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6663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doc

《教育法学》案例分析(全面)

第一章绪论

案例1学校“重男轻女”,对女生另眼相看

某县一重点中学,在1997年公布的初中升高中的录取分数线时,擅自对男女学生分别划定不同的分数线,男生是640分,女生是660分,女生的录取分数线比男升高20分。

同时规定,女生的分数线上了640分,未达660分的,如若要进该校高中部学习,要另交1

分析:

案例中,学校的行为是对女生受教育权的一种侵犯。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保护妇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我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公民不分性别,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法》第三十六条更明确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我国《妇女权益保护法》也有同样的规定。

在入学、升学方面,男女机会平等,在同等条件下竞争,在录取分数线和其他条件上平等。

不得擅自提高女性入学标准,不得有歧视性规定,男女凭自己的实力获得入学、升学的资格。

由此可见,保障女子在教育活动中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是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其他部门等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必须履行的义务。

它涉及到每一个女性的切身利益,涉及到每个女性的受教育权。

如果不能依法对待此问题,我国的法律则将被践踏,受教育者的权利则将被侵犯。

此案告诫人们:

教育活动中存在着诸多的法律问题,社会各方面需要提高法律意识,保证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转。

案例2:

广东河源惩处高考作弊师生7名涉案人员受处分

2001年7月高考时,广东河源市紫金县某中学的6名考生与2名社会青年互相勾结,利用手机将试卷答案信息发送到考生所携带的传呼机上。

还有一名考生通过紫金某中学体育请依法分析这一案例。

分析:

这是一起严重违反《教育法》的案件。

此案件中,涉案人员的行为不但违反了国家《保密法》的有关规定还违反了《教育法》,《教育法》第七十九条规定:

“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高考是重要的国家教育考试,涉案人员违反国家法律,应当依法处理。

第二章教育法的基本原理

案例1:

老师骂学生“坐台都没资格”致女生自杀案

渝中区实验中学初三年级学生丁婷(化名),2003年4月12日中午从学校教学楼跳楼坠地死亡。

丁婷是一个15岁的少女,和同学的关系相处融洽,在出事之前没有什么异常的表现。

丁婷自杀前,汪宗惠

分析:

在这一案例中,汪宗惠骂学生丁婷“你长得又矮又丑,连坐台都没有资格”,是严重侮辱学生人格的行为,虽然这只是一句话,却对丁婷的心里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以致酿成自杀的悲剧,使学生丁婷用自杀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教师法》明确规定:

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然而,汪宗惠作为从教30多年的老教师,明知道这样的语言对学生心理造成的伤害,却认为对学生骂几句、打几下是很正常的,是恨铁不成钢才这样做的。

《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

“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可见教师必须提高法律意识,加深对《教师法》等法律的理解。

案发后,渝中区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对汪宗惠进行了撤消教师资格的处理,同时,学校给予学生家长20万元的赔偿。

案例2:

国家奖学金是否应该被二次分配

“为了倡导一种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湖北省荆州师范学院日前“建议”对该校35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奖学金进行“二次分配”,以资助更多的未获奖的贫困生。

为达目的,该院院、系领导“亲自”出马,拿着已经填好了“建议捐款数额”的“自愿捐款协议书”对获奖学生进行“动员”,终于使除家庭特别困难、所得奖学金不够交清所欠学费的3名学生之外的其他32名学生捐出10.4万元奖金。

你认为湖北省荆州师范学院的这一做法是否妥当,对此应有哪些思考?

