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5790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

《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第10章.ppt

第十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

产品市场的均衡,To文老师:

标题32号居中,正文24/28号。

第一二节基本遵循书上内容,但是10-2有明显的错误。

(教材在讲古典和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区别时,也有错误。

所以图10-2才会错)第3456节为改写内容,重新组织的叙述逻辑。

加入了总支出模型部分。

第7节直接粘贴原有的PPT。

目录,第一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二节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

消费需求和储蓄第三节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

投资需求第四节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

政府需求第五节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

国外需求第六节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

乘数第七节本章评析,第一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在第一部分(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原理)我们引入均衡国民收入的概念并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原理如何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

在第二部分(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在假定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情况下研究均衡国民收入是如何受到“有限供给”的影响。

在第三部分(凯恩斯主义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

经济萧条情况下“有效需求”的决定性作用),凯恩斯主义在假设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情况下研究均衡国民收入是如何受到“有效需求”的影响。

一、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原理,

(一)宏观经济各部分的循环流程

(二)国民收入和国民财富的产生(三)国民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分配(四)市场经济条件下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原理:

供求决定在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是一个泛指的总量概念,前一章所以到的GDP、GNP、NNP、NI、PI等都可以在不同条件下降期总量看做国民收入,但通常更多情况下是将GDP等同于国民收入。

在了解均衡国民收入(也就是实际GDP)的决定过程之前,我们先关注国民收入在宏观经济各个部门如何循环,从何处产生又分配到何处去。

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入均衡国民收入的概念。

(一)宏观经济各部分的循环流程,所谓均衡国民收入,是指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相等(均衡)状态时的国民收入。

宏观经济学就是要研究和解决怎样使总需求适应总供给,或者怎样使总供给得到与总需求相适应的增长。

而宏观经济能否顺利达到均衡,不仅直接取决于总供求的数量匹配,也取决于宏观经济在各个环节上是否都能够顺利运行。

为此,就应该了解宏观经济的循环流程。

图10-1封闭经济下宏观经济运行的循环流程图,企业储蓄,图10-1封闭经济下宏观经济运行的循环流程图,在封闭经济下,涉及到三个市场(产品与服务市场、货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三个部门(企业、家庭和政府)间的相互联系。

循环流程图就是从不同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角度来看的货币流动以及同时发生的产品与服务、生产要素的流动。

家庭通过向生产要素市场提供劳动得到收入,再以其收入购买消费产品和服务以及向转政府缴税的形式支出其收入,并通过货币市场进行储蓄。

企业通过出售产品和服务获得收入,再以后买生产要素和向政府纳税的形式支出其收入。

政府通过向企业和家庭征税获得收入,再以政府购买来支出其收入。

同时,处于各自不同的需要,家庭、企业、政府都会通过货币市场进行借贷。

(二)国民收入和国民财富的生产,一般说来,一国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继而服务,就是该国的国民财富,同时也是该国的国民收入。

不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直接生产出来的绝大部分产品和服务,都必须借助于市场交易,才能真正成为国民收入和财富。

注意国民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含义既有一致性,也有区别。

其区别主要在于:

国民财富涉及存量角度,即涉及特定时点上的(已有商品和服务价值)数量。

国民收入涉及流量角度,即涉及特定时期内的(发生价值)数量。

(三)国民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分配,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

决定国民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基本立场和倾向。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制度的作用:

国民收入和财富初次分配按要素分配,再分配则服从于政府的利益倾向和政治需要。

相应政策的影响:

这是国民收入和财富再分配的一种具体形式。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相一致时的均衡产出。

从事前角度(即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尚未开始时)看,它是指计划达到的,或者说想要达到的,能使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情况下的国民收入。

从事后角度(即一定时期经济活动的结果)来看,国民收入核算账户所计算的就是实际的(或者说实现了的)均衡国民收入。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原理:

供求决定,二、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

(一)古典经济学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供给决定需求“萨伊定律”

(二)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

供给在长期中的决定作用新古典经济学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上完全接受了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只是在分析工具方面更加精细、更加丰富,在具体问题上略有差别而已。

古典经济学更着眼于经济的长期活动及其趋势。

长期来看总产出是受到技术等外生因素的限制,不会受到物价水平的影响,所以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新古典经济学家依然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萨伊定律”,所以他们仍然坚持供给在长期内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性作用。

