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心理学导师论文.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6250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心理学导师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大心理学导师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大心理学导师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大心理学导师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大心理学导师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北大心理学导师论文.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北大心理学导师论文.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北大心理学导师论文.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北大心理学导师论文.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北大心理学导师论文.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北大心理学导师论文.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北大心理学导师论文.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大心理学导师论文.doc

《北大心理学导师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心理学导师论文.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大心理学导师论文.doc

北大心理学论文

王垒教授中文论著

孔翮敏,李慧斯,王垒(2011).以高承诺HRM赢得员工高忠诚度。

北大商业评论,2(79),118-122.

王垒,张琪(2009).自我认知与价值定位:

企业家的精神救赎.北大商业评论,12,61-64.

王明姬、王海妮、王东霞、李文茵、王垒(2008).管理者的情绪表达方式对员工的影响。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8,89-91.

姚翔、陈玮、王垒等(2008).政府对区域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作用。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7,102-104.

黄韫慧,施俊琦,王垒(2008)。

卖出导致损失而买入带来获益:

用IAT实验方法检测内隐非理性偏差。

科学通报,53(12),1479-1481.

陈阳,黄韫慧,王垒,施俊琦(2008).结构需求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4(3),490-492.

童佳瑾,王垒,解雪(2008).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90-94.

王明姬,王垒,施俊琦(2006).社会比较倾向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5),302-305,316.

高涛,王垒(2006)。

深圳某公司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87-88,93。

潘莹欣,王垒,任湘云,曾艳(2006).员工工作压力感问卷的初步编制。

心理科学,29

(2),312-314.

陈阳,施俊琦,王明姬,刘霞,王垒(2005).消费者独特性需求量表的修订.心理科学,28(6),1449-1451。

施俊琦,李峥,王垒,黄岚(2005).沉没成本效应中的心理学问题.心理科学,28(6),1309-1313。

施俊琦,王垒,邓卫(2005).中学生牛津幸福感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11),727-729.

姚翔,王垒,王燕(2005).员工合作意识结构探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3:

18-21。

施俊琦,王垒(2005).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的信效度检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9(3):

191-193.

郭跃,陈景秋,王垒(2005).职业清晰度:

概念、调查分析与应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

22-25.

邝怡,施俊琦,蔡雅琦,王垒(2005).中文认知需求量表的修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

(1):

57-61.

袁蓉,陈景秋,王垒(2004).民航业员工变革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2:

83-86.

姚翔,王垒,陈健红(2004).项目管理者胜任力模型.《心理科学》,27(6):

1497-1499。

王垒(2004).新资本管理的新思维.《新资本》,5:

20-23.

李林,张煜茵,王垒(2004).IT媒体销售人员工作特性模型的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1:

58-61.

蔡雅琦,施俊琦,王垒(2004).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研究综述.《应用心理学》,10(3):

53-57.

刘新,姚翔,王垒(2004)。

利用平衡计分卡走出绩效考核的怪圈。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0:

78-80。

任湘云,王垒(2004)。

跨团队绩效考核:

案例研究与启示。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9:

64-67.

施俊琦,王垒,彭凯平(2004).作为效应的象征性与利益性影响因素:

后悔理论的经济心理学分析.《心理科学》,27(4):

1016-1018.

阚胤梅,吕晓薇,王垒(2004)。

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理论与研究。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8:

8-15.

王垒(2004).离职因素的研究:

结构与预测模型。

《新资本》,3:

46-49。

秦璐,王垒(2004).中韩管理比较。

《新资本》,3:

39-41。

卢致新,姚翔,童佳瑾,王垒(2004).内外控个性对培训效果的影响.《中国人力资源开发》,6:

21-24.

潘芳,姚翔,王垒(2004).报酬公正知觉的有关研究与启示。

《新资本》,2:

38-41.

王垒,陈怡,严丽华,吕晓薇(2004).领导胜任特征:

员工知觉模型的建立。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5:

50-51.

傅俊清,王垒(2004)。

品牌人格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27

(2):

347-349。

王垒,罗黎辉,赵建新,童佳瑾(2004)。

吸毒者心理社会生活质量分析。

《心理科学》,27

(2):

284-286。

刘蓉晖,王垒(2004).表情的非对称搜索:

有关局部特征及情绪性的探索.《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0

(2),310-317.

康平,姚翔,王垒(2004).评价中心技术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指导.《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

54-55.

程延,陈景秋,王垒(2003).西方有关企业福利影响因素的研究。

《新资本》,6:

46-48。

马淑婕,陈景秋,王垒.员工离职原因的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9,18-20.

严丽华,王垒.分布式领导.《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8,54-55.

李峥,王垒.关于工作压力的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7,41-42.

王垒,马洪波,姚翔(2003)。

当代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研究。

心理与行为科学,1,23-28.

