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026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docx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

达羽涵

(达羽涵,上海市松江区东华大学,131410127,201620)

摘要:

最近在我国华北地区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对当下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雾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雾霾不仅污染和破坏了生态环境,更是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

可以说,雾霾所引发的经济现象覆盖了各大行业,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愈来愈密切,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已经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与重视的环境焦点问题。

本文对雾霾现状进行分析,以国内外对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研究为基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等角度分析雾霾天气形成的经济机制,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综合治理等方面提出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治理的经济机制。

通过对雾霾天气引发的种种经济现象进行研究,总结出了“雾霾经济”的范畴,通过对雾霾经济的产生过程、影响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了雾霾经济的出路。

关键词:

雾霾;经济发展;治理;雾霾经济;经济机制。

一、引言

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脚步日益加快,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的矛盾日趋凸显。

生产生活中污染物的排放已经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因此雾霾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雾霾天气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燃煤排放的烟尘,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以及建筑工地的扬尘等因素,引起大气中的颗粒物含量增多,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所形成的浑浊气象。

雾霾天气引发大气污染,由经济粗放式增长引发的一系列矛盾不断升级。

接连不断的雾霾天气、持续徘徊在高位的空气污染指数,不仅给北京戴上了“新雾都”的帽子,也催生了一个新的经济领域——雾霾经济。

雾霾对生态环境污染威胁巨大,它不但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也会导致人类呼入2.5μm重金属颗粒而引发各种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诱发高死亡率。

另外,在我国北京这样的雾霾高发城市,过度的环境污染也会影响旅游景区环境水平,使得城市旅游业发展严重受阻。

雾霾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城市雾霾天气治理既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方面

雾霾现象日益严重和频繁,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给公众健康、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危害,公众对雾霾治理诉求日益高涨。

但是,雾霾治理是一个十分繁杂的工程,而且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处理不当,短期内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研究雾霾治理、经济发展及其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二、正文

(一)雾霾现状分析

1.雾霾的定义与成因

(1)雾霾的定义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

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霾就是灰霾(烟霞)。

而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

雾霾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

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

统称为“雾霾天气”[1]。

(2)雾霾的成因

雾霾的成因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象条件,地理因素(如地形,是否靠海)及绿化条件等。

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2]:

第一是汽车尾气。

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PM10的“重犯”,包括大公交、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

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

但随着汽车技术进步以及油品质量的上升,环境管理者发现机动车尾气对雾霾天气形成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作为一些汽车拥有量较大的城市,管理者依旧需要控制机动车排放标准,避免雾霾天气的形成。

第二是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

第三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

比如冶金、窑炉与锅炉、机电制造业,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

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如今很多城市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已处于临界点,对气象条件非常敏感,空气质量在扩散条件较好时能达标,一旦遭遇不利天气条件,空气质量和能见度就会立刻下滑。

2.空气质量指数

空气质量指数(AirQualityIndex,简称AQI)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

针对单项污染物的还规定了空气质量分指数。

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等六项。

2012年上半年出台规定,将用空气质量指数(AQI)替代原有的空气污染指数(API)。

AQI共分六级,从一级优,二级良,三级轻度污染,四级中度污染,直至五级重度污染,六级严重污染。

当PM2.5日均值浓度达到150微克/立方米时,AQI即达到200;当PM2.5日均浓度达到250微克/立方米时,AQI即达300;PM2.5日均浓度达到500微克/立方米时,对应的AQI指数达到500。

空气污染指数为0-50,空气质量级别为一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优。

此时,空气质量令人满意,基本无空气污染,各类人群可正常活动。

空气污染指数为51-100,空气质量级别为二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良。

此时空气质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对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较弱影响,建议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应减少户外活动。

空气污染指数为101-150,空气质量级别为三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轻度污染。

此时,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

建议儿童、老年人及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减少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锻炼。

空气污染指数为151-200,空气质量级别为四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中度污染。

此时,进一步加剧易感人群症状,可能对健康人群心脏、呼吸系统有影响,建议疾病患者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锻练,一般人群适量减少户外运动。

空气污染指数为201-300,空气质量级别为五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重度污染。

此时,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普遍出现症状,建议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应停留在室内,停止户外运动,一般人群减少户外运动。

空气污染指数大于300,空气质量级别为六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严重污染。

此时,健康人群运动耐受力降低,有明显强烈症状,提前出现某些疾病,建议儿童、老年人和病人应当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一般人群应避免户外活动。

3.雾霾的影响与危害

首先,雾霾现象日益严重和频繁,范围也越来越大。

据调查,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区域的城市群每年出现灰霾污染的天数达到100天以上,PM2.5年均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指导值2-4倍[3]。

受影响区域包括华北平原、黄淮等多个地区,受影响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受影响人口约6亿人[4]。

