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实习报告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8696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1.docx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测量实习报告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1.docx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1

测量实习报告

班级:

10水电1班

姓名:

xx

学号:

1014044126

日期:

2012-1-20

一.实习时间:

自2011年12月27日起至2012年1月7日止,共12天。

二.实习地点:

xxxxx(东校区)实习测区。

三.小组成员:

组长:

xxx

组员:

xxxxxxxxxxx

四.指导教师:

xxxxxxxx

五.实习设备:

DS3型水准仪,DJ6型光学经纬仪,塔尺,三脚架,花杆,皮尺,绘图橡皮,HB铅笔,科学计算器,图纸等。

六.实习目的:

水利工程测量学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设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

测量学教学实习的目的是巩固、扩大和加深学生从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获得测量实际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进一步熟练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提高计算和绘图能力,并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7.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采用教学与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也就是先由老师教授实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要求,然后同学们出去实习,完成当天安排的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的安排主要有:

(1)水准测量

(2)导线测量(3)碎步测量(4)地形图测绘。

1.四等水准测量

(1)四等水准测量原理:

利用水准仪所提供的水平视线,观测已知高程点与待求高程点间的高差,进而推测待求点高程的过程。

已知A点高程为HA,要测B点高程HB。

在A、B两点之间安置一架水准仪,并在A,B两点上竖立水准尺,A点称为后视点,a称为后视度数;B点称为前视点,b称为前视度数。

Hab为未知点B对已知点A的高差,则B点高程为:

HB=HA+Hab

HA+a=HB+b即HA=HB+a-b

B点高程也可通过水准仪的视线高程Hi来计算,即:

Hi=HA+a

HB=Hi-b=HA+a-b

(2)四等水准观测的要求:

限差要求:

视距<=80m

前后视距差<=3m

前后视距累计差<=10m

黑红面读数差<=3m

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5m

高差闭合差允许值:

f允许的值等于正负20倍的根号下L(mm)

其中:

L为测量长度(KM)

(3)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

检查水准测量手簿;填写已知和观测数据,见附表1;计算高差闭合差及其限差;

2导线测量

导线形式分为三种:

闭合导线,附和导线,支导线。

从一组已知控制点开始,经过多个点之后,又回到起始点,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成为闭合导线。

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测量各水平角和边长。

(1)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包括:

勘测选点及建立标志,测角,量边等。

A、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

在选点前,应先收集测区已有地形图和已有高级控制点的成果资料,将控制点展绘在原有地形图上,然后在地形图上拟定导线布设方案,最后到野外踏勘,核对,修改落实导线点的位置,并建立标志。

选点时应注意的事项:

a、相邻点间应相互通视良好,地势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

b、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便于安置仪器和保存标志的地方。

c、导线应选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便于碎步测量。

d、导线边长应大致相等,导线点应有足够的密度,分布均匀,便于控制测区。

B、角度观测

导线转折角的测量采取测回法观测,用DJ6型经纬仪测两测回。

半测回互差:

β半限=β左-β右=<36”,

一测回互差β测限=β1-β2=<24”。

C、距离测量

利用钢尺(皮尺)、花杆、测钎等进行测量。

在实际丈量中,为了校核和提高精度,一般需要进行往返丈量,往测和返测之差称为较差,较差与往返丈量长度的平均值之比称为丈量的相对误差,用以衡量丈量的精度。

即:

K=|D往-D返|/D平=1/D平/|D往-D返|

D平=1/2(D往+D返)

K<=1/2000

(2)闭和导线测量内业计算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目的就是计算各导线点的平面坐标X、Y。

计算之前,应先全面检查导线测量外业记录、数据是否齐全,有无记错算错,成果是否符合精度要求,起始数据是否正确。

A、将校核过的外业观测数据及起算数据填入“导线坐标计算表”中。

B、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

a、计算角度闭合差:

由于观测水平角不可避免的含有误差,致使观测的内角和不等于理论值,因而两者之差称为角度闭合差,

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值=观测内角总和—理论内角总和;

理论内角总和=(N-2)*180度

N为测角总数

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值<=60秒乘以根号下N

若超限则需重新检查或重测;反之继续进行。

b、计算水平角改正值:

各观测角的改正数:

Vi=-(水平角闭合差/N)

将各改正数Vi分别加到个观测角值上,即可得到改正后角值。

*水平角改正数之和应与角度闭合差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改正后的闭合导线内角之和应为(N-2)*180度

c、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

根据起始边的已知坐标方位角及改正后的水平角,按式(1-1)推算其它各导线边的坐标方位角

Q23=Q12+180度+所对应的改正后角值-(+)360度(1-1)

最后推算出的坐标方位角,应与原有的起始边的已知坐标方位角相等,否则需重新检查并计算

d、坐标增量的计算及其闭合差的调整:

根据已推算的导线各边的坐标方位角和相应的边长利用公式(1-2)和公式(1-3)计算出各边的坐标增量。

*X=对应角的余玄值乘以所对应的边长。

(1-2)

