作。

1952年调兴山县邮电局,先后担任话务员、乡邮指导员、农话管理员、质量检查员、汇兑检查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调古夫支局任乡邮员、平水支局营业员等职。

谈琮新在邮电岗位勤勤恳恳工作30年,他笃信自己立下的“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工作多,只要坚持干”的工作原则。

20世纪50年代谈琮新多次进行技术革新:

在电话上做预报预占,创立交叉接线法和计分计次法。

他和同事一起利用总机塞并连召开电话会议,方便了县委、县政府的工作。

他翻译电报近百万字,从无差错。

改进机台装置,便利人少操作;

简化农话做账、收款手续。

多次荣获“舞龙”能手和“红旗能手”。

在支局(所)工作期间,在乡邮路上超负荷地奔波。

由于他的勤奋,多次受到省、地(市)、县的表彰。

1956年4月,被推举出席省邮电局和省邮电工会联合召开的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会上谈琮新被推选为出席全国会议的代表。

4月20日—4月27日出席邮电部和全国邮电工会在北京召开的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4月25日,谈琮新受到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参加了“五一”劳动节庆祝活动。

谈琮新于1957年当选为县邮电局工会副主席,1982年退休,享受工资提高10%的退休待遇。

2000年11月12日病逝,享年74岁。

邴明春(1929—2003)男,汉族,兴山县南阳镇营盘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0岁时就开始给地主放牛,从没上过学堂。

1962年,群众推选邴明春为白云大队一生产队队长,他积极响应治山、治水、治土的号召,带领群众进行坡改梯,整治土地发展粮食生产。

从1963年到1968年每年向国家交售公余粮5000多公斤。

1968年春掀起“农业学大寨”的运动,邴明春主动带领生产队部分群众到高华、青华等地学习取经。

回来后组织改田专班,坚持常年改田不断,在他任队长7年间共整治耕地11公顷,有70%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

1968年12月的一天,他带领几个群众上山给集体养猪厂砍柴,不幸从岩上摔下来身负重伤,在医院截掉了右腿。

他身残志坚,仍然积极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他凭着一条腿坚持上工地改田,他跪在地里刨土捡石头,残腿磨去了皮,他就编制了一个竹笼,里面垫上棉絮捆在残腿上,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