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外文翻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0205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建外文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土建外文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土建外文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土建外文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土建外文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土建外文翻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土建外文翻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土建外文翻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土建外文翻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土建外文翻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土建外文翻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土建外文翻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土建外文翻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土建外文翻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土建外文翻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土建外文翻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土建外文翻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土建外文翻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土建外文翻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土建外文翻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建外文翻译.docx

《土建外文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建外文翻译.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建外文翻译.docx

土建外文翻译

2004年8月1~6号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和复合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的性能

摘要

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的概念相对较为新颖,近年来它的应用在美国、日本和台湾得到增强。

然而,对于一般实践的详细设计规则当前还处于发展阶段。

从2002年夏开始,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已经开始和台湾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队伍展开合作,在设计、分析和应用模拟动力测试方法对这种框架进行全方位测试等方面进行联合研究。

选定的结构是由混凝土灌注的钢管圆柱、钢梁和复合屈曲约束支撑组成的三层三跨的框架。

这种框架是应用密歇根大学最近发展的基于能量的塑性设计程序设计而成的。

这种方法利用了选定的目标作业份额(对这个框架在50年中2.0%到10%荷载50年设计范围中的2.5%到2%)和总体的屈曲原理。

由于在端部连接和支撑的钢壳之间设计空隙的更多精确控制的需要,屈曲约束支撑框架是对这种最新成熟设计方法的最好候选者。

这篇文章简要介绍了由密歇根大学研究的基于能力原理的设计方法和由台湾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科研小组为计算框架底部剪力的设计计算结果而采用的基于位移的设计程序模式,并对两种方法对于一次台湾地震而设计的框架无弹性响应结果进行了对比。

同样的框架也在美国进行了设计,并依据美国的标准在地面运动下进行了分析。

由密歇根大学设计的框架对台湾和美国的地面运动都基本符合动力响应。

介绍

屈曲约束支撑极好的地震反应激励了台湾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实验计划,也鼓励了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们对分析和设计之间结合的进一步研究。

在这个计划中,屈曲约束支撑为2003年10月在台湾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进行模拟动力荷载实验的三层三跨框架提供了最基本的抗力结构。

原型建筑的结构布置如图一a所示,实验框架的立面如图一b所示。

针对实验目的,假定这些跨中的两个能够抵抗作用在一个三层建筑原型的全部地震力。

地震力作用的框架在图一a中用粗线表示。

 

图一:

(a)圆形建筑的平面布置图(b)测试框架图

测试框架描述

本框架通过两个互相分离的机构来抵抗地震荷载。

最基本的抵抗力由框架中主要跨(图一b)的屈曲约束支撑来提供。

这一跨被设计为一个完全的支撑框架,而所有的梁柱连接和支撑与柱间的连接作为最简单的连接。

在每一个地震作用的框架中,支撑被设计为抵抗地震作用力的80%,剩余的20%有外侧的两跨来抵抗。

外侧两跨作为瞬间框架,同时外侧梁柱接头作为瞬间连接。

所有柱子都由混凝土灌注钢管组成。

内外侧柱子采用不同的型材,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尺寸保持不变。

梁上采用大法兰。

各层采用不同尺寸的梁,而在同一层上的所有跨都采用相同尺寸的梁。

屈曲约束支撑的特性

屈曲约束支撑的特色是在混凝土灌注钢管中插入一个钢芯(图二a)钢芯和混凝土灌注钢管由于钢芯表面的脱胶材料而保持相互分离。

灌注的混凝土和钢管的作用是防止钢芯屈曲,以至于在大位移撤消后支撑有一个很好的荷载位移响应。

脱胶材料能够保证作用在屈曲支撑上的力仅仅由钢芯承载,而不会作用在周围材料上。

在台湾的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各种不同配置的屈曲约束支撑在大周期轴力作用下进行试验,从而挑选出最适宜实验框架的配置(图二a)一个挑选出的屈曲约束支撑的配置对应的典型荷载位移响应如图二b所示。

正如看到的,得到了整个的滞后线圈和完美的能量扩散。

然而,要注意的是压缩的屈服荷载要比拉伸的高出10%左右。

这一点要在框架设计中进行说明。

 

图二:

