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9377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10.疖<3cm疖:

表皮

横向痈3~9cm纵向痈:

发于皮肉之间

发>

9cm疔:

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

外感六淫

情志内伤

饮食不节

外来伤害

老伤虚损

感受特殊之毒

痰凝瘀血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

邪正盛衰②气血凝滞③经络阻塞④脏腑失和

12.

缓急

深浅

皮色

皮温

疮疡肿势

肿胀范围

溃疡肉芽

硬度

红赤

灼热

高起

局部根束

红活润泽

适中溃后消

紫暗暗红或不变

不热

不高或平滑

不局限,根散漫

苍白紫暗

坚如岩或软如糖

疼痛

脓液

病程

预后

全身

剧痛

粘厚

易消易溃易敛

寒热,便秘,溃后消,舌红苔黄脉弦数洪大

不痛

稀薄

难消难溃难敛

潮热,盗汗,神疲,溃后更甚,舌淡胖苔少,脉细软小无力

手太阳:

黄柏、藁本手阳明:

升麻、石膏、葛根手少阳:

柴胡,连翘,地骨皮,青皮,附子

足太阳:

羌活足阳明:

白芷、升麻、石膏足少阳:

柴胡、青皮

手太阴:

桂枝,升麻,白芷,葱白手厥阴:

柴胡,丹皮手少阴:

黄连、细辛

足太阴:

升麻、苍术、白芍足厥阴:

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足少阴:

独活,知母,细辛

13.

大小,位置

形态

质地

活动度

界限

良性

不一

规则

中等

活动

清楚

初期不疼,后期因张力或压迫神经痛

恶性

不规则

硬如岩

固定不移

不清楚

14.用药过敏的表现:

大量分泌物增多②伤口周围红或出现小水泡③痒

15.辨脓:

宜稠不宜稀,宜明不宜污,宜腥不宜臭。

16.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呈柏油样黑便,为远血;

直肠、肛门的便血,血色鲜红,为近血。

尿血:

一般无痛,以肿瘤多见。

血淋:

有痛,以结石、炎症多见。

17.肿疡期→脓疡期→溃疡期

18.内治法三个总则:

消法②托法③补法

内治法德具体治法:

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

19.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外治法的药物疗法常用的有:

膏药②油膏③箍围药④草药⑤掺药

膏药:

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

阳证:

金黄膏;

阴证:

生肌玉红膏、回阳玉龙膏

箍围药:

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多用于疮疡初期,促其消散。

掺药:

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的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消散药:

内消散;

②提脓祛腐药:

升丹;

③腐蚀药和平胬药:

白降丹、三品一条枪;

④祛腐生肌药:

回阳玉龙散;

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

⑤生肌收口药:

生肌散;

⑥止血药:

桃花散;

⑦清热收涩药:

青黛散、三石散;

酊剂:

复方土槿皮散;

洗剂:

三黄洗剂

20.手术疗法:

常用的方法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等

切开法:

适用于成脓期。

脓成:

皮薄、光亮、应指、中软

切口的选择:

选择脓腔最低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

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乳晕部位弧形切开。

肛旁脓肿,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21.总结

肿疡期

脓疡期

溃疡期

内治法

热:

五味消毒饮

寒:

阳和汤

湿:

三妙汤加减

邪盛正不衰:

透脓散

邪盛正衰:

托里消毒散

气:

四君子汤

气血:

八珍汤

血:

四物汤

外治法

阳:

金黄膏

阴:

阳和解凝膏

半阴半阳:

冲和膏

切开或火针排脓

早期:

提脓祛腐为主,五虎丹、祛腐散、红升丹

后期:

生肌长皮为主,生肌橡皮膏为主

1.疮疡:

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包括急性和慢性2大类。

定义

指发生在肌肤或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指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分类

有头疖、无头疖、疖病

好发

暑季、小儿

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

局部特点

色红、灼热、根浅突起、范围在3cm左右,肿势局限

发病迅速,宜肿,宜脓,宜敛,7天左右成脓,伴发热,口渴、恶寒,6~9cm

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

9cm

出脓即愈

不会损伤筋骨,不会内陷

3~5日坏死,腐烂,全身症状明显

2.疔:

一种发病于颜面、手足,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好发:

颜面、手足。

发病特点:

发病急,肿胀甚,疼痛剧,初起有脓头,根深而硬,多伴有全身症状。

预后:

颜面容易走黄。

手足部疔疮。

蛇眼疔→甲沟炎;

蛇头疔→化脓性指头炎;

蛇腹疔→化脓性腱鞘炎

托盘疔→掌中间隙感染;