其次,严重危害公众健康。

雾霾会造成呼吸、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甚至引发癌症。

再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雾霾会影响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危害个人或公众设施;造成人才流失;久而久之,势必给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动摇外来企业投资信心,损害经济环境以及经济的长久发展。

据调研,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因PM2.5污染分别造成早死人数为2349、2980、1715、726人,共计7770人,分别占当年死亡总人数的比例为1.9%、1.6%、2.2%、1.5%,经济损失分别为18.6、23.7、13.6、5.8亿元,共计61.7亿元[3]。

(二)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

1.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1)国外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关联性研究现状

在新加坡,相关环境学领域学者已经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并建立了围绕雾霾与经济发展二者相互影响关系的函数模型并得出结论。

新加坡全年的雾霾大气污染会为本国带来近4.2%左右的GDP损失。

而在南美,智利通过从国家1970-2015年的45年间的年度环境报告数据中深度分析了基于国家工农业能源消耗影响下的经济发展规律曲线。

结果发现,良好的环境和先进的低碳节能技术帮助他们实现了国家经济的绿色健康增长。

对雾霾这样的大气污染治理问题,美国学者Titanberg在他的《排污交易权》中指出,“在治理污染方面一定要兼顾效率与社会公平性,从全面的角度出发来看污染与经济之间的关联性问题,并合理设计分析,给出排污交易权与交易成本的最佳答案。

”他所表达的就是希望作为国家能够将环境治理与国家经济联动起来,通过市场这一大众手段来解决污染物的排放问题,进一步做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

(2)国内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关联性研究现状

国内对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是从2013年才开始的,当时北京市出现了严重的雾霾污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所以在经过最初的环境治理研究后,大量的经济学家通过对北京经济发展变化的观察,提出了“雾霾经济”这一新名词,逐步开始就这一环境现象研究北京及全国各地在雾霾影响下经济发展的各种本质性变化[5]。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学者就提出了两个观点:

第一,如果从雾霾及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如果我国能够放慢工业发展,放缓经济增速,倒退回七十年代的水平,雾霾环境污染就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消失,但这明显不是我国经济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第二,如果从实证角度来分析,为全国经济发展与城市空气质量建立曲线,研究结果也证明在我国的某些大中型城市中,其整体经济的发展也是以环境作为直接代价的。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以经济主导环境变化的国家,而且二者相互之间的依赖度相当高,甚至超出了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水平。

另外,也有学者对中国的所有31个省份进行了基于本地与异地之间的雾霾污染经济变化交互影响调查,对能源结构影响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结果发现随着中国国民人均GDP的持续增长,环境污染水平也在呈现递增趋势,毫无一点下降迹象。

即使是实施邻近地区的产业转移也未能换取对环境质量的长期改善。

所以综上所述,若想改善我国雾霾污染治理态势,就必须优化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二者之间关联性的最优化表现[6]。

2.我国城市雾霾天气形成与治理的经济机制探讨

(1)中国城市雾霾天气空间分布的特征

我国雾霾天气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和南部地区,涵盖了我国黄淮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西部和东北部地区近年来雾霾天气也明显增多。

城市雾霾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雾霾天气分布于主要能源产出基地

由2012年各地区的主要能源生产情况来看,河北、山西、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等省份拥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我国主要的原煤开采和煤炭加工基地,仅从焦炭产量来看,就远高于其他省市,其中山西省的焦炭产量最高,其次是河北、山东。

由于开采和加工过程中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煤炭使用量较高,产生大量的烟尘及微小颗粒,导致该类地区的空气环境恶劣,容易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是灰霾的高频区域。

从主要城市观察数据来看,太原、石家庄以及济南的雾霾天气频数远多于周边煤炭生产力较弱的省市。

此外,陕西、天津、山东以及新疆是我国四大原油生产基地;陕西、新疆、四川以及广东和青海是我国主要的天然气生产地区,由于石油及天然气的开采及加工属于高污染过程,对该地区的环境影响较大。

以往雾霾极少的西北地区,如西安和乌鲁木齐等城市近年来雾霾天气明显增多,而且程度也日趋严重[7]。

表1我国省份主要能源的生产情况

省份

原油(万吨)

省份

天然气(亿立方米)

省份

焦炭产量(万吨)

陕西

3527.6

陕西

311.2

山西

8607.91

天津

3098.3

新疆

254.01

河北

6700.52

山东

2774.7

四川

242.26

山东

4224.52

新疆

2670.7

广东

83.5

陕西

2893.99

青海

64.28

河南

2360.73

江苏

2052.2

数据来源:

《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2、城市雾霾天气集中于重工业聚集区域

雾霾天气的城市空间分布与城市的产业布局密切相关。

受计划经济时期产业布局的影响,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布局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华北和沿海地区。