(a)采用的屈曲约束支撑结构(b)屈曲约束支撑的典型荷载位移响应

设计要素

为满足一般的性能要求,依据不同的设计程序设计了三个原型框架来进行对比。

第一个框架由台湾的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科研小组设计,这个框架的底部剪力计算依据基于位移的多模式抗震设计程序,这个指导方针还在2002年规定了台湾的抗震设计规则。

这个框架是根据弹性方法设计的。

第二个框架(密歇根大学设计的第一个框架)由密歇根大学的团队设计。

他们的底部剪力假定了台湾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结果,但他们采用了最近形成的塑性设计方法。

第三个框架(密歇根大学的第二个框架)在计算底部剪力时采用了由密歇根大学研究的基于能量的简单程序。

框架的设计采用了同密歇根大学第一个框架一样的塑性设计方法。

基本设计参数由台湾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科研小组依据2002年起草的台湾抗震设计规则选定。

每一层的地震作用平均的分配到到两个抗震框架上。

作用在每层上的地震作用如下,

一层和二层:

714千磅三层564千磅。

为了计算原型建筑的设计底部剪力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性能标准,并把其中较大的结果作为实验框架的设计依据。

根据第一个性能标准(保护准则),当建筑遭受在未来50年超过10%的地震烈度(10/50)时,最大顶部位移设定为0.02弧度。

根据第二个性能标准(预防准则),在建筑物遭受2/50的地震作用时,最大顶部位移设定为0.025弧度。

10/50和2/50这些地震事件会通过适当的因素进行测量来表示为真实的地面运动。

这种测量是通过在周期为一秒的SDOF系统中考虑5%的衰减模拟加速度谱线进行的。

这些测量因素同样由相同的加速度谱线决定,并与台湾地震规则中规定的在坚硬的岩石场地10/50和2/50的地震事件相关规则相对应。

这两个测试结果分别有0.461g和0.622g的地震加速度。

根据框架的设计原则和简单性能分析,整个底部剪力将被分配到三个楼层上。

每层上的力将按下面公式进行计算。

(1)

mi和δi分别表示各层的质量和位移,Vd表示总的设计底部剪力。

各层的地震力的相对值如下:

一层:

0.11二层:

0.365三层:

0.525

设计底部剪力

台湾设计方案

这一部分将简单介绍台湾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对底部剪力的设计,更加详细的介绍会在其他地方看到(文献1)。

第一步,将框架理想化为有三个自由度的MDOF体系。

三种模式的模型影响因素以及模型的质量和模型各层的位移都将进行计算。

对于这个特殊的框架,由于第二和第三中模式的贡献率(MCF分别为0.008和0.002)相对于第一模式(MCF=0.99)来说无关紧要,所以只把第一模式作为实验目标。

因此,在第一模式下的第三楼层位移将被作为与模型目标顶部位移相关的有效系统位移δeff。

第二步,计算框架第一模式的延展性。

因为支撑框架承受了80%的地震作用,所以有效系统的屈曲位移根据支撑点的屈曲位移计算,再增加25%作为瞬间框架的影响。

根据各层的最大位移,计算各层的延展性,然后取平均值作为系统的有效延展性。

采用这种延展性和有效目标位移δeff,系统的有效周期将通过非弹性地面运动谱线得出。

根据这个时间周期,计算出系统相应的有效坚硬度Keff。

最后,目标位移点的底部剪力通过δeff和Keff的简单相乘计算出。

根据假设在5%拉力下的线性荷载位移曲线和计算出的延展度,最终的底部剪力可以简化为屈服底部剪力。

屈服底部剪力作为框架的设计底部剪力(Vd)。

两个性能标准中,第二个标准的底部剪力起支配作用,等于415千磅。

密歇根大学设计方案

采用密歇根大学研究的程序对底部剪力进行重新计算(文献2,3)。

其中地震对结构顶点弹性输入能量的一小部分等于结构达到最大目标位移所需的能量。

这个程序的简单介绍如下。

 

图三:

倒塌预防准则的理性框架响应

首先,用理性的三线性曲线来模拟最大底部剪力和位移的关系,如图三所示。

这个三线性曲线是分别根据支撑框架的最大底部剪力剖面图和瞬间框架得到的。

这些剖面图是理性的弹塑性响应曲线。

支撑框架的屈服点最大位移可以根据框架的几何构造计算出。

正如前面提到的假定支撑框架在这一点承受未知设计底部剪力Vd的80%。

根据过去的分析结果,瞬间框架的最大屈服位移假定为2%,承受剩余设计底部剪力的20%。

将这两个双线性曲线叠加得到整个框架位移荷载的三线性曲线(如图三所示)。

根据这个曲线计算出框架的延展度μ。

第二部,根据弹性SDOF系统,利用Housner给出的公式计算出最大输入能量,公式如下所示:

(2)

M和Sv分别表示总质量和模拟线谱速率。

然而,对于非弹性系统,这个公式就需要进行改良(如图四a所示)。

因此,在公式

(2)中添加修正因子γ将理性弹塑性系统添加到选定的目标位移中,如图四a中所示。

通过采用这个修正因子,并将Sv转化为线谱加速度Ceg,模型所需能量Em可表示为下式所示,

(3)

W和T分别表示系统的质量和基本周期,Ce表示最大的联合底部剪力。

根据IBC2000(文献5)的抗震规定,三层框架的T可以估计为0.37秒。

用这个周期,可以从台湾抗震规则草图(2002)给定的设计响应谱线得到Ce。

γ可以根据Leelataviwat提出的γ-μ-T关系(如图四b所示)得到。

 

图四:

(a)弹性、非弹性能量的输入(b)周期能量修正因素

改良的输入能量Em等于作用在框架上的地震作用,如图四a所示的位移。

为这个目的,假定了双线性荷载位移关系图(如图四a所示)和随框架高度线性分配的楼层位移。

如上所述,可以得到各层的地震力分配。

根据这个能量平衡方程,得到设计底部剪力Vd.依据台湾所采用的方法,由第二准则(在2/50地震作用下有2.5%的位移)计算得到的等于340千磅,需要注意它比台湾采用的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小。

 

13thWorldConferenceonEarthquakeEngineering

Vancouver,B.C.,Canada

August1-6,2004

PaperNo.497

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ANDBEHAVIOROFA

COMPOSITEBUCKLINGRESTRAINEDBRACEDFRAME

PrabuddhaDASGUPTA1,SubhashC.GOEL2,GustavoPARRA-MONTESINOS3,andK.C.TSAI4

SUMMARY

TheconceptofBucklingRestrainedBracedFramesisrelativelynewandrecentlytheirusehasincreased

intheU.S.,JapanandTaiwan.However,detaileddesignprovisionsforcommonpracticearecurrently

underdevelopment.Sincethesummerof2002,researchersattheUniversityofMichigan(UM)have

beenworkingcooperativelyinajointstudywithresearchteamattheNationalCenterforResearchon

EarthquakeEngineering(NCREE),Taiwan,involvingdesign,analysisandfullscaletestingofsucha

framebypseudo-dynamicmethod.

Theselectedstructureisathreestory,threebayframeconsistingofconcrete-filled-tube(CFT)columns,

steelbeams,andcompositebucklingrestrainedbraces.TheframewasdesignedusinganEnergy-Based

PlasticDesignprocedurerecentlydevelopedbyco-authorGoelatUM.Themethodutilizedselected

targetdrifts(2.0%for10%in50yearand2.5%for2%in50yeardesignspectraforthisframe)and

globalyieldmechanism.Becauseoftheneedformoreprecisecontrolofdesignclearancesbetweenthe

endconnectionsandsteelcasingofthebraces,bucklingrestrainedbracedframesareexcellentcandidates

forapplicationofthisnewlydevelopeddesignmethodology.

Thepaperbrieflypresentstheenergy-basedapproachdevelopedatUMaswellasamodaldisplacementbased

designprocedureadoptedbytheresearchteamatNCREEforcalculationofdesignbaseshearfor

theframe.ResultsfrominelasticresponseanalysesofframesdeignedbythetwomethodsforaTaiwan

earthquakearecompared.ThesameframewasalsodesignedforaU.S.locationandanalyzedunder

groundmotionsscaledforU.S.standards.TheframesdesignedbytheUMapproachexhibited

satisfactorydynamicresponsesforbothTaiwanandU.S.groundmotions.