足底疔→足底皮下脓肿;

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

3.对疽发背必以候数为期,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

有头疽

无头疽

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中老年人及消渴病人

10岁以下的儿童,多见于四肢长骨,以胫骨多见

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溃后多脓出不畅,故易向深部及四周扩散,>

10cm

初起无头,发于定处,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起病急而重

易发生内陷

易造成关节畸形

4.丹毒:

是患者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春秋季多见,好发于小腿、颜面部

局部特点:

色如丹涂脂染,发病急,迅速扩散,边界清楚,多伴有全身症状。

小腿丹毒→橡皮腿

面部丹毒→易内陷,一般不会化脓

5.

走黄

内陷

相同点

均为在疮疡阳证疾病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邪毒走散,内攻脏腑的危险症候,相当于西医的全身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不同点

继发于疔疮的称为走黄

疔以外的其他疮疡引起的称为内陷

走黄特点:

疮顶突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

②伴有心烦作躁,神智昏聩等七恶证;

③继发于疔疮的称为走黄

内陷特点:

疮顶突陷,脓腐未尽而干枯无脓,脓尽红活的疮面变光白板亮;

②伴邪毒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症状

6.乳房疾病:

辅助检查:

X线检查:

常用方法是钼靶X线摄片②超声显像③病理检查

乳痈

乳癖

是由热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哺乳期发生→外吹乳痈;

妊娠期→内吹乳痈

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多发

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多发产后3~4周

多发25~45岁之间已婚妇女

初起多有肿块,热胀痛明显,红不明显

肿块经前郁怒时增大,痛甚,以胀痛为主,经后喜时肿块缩小,痛轻,多伴有肝郁气滞症状

初中期多伴有全身症状

7.

气瘿

肉瘿

西医命名

相当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及地方性甲状腺肿

相当于甲状腺瘤或囊肿

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一般多发于青春期

30~40岁,以女性占多数

颈前肿块,质软,边界清楚,可随喜怒消长,可随吞咽上下活动,可有压迫症状

颈前肿块,质地中等,边界清楚,随吞咽而动,压迫症状少,伴随甲亢症状

代表方

四海舒郁丸

海藻玉壶汤

8.皮肤病病因:

风、湿、热、虫、毒、血瘀、血虚风燥、肝肾不足

自觉症状:

瘙痒②疼痛③灼热感、蚁走感、麻木感

常见症状原发性皮损:

斑疹②丘疹③风团④结节⑤疱疹⑥脓疱

他觉症状:

继发性皮损:

鳞屑②糜烂③溃疡④痂⑤抓痕⑥皲裂⑦苔藓样变

色素沉着

苔藓样变:

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地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疾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9.鉴别

热疮

蛇串疮

发病部位

皮肤黏膜交界处

身体单侧带状分布,不超过正中线

症状

皮疹为针头大小到绿豆大小的水泡,常为一群

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带状,局部刺痛或伴核肿大

1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不宜复发,病程2周左右,老年人约3~周

热疮:

是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交界处所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疱疹。

特点:

皮损为成群的水疱,有的相互融合,多在1周后痊愈,但易复发。

蛇串疮:

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好发于春秋季,以成年患者居多,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核肿大,多数患者预后后很少复发。

10.湿疹:

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湿疹。

皮损成对称分布,多型性损害,剧烈瘙痒,有湿润倾向。

预后:

反复发作,易成慢性。

急性:

渗出为主→常有红斑、丘疹、丘疱疹

分型:

按病程分亚急性:

渗出减少,有热向→鳞屑样变

慢性:

鳞屑样变,苔藓样变

病因:

禀赋不足、饮食失节、脾胃受损、外受风邪、风湿热邪侵袭

内治法分型:

湿热蕴肤②脾虚湿蕴③血虚风燥

11.药毒:

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皮肤黏膜直接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或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相当于西医的药物性皮炎,亦称药疹。

发病前有用药史,并有一定的潜伏期(第一次发病多在用药后5~20天内,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发生),常突然发病,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12.瘾疹:

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得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

13.牛皮癣:

是一种皮肤状如牛项之皮,厚而且坚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好发: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偏多,夏季加剧,冬季缓解②局部特点:

常呈对称性分布,初起有聚集倾向的扁平丘疹,逐渐扩大成苔藓化,奇痒,情绪波动时瘙痒随之加剧③预后:

宜形成苔藓样变,慢性病程,多年不愈,易反复发作。

14.白疕特点:

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有一定遗传倾向,大多数冬季发病或加重。

②局部特点:

在红斑上有松散的银白色的鳞屑,刮去鳞片则露出发亮的半透明的薄膜,再刮去薄膜,出现多个筛状出血点。

③预后:

病程长,反复发作,不易根治。

分型:

根据临床特点分型:

寻常型②脓疱型③关节型④红皮病型

15.肛门齿线以上是黏膜的结构→无疼痛

齿线以下是皮肤的结构→有疼痛

门脉高压症患者引起的内痔不宜做手术结扎。

肛门直肠疾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有:

风、湿、热、燥、气虚、血虚

肛门直肠疾病常见症状:

便血、肿痛、脱垂、流脓、便秘、分泌物

检查常用的体位:

侧卧位②膝胸位③截石位。

检查方法:

肛门视诊②肛管直肠指诊③窥肛器检查

16.内痔:

是指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于成人,好发于截石位的3、7、11②局部特点:

便鲜血,无疼痛,可伴随痔核脱出,常伴有便秘

临床表现:

便血、脱出、肛周潮湿瘙痒、疼痛、便秘

根据病程长短不同分期:

期痔核较小,不脱出,以便血为主;

期痔核较大,大便时可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便血或多或少。

期痔核更大,大便时痔核脱出肛外,看不到静脉团,不能自行回纳。

外痔:

发生于齿状线以下,是由直肠末端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破裂或反复发炎纤维增生而成的疾病。

特点是自觉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

可分为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和结缔组织外痔。

混合痔:

是同一方位的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

多发生于截石位3、7、11点处,以11点处多见。

兼有内痔、外痔的双重症状。

17.肛裂:

肛管周围的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

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6、12点②肛门周围疼痛,出血量少,常伴有局部感染

疼痛:

周围性疼痛是肛裂的主要症状②出血③便秘

18.脱肛:

是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直肠脱垂。

多见于幼儿、老年人、久病体弱者及身高瘦弱者,女性因骨盆下口较大及多次分娩等因素,发病率高于男性②脱出物为粘红、柔软,多伴有出血、肛门松弛

分度:

一度脱垂:

为直肠粘膜脱出,脱出物位淡红色,长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纳。

②二度脱垂:

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10cm,呈圆锥形,淡红色,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需用手回纳

③三度脱垂:

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10cm,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

肛裂

脱肛

周围性疼痛

圆形脱出

环状脱出

19.精浊特点:

相当于西医的慢性前列腺炎②多见中青年男性③小腹胀痛,排尿不适,尿道灼热为主④伴有阳痿、早泄、性功能障碍;

发病缓慢、病情顽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20.精癃:

相当于西医的前列腺肥大②多见于老年男性③尿频、夜尿次数多、排尿困难为主④严重者可发生尿潴留或者尿失禁,甚至出现肾功能受损

精浊

精癃

共同点

排尿困难

慢性前列腺炎

前列腺肥大

发病年龄

多见中青年男性

多见于老年男性

是否伴随性功能障碍

伴有

不伴有

21.筋瘤:

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

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妇女,多见于下肢的两小腿②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③易伴发湿疮、臁疮(慢性溃疡)

21.臁疮:

是指发于小腿下1/3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

好发于老年人,有下肢筋瘤者②发于小腿下1/3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伤口苍白、或紫红,边缘凹陷,形如缸口,周围有色素沉着③易破不易愈,反复发作,有恶变

22.脱疽:

是指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称为脱骨疽。

多有吸烟史,多见于青壮年男子、老年人或糖尿病病人,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②初期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麻木,可伴有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人就患肢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

分期:

一期:

局部缺血期;

二期:

营养障碍期;

三期:

坏死期或坏疽期

23.肠痈:

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于内痈。

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

变证:

慢性肠痈②腹部包块③湿热黄疸④内、外瘘形成

24.间歇性跛行:

行走一定距离时,出现下肢腓肠肌及其他部位的酸胀感及痉挛感,压迫患者停步歇息,约1~5分钟症状缓解或消失,再恢复行走会出现。

脉痹:

由于各种因素所致血液在深浅静脉管内所发生异常凝固所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葬爱而产生的血栓性、炎症性的血管疾病。

股肿:

指血液在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使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从而引起早起以患肢突发性广泛性肿胀疼痛为主,后期遗留深静脉功能不全的深静脉血管病。

卧床病人、外伤病人(如骨折)、产后②局部特点:

单侧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浅静脉怒张,静脉血管病③预后:

容易形成栓塞

西医病因:

血液成分变化②血管壁损伤③血流缓慢

湿热下注:

四妙勇安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