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鉴赏技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60038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诗歌鉴赏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现代诗歌鉴赏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现代诗歌鉴赏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现代诗歌鉴赏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现代诗歌鉴赏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现代诗歌鉴赏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现代诗歌鉴赏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现代诗歌鉴赏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现代诗歌鉴赏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现代诗歌鉴赏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现代诗歌鉴赏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诗歌鉴赏技巧.docx

《现代诗歌鉴赏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诗歌鉴赏技巧.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诗歌鉴赏技巧.docx

现代诗歌鉴赏技巧

 考试说明指出,考生必须具备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高考的实际来看,主要是鉴赏诗歌的能力,包括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两部分。

  现代诗歌鉴赏

  

(一)测试要点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阅读诗歌对提高文化修养和文学鉴赏水平都有很大的好处,因此,高考十分重视有关诗歌鉴赏的测试。

那么,鉴赏现代现代诗歌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背景。

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在狱中写成的,艾青因参加革命而被捕,在铁窗内,他看到窗外雪花纷飞,想起了自己的保姆,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

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

当然对有些诗歌背景了解得不特别细致也不会影响对其内容的理解,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第二,要把握诗歌的形象。

现代诗歌总会在诗中塑造艺术形象,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从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

  第三,要理解诗歌的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行间。

所以必须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第四,要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要求凝练而概括,用最恰当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

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颠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塑相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头沉思,

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因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头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的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试题分析]1.答案为D.本题考查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E级。

《金黄的稻束》这首诗,以“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置,表现了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2D项“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应该是“稻束”,因为“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中心话题是“你们”,就是“金黄的稻束”。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是新《考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

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

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但作者决不会是在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

作者显然是在以马喻人。

本题A、B两项都是错误在不懂得这种技法。

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懂得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

可见答案应为D。

二、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

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的。

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例如: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考题

也许——葬歌(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c松阴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缓缓的飞。

第二节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项是( )

A、照飘树

B、弄吹片

C、拨刷伞

D、射掠团

  

 

细品全诗,可知:

a处,主语是“阳光”,宾语是“眼帘”,“弄”字显然不当,据下文“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可知ab两处用的是拟人法,“照”和“射”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a处应选“拨”。

“飘、吹、掠”也都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b处应选“刷”。

c处,“团”字与“松阴”搭配不当,“树”和“片”与“撑”字搭配不当。

只有“伞”字,既能与“撑”搭配,又能与“庇护”搭配。

比较四个选项,答案当为C。

三、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

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

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

仍以闻一多先生的《也许(葬歌)》为例(原诗见上):

①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天折而作。

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

A.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

B.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

C.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

D.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第①小题考查的是对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

有些考生知道闻一多是个民主主义战士,知道他的诗集《死水》内容多抨击黑暗现实,因而在做题时不加考虑地选择B项。

这是不正确的。

本题题干已经提示:

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天折而作。

即是为亡女而作,抒发的就一定是哀痛之情。

所以答案应为A。

第②小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方法的理解。

依据上面对诗歌的分析,B项不正确。

诗中有比拟,但不是这些事物都用于比拟了,A项以偏概全,也不正确。

D项“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表现主旨偏离太远。

只有C项与悼念亡女紧相联系,是正确的。

四、找矛盾,扣诗题,把握意象辩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

因此,应试时宜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辨出真伪来。

例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艾青)

 1938年11月17日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看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合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

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巩固训练]1.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囱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1、2月间作选自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

学灯》

A.作者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一句“啊,我年青的女郎!

”喊出了蓄积已久的眷恋祖国的热烈感情。

B.这首诗,诗人把自己比作在炉中燃烧的煤,旨在比喻自己思念祖国的炽烈的感情。

C.“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是指诗人长期被黑暗社会压抑,到现在(写此诗时)才获得自由。

D.全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

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了诗人的深情和热望,极富美感,令人感动。

2.下面对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从不青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合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1923年8月27日

A.开篇入题,诗人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为抒发对母亲的深情作铺垫。

B.第二节四句,诗人直接点明了纸船应去的方向,表达了诗人强烈诚挚的心愿。

C.结尾“卒章显志”,点明了她祈求想象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

D.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使得感情的抒发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3.下面对何其芳诗《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歌唱早晨,/我歌喝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1941年12月8日

A.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叙事诗,诗人通过对“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生长的力量”等对象的歌唱,抒发了对少男少女们的赤诚之情。

B.诗是写给少男少女的,但真正的主体是“我”。

通过全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鲜明的形象,听到他深情的歌喉。

C.最后一节,诗人用了一个绝妙的意象: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使之与全诗起句的“歌唱”两相呼应。

D.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以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以优美的语言吸引人,充分显示了诗人在诗艺上的造诣之深。

4.对下列短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坚壁(田间)

   1943年6月作狗强盗,来,我告诉你:

你要问我么:

“枪,弹药,“枪,弹药,统统埋在我的心里!

”埋在哪儿”

注:

“坚壁清野”是抗战时期,我军民对付日军“三光”政策的方法之一。

指把粮食、枪弹等埋藏起来,不让敌人得到。

A.开头直呼“狗强盗”,三个字把“我”烈火般的愤怒和仇恨倾泄无遗。

B.“你要问我么:

/枪,弹药,/埋在哪儿”这个设问表示“我”已把敌人看透了,突出了“我”的自信,敌人的气急败坏。

C.“来,我告诉你”几句,是“我”面对敌人搜查时的嘲弄斥责之词,也是全民抗战的真实写照。

D.全诗采用虚拟手法塑造了“我”的形象,而对敌人却有意冷落,不费笔墨,表现了诗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端蔑视和仇恨。

5.对沙鸥诗《新月》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

A.入手擒题,诗一开始就把银钩似的一弯新月比作“一条小船”,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闸门。

B.“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

”两句写诗人以虚当实,凭借想象踏上返回故乡之路。

C.“花香。

夜暖。

”一句四字,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向读者正面立体地展现了故乡春夜的迷人美景。

D.结句情深意美,诗人借新月之船,将绵绵不尽的游子之情,洒落在故乡的土地上,洒落在故乡的梦里。

6.阅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乡愁》一诗,完成后面赏析题

(1)一

(2)。

乡 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甲/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乙/我在这头,她在那头。

(1)诗中甲、乙两处是诗句的位置,下面选填甲、乙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乙、乡愁是一条深深的海峡

B.甲、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乙、乡愁是一条浅浅的海峡

C.甲、乡愁是一条漫长的小路

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D.甲、乡愁是一条漫长的小路

乙、乡愁是一条深深的海峡

(2)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附:

参考答案]

1、C(诗人以煤的形成历史作比,主要隐喻自己长久积蓄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2.B(“直接点明”之说有误,作者在此并未明白说出,而是设置了悬念。

3.A(主要是“叙事诗”一说有误,应为“抒情诗”)

4.D(未句分析有误。

一是这里的敌人指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国民党反动派;二是作者这样剪裁的目的,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广阔天地,强化诗作的表现力。

5.C(正面的角度应指嗅觉和触觉,无有视觉。

6、

(1)B(甲处应填“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这是因为诗人成人后在大陆娶了新娘,是船票情系夫妻二人,而不是一条小路。

乙处应填“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而不应填“深深的”。

因为“浅浅”比“深深”一句更具感情色彩。

那么浅浅的一湾海峡竟分裂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共同的爱。

(2)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