这样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在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原来上,基本是一致的。

萨伊定律,“萨伊定律”的含义:

“供给总是会创造出它自身的需求”。

这意味着只要努力增加供给,需求自然就会相应增加,均衡国民收入也会增加,经济不会出现问题。

“萨伊定律”是信奉经济自由主义的古典经济学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核心观点。

“萨伊定律”成立的条件:

市场上的供给普遍不足。

“萨伊定律”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取决于其适应条件及其有限性。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上述观点基本上可以通过图10-2加以表示。

图10-2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1,AS2,E1,E2,Y1,Y2,AD,Y(=AS),在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非常旺盛时,任何供给水平总能找到相对应的需求,从而形成均衡的国民收入。

这里纵轴是AD?

而不是价格水平P?

如果是价格水平,那AS是否应该是垂直的,而AD应该是向右下方倾斜?

三、凯恩斯主义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

经济萧条情况下“有效需求”的决定性作用,“经典学派之前提只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适用与通常情形;经典学派所假设的情形,是各种可能的均衡位置之极限点,而且这种特例所含属性,并不是实际经济社会所含有的。

结果是理论与事实不符,应有起来非常槽糕。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注:

不过,凯恩斯在其通论中所提到的理论,同样也被事实证明是一种特例,适合用来描述短期的宏观经济行为。

经济萧条情况下“有效需求”的决定作用,在凯恩斯经济学中,考察对象的背景和条件是经济萧条时期的情况。

在经济萧条时,主要问题在于需求不足、供给过剩。

所以凯恩斯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中的供给是毫无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效总需求的水平。

这样一来,在凯恩斯经济学中,均衡国贸收入主要就由总需求水平决定。

新凯恩斯主义的“折中路线”,新凯恩斯主义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结合在一起。

认为经济在短期内主要由有效需求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而在长期内主要有供给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水平。

从长期来看总需求充分,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取决于总供给,如前面图10-2所示。

在短期来看,总供给充分,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取决与总需求,如下面图10-3所示。

图10-3凯恩斯经济学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E1,E2,Y1,Y2,AS,Y(=AD),AS,AD1,AD2,在经济萧条和生产供给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任何需求水平都能找到相应的国际,从而也形成均衡的国民收入。

同10-3一样,纵轴是AS还是价格水平?

(一)凯恩斯主义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和框架:

有效需求的结构和框架,凯恩斯主义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原理是:

均衡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等,但在短期内或经济萧条中,总供给处于充裕状态或者基本无法变动状态。

因此在总供求共同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格局中,总需求成为唯一的决定因素。

所以,凯恩斯主义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是:

总需求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

注:

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框架由四个部分构成:

消费、投资、国外净需求(出口)和政府支出。

(二)凯恩斯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

“有效需求决定供给”的理论-“凯恩斯定律”,假设一:

经济活动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居民(家庭)和企业。

其中居民会选择消费和储蓄;而企业则选择生产和投资。

简化起见,我们认为企业投资是外生变量决定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变化而变动。

假设二:

只考虑短期内的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在短期中,价格是刚性的,即当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的反应是调整产量,而无法调整价格。

也就是说,无论需求量是多少,经济社会都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假设三:

不考虑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

这样,GDP以及与之相关的NNP、NI和PI就都可以被当做均衡国民收入来处理。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均衡国民收入就决定于总需求水平。

这里所说的均衡,是指一种不在变动的经济情况。

当国民收入(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就不会在改变已经的产出安排。

如果生产(供给)超过需求,企业不愿意保留的存货量就会增加,企业就会减少生产;如果生产低于需求,企业的库存量就会减少,企业就会增加生产。

在我们假设的简单经济中,总需求来自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这里的投资指实物投资,如建设厂房,或者计划存货等),根据均衡国民收入的定义(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产出就是均衡国民收入/产出),均衡国民国民收入可以表达成:

Y*使得Y=C+I。

这里,Y、C、I分别代表出除去价格因素变动后的实际产出或国民收入、实际消费和实际投资。

从核算角度来看待均衡国民收入条件,社会经济要处于均衡的收入水平上,就必须使实际收入水平对应一个相等的计划(或者意愿)支出量。

如果E表示计划支出,Y表示实际产出,则我们可以写出均衡产出条件为E=Y。

在国民核算中,实际国民收入(产出)就等于计划支出(或计划需求)加非计划存货投资。

也就是Y=E=C+I,其中计划支出包括了计划的消费量(C)和实物投资量(I)。

当我们对比事前计划值和事后实现值时,会发现实物投资的计划值和时候投资的实际值是不一致的。

所以I中包含了计划实物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

这里非计划投资可以理解为是企业自己“购买”自己多余的产品作为存货投资。

那么当企业的非计划投资大于零时,企业就会减少下一阶段的计划生产量。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和实际产出正好相等;非计划存货投资就等于零,或者说就不存在。

图10-4凯恩斯主义交叉图,实际均衡支出,E=Y,计划支出,E=C+I,45,(E*,Y*),O,计划支出,E,收入、产出Y,Y*,Y1,图10-4凯恩斯主义交叉图,凯恩斯主义交叉图中,45线表示与实际总收入相等的所有实际总支出的点的集合,即E=Y。

计划总支出的所有的点(计划支出函数,即E=C+I)以另一条线表示。

计划总支出线与45线的交点代表所有具体的计划总支出中等于实际总支出(实际总收入的均衡点),即(E*,Y*)使得Y=E=C+I。

两线之间的距离表示非计划的存货量,这个量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

比如当这个量为正,表示企业当期的生产过剩,其产量在Y1位置,有产品没有卖出去,成为了企业的非计划存货。

那么在下一期,企业就会减少产量,也就是Y1会向均衡产出Y*方向慢慢调整。

这个调整过程会一直持续到Y1=Y*,也就是没有非计划的货存量为止。

(三)投资等于储蓄,实现两部门经济中均衡产出或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Y=E,通过国民收入核算等式的重新表达,该均衡条件可以写成I=S。

这里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投资,也就是E=C+I。

而根据国民收入的核算公式Y=C+S,我们知道实际总收入(总产出)等于实际消费加实际储蓄。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储蓄和产出的计划值和实际值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生产创造的收入则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

于是均衡条件就可以写成C+I=C+S,从两边消去C就会得到:

I=S。

此处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投资等于储蓄恒等式是指实际已经发生了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经济的需求面(支出角度),总需求曲线(AD)展现的是经济的需求面,或者从支出角度看经济体的参与部门对总收入(Y)的需求情况。

如果我们把经济划分为家户;企业;政府三种部门,并且考虑国际贸易,那么从支出的角度看,总支出写可以表达成YD=C+I+G+NX,其中C是家户的消费支出,I是企业的投资支出,G是政府的购买支出,NX是企业净出口支出。

注意,这里的投资(I)指的是经济活动中的实体投资,而不是指金融投资。

如购买设备,建立工厂等实体投资行为是为了扩大生产。

换句话说,实体投资会对经济的总产量有影响,而金融投资只是金融资产的转移,并没有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总产量。

下面第二节到第五节我们将展开来看影响总需求的四个因素(C,I,G,NX)分别是如何被决定的。

加入过度PPT说明第2-5节的关系,第二节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

消费需求和储蓄,凯恩斯主义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适用于短期,也就是说短期国民收入水平主要决定于总需求水平。

由于均衡产出是与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所以分析均衡产出的决定,就是分析总需求各个组成部分的情况,分析其规模大小和决定因素。

从总需求的构成来看,首先是消费需求。

消费是总需求中最主要的部分,因而也是总收入中的主要部分,如我国的消费总额大约占到国民收入的60%。

本节将集中讨论消费需求及与之相关的储蓄问题。

一、消费函数和消费倾向,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家庭收入是影响消费需求最主要的因素。

在收入和消费的关系方面,存在着一条基本的心理规则,即当人们收入水平较高时,他们的消费量也较大;反之,则情况相反。

把消费与收入的函数关系用公式表现出来,就是:

C=C(Y)下面引入两个重要的定义(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来方便我们理解图10-5中消费函数的大致形状及特点。

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一)平均消费倾向以消费支出额占可支配收入额的比例来表示平均消费倾向,记作APC(AveragePropensityofConsumption)。

即:

(二)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例,也就是增加的消费额与增加的收入额之比,叫做边际消费倾向,记作MPC(MarginalPropensityofConsumption)。

即:

图10-5消费曲线C=C(Y),图10-5消费曲线,横轴表示收入Y,纵轴表示消费C,45线表示收入全部用于消费。

右上区间表示消费大于收入,左下区间表示消费小于收入。

C=C(Y)曲线是消费函数曲线,表示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交点E表示这个时候消费支出和收入相等。