分析:

首先,荆州师范学院此举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更多的贫困生得到资助,这是应当肯定的。

但问题是,那些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本身就是贫困学生,有的甚至连基本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获取国家奖学金的机会,本来可以借此摆脱困境,现在却因为捐出了“数额巨大”的奖金,使自己在经济上再次陷入困境,这显然不合情理,也不公平。

其次,由于获奖者对奖学金的支配权得不到保证,必将打击贫困大学生竞争国家奖学金的积极性,这违背了设立国家奖学金的初衷。

《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

受教育者享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

荆州师范学院的做法显然侵犯了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的这一权利。

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必须在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依法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原则的实现。

第三章教育权与受教育权

案例1:

齐玉苓的受教育权是如何被侵犯的

齐玉苓在银行工作的一个朋友对她说,“真是巧,我们银行里也有一个叫齐玉苓的,姓和名跟你都一样。

”齐玉苓倍感蹊跷,因为姓名同音倒不奇怪,但“苓”字也一样就有点让她----------被人冒名顶替上学、从而受教育权利被侵犯的齐玉苓获得最终胜诉,依法获得了直接、间接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近十万元。

分析: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公民的受教育权正在受到法律的保护,明确受教育权的法学原理有助于我们依法捍卫自己的受教育权利。

案例2:

9岁学生上课讲话被老师用胶带封住嘴巴

2001年12月19日下午,某小学三

(1)班学生在学校的音乐教室里上音乐课。

音乐老师丁某弹钢琴时,坐在下面的王同学一直在说话。

丁老师开始“警告”王同学:

在课堂上不要讲

分析:

案例中的丁老师因学生王某上课说话,在“警告”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就用胶带纸把王同学的嘴巴封了起来,这种做法不仅是体罚学生、侮辱学生人格的行为,也是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

丁老师将学生嘴巴封住,限制了学生上音乐课的自由,使学生无法参加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法》第八条中规定:

教师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应当“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教育法》第二十四条中规定:

受教育者有权“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尽管学生王某上课说话,在履行学生的义务方面作得不够,但作为教师应当依法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而不应采取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侵害学生的权益。

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教师用胶带封学生嘴巴的做法应当坚决制止;学生有权对教师用胶带封其嘴巴的做法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对自己违反纪律,影响他人学习的行为也应改正。

教师应加强法律意识,履行教师的义务,对自己用胶带封学生嘴巴的行为承担责任。

此案发生后,学校校长和班主任老师、丁老师已经一起向学生及学生家长致歉。

第四章教育法律关系

案例1:

女生怀孕,学校开除侵犯其隐私P64

19岁的大二学生李某没有想到,当自己所在学校的医院验出她有身孕后,学校以“品行恶劣,道德败坏”为由将她和男友开除。

然而二人却认为学校的做法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准备将母校西南某学院告上法院。

校方则认为处分是依据校规及相关规定作出的,符合法律。

  ------《某学院学生违纪处罚条例》第二章第二十条:

“品行恶劣,道德败坏,情节轻微者给予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情节严重和发生不正当性行为者,给予留校察看直至开除学籍处分。

案例2:

学生课间玩耍受伤学校是否有责任

某日下午,某小学课间,学生杨某(10岁)在操场玩耍,被正在追逐打闹的学生李某(9岁)、王某(8岁)撞倒在地,并被压在身下,造成阴茎包皮挫裂伤。

杨某受伤后,学校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治疗,并同时通知了3名学生的家长。

在医院,杨某做了包皮环切手术,

分析:

依据本章讨论的教育法律关系知识,我们可以对此类案件从以下几步进行分析。

第一步,从案例的事实陈述中,寻找其中所涉及的教育法律关系。

第二步,确定引起该教育法律关系、变更或消灭的教育法律事实(也可以先从此环节入手,找出由其产生、变更或消灭的教育法律关系)。

第三步,确定构成该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第四步,运用有关的教育法理论和法律规定,判定相应的教育法律事实和教育法律关系(三要素)。

最后,对于判定的教育法律事实和教育法律关系,依法确定教育法律责任问题。

据此,对本案作如下分析:

这是一起由于侵权引起的教育法律案件。

从主体上看,涉及学生李某、王某、杨某(及其他们的监护人)和学校。

从客体上看,侵犯的是一种人身利益,具体来说是学生杨某的生命健康权。

从内容(权利义务关系)上看,首先,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第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一般情况下,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对其负有监护责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我国《教育法》第四十九条第二款规定: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