*Y=对应角的正玄值乘以所对应的边长。

(1-3)

再根据

X的改正值=-(*X的总和Fx除以总的边长D再乘以Di)

Y的改正值=-(*Y的总和Fy除以总的边长D再乘以Di)

最后求出改正后增量。

注意:

坐标增量总和+改正值总和=0

(3)附和导线内业计算:

公式:

αcd'=αab+n180+β观测总合-n360°

fß=αcd'-αcd

fß允=±60"*根号下n

改正值:

Vi=-fß/n

坐标方位角:

Q23=Q12+180度+所对应的改正后角值-(+)360度

计算出各边的坐标增量:

*X=对应角的余玄值乘以所对应的边长。

*Y=对应角的正玄值乘以所对应的边长。

坐标改正值:

fx=X测量总和-(Xc-Xb)

fy=Y测量总和-(Yc-Yb)

Xi=-fx/总长度*Di

Yi=-fy/总长度*Di

3、碎步测量:

(1)碎步点的选择

 碎步点就是地物地貌的特征,对于地物,碎步点应选在地物轮廓线的方向变化处,连接这些特征点,便得到与实地相似的地物形状。

对于地貌来说,碎步点应选在最能反应地貌特征的山脊线,山谷线等地性线上。

(2)经纬仪测绘法

观测时先将经纬仪安置在测站上,绘图板安置于测站旁,用经纬仪测定碎步点的方向与已知方向间的夹角,测站点至碎步点的距离和碎步点的高程,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和比例尺八碎步点的位置展绘在图纸上,并在点的右侧注明其高程,再对照实地描绘地形。

4、内业计算及绘图:

 

8.实习步骤:

经过了实习动员后,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各个组的任务并且分发了仪器。

下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踏勘、选点,确定首级控制类型和图跟控制,并开始实施。

在12月28日~12月31日这4天时间里,我们一二班对应组交替进行了导线测量与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借助水准尺,直接测定地面上两点间的高差,然后根据已知点高程和测得的高差,推算出未知点高程。

导线从一组已知控制点出发,经过几个点,又回到起始点上,形成一闭合多边形,成为闭合导线。

1月1日,我们进行了距离丈量。

虽说听起来这项容易,但是实际操作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2日我们进行了图跟点内业计算并展绘控制点,内业计算工作量较大。

3日至6日进行了碎步测量,并且拼接、整饰、成图。

7日我们完好的的归还了仪器,并递交了实验成果图和实验数据。

当我们自认为满意的图交到老师面前时,我们真的惭愧了。

原来有好多疏漏及错误之处。

我们有进行了认真的改正。

至此测量实习工作实习部分圆满结束。

九.实习心得:

由于我们是在学校学到专业课时才进行这次实习的,因此这次实习是比以往任何一次实习都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意义。

在学完专业基础课后,才开始实习的,通过这次实习,使我更充分地理解了专工程测量实习,作为水电工程专业一门基本的必修专业实践课,对我们学水利工程专业学生来说,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测量不仅是获取书本的理论知识,更是培养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总结,以及体会测量思想“从控制到碎部,从整体到局部,步步检核”等原则对工程测量的指导意义。

这项技能的熟练掌握对将来走向社会有极大的帮助,毕竟国内高校给予学子实践的机会远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此,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机会创造最大的知识收益。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测量实习这个平台,改善我们的思维结构,培养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在测量实习开始之前,我把工程测量的课本从头至尾认真复习了一遍,以便于站在一个理论者的高度,去做实践。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课本知识,遇到问题可以参考课本,可以询问老师,可以与同学讨论。

一系列的动作是高效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

这两周全部任务的完成都倾注了我们小组七人的大量心血,一次测量实习做完整做好,单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

实习过程中协同问题也常发,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更快,更强”,所以最终站在一条战线上破城斩将,得以全线突破。

所以只要我们七人精诚合作,相互交流切磋以及相互配合理解,一切问题都将不是问题。

测量期间有时候回来很晚,食堂吃饭赶不上,只有吃泡面等;白天外页测量劳累,晚上回来处理数据。

累中有甜,苦中有乐,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激情满怀,完成任务收获丰硕成果。

我们在实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困难,在我们实习之初,我还有点担心自己不会测,测不好,担心只有两个星期的测量时间,自己不能按时的完成任务,但是,经过我们小组的反复测量,我们的团结、默契,克服了测量中的种种问题,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

在测量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

比如:

 

(1)立标尺时,标尺除立直外,还应选在重要的地方。

因此,选点就非常重要,点一定要选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同时要注意并非点越多越好,相反选取的无用点过多不但会增加测量,计算和绘图的劳动量和多费时间,而且会因点多而杂乱产生较大的误差。

 