INTRODUCTION

Excellentseismicbehaviorofbucklingrestrainedbraces(BRBs)(Tsai[1])encouragedanexperimental

programattheNationalCenterforResearchonEarthquakeEngineering(NCREE),Taiwan,in

conjunctionwithanalysisanddesignstudiesbyresearchersintheU.S.attheUniversityofMichigan.In

1Ph.D.Candidate,UniversityofMichigan,AnnArbor,MI

2Professor,UniversityofMichigan,AnnArbor,MI

3AssistantProfessor,UniversityofMichigan,AnnArbor,MI

4Professor,NationalTaiwanUniversity,Taiwan

thisprogram,theBRBsprovidetheprimaryseismicresistancemechanismtoa3-story3-bayframe,

testedunderpseudo-dynamicloadingatNCREEinOctober2003.Generallayoutoftheprototype

buildingisshowninFigure1a,whileaviewofthetestframeisshowninFigure1b.Fordesignpurpose,

twoofsuchframeswereassumedtoresistthetotalseismicforcefora3-storyprototypebuilding.The

seismicframesareindicatedbythicklinesinFigure1a.

DESCRIPTIONOFTESTFRAME

Theframewasdesignedtoresisttheseismicloadingthroughtwoseparatemechanisms.Theprimary

resistanceisprovidedbybucklingrestrainedbracesinthecentralbayoftheframe(Figure1b).Thisbay

isdesignedtoactasapurelybracedframewithallbeam-to-columnandbrace-to-columnconnections

madeassimple(pinned)connections.Thebracesaredesignedtoresist80%ofthetotalseismicforcefor

eachseismicframe,while20%oftheloadisresistedbythetwoexternalbays,designedasmoment

frameswithmomentconnectionsatthejointsofexteriorbeamsandcolumns.Allcolumnsaremadeof

concretefilledtubes.Differentsectionsarechosenforinteriorandexteriorcolumns,whilekeepingthe

samesizealongthebuildingheight.Wideflangesectionsareusedforbeams.Differentbeamsizesare

usedatdifferentfloors,whilekeepingthesamesizeinallthebaysateachfloor.

4@23ft

6@ft

3@23ft

(a)(b)

Figure1:

(a)Layoutoftheprototypebuilding,(b)Viewofthetestframe

BUCKLINGRESTRAINEDBRACEPROPERTIES

Bucklingrestrainedbracesaretypicallymadebyencasingasteelcorememberinaconcretefilledsteel

tube(Figure2a).Thesteelcoreiskeptseparatedfromtheconcretefilledtubebyalayerofunbonding

materialappliedonthesurfaceofthesteelcore.Theroleofconcreteencasingandsteeltubeistoprevent

bucklingofthesteelcore,sothatawellformedload-displacementresponseofthebraceisachieved

underlargedisplacementreversals.TheunbondingmaterialensuresthattheforcecomingintotheBRBis

carriedbythecoreonly,withoutengagingtheencasingmaterial.DifferentconfigurationsofBRBswere

testedatNCREEunderlargereversedcyclicaxialloadingandanoptimumconfigurationwasselectedfor

useinthetestframe(Tsai[1])(Figure2a).Atypicalload-displacementresponseobtainedfromthe

selectedBRBconfigurationisshowninFigure2b.Ascanbeseen,fullhystereticloopsandexcellent

energydissipationwereachieved.However,itistobenotedthattheyieldloadreachedincompression

wasabout10%higherthanthatreachedintension.Thisneedstobeaccountedforwhiledesigningthe

frame.

Seismicframe

3@13ft

BRBs

4@23ft

6@23ft3@23ft

(a)(b)

Figure2:

(a)ConfigurationoftheBRBadopted,and(b)Typicalload-displacementbehaviorofaBRB

(FromTsai[1])

DESIGNCONSIDERATIONS

Acomparativestudyispresentedonthebehaviorofthreeprototypeframesdesignedtomeetcommon

performancecriteriathroughdifferentdesignprocedures.Thefirstframewasdesignedbytheresearch

teamatNCREE.Forthisframe,calculationofbaseshearwasdonefollowingamulti-modal

displacement-basedseismicdesign(DSD)procedureandtheguidelinesstipulatedinthe2002Draft

TaiwanSeismicDesignCode.Designofthatframewasdonebyelasticmethod.Thesecondframewas

designedbytheteamatUniversityofMichigan.Inthiscase,samebaseshearascalculatedbythe

NCREEteamwasassumed.However,aplasti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