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试题集.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8141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试题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试题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试题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试题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试题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试题集.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试题集.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试题集.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试题集.doc

《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试题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试题集.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试题集.doc

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试题集

单选

1.a)一个国家的政体与高等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它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教育体制。

b)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教育体制。

2.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的教育家是杜威。

3.高等教育结构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的决定性要素是经济因素。

4.a)从高校课程的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

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b)从选课形式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将课程划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d)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

e)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后者利用有关学校组织、校园文化、社会过程和师生相互作用等方面给学生以价值上、规范上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5.我国学位授予的权力机构是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6.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京师同文馆。

7.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务处。

8.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其中技术结构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9.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0.日本的国立、公立大学在招生时实行的是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制度。

11.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构成,体现着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

12.提倡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

13.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称为应用性成果。

14.以良好的行为来启发、激励学生进步的方法是榜样教育法。

15.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始于威斯康星大学、康奈尔大学。

16.我国处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时,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平等优先,兼顾效率。

17.美国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是世界上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

18.我国高校教师职务的名称是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

19.与注入式教学相对立的是启发式教学。

20.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21.高等学校发展科学的职能确立于柏林大学。

22.在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有类无教”的教育平等思想的教育家是孔子。

23.我国的学位级别分为三级:

学士、硕士、博士。

24.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社会实践。

25.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

26.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

27.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主要体现为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整合。

28.高校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因事设岗。

29.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是民主问题。

30.权力分散型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典型国家是美国。

31.具有不同办学条件、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校间的比例关系,称为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

32.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这体现了高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论文时的教育性原则。

33.“人力资本论”是关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理论。

34.对高等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社会价值判断,这体现了高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35.英才教育阶段:

当一个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②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比例达到15%—50%;③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高于50%。

36.高等学校教师的聘用期一般为二年。

37.中央集权型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典型国家是法国、意大利、瑞典。

38.公立与私立的高等教育构成属于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

39.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最佳学习条件的方式成为多媒体教学法。

40.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

41.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

42.现代社会高校职能体系的核心是人才培养。

43.我国高等学校办学体制主要属于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44.①以学术权力为主的高校管理模式属于欧洲大陆模式。

②以行政权力为主的高校管理模式属于美国模式。

45.高校师生为共同完成教育任务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工作和组织关系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46.高校教学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课程设置。

47.决定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因素是一定社会的政治。

48.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

49.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实行自主择业制度。

50.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是专业。

51.高校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大纲。

多选

1.教育目的制约着:

①教育手段的选择②教育政策的制定③教育制度的建立④教育内容的确定⑤教学效果的评价。

2.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有:

①创造性②复杂性③个体性④群体性。

3.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①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②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③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④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⑤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4.高校岗位设置的原则是:

①系统原则②整体效应原则③最低岗位数原则④动态性原则。

5.从学习主体的角度分析,大学教学过程增强了大学生学习的①独立性②自主性③探索性。

6.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的研究基金有:

①自然科学基金②社会科学基金。

7.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层次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如在美国形成的各种层次的高等学校有①研究性大学②文理学院③社区学院。

8.高等教育受一定的政治制度的制约,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①领导权②受教育的权利③教育体制④教育目的。

9.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有①备课②上课③课后总结④布置作业。

10.在许多国家,非正规大学也逐渐被纳入高等教育的范畴,①业余大学②成人大学③空中大学④广播电视大学⑤开放大学⑥函数大学。

11.在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中,文化主要影响①高等教育的内容②高等教育的特色。

12.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

①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11世纪初)②波隆那大学(11世纪后半期)③法国的巴黎大学(12世纪中期)④英国的牛津大学(12世纪中期)⑤英国的剑桥大学(13世纪初)。

13.大学的教学原则: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③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④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4.在我国高等学校教学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是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电视机、教育电视系统、语言实验室等教学媒体。

15.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主要途径有:

①结合课堂教学进行②结合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

16.按教学评价的对象划分,高校教学评价包括:

①学校办学水平评价②专业水平评价③课程评价④学生学业评价⑤教师评价。

17.按照具体的实施方式,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般可以划分为三类:

①指教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问答法、讨论法等;②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③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

18.高校教育科研方法论的原则是:

①理论联系实际②注意理论的层次性③加强综合研究。

19.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包括:

①职务结构②学历结构③年龄结构④专业结构。

20.高校的教学活动主要由①课堂教学②实验课教学③实习④科研⑤毕业设计(论文)组成。

21.a)宏观结构主要包括:

①层次结构②形式结构③能级结构④地域结构⑤管理体制结构等。

b)微观结构包括:

①学科专业结构②课程结构③教材结构④队伍结构等。

22.高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有:

①教学工作②科学研究③社会实践。

23.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研究教学内容②研究教学方法。

24.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高校教学中的主要类型有:

①计算机辅助教学②智能教学系统③多媒体技术④多媒体教学法。

25.高校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是:

①德与才的关系②身于心的关系③专业素养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简答

1.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①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②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③群体成员的互动性④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2.高等学校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①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②教师要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③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去。

3.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

①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②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③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4.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①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②教材要合适③教学资料要完整④考核手段要科学⑤有一套有效地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结果⑥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5.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②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表现在:

a.文化是社会精神生产的产物,而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从事精神生产的最重要部门之一;b.高等教育是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最主要领域,通过相互交流,高等教育可以发挥其吸收、融合各种文化的功能;c.高校通过提供文化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现实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新文化的能力,以推动文化的更新。

)。

6.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①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②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③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7.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①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②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③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8.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①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②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③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④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9.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

(一)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①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②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立统一的范畴。

(二)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简答—所谓“效率优先”,是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平等”一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二是指目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现实,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作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

)。

10.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简答—主要表现为①教师个体教学与研究活动的相对独立性,与不同个体之间在学科、专业以及任务分工上的协作性,两者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②教师个别劳动寓于教师群体劳动之中,高校教师只有把自己看成是组成教师群体的一分子,协作共事、默契一致、相互配合,才能出色完成教学研究的任务。

)。

11.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①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也要为学生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钻研②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要反应知识获得的过程③教材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④具体、生动、图文并茂,配以精选精制的插图、照片、图表,便于学生学习⑤统筹安排,综合平衡。

编写者应从全局出发,积极配合,以提高教材的总体质量。

12.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四个原则:

①系统原则②整体效应原则③最低岗位数量原则④动态性原则。

13.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方向:

①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②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③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④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在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14.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

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②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③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④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⑤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15.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简答—主要表现为高等教师在教学和研究活动过程中,思想、观念、方法、技术和手段等的创新特征。

特别是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科学研究任务,要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去创造知识。

教师的劳动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不断推出新的劳动成果,增加新内容的创造性劳动。

16.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统一的范畴:

论述题

学分制是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

也就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分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

学分制的特点:

①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②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③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弊端:

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的最大优点在于灵活性强,但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散乱及出现教学秩序的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

实行学分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①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②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③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④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相适应,是当前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部门,教师是特殊的生产者。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教师劳动的产品也是人。

可以说,教师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人,自始至终都是人们相互作用的过程。

正是教师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人文性和复杂性

1.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复杂的: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可塑性大。

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特殊的世界,教师既要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培养学生,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聪明才智,进行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艰辛的劳动。

2.教师劳动的任务是复杂的: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即从学生的心理上去造就完美的个性,塑造高尚的人格,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教师劳动的“产品”具有全面性和高质量,要一次“成型”,即要求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通过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教师劳动的过程是一个运用智力的过程,是一种综合使用、消化、传递、发现科学知识、技能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这样一个积累、传递、转换知识的过程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

教师劳动的过程,同时又是直接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这些关系包括了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学生与家长的关系,等等,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同样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

(二)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我熟悉几十种专业的工作人员,但是没有——我对此深信不疑——比教师更富有求知精神、更不满足现状、更充满创造思想的人。

首先,教师的劳动是以传递知识为主要手段,知识传递的过程需要具有较强的规范性、较强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绝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教育方针和实现培养目标,更不是“照本宣科”地演习一遍教材。

教师在劳动过程中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以及教材的理解,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普遍规律,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教育目的,这种理解、选择、实施的过程,就是教师劳动的创造过程。

其次,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育条件千变万化,在教师工作中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寻不见适合于任何学生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没有一套可供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使用的现成模式,教师只有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去创造。

再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于变化了的情况善于作出恰当处置的教育机智上。

教师的教育机智,就是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临时突发的意外情况,快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

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常常善于利用临时发生的情况,机敏地运用自己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和教学。

