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5783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x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苏教国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1、我们爱你啊,中国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诵读,感受祖国幅员辽阔、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特点,伟岸高洁的品质,开拓进取的精神。

课文解读:

全诗感情充沛,真挚热烈,从祖国东西南北各具特色的景色入手,展现了四幅形象鲜明的美丽画卷——东海日出、高原星空、北国风雪、南国春色,让读者从四幅画面中感受祖国幅员辽阔,景色秀美神奇。

接着,作者选择奇山秀水——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长江黄河,用简练传神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姿、富有变化的山水画卷。

龙井茶、茅台酒、江南丝绸、景德镇陶瓷、吐鲁番葡萄、哈密瓜……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大草原、戈壁滩……丰富的物产、各具风情的建筑、各具特色的风光,让读者心中

升腾起一种自豪之情。

最后作者由祖国悠久的历史,看到充满希望的未来,用饱蘸激情的笔大声歌唱——我们爱你啊,中国!

教学过程:

谈话切入:

1、幻灯打出中华民族的版图,老师介绍中国国土面积、东南西北各具特色的地理风貌。

2、播放《配套光盘》中配乐朗诵,导入新课。

朗读感知:

1、自由朗读全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畅,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2、小组练读,交流问题,组内讨论解决一些问题。

3、各小组汇报朗读情况,交流还未解决的问题。

4、全班自由练读全诗。

5、指名读、齐读全诗。

品读体味:

1、“我们爱你——”是全诗的一条情感主线,作者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

2、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炙热情怀,你有没有产生和作者一样的情怀?

自由交流。

3、再次练读,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

4、进行朗读比赛。

5、老师做总结评价。

拓展探究:

1、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收集祖国之最。

(如最长的河、最高的山、最长的铁路线等。

2、收集有关赞美祖国的古代、现代诗文,进行朗诵比赛。

 

2、暖流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对话理解“暖流”的含义,感受江泽民主席的平易近人、知识丰富、关心教育的领导风范。

课文解读:

课文记叙了1994年年底,江泽民主席在天津视察期间,到南开大学看望师生,使南开大学涌动着暖流。

全文通过对主席神态、语言、动作的刻画,表现主席的平易近人、关心同学、知识丰富。

教学过程:

设疑导入

1、读课题,谈谈对寒流的理解。

2、寒冬里的南开大学涌动着一股暖流,这股暖流从何而来?

自读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通读懂。

2、再读课文,划出你能感受到“暖流”的词句。

交流对话品读感悟

1、交流感受“暖流”的语句。

“满面春风,向同学们致意”

“和蔼地问……”

“拍着王辉的肩让他坐下”

“江主席强调说……”

“江主席也很有兴致地参加了进来”

“江主席高兴的说”

“有转过身来笑着问王辉”

“频频点头”

“再一次向大家鼓掌致意,然后满意地离开阅览室。

2、练习朗读,感受江主席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知识丰富。

3、指名朗读,齐读。

4、讨论话题——假如你是南开大学的一名学生,你将与主席交流什么?

阅读体验

1、读了这篇文章,你内心感受如何?

2、就文章的内容而言,你最欣赏哪一点?

 

3.海伦。

凯勒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感受海伦。

凯勒非凡的毅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同时也能从海伦的经历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精神的力量。

课文解读:

文章介绍了海伦。

凯勒小时因病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在家庭教师萨利文老师的帮助下走进了知识的大门。

知识给了她生活的勇气与力量,使她享受到无声黑暗世界中独有的美:

她在想象中感受世界,用触觉学会了说话……她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所有的奋斗的力量以及生命的美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听说活动:

人能走多远,不要问双腿而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不要问双手而要问毅力。

我们要为自己树立起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为了追求一种境界。

不管目标实现与否,人生都会因为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

(听力内容)

谈话导入:

十九世纪,有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让世界都为之震惊。

她志存高远,坚忍不拔,她用自己奋斗的一生,告诉世人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

她的名字就是——海伦。

凯勒。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第二遍默读浏览,感知大意。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正音。