王垒,施俊奇,郑小平,刘力(2003)。

中国证券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个性特征。

心理科学,26

(1),24-27.

陈景秋童佳瑾王垒(2002)。

职业困惑与职业发展:

职业指导实务分析。

职业,12,36-37。

陈景秋,童佳瑾,王垒(2002)。

求职者类型与择业策略分析。

职业,11,38-40。

严丽华,王垒,邱成富,姚红琼(2002)。

职业市场供需分析。

职业,10,34-35。

王垒(2002).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

5-6.

王垒(2001).加入WTO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对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1.

王垒等(2001).自我复杂性的实证研究.《心理科学》,24

(1):

92-93.

LiuRonghui&WangLei(2000).Theunconsciousnessprimingeffectofemotion.PsychologicalScience(Chinese),23(3),352-355.

王垒.工作满意度:

测量与组织策略。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0,11:

51-52.

王垒.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0,5.

谢晓菲

中文论著

谢晓非,胡天翊,林靖,路西.(2013).期望差异:

危机中的风险沟通障碍.心理科学进展,21,761-774

王秋鸿,常诗晴,谢晓非.(已接收).驾如其人:

为什么我们会不友善驾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朱冬青,谢晓非.(2013).最优化与满意型决策风格孰优孰劣?

心理科学进展,21,309-316.

李靖宇,谢晓非,葛瑜.(2012).小事件、大影响:

公平感知觉与规则驾驶行为.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8,670-678.

谢晓非,林靖.(2012).心理台风眼效应研究综述.中国应急管理,1,21-25.

谢晓非,朱冬青.(2011).危机情境中的期望差异效应.应用心理学,17,18-23.

谢佳秋,谢晓非,甘怡群.(2011).汶川地震中的心理台风眼效应.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7,944-952.

谢晓非,王秋鸿,常诗晴.(2011).不友善驾驶行为分析.应用心理学,17,291-298.

徐惊蛰,谢晓非.(2011).解释水平视角下的自己-他人决策差异.心理学报,43,11−20.

熊继,刘一波,谢晓非.(2011).食品安全事件心理表征初探.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7,175-184.

马化祥,秦博,吴昊,谢晓非.(2011).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心理影响分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7,1137-1142.

胡天翊,陆静怡,刘妍,胡振北,谢晓非.(2011).国外交通事故伤害预防的措施和启示.残疾人研究,2,44-49.

朱冬青,谢晓非.(2010).危机情境中影响科学普及效果的因素分析:

心理学视角.科普研究,5,14-19.

徐惊蛰,谢晓非.(2009).决策过程中的建议采纳.心理科学进展,17,1016-1025.

谢晓非,谢佳秋,任静,余松霖.(2009).逼近真实的动态风险决策.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5,884-890.

谢晓非,李洁,于清源.(2008).怎样会让我们感觉更危险——风险沟通渠道分析.心理学报,40,456-465.

庄明科,白海峰,谢晓非.(2008).驾驶人员风险驾驶行为分析及相关因素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0,475-482.

谢晓非.(2008).废墟上的心灵重建.决策,6,38-39.

李纾,谢晓非.(2007).行为决策理论之父:

纪念Edwards教授2周年忌辰.应用心理学,13,99-107.

李洁,谢晓非.(2007).风险倾向的跨文化差异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科学,22,284-289.

谢晓非,余媛媛,陈曦.(2006).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的测量.心理学报,38,116-125.

谢晓非,于清源.(2006).环境中的风险认知特征.心理科学,29,362-365.

谢晓非,郑蕊,谢冬梅.(2005).SARS危机中公众心理反应模式初探.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1,628-639.

谢晓非,王惠,任静,于清源.(2005).SARS危机中以受众为中心的风险沟通分析.应用心理学,2,104-109.

谢晓非,王丽,周俊哲.(2004).模拟情景中冒险行为的动态研究.心理学报,36,744-749.

谢晓非,王晓田.(2004).风险情景中管理者认知特征与参照点.心理学报,36,575-585.

谢晓非.(2003).乐观与冒险中的性别差异分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9,270-275.

谢晓非,谢冬梅,郑蕊,张利沙.(2003).SARS问题中的公众理性研究.管理评论,15,6-12.

谢晓非,郑蕊.(2003).风险沟通与公众理性.心理科学进展,11,375-381.

谢晓非,郑蕊.(2003).认知与决策领域的中国研究状况分析.心理科学进展,11,281-288.

谢晓非,徐联仓.(2002).公众风险认知调查.心理科学,25,723-724.

谢晓非,徐联仓.(2002).企业人事培训的理论化问题.应用心理学,8,56-59.

谢晓非,陈曦.(2002).合作意识的认知成分分析.心理科学,25,314-317.