最后,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塑造完美个性形象的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点,教师应当自觉意识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以创造性的劳动从事培养一代新人的工作。

(三)示范性与价值引导

即教师不仅在思维方式、思维品质、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方面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而且学生的文明习惯、道德风貌,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都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一个价值引导的作用。

(四)人的可持续发展与长效性

《管子·教修》中写道: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教师的劳动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过程。

首先,教师的劳动是为未来社会加工人才产品,这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

其次,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往往是在劳动对象进入社会作出贡献后才能最终体现出来。

再次,人要想不断地发展,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教育,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个人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他今后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基础,会对他的终身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五)空间的广延性

学校虽然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但是,学生的活动空间不仅仅限于学校,他们时刻都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各种影响。

因此,教师必须广泛深入到学生的各种活动当中去,协调各种影响,使学校教育始终发挥主导作用。

同时,学生也会把他在学校受到的各种教育带到社会和家庭当中,因此,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必须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否则不仅会贻害学生,误人子弟,而且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职业道德修养

1.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①劳动任务的二重性;过程的艺术创造性;作用的特殊性;教师职业劳动的实质是爱心奉献。

②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要求的双重性、内容的全面性、功能的多样性、行为的典范性、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

a)教师职业劳动任务的二重性:

具有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

(单选)

b)教师职业劳动过程的艺术创造性:

①教师职业劳动过程的艺术性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判断)②教师职业劳动过程的创造性是由教学内容的特点决定的。

c)教师职业劳动作用的特殊性:

教师职业劳动作用的对象是特殊的人。

(判断)首先,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以培养人为中心的精神生产。

(判断)其次,教师的职业劳动也是制造教育产品的物质生长产(判断)

2.为什么教师职业劳动的实质是爱心奉献:

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因为:

①爱学生与爱教育事业是一致的;②教师的爱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和情感基础;③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爱心的支持,当教师的爱以尊重和信任的方式出现时,学生会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从而产生积极情感体验;④教师的爱最终的效果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走向成功。

因此,可以说成功是衡量师爱效果的最终标尺。

(判断)

3.为什么说时代呼唤高尚的职业道德:

①社会进步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a要继承中国传统师德中有价值的成分。

b要借鉴和吸收世界多国的教师职业道德。

c适应时代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

(判)d生产力发展使职业道德更完善。

);②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③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素质与学生素质的关系:

(判)a素质教育对象的变化对师德提出了新的要求。

b道德品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积极重要的方面。

c从素质教育的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身心健康被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④生产力发展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生产力的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很大。

从师德的起源来看,师德的产生首先归功于生产力的发展。

);⑤新技术革命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⑥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的影响还要大,它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判断));⑦社会转型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⑧社会民众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4.为了适应时代需要,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师职业道德:

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培养四有新人;必须以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师德的核心;必须对教师职业道德做出新的规定和新的阐释。

5.为什么说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注意道德的基本原则、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等决定了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6.如何做到献身教育: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

7.如何做到依法执教:

教师要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要坚决拥护和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教师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师要知法、懂法、守法,自觉增强法律意识。

8.团结协作规范确立的依据:

它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上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客观条件;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9.教师爱岗敬业的基本道德要求:

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和言论。

10.热爱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搞好师生关系;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11.为人师表的基本道德要求:

教师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讲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12.教师怎样才能做到锐意创新:

①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精神;②努力丰富自己的创造力;③积极研究和探索前沿科学;博采兼纳相关知识。

1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目的:

通过职业活动的认识和实践,培养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使每个教师结合自己的职业特点,把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规范自觉地转化为个人内心要求和坚定的信念,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成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受社会欢迎的优秀教师。

14.教师的职业劳动的意义:

①教师的职业劳动是继承和发展人类科学文化的桥梁。

(文化传统)②教师的职业劳动可以位社会造就人才。

③教师职业劳动实现了科学的扩大再生产。

④教师职业劳动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及其修养

一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一)评价的依据

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对象是教师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单选)

2.道德品质体现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对象最终落实到教师的行为上。

(判断)

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根本依据是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

所以确定教师的动机与效果的善恶,还应该从以下几对关系的统一中来把握:

①必须坚持用政治与业务相统一的观点进行道德要求;②坚持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③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

(多选)

(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

1.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评价,涉及的是动机与效果的善恶问题。

(判断)

2. ①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即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评价教师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