双目失明双耳失聪有声有色隔绝暴躁脾气猛然醒悟前所未有不分昼夜吮吸甘霖如饥似渴打开眼界林中漫步湖上泛舟纷纷扬扬触觉夜以继日倾注不屈不挠

2、按照词语的提示,联系复述课文。

3、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布置作业

1、抄写出示词语两遍。

2、查找有关海伦。

凯勒的资料。

第二课时

交流资料,丰富人物形象

请学生自由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海伦的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的交流,加深对海伦这个人物的印象,为更好理解课文中的人物的形象作好铺垫。

体验感受

1、老师请几位同学,给他们蒙上眼睛,塞住耳朵,让后让他们回座位。

2、等他们座位后,帮他们恢复正常,请他们谈谈自己双耳失聪、双目失明一刻的感受。

3、根据学生的感受,老师总结,引入新课,特别理解“隔绝”、“黑暗”、“沉寂”、“暴躁”

4、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对话交流

话题一:

是什么改变了小海伦,使她从黑暗和沉寂中走出来。

(可以从萨利文老师的帮助、小海伦自己的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打开了海伦沉寂与黑暗的世界等方面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理解。

话题二:

对于“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引导学生理解海伦在想象中感受自然的美,用触觉学会说话,给世界留下自己的声音。

话题三:

从海伦的一生中,你有什么感触?

(这三个话题是教师预设的,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调整。

另外

在交流对话中,相机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时同时受到海

伦人格魅力的熏陶。

推荐阅读、拓展延伸

推荐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推荐影片《海伦。

凯勒》

4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两首诗描绘的情景。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春天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

2、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

3、引出诗题,介绍作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学生自读。

2、教师检查,正音。

3、出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指导书写。

你认为其中的哪个字最难写?

应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5、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三、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分小组讨论。

2、汇报,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

草长莺飞、拂、堤、醉春烟、纸鸢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

4、集体交流。

5、再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诗句,再现画面,练说。

2、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4、背诵全诗。

五、拓展练习。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添加到自己的成长档案袋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诗意。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2、同桌讨论题目意思。

3、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边读边想,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4、集体交流。

(1)指名读,正音。

(2)理解词语:

篱落、疏疏、径、树头、未成阴、急走

(3)点名逐句理解诗意。

(4)看图连说诗意。

(5)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5、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体会诗歌描绘的景色。

(2)理解“飞入菜花无处寻”。

(3)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感悟。

三、课后拓展练习。

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春景图,向班级墙报投稿。

5、烟台的海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3、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能模仿造句。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关键词句,感受烟台海的壮观绚丽,人的勤劳能干。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引导学生谈谈对大海的印象。

(可回忆《赶海》)

2、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发现烟台以及其北面临海的特点。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播放配乐朗诵,交流听后感受。

2、放手试读,整体感知。

3、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小组长在组内主持评议、改进)

4、点名分自然段朗读,读后评议。

5、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效果。

(1)出示,点名认读。

(2)理解:

礁石、锚、起锚等词语的意思。

(3)点名说字形特点及书写注意点。

(4)教师范写、讲解,学生描红、临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说话提示: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主要写了什么?

2、强调关键词语:

冬、春、夏、秋,海、人。

3、学生在组内讨论练说。

4、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四、课后练习。

朗读课文,练习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自读全文。

二、精读课文

1、师生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

(2)你觉得要读好这段话,要突出哪些词语?

(3)引导学生交流,归纳出“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句。

(4)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寒流袭来时,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体会烟台海的独特。

(5)在海边的人们是怎样的?

找出课文中描写人的有关词句。

(6)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有“纷纷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体会烟台的人和外地的游客不畏严寒、不惧风浪的豪迈情怀。

(7)引导学生开展朗读竞赛,在读中进一步感受烟台海的独特魅力。

(8)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

愿意记住它吗?

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里试背,最后有感情地背给大家听。

(9)点名背,评议、小结背书情况。

(10)小结学习方法:

整体读,感知本段主要意思;分层读,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体会;赛一赛,读出自己的领悟;背一背,表达自己的感情。

2、学生按上述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内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

(1)学生自学。

(读、赛、背)

(2)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3)集体评议汇报情况。

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

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等语句,感受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第4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着、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

三、课后拓展练习。

1、把1—4自然段有感情地背给同学、家长听,请他们进行书面评价,将书面评价添加到成长档案袋里。

2、用上“像、宛如”等词语,练习写一些打比方的句子。

与众不同的句子,老师将会奖励“创造星”或“聪明花”。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在冬、春、夏三季节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特点?

