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8373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doc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doc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

广义: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

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

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四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

教育目的的意义: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选择功能、调控功能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国家:

总体性的、高度概括的

培养目标——学校

教学目标——教师(课堂):

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的教育理想;

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

代表: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马斯洛、赫钦斯;

观点:

确立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出发,使人的本性得到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

代表:

孔子、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等;

观点:

确立教育目的要从社会需要出发。

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

杜威

观点:

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马克思辩证统一论: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培养独立个性:

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根本宗旨,重要使命。

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

德育:

思想基础、灵魂、前提、保障、动力;

培养要求:

政治方向:

良好思想品德、道德品质

正确价值观:

健康的心理品质

智育:

智力基础、为其他各育奠定基础

培养要求:

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增强能力)

培养品质和精神

体育:

健康基础、物质保证

授予知识、技能,发展体力,增强保健意识,培养需要和习惯,增强意志力

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体育课)

美育:

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教育+技术教育

文件:

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华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内涵和外延:

内涵: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以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的核心,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现代教育与

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外延:

全方位的,全过程的;

纵向:

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

横向:

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

基本特征: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中小学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特征

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教育空间的开放性——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

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共同发展与相对差异

教育价值的多元化——价值取向是多元化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让学生“会学”

任务:

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

素质教育实施要求:

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优化结构,建设一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靠法治、靠制度保障。

实施途径与方法:

途径:

德育为先,五育并举;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方法:

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易混易错指导

1、教育目的的概念是考点,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建议考生把它作为一个名词解释来准确掌握。

2、教育目的的意义,特别是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是考点,多以客观题出现。

3、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是考点。

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考点,多以客观题形式出现。

5、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是考点。

其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条件与途径是重点内容。

6、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及观点是常考点。

7、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考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