”这就是说,父母对在校学习期间的未成年子女,仍负有法定的监护职责和配合学校进行教育的义务。

据此,学生李某、王某的父母应当对其孩子实施的伤害行为承担赔偿责任。

其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六十条的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伤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

这里所说的过错,不仅指一般的故意,也包括疏于管理防范、消极的不作为等情形。

依本案所述,两个小学生在课间做游戏时造成伤害,说明学校管理不力。

显然,学校在这起伤害事件中是有一定过错的,符合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

所以,学校也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赔偿责任。

案例3:

学校的“声讯电话”作业

河南省新郑市新华路小学前不久,向在校学生家长公布了《致家长的一封信》。

信中说,学校开通168教育信箱,“将每阶段的主要教育工作、各种活动安排、规章制度与每日或每

请依据教育法律关系原理分析本案例。

分析:

从本案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主体来看,有新华路小学、学生及其家长。

从本案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客体来看,是一种学校具体的管理行为。

从本案所涉及的法律关系来看:

第一,新华路小学的“改革”举措直接违反了《教育法》的规定。

《教育法》第二十九条中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同时规定,学校应当“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声讯电话费显然不是“国家规定的费用”。

第二,“改革”举措还与《教师法》的有关规定相违背。

“一些老师改变当面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的做法,而是直接在声讯台录音留言,让学生拨打查询”,这与教师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相抵触。

《教师法》第八条中规定,教师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这里的“教学计划”、“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理所当然包括当面为学生布置和评改作业的任务。

第三,“改革”举措直接侵犯了受教育者的权利。

《教育法》第四十二条中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

这里的“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当然包括获得作业进行练习巩固,以及获得对作业的反馈评价等活动。

因此,学生有权利从教师处直接得到作业。

第五章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案例1:

“普九”复查中的死亡事故

湖北省阳新县是1998年12月14日至19日经过省政府组织的“普九”验收的。

根据省政府确定的“普九”验收复查制度,黄石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复查组于2000年12月12日至15日对阳新县的“普九”工作进行复查,省政府教育督导室派人参加了这次复查。

分析: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对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方进行“普九”验收,是政府履行监督职能,保证《义务教育法》实施的重要举措。

但湖北省阳新县潘桥乡在“普九”验收中却弄虚作假,导致一小学生意外伤亡。

这一事故的发生,与策划弄虚作假行为的潘桥乡教育组负责人胡庆林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胡庆林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案例2:

学校侵犯教师权利案

某小学教师李某因对学校乱收费不满,向有关部门如实反映了学校存在的问题。

该校领导一气之下,取消了李某的教师资格,并且说他是精神病,不安排教学任务给李某,并强行将其送往精神病医院治疗。

请依法分析教师李某和学校的行为。

分析:

作为教师,依据《教育法》和《教师法》的规定,李某不仅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也有监督学校管理活动的权利。

案例中李某因其正当行动而遭到学校报复,被非法剥夺了教育教学权,学校的行为构成了对教师李某教育教学权及监督权的侵害。

李某可依据《教师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向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30日内作出处理。

第六章教育基本制度

案例1:

她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能否保证

外地女孩李思思向北京宏志中学提出入读申请遭到拒绝,进而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判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履行法定职责。

8月19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了李思思的诉讼请求。

另据了解,对外地来京打工人员子女在京读书的问题,市教委作出了明确规定,外地打工人员的子女可以到就近的学校借读,而且学校不得超出标准收取高额学费。

分析:

贯彻《义务教育法》、保证国家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是国家、学校、家长、学龄儿童的共同职责。

《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第四条规定: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九条第一款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第十二条第五款规定:

“国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资助学。

”李思思属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学龄儿童,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应当受到保障。

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明确规定外地打工人员的子女可以到就近的学校借读,而且学校不得超出标准收取高额学费。

这一规定是符合《义务教育法》的,保证了李思思就近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同时,北京市委、市政府也有权力为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设置学校,帮助他们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依法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

案例2:

找人替考自身难保

——宁夏10名体育考生被取消高考资格

在宁夏因原市5月11日举行的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招生术科考试中,有10名考生找人替考铅球项目,严重违反了考试纪律。