2、你能通过朗读将这些特点表现出来吗?

二、指导学生继续精读课文。

1、自读第五自然段,整体感知。

2、找出最能表现秋天海的特点的句子,朗读体会。

“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

“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

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哪些句子能够看出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

“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4、开展朗读竞赛,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5、总结冬、春、夏、秋四季烟台海的特点。

“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充实(忙碌)”

6、齐读第6自然段,填空:

烟台的海是一幅(),是一道(),是一座()。

7、轻声自读,体会画、背景、舞台。

8、欣赏画面,加深理解。

说话提示:

说是“一幅画”,是因为();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

三、课堂演练。

1、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

向游客作一番介绍。

2、你游览过什么地方?

哪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能让我们分享一下吗?

3、学生演练,集体评议。

四、课后拓展练习。

1、写一个片断,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作为自己手抄小报的备用稿。

2、预习《黄果树瀑布》。

6、黄果树瀑布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4、通过朗读、背诵等语言实践活动,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回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2、庐山的瀑布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你还见过哪些瀑布?

它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3、揭示课题,出示瀑布录象或投影,激发学生阅读需求。

二、初读课文。

1、播放配乐朗诵,交流听后感受。

2、放手试读,整体感知。

3、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小组长在组内主持评议、改进)

4、点名分自然段朗读,读后评议。

5、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效果。

(1)出示,点名认读。

(2)理解:

人喧马嘶、喧嚣、凝神谛听等词语的意思。

(3)点名说字形特点及书写注意点。

(4)教师范写、讲解,学生描红、临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说话提示: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主要写了什么?

2、强调关键词语:

总起、所见、所闻、所感。

3、学生在组内讨论练说。

4、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四、课后练习。

朗读课文,练习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自读课文,再现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理解“杰作”。

(2)指导朗读,突出“真是”和“杰作”。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首先感到的是什么?

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

(声音)

(2)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

自读揣摩。

(3)理解“从远处飘来”和“像潮水般”分别是怎样的声音,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小结学习方法:

整体自读感受—逐句朗读体会—感情朗读想象

3、用上述方法自学3、4两个自然段。

(1)小组读书,做记号。

(2)全班交流。

(3)理解这部分的几个比喻句,展开想象进行描述。

(4)引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图象、声音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受。

4、学习5—7自然段。

(1)学生自学,朗读进入情境。

(2)学生交流感受。

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下列句子:

“中间只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

“瀑布泻入谷底溅出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

“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5、学习第8自然段。

(1)登上平台,你看见了什么?

(2)学生介绍徐霞客。

(3)通过朗读,体会“谛听、沉醉”。

三、学生美读体味。

黄果树瀑布的哪一点最让你难忘,把这一段美美的读出来或背出来。

四、课后拓展练习。

画一幅《黄果树瀑布图》,配上有关文字,制作成书签。

8.大江保卫战

教学要求:

一、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二、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阅读赏析,理解和感悟含义较为深刻的字、词、句。

三、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准备:

幻灯片、纪录片《挥师三江》的剪辑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巧引疑问

1、播放歌曲《为了谁》,引出课题,简介背景。

2、板书课题,将“战”字写大些,引导学生围绕“战”字提出问题。

二、由疑促读,整体感知

1、小结学生的问题,引导自读课文。

①按“为什么战――怎样战――战的结果”将课文分为三段。

②读准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

2、交流沟通。

3、指名分自然朗读,正音。

三、学习第一段

1、范读,思考:

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联系文中的句子,引导朗读感悟表现形势危急和子弟兵英勇气慨的词句。

3、指导朗读。

4、你读出了什么或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教师指导书写。

2、师生一同查找有关1998年抗洪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切入课文

1、学生、教师分别介绍所查找的资料。

2、小结资料内容,切入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

主要介绍了哪几个场景?

