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导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687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1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1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1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1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1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1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1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1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1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1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1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导学案.docx

《21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导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1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导学案.docx

21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导学案

2.1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导学案

2012—2013学年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

使用时间2012年9月19日  编制人:

郭美娟 审核人:

地理教研组领导签字__

班___组___姓名____教师评价:

___________

2.1《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

使用说明:

1.课前依据课本知识,自主完成,勾划课本基础知识并写上提示语,有疑惑的地方用红笔标注。

2.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

3.课堂上小组积极合作,互相交流探讨,高效展示点评,分层达成目标。

学法指导: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材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课前预习作业

一、荒漠化

       1.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的形成

(思考)同学们能否通过阅读课文总结荒漠化的概念;形成;主要表现;影响?

       2.荒漠化

       ⑴概念

       指由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因素所造成的这种土地退化。

       

(2)主要表现

       ____退化、_____退化、______退化而引起的_______化、_________化和__________化。

       (3)影响

       已成为当今____________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___的陆地、______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_________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

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干旱

阻隔水汽进入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

位置

 

 

 

补充:

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一般规律):

※基本条件——干旱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

※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本区条件分析: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二. 问题导学

1、  土地荒漠化和土地沙漠化的含义相同吗?

2、  土地荒漠化的迹象有哪些?

我的疑问

我的收益与发现

 

 

 

 

 

 

三. 合作探究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并分析原因。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

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3.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 课后问题设计

1.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将图中A、B、C代表的地区填在横线上:

A       (灌溉农业区),B       (灌溉农业区),C     沙漠。

(2)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沿线的主要工业城市:

  D       E     

(3)本区发展农业生产、进行国土整治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                 ②               

(4)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不利自然条件是     。

从根本上解决不利自然条件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措施是               。

小结:

我的学习总结

1.我对知识的总结

2.我对地理课思想和方法的总结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二)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2.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二、课前预习作业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

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_______作用。

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_____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_________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______、_________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图2.5)

人为因素

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____

①       能源缺乏地区把____________作为解决燃料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

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_____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过度_____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⑴绿洲:

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______落后,______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________,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

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

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图2-6)。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

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恢复自然植被

②治理重点:

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治理措施参考资料:

⑴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①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

ⅰ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

ⅱ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

ⅲ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②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⑶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①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③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

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⑸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

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⑶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三、           问题导学

1、  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2、  防治荒漠化应以预防为主还是以治理为主?

 

我的疑问

我的收益与发现

 

 

 

 

 

 

四、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1】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1.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

              2.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绸之路),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不同时期的荒漠化问题

时期

人为因素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古代(唐宋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

近代(清代后)

“移民实边”、“开放蒙禁”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建国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区

      【合作探究2】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合作探究3】搜集热带雨林的相关资料,调查亚马逊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及并提出解决措施?

 

五、           课后问题设计

 

1.右图说明了(    )

  A.我国荒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面积缩小 

  B.自然原因对荒漠化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C.人为原因对荒漠化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D.荒漠化土地都有由扩大到缩小的过程

2.内蒙古哲里木盟草原土地沙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目前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

回答3~9题:

3.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本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国土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

4.西部地区沙化面积超过1600万公顷,占全国的90%,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

  A.西部地区草原面积广阔            B.西部地区毁林开荒严重

  C.西部地区水蚀严重             D.西部地区鼠害严重

5.为了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    )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    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    (    )

A.生态效益为核心  B.消除贫困为核心   C.社会效益为核心  D.经济效益为核心

7.我国荒漠化的主要类型是(    )

  A.风蚀荒漠化      B.冰蚀荒漠化      C.水蚀荒漠化      D.盐渍荒漠化

8.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    )

  A.固定沙漠        B.削减风力        C.吸收地下水      D.增加降水

9.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区昔日“风吹草低见年羊”的风光,如今变为“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深刻地反映了(    )

  A.过度放牧,草场资源退化            B.鼠害猖獗

  C.草场的季节变化                 D.草场载畜量将可继续增加

 

二、综合题

11.我国科技部提出中国防沙活动技术方案,其中左侧为重点防沙、治沙的地区,右侧为分别采取的技术措施。

将你认为搭配正确的组合用直线连接起来:

重点防沙、治沙的地区分别采取的技术措施

  a.农牧交错带        ①以建立生态屏障为重点

  b.京津周边地区        ②以退耕还草、以草定畜为重点

  c.草原带           ③土地绿化、硬化、发展高效农业,退耕还林、还草,

                                提高植被覆盖率

  d.荒漠绿洲带              ④以退耕还草、还林为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