5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依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取消这10名违纪考生今年的高考资格,并从下一年起3年内,不准这10名考生参加全国统一考试。

请依据《教育法》分析本案10名同学的违法行为。

分析:

《教育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

“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也为最大限度地保证公民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权利提供了可能。

因此,国家教育考试制度要在法律上保障其权威性、公正性、科学性。

《教育法》第七十九条第二款规定:

“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本案例中,宁夏10名考生的行为属于在国家教育考试中的作弊行为,违反了教育考试制度的有关规定,无视公平性原则,是对他人公平教育权利获得的一种侵犯,应依法予以处罚。

第七章学校

案例1:

招生广告惹出官司

湖南省岳阳市宜登学校是一所民办中学。

1997年7月,学校经审批印制了招生简章,该简章“引言”部分说:

学校历年升学率都在90%以上,近年可望进入中国私立学校百强;“本------学生承担620元,遂依据《民法通则》判决学校赔偿9名学生总计2.9万元。

P127

案例2:

学校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初三学生王丹平时特别贪玩,人很聪明但却没有将心思用在学业上,学习成绩十分糟糕。

班主任赵老师一直担心王丹将来会拉全班的后腿,影响学校的中考升学率。

有一次王丹瞒着

分析:

《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四条也规定: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因此,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对于随意开除学生。

案例3:

学校拒聘教师引发的纠纷

北京某高校青年教师韩某发现其所属教研室主任瞒着她,经所谓的“领导同意”,将她批改的一学生的审计科目毕业考试成绩由不及格改为及格,遂向学校举报。

学校经研究认为,------韩某选择了后者,离开了这所让她伤心的学校。

P129

案例4:

学校,你不应该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小易是某中学高三学生,因其在高二结业时有三门会考成绩没有及格,学校便认为他升学无望,必须分流转学。

由于小易没有会考成绩,其他学校不肯接收。

无奈之下,小易及其---最终,小易失去了参加当年高考的机会。

分析:

P132

案例5:

校长负责制不是校长专制

1999年教师节前几天,某镇一所初级中学的教师37人联名上书市政府,并派代表到市政府请愿,要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接见。

市政府信访办的同志接收了请愿信,劝说请愿教师回去上课。

市政府信访办把请愿书批转市教委处理。

分析:

我们对学校内部权力进行划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起统一的高效率的学校指挥系统。

但如若像上面案例中出现在权力行使过程中的垄断,即只有校长对教职工可以施加权力,而无教职工对校长实施控制和监督,就会出现校长权力的专断。

因此,为保证校长负责制的切实实现,学校内部权力的有序运行,需要有一整套的对各权力主体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相互制约的规范,使各种权力主体在规范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其权力。

案例6:

凭什么曝光学生的拥吻镜头

2003年4月7日中午,上海一中学电视台播出该校一些学生在校园内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有的同学踢门翻窗进教室,有的同学乱倒剩饭剩菜。

每组镜头都配有一段文字作标题。

分析:

该中学电视台在教室内安装摄像镜头,拍摄并曝光学生的违纪行为,不符合法治的基本精神和法律的有关规定。

具体地说,这一做法在法律上侵犯了学生以下三方面的权利:

一是学生的肖像权,学校违背学生的意愿拍摄其形象,同时也不是用于法律规定的用途,这与法律的规定不相符合。

二是学生的隐私权。

学校对个人隐私问题予以摄像,甚至摄像后予以曝光,都是不合法的。

三是学生的名誉权。

将学生的违纪行为(特别是公德领域的轻微违纪行为)予以曝光,可能会造成当事学生社会评价的降低,并给其造成精神上的痛苦,从而构成对学生名誉的损害。

学校培养学生的公德应采取恰当的手段。

案例7:

学校可以这样做吗?