随着消费曲线向右延伸,这条曲线和45先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消费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与收入的增加幅度。

(三)APC和MPC的区别和意义,消费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就是与这一点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MPC),而消费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斜率,则是与这一点对应的平均消费倾向(APC)。

从图10-5中消费曲线的形状可以看到,随着这条曲线向右延伸,MPC&APC都有递减的趋势,但是APC始终大于MPC。

0MPC1,MPC可以是常数,此时消费曲线是一条直线。

线性消费函数,假设消费和收入之间是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就是一个常数,即:

其中,为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也就是说,即使收入为0时,消费者举债或使用其原先的储蓄也必须有的基本生活消费;和Y的乘积表示收入引起的消费,即引致消费。

此时,消费函数就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消费函数上每一点的斜率都相等,并且大于0而小于1,如图10-6所示。

图10-6线性消费函数,C,Y,O,注:

二、储蓄函数和储蓄倾向,储蓄是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即:

类似前面对消费函数的处理,我们也可以同样定义。

平均储蓄倾向:

APS(AveragePropensityofSaving),即:

边际储蓄倾向:

MPS(MarginalPropensityofSaving),即:

线性储蓄函数,当消费函数是线性时,我们可以写出线性储蓄函数:

可见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有着紧密的联系,下面我们就来关注两者件的联系,见图10-9线性消费函数:

线性储蓄函数: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图10-9,C=C(Y),S=S(Y),C,S,Y,O,A,Y1,图10-9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补,消费和储蓄只和等于收入。

图10-9中,当收入为Y0时,消费支出等于收入,储蓄为0。

APC和MPC都随着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APS和MPS都随着收入增加而递增,但是APSMPS。

APC和APS之和恒等于1,MPC和MPS之和也恒等于1。

(注释:

用定义证明,Y=C+S),四、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宏观经济学家关心的是整个社会的消费函数,即消费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

加总家庭消费就可以得到大致的社会消费函数,但是我们还要考虑如下一系列限制条件,如:

国民收入的分配情况。

不同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所以国民收入分配月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就越向下移动。

政府政府税收政策。

向富人征税,以政府支出形式花掉,会增加社会中消费的数量,从而上移社会消费曲线。

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

未分配利润是一种储蓄,所以占比越大,消费就越少,使得社会消费曲线上移。

五、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家庭财产:

一户家庭所拥有的财产就是资产(房产、股票、债券和银行存款)减去负债(任何贷款)。

家庭财产增加,消费就会增加。

期望未来收入:

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消费在各年之间比较平均,即使他们的收入波动很大。

所以只有当前收入和预期收入不实出乎意料的高或者低时,当前收入才能较好的解释当前消费。

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测量的是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平均水平。

它通过影响家庭财富来实现对消费的影响。

价格水平上升会导致家庭实际财富的减少,从而引致出消费减少。

利率:

利率很高时,储蓄的回报增加,家庭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支出。

这里考虑的是实际利率。

去掉了“及其政策影响部分”,参考国外教材加入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六、其他消费理论,前面所阐述的消费函数,只是凯恩斯所提出的消费函数,它假设消费是人们收入的函数。

这种消费函数是宏观经济中消费函数的最简单的形式,被称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

经济学家们又陆续提出了其他消费理论,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进行了补充和修改。

如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更久收入假说以及莫迪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

不同的消费函数理论主要是基于不同的收入假设:

现期收入假设下的消费函数理论持久收入假设下的消费函数理论生命周期假说的消费函数理论,第三节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

投资需求,投资需求也是总需求中的重要部分。

投资需求就是总支出理论中的计划投资支出。

注意这里的投资指的是实体投资,而不是金融投资。

金融投资只是的资产所有权的转移,如购买证券、土地或者其他财产等。

我们这里关注的是实体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及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设等。

决定投资水平的四个重要因素的变量:

(一)期望的未来盈利能力

(二)利率(三)税收(四)现金流,教材3-5节又是堆砌内容,截取某理论的一小部分,介绍个概念,makenosense。

所以下面的PPT参考国外叫次啊重新组织这3节内容。

(一)期望的未来盈利能力,实体投资诸如厂房、办公场所、机械设备的投资品是耐用品的,而且一旦做出投资决定,这些东西就变成沉没成本是不能撤回的。

所以企业愿意做一个实体投资,是因为企业能够乐观估计到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旺盛并且经济的未来形式能够支持这种旺盛的需求。