谢晓非.(2002).成就动机、冒险倾向与控制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8,413-420.

谢晓非,李育辉.(2002).风险情景中的机会和威胁认知研究.心理学报,34,319-326.

谢晓非,王晓田.(2002).成就动机与机会-威胁认知.心理学报,34,192-199.

谢晓非,陈文锋.(2002).管理者个人影响力的测量与分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8,127-135.

谢晓非,陈文锋.(2001).人际互动双环培训方法的形成与理论检验.中国管理科学,9,639-647.

谢晓非.(2001).人格特征的探讨:

乐观与控制源.中国学术期刊文摘,7.

谢晓非.(2001).乐观与冒险.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7,859-868.

谢晓非,常玉轩.(2001).人事培训与学习型组织.科学,53,34-37.

谢晓非,衣琳琳,刘嘉.(2001).薪酬发放的激励效应——公开还是秘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54-55.

谢晓非,刘广珠,陈文锋,徐联仓.(2000).下岗人员的风险认知分析.中国学术期刊文摘,6,777-779.

谢晓非,孔瑞芬,陈曦,阎学煌.(2000).儿童的合作倾向与家长的价值观.心理科学,23,699-702.

谢晓非,徐联仓.(2000).工作情景中管理人员的风险认知研究.心理学报,32,115-120.

谢晓非,徐联仓.(1999).工作情景中员工风险认知的实验研究.应用心理学,5,20-24.

谢晓非,徐联仓.(1998).一般社会情景中风险认知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1,315-318.

谢晓非,徐联仓.(1996).公众在风险认知中的偏差.心理学动态,4,23-26.

谢晓非,徐联仓.(1996).风险认知策略的计算机模拟实验.心理学报,28,192-199.

谢晓非,徐联仓.(1996).风险认知策略的操作化指标.人类工效学,2,49-52.

谢晓非.(1995).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决策模式研究.科学管理研究,13,27-31.

谢晓非,徐联仓.(1995).“风险”性质的探讨——一项联想测验.心理科学,18,331-333.

谢晓非,徐联仓.(1995).风险认知研究概况及理论框架.心理学动态,3,17-22.

谢晓非.(1994).风险研究中的若干心理学问题.心理科学,17,104-107.

侯玉波

中文论著

侯玉波张梦:

对中国人自我结构的理论分析,心理科学2009,32

(1):

226-229

姜峰卢苏侯玉波:

对态度与行为一致性关系的再思考,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32-37

侯玉波:

改革开放与中国人观念的变迁政工研究动态2008,19:

13-14

侯玉波:

文化心理学事视野中的思维方式心理科学进展2007,15

(2):

211-216

侯玉波张梦王歆:

青少年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3):

158-161

林莉侯玉波:

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环境分析西南大学学报2007(6):

32-36

侯玉波徐青肖张谨:

从生育态度看思维方式对个体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影响应用心理学2006,12

(1)10-16

侯玉波张梦:

青少年应对方式量表的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6):

566-568

侯玉波甘露肖震宇:

大学生人格与成就动机初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2

(1):

19-23

侯玉波朱滢:

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心理学报2002,34

(1):

106-111

施承孙董燕侯玉波侯桂芝周晓梅:

应付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心理学报2002,34(4):

414-420

侯玉波:

人格、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老龄化中国临床康复2002,6(17):

2523-2525

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008年北京市精品教材)

侯玉波:

实用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王登峰侯玉波: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论丛

(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陆昌勤

中文论著

王贝,陆婧晶,陆昌勤.工作与家庭冲突:

压力的交叉传递效应.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

(2):

149-153.

官菊梅,王贝,陆昌勤.基于压力分类视角的社会支持调节作用探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

(1):

166-174.

张韫黎,陆昌勤.挑战性-阻断性压力(源)与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心理学报,2009,41(6):

501-509

冯冬冬,陆昌勤,萧爱铃.工作不安全感与幸福感、绩效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心理学报,2008,40(4):

448-455

陆昌勤,凌文辁,方俐洛.管理自我效能感与管理者工作态度和绩效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

(2):

275-279

陆昌勤,凌文辁,方俐洛.管理自我效能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心理学报,2004,36(5):

586-592

陆昌勤.工作倦怠感研究及展望.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3:

221-223

陆昌勤,赵晓琳.影响工作倦怠感的社会与心理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3:

345-346

陆昌勤,方俐洛,凌文辁.组织行为学中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思考.心理科学,2002,3:

345-346

陆昌勤,方俐洛,凌文辁.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能感.心理学动态,2001,2:

179-185

陆昌勤,方俐洛,凌文辁.“组织学习”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进展.中国软科学,2001,12:

115-118

陆昌勤,方俐洛,凌文辁.360度反馈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效用.中国管理科学,2001,3:

74-80

陆昌勤,方俐洛,凌文辁.管理行为的复杂性——企业管理者的核心工作任务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00增刊:

302-309

张鼎昆,陆昌勤.正确处理组织中的不满情绪.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0,5:

30-31

陆昌勤,方俐洛,凌文辁.组织学习障碍研究.应用心理学,1999,5

(2):

59-64

施俊琦

中文论著

1.施俊琦,李铮,王垒,黄岚.沉没成本效应中的心理学问题.心理科学.2005,28(6):

1309-1313.

