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7762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oc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oc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

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目前已将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发展的新突破。

本文结合国家示范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就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做如下探讨。

 

   一、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

具体地说就是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

高职院校因企业的生存发展而生存发展。

没有行业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行业企业的支撑,高职院校也无法按照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来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没有企业和行业的参与,更无从谈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因此,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和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院,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操作,才能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通过准确定位,使学院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建设大东北的1953年,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沈阳职业职业技术学院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

她的发展历史说明高职院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派生物”。

没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和振兴,没有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建设和发展,根本就不可能有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今天。

因此学院定位为沈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成为沈阳装备制造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沈阳大中型企业技能型人才培训中心。

只有为企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实现学院的自身价值,才能促进企业的兴旺和发展,才能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说,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因此必须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

   2.通过互相兼职,使学院与企业水乳交融

   实践证明,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相互兼职,是保证校企密切合作的一种有效方法。

学院近年来先后聘请了一批沈阳大中型企业的领导和技能专家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学院长及系、部教研室主任,同时派出教学院长和系、部主任担任企业的技术厂长、副总工程师、副总机械师、副总电气师、车间主任等职务,双方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参与对方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应用性技术研发工作,并承担一定的责任,使学院与企业做到了水乳交融。

   3.通过共建共管,使学校与企业同舟共济

   一是根据企业需求,共建专业。

如学院和沈重集团共建焊接、热处理等专业,所有人才培养过程完全按企业要求进行;二是共建实训基地。

如学院和辽宁光维摄影集团共建摄影实训基地,由企业出资金、设备,学院以企业优先选用优秀毕业生等方式予以回报;三是共建师资队伍。

学院和一批企业建立了一支有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

有些企业如沈阳科教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室,同时又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教研室;四是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目前学院47个专业均和行业企业建立了以行业企业人员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由于这些共建项目,使得学院的发展关系到企业的利益,把学院和企业的命运结合到了一起,使学院和企业同舟共济。

   4.通过“订单”培养,和企业共生共荣

   实践证明,开展“订单”培养是加强校企合作的一种极其有效的形式。

学院先后和沈重集团、沈鼓集团、特变电集团、米其林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共同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成立“重型班”、“特变电班”等冠名班,使学生入学开始就成为企业的员工,并由企业提供奖学金。

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根据企业岗位能力发展变化要求,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做到零距离培养,学院和企业共生共荣。

   5.通过建立“企业代表”制度,学院和企业共担职责

   “企业代表”源于军工厂的军代表一词,军代表负责对军工企业的军工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相当于建筑工程的工程监理。

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建立“企业代表”制度,可由“企业代表”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求,代表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监理和验收,根据监理情况向企业提出报告和相应建议,并根据企业对人才未来工作岗位技能变化向学校提出新要求。

这个代表制度的实行有利于企业和学校的沟通,有利于共同制定、修改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校企之间关于共建师资队伍、共建顶岗性实训基地和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的衔接,是一种校企合作的好形式。

我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

由于实施紧密的校企合作,校企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校企之间可以实现“三双”,即学生有双重身份(学生、员工);教师有双重角色(教师、企业工程师);领导有双重职责(院长或主任、企业兼职厂长或经理)。

“四跟”,即学院跟着主导企业走;教学跟着任务项目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材跟着生产过程走。

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

 

   二、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如何制定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尤为重要。

人才培养方案在某种意义讲是学院和专业的“宪法”,是学院建设特别是专业建设主要核心内容。

而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1.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必须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岗位核心能力是什么。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由企业人员参加,以企业人员为主,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2.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遵循行业规律、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3.在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特点和企业的要求,设计课程模块

   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为重点。

按照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岗位能力拓展以及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不同要求,我院设计出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等若干个课程模块。

在课程模块中不同的专业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二级单元模块,如学院机制专业在岗位能力提升模块中又设置了技术、工艺、管理等3个二级单元模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所拟定的未来就业方向来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

   4.改革考核方式方法

   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方法。

即取消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建立A(过程考核)、B(项目考核)、C(实践和作品考核)、D(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

并且在考核方式方法中尽量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

   5.按照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要求所有的专业都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结合理论教学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达到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操作的教学目的。

在此基础上,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设计足够的时间来保证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保证有1年左右的顶岗实习。

由于确定了企业参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和与企业共同定岗位、定能力、定课程、定模块、定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式,实实在在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达到企业满意,学生接受,老师认可,社会肯定。

 

   三、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院老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在教学运行过程中要把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

   1.在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要求每个专业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要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都要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各个教学单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理论老师讲授、企业人员讲授等环节,并填写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表。

从而达到真正解决“教什么(what),谁来教(who),在哪教(where),怎么教(how)”的问题。

   2.在公共课程的教学中尝试按照工学结合的思想对课程教学进行设计。

学院基础部在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常识》课过程中做了有益的探讨。

一是以创新理念为先导——建立模块化教学体系,设计了“重点讲授,自学辅助,德技互溶,实践强化”的教学理念,把课程设计为5个模块(3+2),3个教学模块为理论教学模块、自学模块、专题教育模块,2个实践模块是公益劳动模块、社会义工模块。