关键之处在于:

企业的乐观或悲观预期是投资支出的重要决定因素。

(二)利率,实体投资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通过借贷融资,比如发行公司债券,或者从银行获得贷款。

于是利率就可以看成是借贷的成本。

当人们考虑是否做实体投资式真正关心的并不是银行给出的名义利率,而是剔除通货膨胀影响后的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才是人们真正承担的借贷成本。

所以投资支出依赖的就是实际利率。

因此,保持其他影响投资支出的因素不变,实际利率和投资支出之间就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实际利率越高(投资成本越高),投资支出越低,反之则相反。

(三)税收,企业关注的是税后利润。

所以投资支出的水平同样受到税收的影响。

政府对企业的利润征收公司收入税,包括公司从购买的新建筑、设备及其他投资品上获得的利润。

公司收入税减少,增加了投资支出的税后利润;相反,公司收入税增加,则会减少投资支出的税后利润。

因此,税收减免是一项政府为了刺激投资支出增加而制定的一种投资的税收激励机制。

(四)现金流,大多数企业并不会通过借贷来购买新的厂房、机器设备,相反,它们使用自己的资金。

现金流是企业收进的现金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

利润收入是现金流的最大来源。

企业的利润越多,它的现金流也就越大,从而投资能力也越强。

相反,当企业的现金流出现紧缺时,企业的投资能力下降,往往不会考虑做出新的投资支出。

所以在经济衰退期,众多企业利润减少,最终使得它们在新厂房或机器设备上的投资能力减弱。

第四节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

政府需求,政府需求通常以政府购买的形式出现。

在内容上政府需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政府维持自身正常活动所涉及的消费需求。

另一类就是政府为自身或公共设施见者等所生产的投资需求。

我国近30年来GDP的高速增长,很大一部分依赖于政府投资,主要是对如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

通过中国2011统计年鉴(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政府支出呈现稳固的逐年递增趋势。

图我国政府购买支出逐年稳步增加,(添加教材外内容),第五节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

国外需求,当我们考虑开放经济是一国的总需要还包括国外需求即净出口项(出口减去进口)。

我们可以通过国外企业和家庭对中国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值减去中国企业和家庭对国外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值来计算净出口。

决定净出口水平的三个重要因素:

(1)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相对价格水平

(2)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相对GDP增长率(3)中国和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

(1)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相对价格水平,这里我们主要考虑各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差异。

如果中国的通货膨胀低于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那么中国产品的价格比其他国家产品的价格上升得慢。

这种价格水平的差异会导致对中国产品需求的增加。

因此,中国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也就是净出口增加。

当中国的通过膨胀高于其他国家时,情况刚好相反:

中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净出口减少。

(2)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相对GDP增长率,家庭收入往往会伴随着GPD的增长而上升,而当家庭收入上升,这时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就会增加。

这种由于收入增加引致的消费增加,部分由中国的生产提供,另一部分则需要进口。

所以当中国的收入(GDP)增加快于其他国家时,中国消费者对国外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增加就会快于其他国家消费者对中国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增加,结果就是净出口下降。

当中国的收入增加慢于其他国家时,净出口会上升。

(3)中国和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汇率的变动体现了两国之间的国币的相对购买力水平,进而影响出口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和进口产品在国内的价格。

当人民币价值上升时,在国外销售并以当地货币计价的中国商品价格就会上升,而在中国销售并以人民币计价的外国商品价格就会下降。

也就是说当人民币升值时,出口中商品变贵了,而进口的外国商品变便宜了。

这样外国消费者会减少对中国产品的消费,而中国消费者会增加对外国产品的消费,结果就是中国的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净出口下降。

当人民币贬值时,情况相反,净出口上升。

总支出模型,总支出模型主要考虑短期内总支出(AggragateExpenditure)AE和实际GDP之间的关系。

回顾第九章,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年内一个经济体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矫正了名义GPD中的通货膨胀效应。

该模型的一个重要假设是价格水平保持不变。

该模型的关键思想:

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年份,实际GDP水平主要是由总支出水平决定的。

为了理解总支出和实际GDP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要了解组成总支出的各个部分。

(添加教材外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