(2)在用水准仪和经纬仪测量的过程当中,有的过程出现了大的误差,经过我们的重新测量计算,误差范围也减小到了可以允许的范围里。

(3)还有就是计算问题,计算必须由两个人完成,一个初步的计算,一个检验,不过,在此过程当中,也还是出现了计算错误的问题,我们在不断的重复检验之中算出了正确的数值,尽量让误差减少到了最少。

比较难的还是检验校核,不过,我之所以认为它难,也是因为在此之前不是很会计算它,在这次实习中,我又重新了解它的计算方法,现在也能自己把它计算检验出来了,顿时觉得校核也并不如自己想像中的那么难。

(4)最后的困难就是画图的部分了,虽然画图是交给一个同学完成的,但是我们整个组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错,图就不可能画出来。

我们画图之初,最先是把控制点的坐标画出来,然后绘图员就画,当我们还在沾沾自喜的时候,却被告之需要重画,而且有的坐标也有一定的误差,我们就不断的在檫了画、画了檫的过程中如此往复,不断精益求精,测绘图的一点一滴也慢慢浮出了水面。

我深深体会到通过这次实际的测量实习,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实验仪器的操作更加熟练,学会了碎部的测量、导线的测量和地形图的绘制等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的交际、合作的能力。

不过也有一些经验教训.实验仪器的整平对实验数据的误差有很大的影响,水准测量和水平角测量均需检查闭合差,超过差限一定要重新测量,反复检查以减小误差,小组成员的合作很重要,实习小组的气氛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验的进度。

另外,在这次实习环节中,我也发现自己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

尽管在学校认真学习了专业知识,但是当前所掌握的知识面不够广,尚不能轻松胜任水利工程工作,因此,尽管在不久的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但我应该将所从事的工作看作是新的学习的开始,只是在实践中学习,才会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专业实践阅历远不够丰富。

由于专业实习时间较少,因此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与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所获取的阅历更是很短缺。

所以,今后我们在工作岗位上,一定要抓住机会,多向从事水利工程的前辈学习,同时要转换学习方法和态度,改变以往过于依赖老师的被动吸收学习方式,应主动积极向他人学习和请教,同时加强自学能力和驾驭解决难题的本领。

总之,我会好好体会这次实习给我带来的成果,我相信这对我今后的工作中是极其有帮助的。

 

附表1四等水准测量观测手簿

测站编号

后尺

下丝

前尺

下丝

方向及

尺号

中丝读书

K+黑减红

高差中数

上丝

上丝

后距

前距

黑面

红面

视距差

∑d

P24~P25

1.484

1.409

1.349

6.036

0

+0.074

1.213

1.142

1.275

6.063

-1

27.1

26.7

后-前

+0.074

-0.027

+1

+0.4

+0.4

P25~P1

1.590

1.569

1.351

6.137

+1

+0.026

1.111

1.081

1.325

6.011

+1

47.8

48.8

后-前

+0.026

+0.126

0

-0.1

-0.6

P1~P2

1.621

1.611

1.451

6.140

+2

+0.010

1.279

1.271

1.441

6.230

+2

34.2

34.0

后-前

+0.010

+0.126

0

+0.2

-0.4

P2~

P3

1.460

1.432

1.343

6.132

-2

+0.030

1.228

1.195

1.314

6.000

+1

23.2

23.7

后-前

+0.029

+0.132

-3

-0.5

-0.9

 

附表2水平角观测记录

测站

观测点

盘左

,,,

盘右

,,,

2C(左-右)

,,,

(左+右)/2

,,,

平均角值

,,,

P24

02036

1802806

2701412

2701421

2701422

A6

2704048

904236

2701430

P24

902154

2700312

2701426

2701424

A6

03630

1801724

2701412

附表3基线丈量记录与计算表

点号

尺段

次数

前尺读数(m)

后尺读数(m)

尺段长度(m)

尺段平均(m)

各测回边长(m)

平均边长(m)

T2~T1往

1

0.645

23.426

22.781

22.779

30.871

30.872

0.811

23.589

22.778

0.949

23.928

22.779

2

15.700

23.793

8.093

8.092

15.960

24.051

8.091

16.272

24.303

8.091

T2~T1返

1

1.122

23.901

22.779

22.780

30.872

1.234

24.025

22.781

1.366

24.145

22.779

2

16.400

24.490

8.090

8.092

16.552

24.644

8.092

16.921

25.014

8.093

 

附表4附和导线坐标计算表

点号

观测角

,,,

坐标方位角

,,,

边长

*X

*Y

X

Y

1865552

P24

941115

1149.05

506.82

1010624

58.200

-11.21

57.11

C4

1791230

1137.93

563.94

1001811

67.788

-12.12

66.69

C3

2673440

1125.92

630.65

1875208

60.119

-59.55

-8.23

C2

2654930

1066.47

622.43

2734055

44.136

+2.83

-4.04

C1

951600

1069.37

578.40

1885610

78.776

-77.82

-12.24

P2

892315

991.67

566.18

9818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