二是以素质教育工程为平台——发挥主渠道作用,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常识》课教学将素质教育活动制度化、常规化。

开展了“父母供我上大学,我到大学做什么”专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懂得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开展了以做现代职业人为核心的“大学生修身工程”活动,使学生做到思想进取,学习勤奋,情趣高雅,行为文明,体魄健康,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开展了“我与祖国共荣,我与沈阳同飞”活动,教育学生以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对就业选择,鼓励学生到辽宁西北和国家西部地区工作。

这些专题教育活动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三是以德育基地为依托——强化实践教学效果,课程不仅在课堂上讲,在学院讲,也拿到现场讲,到社会上去讲。

如请劳模做报告,把学生拉到沈阳劳模服务公司,请劳模在现场讲,同时学生参加劳模服务公司的义务劳动。

德育教育单元把学生拉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黄继光、邱少云烈士的墓前给学生讲课,把学生拉到“九一八”纪念馆请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是以现代教学手段为载体——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在自学模块中,要求学生在网上查询并归纳、整理相关资料,教师和学生真正实现了网上指导、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上答疑、网上批改。

同时结合专题教育活动,组织全院所有班级召开电子班会,用信息化手段使教学和学生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推行“双师制”授课制度。

所谓“双师制”授课,是将一门课程拆解成若干单元,有些单元由学院教师讲,有些单元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讲授。

这种“双师制”授课制度不仅要求在专业课程实行,在公共课程当中也完全可以实行。

学院在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常识》课过程中,结合模块教学,分别请了沈阳地区法院的法官、知名的劳模、社区和街道的负责人以及学生家长,以讲座形式或咨询形式给学生讲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各校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新的贡献。

现代社会具有向综合性高素质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需要的是适应面广的学生,“一人多技”、“一专多能”,在竞争中必然占有优势,中等职业学校要谋求生存,必须顺应市场的要求,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综合教育发展,力求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学生现状;提高;综合素质

 

我是广西河池市卫生学校妇产科专职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近几年来也曾担任该校学生《人际沟通》这门人文学科的教学工作。

在传授学科知识及担任班主任的工作中,我发现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二、基础知识不扎实;三、缺乏创造精神;四、身体素质差;

五、组织能力差;六、社交能力差。

比如社交能力在妇产科见习中就有所暴露。

见习前,我已经帮助学生联系好了见习医院及带教老师,待各组独自去见习时,有些组能够与科室带教老师很好地沟通,顺利完成了见习,有些组却没有与带教老师很好地沟通。

在到达见习医院后,找科室、找老师显得很忙乱,有些学生不能随机应变而使见习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在问诊时不敢与病人交谈。

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表现在《人际沟通》这门课程上。

演说是演与说的有机结合,这是一种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体态语言表达为辅,通过面向听众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达到激励人、说服人、教育人的目的艺术化的语言交际形式[1]。

要使演说能顺利进行,首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先写出演讲稿,然后在众人面前说出来,要求语言流畅,清晰,有感召力。

我校学生经两周准备后,部分学生仍然写不出演说稿,表达能力差,甚至有的学生拿别人的文章朗读应付,演说没有达到预期有效果。

学生组织能力差主要表现在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及出版墙报等活动上。

作为班主任我深感责任重大,因为学生毕业后首先要走向人才市场,培养学生是学校的职责,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是我们一贯的教学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一招鲜、吃通天”、“一技用终身”的古训受到了严重挑战,掌握一技之长是劳动者就业的前提条件,但由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能有一技之长的人逐渐多起来,甚至人人都有一技之长,也就无长可言了。

因此,“一人多技”、“一专多能”在就业竞争中占居了优势。

现代社会具有向综合性高素质发展的趋势,许多岗位除了专业技能要求外,还附带会电脑、驾驶、机修、外语、公关等方面的要求,因此,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现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顺应市场的需求。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

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我校专业课教师除了具备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多面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学校也应根据课程的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相应地制定出长短期教师培训计划,根据学校的整体需要和个人的志愿,分期、分批培训更新知识,使教师具备一专多能。

作为教师要多才多艺,如琴、棋、书、画等,要多学习,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二,学校还应该多开办一些学社团体活动,比如:

文学社、书画社、演讲协会、蓝球协会等,请专职教师或特长的教师授课,鼓励在校学生多参加这些学社团体中的各项活动,从而培养他们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开拓视野。

第三,积极开办各种培训班。

例如:

英语培训班、舞蹈班、音乐学习班、电脑培训班、美容、美发培训班、家政服务班、烹饪班等,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学到多种技能,毕业后即使不做医生或护士,也能够胜任其他工作。

第四、学校应该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如球类比赛、文艺晚会、运动会等,使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团体协作精神。

第五、根据市场需要开设一些选修课程,例如《医护礼仪》、《人际沟通》、《美学欣赏》、《型体训练》、《现代商务公关》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修养与礼仪规范,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欣赏美、创造美。

第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比如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及到工厂勤工助学等,社会活动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通过实践,不仅能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落实到实处,使理论具体化,而且能使学生明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应如何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第七、要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