2.陈阳,施俊琦,王明姬,刘霞,王垒.消费者独特性需求量表的研究.心理科学,2005,28(6):

1449-1451.

3.施俊琦,王垒,邓卫.中学生牛津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检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

727-729.

4.施俊琦,王垒.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的信效度检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191-193.

5.邝怡,施俊琦,王垒.中文版认知需求量表的大学生测试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

(1):

57-59.

6.施俊琦,王垒.作为效应的象征性与利益性影响因素:

后悔理论的经济心理学分析..心理科学,2004,27(4):

1016-1018.

7.蔡雅琦,施俊琦,王垒.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研究综述.应用心理学,2004,10(3):

53-57.

8.王垒,郑小平,施俊琦等.中国证券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个性特征.心理科学,2003,26

(1):

24-28.

9.王明姬,王垒,施俊琦.社会比较量表的信效度检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5):

302-305.(责任作者)

10.赵东芝,施俊琦.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中国人才开发.2006,12:

46-48.

11.吕艾芹,王明姬,施俊琦.职业成熟度量表的初步修订.职业.2007,4:

103-105.

12.窦爱民,施俊琦.领导力素质模型在企业中的应用.集团经济研究.2007,27:

270-271.

13.张翼飞,林菡,施俊琦.青少年的大五人格与职业兴趣.职业.2007,30,36-37.

14.吕艾芹,王明姬,林菡,施俊琦.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与情绪智力:

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

(2),271-276.(责任作者)

15.陈阳,黄蕴慧,王垒,施俊琦.结构需求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3),490-492.(责任作者)

16.涂艳平,施俊琦.自我效能感对神经质-考试焦虑的调节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3),280-282.(责任作者)

17.杨扬子,黄蕴慧,施俊琦.中国消费者对本国/日本品牌的外显和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验在来源国效应研究中的应用.营销科学学报.2008,4

(2),130-140.(责任作者)

18.杨扬子,黄蕴慧,施俊琦.自我激活状态对本国/外国品牌态度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6),977-982.(责任作者)

19.黄蕴慧,吕艾芹,王垒,施俊琦.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6),970-976.(责任作者)

20.陈霞,施俊琦.北京文理科高中生职业兴趣差异研究.职业.2008,5,34.

21.陈炳基,徐超,彭娜,施俊琦.BIM——职业兴趣测量的新视角.职业2008,5,27.

22.李慧君,易云卿,施俊琦.职业态度与策略量表(CASI)在员工职业稳定性评估与预测中的应用.职业.2008,6,51.

23.黄韫慧,施俊琦.并购对民族品牌的影响:

独立自我的调节作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5),891-896.(责任作者)

24.李燕洁,黄韫慧,施俊琦.自我生成信息对品牌内隐和外显态度的影响——态度的关联-命题评价模型在来源国效应中的应用.营销科学学报.2009,5(3),245-253.(责任作者)

25.黄韫慧,施俊琦.反对民族品牌沦陷?

自我建构和自我状态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4),681-684.(责任作者)

26.涂艳苹,黄韫慧,施俊琦.脆弱的爱:

信息可接近性对品牌态度的影响.营销科学学报.2010,6

(1),71-84.(责任作者)

27.黄韫慧,施俊琦.并购事件对被并购品牌的内隐和外显态度影响管理学报.2011,8

(1),103-111.(责任作者)

28.盛子桐,施俊琦.求职自我效能对求职行动的影响:

情绪调节能力的调节作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已接受,责任作者)

出版和翻译书籍:

《市场调查》,施俊琦编著,原子能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决策与判断》,施俊琦,王星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实用心理和人事测量》王垒施俊琦童佳瑾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

姚 翔

中文论著

韩杰,王敏,李飞,姚翔*.(接受).新护士入职适应的质性研究.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刘海骅,姚翔.(2012).大学新生入学时应情况的相关调查研究——以北京大学为例.北大青年研究,2012,1,52-54.

姚翔*,雷蕾,童春林,邵小珍.(2011).老年雇员退休返聘行为内在机制的研究:

员工情感承诺的影响.人口与发展,2011,6,48-54.

章梦昱,童春林,姚翔*.(2011).组织承诺对退休适应的影响——退休态度的中介作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6,12-15.

姚翔,张燕.(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