2、引导概括。

(①拼命保堤②铮铮铁汉③群众救星)

3、学习场景一:

拼命保堤

①看幻灯图片,用自己的话想像图意。

②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述的,哪些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朗读感悟表现战士们奋不顾身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的词句。

④指导朗读,联系课文内容突出语速和音高的变化。

4、学习场景二:

铮铮铁汉

过渡读:

师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向大家叙述铮铮铁汉的事迹。

②引导画出文中的动词。

③指导朗读黄晓文被钉子扎伤的句子。

(重读动词)

5、学习场景三:

群众救星

过渡读:

师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

①默读,思考:

还有哪些感人的事迹?

②回忆所查的资料,补充省略号的内容。

③战士们是怎样去营救的?

引导朗读文中的话。

④洪水到哪里战士们就飞向哪里,面对如此英勇的战士,人们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深情朗读“哪里……就……”、“看到……,看到……”

⑤指导朗读。

三、小结

1、师激情概括,切入第三段。

2、朗读第6自然段。

四、作业

1、选取一个或几个场景,写一篇读后感。

2、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师生有感情地背诵第5自然段。

二、观看纪录片《挥师三江》的剪辑带。

三、回顾影片和全文

1、影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述说感动的理由。

2、文中哪些段落在影片里出现过,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文中或影片中的一个场景,编演小课本剧。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9.真情的回报

(姜堰市顾高中心小学申海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阅读品味,懂得“诚实勤奋的劳动可以换来难忘的关怀与爱意”。

教学重点:

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话实说》,导入新课

1、交流对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的看法。

2、据学生回答,师小结,用上“实话实说、实事实做、真诚、回报、真情”等词语,切入课题。

3、板书课题,思考:

什么是回报?

什么是真情?

(引导学生用刚才说话的内容或其它事例来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

课文写谁对谁付出了真切诚挚的感情,又是谁对谁给予了真诚的报答的?

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字、词可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交流。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正音。

三、再读课文,初步体会

1、以自己喜爱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要求:

①让你感动或喜欢的语句多读读,并且把自己体会简要地写在书上。

②有疑问的地方做个记号。

2、选读课文,沟通情感

①学生选择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感动或喜欢的语句段,,并述说自己独特的体会。

②启发引导其他学生的体会,师适当参与交流并补充。

3、默读全文,思考:

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两题。

师加以指导。

2、收集生活中人与人真诚相待、互相关怀的事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边写边问:

真情是什么?

回报又是什么意思?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哪一句话点明题意?

3、指名交流,出示问题:

①文中“我”的真情具体表现在哪里?

即付出了怎样诚实的劳动?

②文中“我”的付出得到了哪些回报?

即换来了哪些难忘的关怀与爱意?

二、自主学习,细细体会

1、学生自学。

2、围绕两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朗读。

3、“我”的真情表现在哪里?

(据学生回答,分别加以阅读品味)

4、重点出示:

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

①指名读,思考:

什么叫“绝活”?

这儿为什么加引号?

②比较下面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述说感想。

我没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

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

③依旧怎么讲?

从这两个“依旧”可以看出“我”平时是怎样送报的?

④联系课文章内容想象交流。

⑤指导感情朗读。

5、交流“我”又得到了哪些“回报”?

6、重点朗读第5、6自然段

①有感情地朗读让你感动的句子。

②交流并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朗读。

(突出“满满的、无一缺席、鼓的、五颜六色、目瞪口呆、‘你是我们最好的送报人’”等。

③出示投影片,看图引导想象,“我”当时的表情和心理活动。

7、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最后一句话

①小结学生刚才的话,切入第一自然段。

②指名读,思考:

你明白了什么?

③过渡:

在如此穷困的情况下,“我”人穷志不短,依靠诚实的劳动来挣钱为爸爸分忧。

④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结合课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拓展练习

联系歌曲《步步高》引出话题:

在生活中,处处有真情在,付出终有回报,请举例说明。

四、作业

将拓展练习的话题写成一篇小故事,题目自拟。

莫泊桑拜师

教学要求:

1、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福楼拜是如何指导莫泊桑的,明白仔细观察、刻苦练笔、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3、能感受到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世界上什么家最难培养?

2、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引导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

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

2、哪些词语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