主要包括:

乐观进取的精神,积极振作的情绪,相互支持、激励的言行,文明礼貌和真诚友善的举止,相互团结、合作关心和帮助的情感,及时改善消极情绪,抵御颓废文化的行为[2]。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要想生存发展,必须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综合的素质教育发展,以顺应市场的需求,力求培养出具有文化基础知识、继续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于:

1、动力不足,缺乏恒心。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向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缺乏长远打算、远大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没有强大的动力。

2、缺乏奉献精神。

在父母身边生活惯了的学生们,容易形成“小皇帝”脾气,因而养成了只讲索取、不懂奉献的习惯。

必定导致成年后的敬业精神匮乏、社会诚信形象不佳的情形。

背离了职业人才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3、缺乏正确开展社会交往的能力。

有的学生霸气十足,举止不雅,破坏公共秩序、语言粗俗,容易被宿舍排斥;有的学生性格孤僻,自制能力差,不善于交往,缺乏宽容与合作精神。

4、缺乏自理、自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基本功不扎实,专业素质不高,实干能力欠缺,被动应付现象突出,主动参与能力较差,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5、身体、心理上的问题。

许多学生身体状况不佳,身体瘦弱,近视眼较多,有许多学生体育成绩一般或勉强过关,心理比较脆弱,一旦受到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全面培养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入手:

       1.思想道德素质

       从近几年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反馈的信息看,很多用人单位选人重才更重德,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政治思想素质较高,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奉献精神的毕业生成了首选目标。

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事业心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等方面。

(1)较高的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不仅表现在政治立场、观念方面的远见和洞察力,还表现为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性,对国家宏观政策的预测把握能力及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

(2)事业心和责任感。

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的要求上强调要有事业心、责任感,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希望并要求毕业生把选择的工作当作长期追求、投入的事业,要与单位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职业和临时落脚点。

惟有敬业的大学生才能积极进取、胸怀大志,才能开发蕴藏在自己身上潜在的创造性,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

这是创业者应有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坎坷,这就需要毕业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

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干才,能踏踏实实工作,有吃苦精神,而不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2.科学文化素质

       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今天,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贮备。

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愈来愈多,对知识技能共性的要求愈来愈多,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要求从业者的知识程度高、内容新、实用性强。

(2)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就是要做到围绕自己选择的就业目标,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组合、恰当调配、形成知识系统。

(3)要有更新知识的能力。

即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4)要有创新能力。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更是衡量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当前,在社会就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大学生一味地指望找到一个理想的就业位置已不太现实,社会迫切需要有一大批大学生利用自己的学识自主创业,也为他人创造出更多的就业位置。

有不少大学已开始意识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艰苦创业、科技创业。

       3.身体、心理素质

       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已成为人才竞争的物质资本。

人们普遍认为德、才、学、识、体是人才的内在因素,而体是最基本的东西,是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

同时,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多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激烈的竞争、物质生活的悬殊,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不协调等,无不冲击青年学生的心灵,引起了部分学生认知失调、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

这都影响了毕业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也不利于就业求职。

因而大学生必须加强心性修养,提高心理素质,要能正确评价自我,胸襟开阔、豁达大度、积极乐观;要正确对待挫折,克服期望值过高的心理,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要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心理调试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知识是形成素质的基础,高素质人才必然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这里所说的专业基础是全面的,全面的专业基础应是指融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于一体的广博的学科基础知识,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融会贯通的综合知识结构,才能透彻地研究高深学问,这本身就是一种素质。

精神是素质的内在本质。

大学生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必须遵循政治和道德的规范,没有政治和道德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是社会和人所处的群体不能容许的。

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坚定的政治目标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是精神的最高形式。

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

素质高必能力强,在一定意义上讲,能力是衡量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个人的才能与从事的活动的关系表现在,如果人的才能与活动要求相符,并具有较高水平的,从事某种活动时就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反之,才疏学浅、能力较差的人,做事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事倍功半。

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吸收,但决不是知识的堆砌,而在于知识的运用。

       大学生在培养自身综合素质过程中可以从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入手:

(1)充分的表达能力。

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在内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

(2)完善社会交往能力。

学生步入社会,能像一个社会活动家一样,正确、有效在处理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

(3)初具组织管理能力。

要求大学生必须能从全局的角度加以协调处理好工作中涉及日常的行政、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千头万绪、具体繁杂的工作中有条不紊,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

(4)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

良好的决断能力可以实现对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最佳选择。

(5)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及策划能力。

大学生要有耐心、有毅力、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做到急而能安、缓而不缀,既忍让又不失原则,沉着冷静、灵活应变地处理问题;适应能力是其素质、能力的综合反映,要求大学生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屈服,更不是对落后、消极现象的认同,甚至同流合污。

适应要同发展结合起来,要同改造联系起来;实际操作能力是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

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作用的发挥;策划能力要求大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抓住有利时机,把握有效空间,筹办和开展形式各异的介绍宣传和业务活动,使工作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

(6)锻炼自控能力。

遇到不顺的事能否压下心头的怒气,冷静处理,是对大学生素质高低的一种考验,避免因小事而引起大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