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灸38穴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9352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衡针灸38穴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平衡针灸38穴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平衡针灸38穴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平衡针灸38穴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平衡针灸38穴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平衡针灸38穴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平衡针灸38穴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平衡针灸38穴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平衡针灸38穴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平衡针灸38穴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平衡针灸38穴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平衡针灸38穴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平衡针灸38穴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平衡针灸38穴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平衡针灸38穴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平衡针灸38穴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平衡针灸38穴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平衡针灸38穴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平衡针灸38穴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衡针灸38穴位.docx

《平衡针灸38穴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衡针灸38穴位.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平衡针灸38穴位.docx

平衡针灸38穴位

平衡针灸38穴位

1.升提穴

定位:

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

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

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

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

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

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

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能:

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

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

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

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

2.腰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1

局部解剖:

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

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

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

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

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

活血化愈,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

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语:

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

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突出。

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

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

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床疗效。

歌诀:

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定位取穴三方向,主治各种腰痛症,椎间盘出腰扭伤,腰肌劳损用之灵。

(3寸毫针双侧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1—2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右侧腰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

3.急救穴

定位:

此穴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

局解:

不有口轮匝肌和面神经颊支,眶下神经分支及上唇动静脉。

取穴原则:

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眶下神经分支或面神经颊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功能:

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抗休克,疗昏迷,调节神经,消炎止痛。

主治:

休克,昏迷,晕厥,晕车,晕船,晕机,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中暑,小儿急,惊风,癔症,癫痫,精神分裂症,急性腰扭伤,痔疮,低血压,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

按语:

急救穴是用于病人急救的首选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选用该穴具有取穴方便,针感强疗效突出。

临床主要用于各种急症,重症及昏迷的病人为主。

手法反复提插捻转,加大刺激量。

为迅速强化针刺效果,可同时配合相关急救穴如降压穴胸痛穴,腰痛穴,咽痛穴等,必要时还必须积极配合中西医综合急救措施,

此外还是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之一。

歌诀:

急救穴居鼻中隔,针刺眶下面神经,唇沟中隔斜上刺,休克昏迷与中风。

(1寸毫针向上斜刺0.3—0.5寸,45度角)

4.胃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

局解;在口轮匝肌和肌之间,布有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几下唇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

男左女右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三叉神经第三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手法:

滞针手法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

健脾养胃,调节胃肠,平衡心理,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消炎止痛,健胃消食,促进溃疡愈合。

主治:

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痉挛,膈肌痉挛。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晕车,晕船,晕机,小儿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糖尿病。

还可作为保健穴。

按语:

具有选穴少,针刺面积大,见效快,操作简便,易于普及等特点。

临床不但用于治疗上腹部病变,还可作为慢性疾病的辅助穴位,可代替痛经穴,治疗妇科痛经。

歌诀:

胃痛穴位下颌旁,男左女右取之良,消炎止痛三叉经,胃炎痉挛与溃疡,晕车晕船与痛经,消化不良服为尚。

(45度角进针,向对侧胃痛穴平刺1—2寸)

5.偏瘫穴

定位:

耳尖上3厘米。

局解:

布有颞肌和颞浅动静脉额支,耳颞神经分支,枕大神经吻合支。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特点:

针刺耳颞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

手法:

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

1:

滞针手法:

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此种针感一般30分钟左右自行解除。

2.到位针刺手法:

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的针刺手法。

针感:

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

益气壮骨,化痰却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平衡,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消炎止痛,降压降脂。

主治:

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中风昏迷,中风后遗症----偏瘫;偏头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按语:

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特定穴位之一,临床也采用偏三针,(偏瘫穴,肩痛穴,膝痛穴),重病人可采用“偏五针”,在偏五针的基础上加臀痛穴,踝痛穴。

原则上不留针,但对个别病人要求留针时,首先在病人不惧针,不晕针的前提下。

一般可以留针4—8小时,最长可留12小时,针体一般自行可退出体外,但对后遗症恢复期机体出现肌肉萎缩,偏瘫性粘连的病人可以配合患侧肩痛穴。

膝痛穴,然后再针刺健侧相应穴位来收针。

歌诀:

偏瘫耳尖上一寸,交叉取穴透太阳,耳颞神经枕吻支。

6.鼻炎穴

定位:

此穴位于颧骨下缘的中点。

局解:

在颧骨下缘的中点,布有面横动静脉,深层为上颌动静脉,和面神经颧支,下颌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深层为下颌神经。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面神经颧支或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

无痛快速进针手法。

待针体达到要求深度时,不提插不捻转自行将针退出。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

退热,止痛。

消炎,调节神经,抗过敏。

主治:

鼻炎,过敏性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下颌关节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

此穴是用于治疗鼻炎的有效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鼻部及面部病变为主,对过敏性鼻炎还必须配合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调整病人的过敏体质,才能从根本上治愈病人的疾病。

否则只是暂时的临床症状缓解,以后还会发作。

对进针方向,深度,针感是针刺效应的关键。

临床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副鼻窦炎应配合头痛穴,痤疮穴,痔疮穴进行全身调节方能达到理想效果。

歌诀:

鼻炎穴位颧下缘,交叉下颌面神经,进针方向透鼻翼,三叉鼻炎与面瘫,面肌痉挛后遗症,感冒过敏下颌炎。

(3寸毫针向鼻翼方向平刺1-2寸,交叉取穴)

7.牙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

局解:

在咬肌中,布有面神经下颌支,颧支,上前方有腮腺管,深部有咬肌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面神经下颌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采用上下提插手法。

待针体刺入后,病人疼痛没有缓解,可上下提插3次。

针感:

同上。

功能:

通牙关,开窍却风,止痛,抑菌消炎。

主治:

由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种牙痛。

还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中风性失语流诞。

按语:

此穴临床用于治疗牙痛的特效均可。

取穴方法是以门牙为界分为左右两侧。

对过敏性牙病,在治疗该病的同时还必须配合针刺增强肌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从全身进行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治愈的目的。

此穴临床还成为失语穴,用于中枢性失语。

歌诀:

牙痛穴位耳垂前,下颌颧支正中点,各种牙痛面瘫痪,下颌关节腮腺炎。

(垂直进针0.5—1寸)

8.明目穴

定位:

此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左下颌角与乳突中间之凹陷处。

局解:

皮下有腮腺,颞下窝翼静脉丛。

耳后有动静脉及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部有面神经干于颅骨穿出。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特点:

以针刺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

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感:

通窍开目,消炎止痛,调节视神经。

主治:

近视,白内障,青光眼,花眼,沙眼,电光性眼炎,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

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鸣,耳聋。

按语:

是治疗眼疾的特效穴位之一。

本文中介绍的近视主要是指青少年的假性近视。

恢复或好转后还需3个月的平衡巩固期。

白内障是纸早期浑浊型白内障,坚持治疗可稳定或延迟晶体进一步浑浊,提高患者视力。

对晚期白内障患者,针刺效果差,对糖尿病引发的白内障还必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相关穴位,效果更为理想。

歌诀:

明目穴位耳后坑,交叉取穴面神经,对侧眼角刺一寸,一切眼疾用之灵。

(2寸毫针向对侧内眼角方向刺0.5—1寸)

9.醒脑穴

定位:

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即项后枕骨后两侧,传统腧穴翳风与风府之间1/2处。

局解:

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处,布有枕动静脉分支,深层为椎动脉,环枕后膜,蛛网膜下腔,脊髓上端和延髓下端,以及枕小神经分之,内侧为枕大神经。

取穴原则:

双侧同时取穴,左右交替取穴。

特点:

运用手指作用于枕大神经或枕小神经后引起的指感为宜。

指针方法:

采用拇指指摸与食指指腹作用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利用瞬间点压,点压力度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决定。

手法:

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轻度手法以局部微痛为主,中度手法以局部能忍受为主,重度手法以局部瞬间钝痛为主。

指感:

局部酸胀痛为主。

重力点压即可出现瞬间的晕厥。

功能:

调节心理,调节神经,调节内脏,醒脑明目,镇静安神,抗衰老,保健。

主治:

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引起的脏腑功能紊乱。

更年期综合征,旅游综合征,颈肩综合征,高血压症,低血压,神经衰弱,糖尿病,白血病,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

按语:

醒脑穴为强身保健的首选穴位,此穴位于人的生命中枢部位。

临床所眼所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指针疗法。

在指压力度上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

主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来决定,但以安全放在首位。

歌诀:

醒脑保健于风池,指针瞬间枕神经,调节内脏与安神,解除疲劳体轻松。

10.臀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皱壁连线的1/2处。

局解:

布有旋肩胛动静脉,臂外侧皮神经和第一,二肋间神经,深层为桡神经。

取穴原则:

以针刺桡神经或上臂外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三寸毫针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呈45度角斜刺4-5CM。

手法:

1上下提插手法2,针感达不到要求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或向肘关节,腕关节放射。

功能:

活血化淤,理气散结,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

臀部软组织损伤,腰椎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对侧颈肩综合征,偏瘫。

按语:

臀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臀部软组织损伤,臀部病变为主。

此穴还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穴位。

临床还需配合膝痛穴,踝痛穴效果更加。

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

歌诀:

臀痛穴位桡神经,坐骨神经交叉灵,梨肌损伤网球肘,臀肌损伤综合征。

21面瘫穴

定位:

位于肩部,锁骨外1/3处斜向上二寸。

局解:

布有斜方肌和颈浅动静脉及锁骨上间神经。

取穴原则:

面瘫,乳突炎以交叉取穴为主,胆囊炎以同侧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锁骨上间动静脉出现得震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可滞针。

针感:

放射性针感向颈部面部放射,或局部酸麻胀。

功能:

缺风通络,活血化瘀,调节神经,促进神经修复,消炎止痛。

主治:

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还可用于治疗乳突炎,流行性腮腺炎,胆囊炎。

按语:

曾用于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的特定穴。

越是发病时间短,治疗效果更加。

对发病2小时以内者,一针治愈率可达70%。

发病时间长,效果越差。

治疗期间应减少寒冷刺激,忌食鱼虾蟹,及辛辣之物。

此穴因为位于肺尖部,为了安全,临床多以鼻炎穴,牙痛穴,明目穴代替。

可以不用面瘫穴,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歌诀:

面瘫肩中交叉点,乳突痉挛和面瘫。

交叉取穴锁神经,对侧压痛腮腺炎。

(1寸毫针,针尖向颈部方向成45度角斜刺0.5-1寸)

22神衰穴

定位:

位于脐窝正中。

局解:

分布部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和腹壁下动静脉,深部为小肠。

取穴原则:

定位取穴。

指针特点:

以治腹点压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腹腔小肠管后产生的指感为宜。

指针方法:

1.采用双手并拢,掌心相对,利用中指食指无名指瞬间点压神衰穴。

2.用掌心贴于此穴,另一掌心压与手背上,随腹式呼吸有节律的按压49次。

针感:

以局部酸胀痛感并向整个腹部及会阴部放射。

功能:

健胃消食益气健脾,调节神经,促进机体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则:

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更年期综合症。

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晕车晕船晕机。

按语:

此穴为中劳年人的保健学之一,每周调节一~二次,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发生,延缓衰老,保健长寿的作用。

对慢性疾病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穴位。

歌诀:

保健神衰于脐窝,指针十肋点此穴。

过敏糖尿慢性病,增加免疫与调节。

23痤疮穴

定位:

位于第七颈颈椎棘突下。

局解:

棘间韧带和颈横动脉分支,棘突间皮下静脉丛及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以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原则:

定位

特点:

以针刺局部肌肉血管末梢神经为主。

方法:

点刺放血疗法。

局部常规消毒,采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挤出3至5滴血后消毒棉球压迫即可。

手法:

1.中心点刺法,即在相对的中心点进行快速针刺或用拇指食指将部肌肉捏起,再点刺放血。

2.一线三点点刺法,即在中心点两侧1厘米处各点刺一针。

针感:

局部针感

功能:

调和阴阳,解毒消热,消炎抑菌,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机体代谢机能。

主治:

痤疮,脂溢性皮炎,面部疥肿,面部色素沉着,毛囊炎,湿疹,寻麻疹,急性结膜炎,口腔炎,副鼻窦炎,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

是以局部功能命名的特定穴位。

治疗面部疾病为主。

除点刺放血疗法外,亦可采用针罐结合治疗,留罐3至5分钟,以拔出数滴血为宜,亦可作为实证热证的辅助中医

治疗。

歌诀:

痤疮七八椎体间,定位面疗效为先。

面部疥肿色沉着,五官炎症脂皮炎。

24疲劳穴

定位:

位于肩膀正中,相当于大椎至肩峰连线的中点。

局解:

布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和锁骨上神经,副神经肩胛上神经及颈横动静脉分支。

治疗原则:

双侧同时取穴。

特点:

指针疗法,以指腹按压局部分布的锁骨上神经,副神经,肩胛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指针方法:

用拇指指腹根据不同病情,年龄,性别,体质而选择轻重中手法。

指感:

局部酸胀沉。

功能:

调节神经,调节内脏,旅游综合征,老年前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症,腰背部综合征,神经衰弱,植物神经紊乱,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慢性疾病。

按语:

保健穴之一,与醒脑穴,神衰穴并用,取穴亦可用右手放在左肩上,平排三指,取中指下第一节中即为此穴。

歌诀:

保健疲劳于肩中。

指针锁骨上神经。

调节神经于免疫,各种疲劳综合征。

25乳腺穴

定位:

位于肩胛骨中心处,肩胛内上缘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

局解:

在冈下窝中央,岗下肌中,有旋肩胛动脉静脉肌支及肩胛上神经。

取穴原则:

对应取穴。

特点:

以针刺肩胛上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主治:

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产后缺乳,乳房胀痛,临床还可用与治疗胸部软组织损伤,

按语:

对急性乳腺炎效果最好,化脓期还需配合其它疗法。

此穴临床还称通乳穴。

歌诀:

乳腺穴位肩中央,对应取穴肩胛经。

胸部疼痛颈皮炎,乳痛乳炎腺增生。

(3寸毫针针尖向下平刺1--2寸,同侧取穴)

26肩背穴

定位:

位于尾骨旁开4--5厘米处。

解剖:

布有臀大肌,梨状肌下缘,股二头肌,和臀下动静脉及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

坐骨神经。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特点:

以针刺坐骨神经干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麻胀为宜。

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带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

消炎止痛,调节神经,祛风湿,疏通经络,醒脑开窍,镇静安神。

主治:

颈肩综合征。

颈间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

以及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昏厥,偏瘫,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痛。

腓肠肌痉挛。

按语:

因取穴不方便,临床上以肩痛穴代替。

歌诀:

肩背尾骨外二寸,坐骨神干交叉值。

颈肩筋膜综合征,偏瘫癫痫癔症分。

27耳聋穴

定位:

位于股外侧,髋关节于膝关节连线的中点。

局部解剖:

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和骨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特点:

以针刺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

1.一线三点针刺法,即中间一针达到针刺要求一定深度,将针尖退到进针部位,在向上下的顺序提插三次。

2.对外耳道的化脓性炎症可配合滞针疗法。

功能:

调节内耳平衡,聪耳开窍,强腰膝,理气血。

主治:

神经性耳聋,暴震性耳聋,美尼尔综合症,神经性耳鸣,以及骨外侧皮肌炎,急性荨麻疹,丹毒。

按语:

歌诀:

耳聋穴位股正中,交叉直刺皮神经。

暴震神经聋耳鸣,单独荨麻骨神灵。

(3寸毫针向下或称45度角斜刺,针尖要触到骨膜)

28肩痛穴

定位:

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

解剖:

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手法:

(滞针)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功能:

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

主治:

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隹并,颈间肌筋膜炎,落枕,以及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痫,精神分裂症。

按语:

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间关节,内脏病变为主。

特别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急腹证疗效更为显著。

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也是开始研究的第一个穴位。

研究时间最长,治疗病人最多,用途最广泛,疗效更为理想,治愈率98%,一针治愈率11%,穴位的名称先后经历了肩周穴,中平穴,肩痛穴三个阶段。

歌诀:

肩痛穴称中平穴,外丘一寸片腓侧。

交叉取穴腓神经,肩部病变与落枕。

胸痛腹痛与偏瘫,降压腰痛与昏厥。

29腹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局解:

在腓骨长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和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

病变定位时采用交叉取穴。

病变非定位时,采取男左女右取穴。

病情危重视,采取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腓总神经,或腓深神经,腓浅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

上下提插可捻转滞针。

功能:

消炎止痛,调节内脏,增加胃肠蠕动,消炎利胆,调节血压,调节血糖,调节血脂,健脾和胃,扶正培元,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力,理气降逆,通经活络。

主治:

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胃痉挛,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冠心病心绞痛,类间神经痛,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白细胞减少症。

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症,过敏性哮喘,急性荨麻疹,前列腺炎,以及健康人保健。

按语:

腹痛穴是以穴位功能定名的一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腹症,但对胃穿孔,坏死性肠梗阻,胰腺炎等重症急腹症病人应在明确诊断,缓解症状的情况下,积极实施其他救助措施。

可作中老年人保健穴,还可作慢性病的康复穴。

歌诀:

腹痛穴位腓头下,胃炎肠炎阑尾炎。

腓总神经取两侧,降糖降脂与降压。

30过敏穴

定位:

位于屈膝位的髌骨上角上2寸处,股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解剖:

布有股内侧肌,股动静脉肌支,股前皮神经与股神经肌支。

取穴原则:

交替取穴。

针感:

局部针感。

手法:

上下提插。

对体虚病人可配合捻针滞针。

功能:

定喘,止痛,止麻,抗过敏,增加机体抵抗力。

主治:

支气管哮喘,急性荨麻疹,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牛皮癣,神经性皮炎,以经不调,痛经,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泌尿系感染,慢性肾炎。

按语:

主治过敏性疾病以及痛经等妇科病。

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还需结合调理脾胃,调节心理配合相关穴位方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歌诀:

过敏穴为血海选,瘙痒湿疹牛皮癣。

痛经闭经妇科病,股部外侧皮神经。

31肘痛穴

定位:

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

解剖:

在膝关节韧带两侧,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神经前皮脂及肌支。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股神经前皮脂及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局部针感。

针刺方法:

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不提插,,待针体进入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出针。

功能:

消炎止痛,活血化淤,痛经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

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预炎。

不明原因的肘关节疼痛。

以及偏瘫,荨麻疹,踝关节扭伤。

按语:

在取穴原则上,内上髁炎取外侧肘痛穴,外上髁炎取内测肘痛穴。

此外,上肢臀痛穴亦可治疗肘关节病变,临床疗效相同。

故临床用之很少。

歌诀:

肘痛穴为膝双眼,肘部损伤病变选,交叉取穴股前支,膝部病变对应点。

32癫痫穴

定位:

位于胫骨与腓骨之间,及髌骨下沿至踝关节连线的中点。

解剖:

在胫骨前肌中,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为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

针刺特点:

以针刺腓深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局部针感或放射性针感为宜。

手法:

上下提插

功能:

醒脑开窍,调节神经与精神系统,舒筋活血,理气和中。

主治:

癫痫,癔症性昏厥,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急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痛经,肩周炎,晕车晕船晕机。

按语:

主治癫痫病,为巩固疗效,还需配合胸痛穴,醒脑穴。

对于年龄小发病时间短的病人效果较为理想。

歌诀:

癫痫下肢中央取,左右交替腓神处。

精裂癔症与昏迷,快速直刺四厘许。

33精裂穴

定位:

位于委中穴于足跟连线的中点,腓肠肌腹下正中之凹陷的顶端。

局解:

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及肌与腱的连接处,布有隐静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和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取穴原则:

交替或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胫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