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6404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年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年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年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年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年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年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年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

《学年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

学年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定远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1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在答题卡、答案纸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第I卷(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请将第II卷(非选择题)答案黑色中性笔正确填写在答案纸上。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

据此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C.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D.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秦律》规定,有事必须以公文的形式书面请示,不得口头请示或托人代达。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国家统一的行政手段

B.确保行政信息的真实性

C.构建君主专制的纠错机制

D.保障皇帝政令畅通无阻

3.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

“……采用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

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

”材料中所指的“激烈变革”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

4.古希腊流行一句话:

“男人就是城邦”,这意味着

A.城邦为男人服务

B.成年男人是城邦的主人

C.妇女在城邦中不享有公民权

D.男人在城邦中占绝大多数

5.为纪念某次会议,朱德元帅曾赋诗一首: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

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这次会议可能是

A.国民党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八大

6.据史书记载,周公在辅佐成王时“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

这表明古代礼乐

A.是对宗法制的解释B.有助于维护统治秩序

C.维护封建等级观念D.来源于儒家政治思想

7.有学者指出:

“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这说明罗马法在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是

A.开放性和灵活性

B.民主化和程序化

C.随意性和实用性

D.主观化和杂糅化

8.中国代表团在某次国际会议召开期间就要不要签字问题展开了讨论,下面是部分谈话内容。

据此推断这个国际会议是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开罗会议D.雅尔塔会议

9.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颁布《秦律》,以法治国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丞相掌握大权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10.“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

”这是古希腊政治家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的一段名言。

这段话表明雅典

A.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

B.男性公民普遍积极参政

C.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

D.所有居民都享有民主权利

11.胡惟庸案后,明太祖加强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和百官,同时赋于其封驳之权,此后给事中的人员不断增加,位阶有所提升,但其品秩降低,然给事中仍可以七品之卑,退上封事,指斥大臣,明代君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扩大给事中的监察职能

B.提高中央政有行政效率

C.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

D.以小驭大强化君主权力

12.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

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

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

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

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

13.彼得格勒起义当晚,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的通告称:

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

“苏联解体后研究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

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官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

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是为了

A.赞扬列宁的英明决策

B.证明革命具有残酷性

C.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D.证明敌人的凶恶顽固

14.辛亥革命之前,“太太”一直用于称呼官员的妻子;而民国时期,“太太”成为上流社会和贫民百姓共同青睐的称呼。

这种变化体现了

A.科学知识普及

B.传统礼俗消失

C.妇女地位提高

D.平等现念传播

15.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16.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下列统一进程中的大事,发生的

时间先后顺序是

①和平统一祖国方针的提出

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③香港回归祖国怀抱

④“九二共识”的达成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17.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时代特色的口号。

“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

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红卫兵的出现使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阶级斗争已经发展到党内

D.“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践踏

18.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陆续加入他们之前一直在批评的国民政府;而梁漱溟认为当时共产党“博得国内大多数的同情拥护和期待”,主要是因为共产党“放弃对内斗争,倡导团结抗战”。

材料说明:

A.蒋、胡等人放弃了自由主义立场

B.梁漱溟主张共产党服从国民政府

C.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矛盾

D.国共对立导致了知识分子的分裂

19.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直接史料;二是间接史料。

凡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

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A.《史记》

B.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

C.商朝卜辞

D.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20.“20年代中期……对莫斯科来说,统一战线是他们在中国价格不菲的珍珠。

诚然,中共是苏联的宝贝,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

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

”该材料可说明

A.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原因

B.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

D.苏联支持国民党反共

21.《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

“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22.民谣具有时代特点。

下图民谣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民众

A.支持国民大革命

B.支持农村革命根据地

C.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拥护解放区的土地政策

23.《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

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A.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4.1902年,有学者指出,“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

”该学者强调

A.以法律途径修改不平等条约的重要性

B.依法治国是挽回利权的前提条件

C.领事裁判权的废除是主权恢复的标志

D.北洋军阀政府主张依法修订条约

25.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

中山先生遗忘迄今实告实现。

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

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第II卷(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1)有人认为,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二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八条:

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联系材料二、三,说明两部宪法有哪些本质区别?

材料二、三反映在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

材料四

(3)材料四反映了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进步。

透过图片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你认为“依法治国”方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4)从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27.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历尽风雨,曲折前进。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

……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一——《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时,联合国大会正在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国的问题进行表决。

……早在8月,……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

……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这个突出特点是什么?

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

(3)材料三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

此后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具体表现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

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二:

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既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

——《淞沪护军使卢永祥电》

材料三:

“本日公准曹汝霖辞职,似此可以谢国人乎?

……查栖息于津埠之劳动者数十万众,现已发生不稳之象,倘迁延不决,演成实事,其危厄之局,痛苦有过于罢市者”。

——天津总商会急电

材料四:

6月3日以后在学生要求下,上海商人罢市。

商店门上贴着“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等揭贴。

材料五:

运动期间,浦东一带码头工人“全体一致表示,凡遇日本船只抵岸,不为起货,并分发传单,劝导各码头劳动界切实进行”。

(1)阅读材料,“此次风潮”是指近代史上什么重大事件?

引起“此次风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从材料看,参加这次风潮的都有哪些人?

说明了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分析这次运动后期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这场运动与我们今天哪个节日有关?

今天我们纪念它有何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1.C2.D3.B4.C

5.C6.B7.A8.A9.B10.B

11.D12.B13.D14.D15.C

16.C17.D18.C19.C20.A

21.D22.B23.A24.A25.A

26.

(1)不同意。

唐朝三省分权制约,最终都要集权于皇帝,实际上是为君主专制服务。

(2)前者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后者是社会主义宪法,是人民民主。

立法思想的进步:

由人民无权向人民主权发展,由形式上的民主向真实性民主发展。

(3)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立法和普法知识的宣传;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改革基层民主选举。

意义:

加快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步伐,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利;打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4)认识:

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范围越来越广泛,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民主具有多元化。

27.

(1)突出特点:

两大阵营对峙。

方针(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原因:

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表现:

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4)变化:

由对抗到合作。

因素:

国家利益。

28.

(1)事件:

五四运动。

直接原因: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参加者:

有学生、工人、市民各阶层人民,特别是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说明:

这场运动掀起全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中国人民觉醒了。

(2)变化:

五四运动后期,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工人、商人斗争与学生运动联合起来,形成规模巨大的群众爱国运动。

作用:

迫使北洋政府作出了让步,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有关节日:

五四青年节。

意义:

纪念他们那种“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五四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