某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中有这样的规定:

学生迟到每次罚款1元,旷课一次罚款2元,不上课间操一次罚款1元,不交作业一次罚款1元,打架骂人罚款5元,吸烟罚款10元,损坏桌椅罚款10~150元,损坏玻璃罚款5~20元,损坏门窗罚款50~100元,迟还图书罚款5元,乱放自行车罚款1元,教师迟到一次罚款10元,教师旷班罚款20元。

请依法分析学校的罚款行为。

分析:

学校对对违纪学生课以罚款是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

学校有对学生予以处分(纪律处分)的权力,但却没有对学生进行行政处罚的权力。

罚款是行政处罚的一种,只有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才有行政处罚权,学校对学生予以罚款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学校所制定的可以对学生罚款的规章制度是违法的。

学校管理者如果把“违法治校”当成是“依法治校”,可能会造成更大的错误。

第八章教师

案例1:

P143

《北京晨报》报道,因为班主任老师翻看日记和书包,北京市一女中学生不堪精神重压而离校出走。

事后,女中学生以名誉权受损为由将老师和学校告上法庭。

[1]老师是否应对女中学生的出走承担法律责任?

此类问题要求了解教师的法律地位,了解现行法对教师权利义务的规定,并能依据法律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案例2:

体罚学生致其自杀该由谁承担责任

9岁的张某是就读于临清市唐园乡千集小学的学生,在同学的眼里,她学习刻苦、团结助人、遵守纪律,是个好学生;在父母眼里,她懂事听话,是个乖巧的女儿。

1998年6月1

分析:

这是一起典型的因教师体罚学生而造成不可收拾恶果的教育法律案例。

李君老师的体罚行为是造成张某自杀的主要原因,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的观念,严重违反了《教师法》第八条关于教师应履行“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的规定,给学生和学校带来了不应有的物质和精神损失,反映了教师队伍中法制观念淡薄和职业素质低下的问题。

  9岁的张某属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本案的发生不仅触及和违反了《教师法》,还违反了《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

李君出于个人利益对学生惩罚,但同时代表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行为,李君与学校均应承担相应的。

第九章学生

案例1:

程某诉学校人身伤害案

程某是浙江某县的一名五年级小学生,性格内向,学习很好。

他十分喜欢文学作品,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一次上数学课,他正专心致志地读小说,被老师叫起回答问题。

由于回

分析: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

“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上述案例中,作为一名教师,在其学生程某有错误时,不是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而是使用暴力对学生进行体罚,其行为侵害了学生程某的合法权益,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同时,作为共同被告的程某所在的学校,未对在校学生起到保护作用,使学生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也应对程某受到伤害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案例2:

质疑“中学操场审判未成年抢劫犯”

2002年4月19日,《江南时报》以《中学操场审判未成年抢劫犯》为题,报道了南京市秦淮区法院审理一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

这次“庭审”是在南京市第十八中学的操场上进行的,被告人今年刚满17岁,16岁时用水果刀对被害人脖子、头部等处连捅11刀,并用板凳将其打昏在地,抢劫人民币80余元,由于有自首情节,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

分析: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二款规定:

“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六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五条第三款也规定: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案例3:

女大学生状告市教委侵害荣誉权案

1998年7月,贾某作为应届毕业生参加了当年的高考,毕业前她曾获市教委授予的市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按有关规定,她可享受加分提档奖励。

而某市教委有关人员在办理

分析:

案例中的贾某,按正常入学年龄应已满18岁。

但在其荣誉权受到侵害时,受到了法律救济。

当然,在未成年学生的荣誉权受到侵害时,同样会依法受到救济或保护。

  对未成年学生人身权的保护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提及的具体方面外,在管理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们的著作权、人身权,维护其肖像权等等。

由于学校或教师的故意或过失而造成对学生这些具体权利的侵害,学校或者教师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案例4:

几起惊心动魄的未成年学生犯罪案

13岁男童邓某的母亲常在被害人的母亲处买水果,因缺斤短两而图谋报复。

邓某采取哄骗手段,将4岁幼女张某叫到自己房间,用绳子勒死后移尸于一间废弃的男厕所内,并对尸体进行解剖,残忍至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