其中“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造成地区的近地层污染物、粉尘等微小颗粒物浓度过大,严重污染了该地区的大气环境,是造成该地区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仅从2012年各省市的水泥、生铁以及粗钢产出情况来看,江苏省的水泥产量最高,为16902.3万吨,其次是山东、河南、河北以及浙江,分别为15454.9万吨、14888.89万吨、13131.84万吨以及11575.35万吨。

河北省的生铁产能和粗钢产能均居全国之首,高达16358.54万吨和18048.4万吨。

山东省和江苏省次之,分别为6334.29万吨和6282.1万吨,以及5874.13万吨及7419.12万吨。

由于黄淮海地区的重工业分布最为集中,环境污染范围较广,也相对更为严重。

黄淮海经济区内的北京、济南、青岛以及石家庄均属于雾霾严重地区。

此外,长三角经济区工业布局较为密集,也是造成南京、上海等城市成为雾霾天气的高频发区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1我国高污染行业的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

《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3、城市雾霾天气多发生于城市规模较大的地区

城市的规模和人口的密度对地区的环境影响巨大,城市规模越大,交通运输过程的尾气排放量就越多,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就会越大。

从我国主要省级地区的绝对人口来看,广东省年末人口高达1.06亿,山东、河南以及四川紧随其后,分别为0.96亿、0.94亿以及0.80亿人口。

此外,陕西省的人口密度高达5483人/平方公里。

由于此类人口大省的城镇密度相对较大,生活能耗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使用较多,特别是对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珠三角地的主要城市的环境污染有一定影响。

另一方面,从主要城市和区域的人口密度来看,北京、天津、上海的人口密度远高于我国其他市级地区,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大,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过大,更加剧了这些城市的大气环境污染,特别是城市交通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已经超过了城市空气自我净化的能力[8]。

图2我国主要省市的人口情况

数据来源:

《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2)我国主要城市雾霾天气形成的经济机制分析

近年来我国城市雾霾天气逐渐扩展,2013年12月以来陆续有25个省份、100多座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出现雾霾天气,覆盖了中国将近一半的国土。

城市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来自人类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大气污染,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主要形成机制有[9]:

1、能源结构角度的分析

能源结构对能源利用效率、产业产出水平都有直接影响,由于不同能源的使用效率和污染排放量有差异,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亦不同。

能源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较大,与其他能源使用相比,煤炭对环境的污染最为严重,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使用转换能力也较弱。

石油和天然气虽比煤炭的效率高,二氧化碳排放少,但是微小颗粒物排放量大,而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不仅能量转换力强,且对环境的污染最小。

因此,能源结构与地区环境密切相关。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能源的供给结构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所占比重较低,新能源,特别是太阳能、水能以及核能的发展更为滞后。

由图3可以看出,原煤的生产占能源生产比重长期保持在70%以上,且在2002年以后有小幅攀升的趋势,基本稳定在77%上下。

而原油的生产所占比重却自2002年来成逐年下降态势,已从2000年的15.8%下降到2012年的8.9%。

天然气所占比重保持较低水平,但有上涨趋势,2008年以后小幅上升到4.3%,水电、核电以及风电总的生产比重虽也较低,但呈稳步攀升趋势,2012年的比重达到了10.3%。

造成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我国能源的储量丰度和区域分布情况差距较大,存在巨大的地区性结构差异,主要表现为我国北方的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且分布相对分散,华东、中南以及西南地区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我国的石油资源集中在东部、西部,以及近海地区,地理环境限制较大,且储量有限。

而水资源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南地区,风能主要集中在西北等局部地区,可利用程度较低。

二是可开发程度和发放利用水平差距较大。

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的产业布局影响,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煤炭工业体系,开采技术要求相对成熟,开采成本相对较低;而石油及天然气的开采技术和所需的要素配置要求较高,可开发程度有限,对外进口的依存度较高。

此外,由于可再生的新能源的利用起步较晚,生产技术落后,与国际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导致新能源的生产规模小、效率低,没有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导致了能源利用主要以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为主。

从能源的消费结构来看,我国的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仍保持在70%左右的较高水平,但煤炭消费比重近年有下降趋势,已由2006年的71.1%降至2012年的66.6%。

石油的消费比重有波动缩小态势,2005年之后基本维持在18%左右,与2005年之前相比,下降了两个百分点[10]。

而天然气和水电、核电、风电的消费比重与其生产比重,以及逐年变化情况基本保持一致。

能源消费除了受能源的供给结构制约外,还与能源的市场结构情况有关。

一方面,随着我国能源产业的整合,为支持部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能的迅速提升,我国能源市场中的政府及国有企业的垄断力量不断增强,不断加大对能源的配给以及能源价格的管制力度,导致我国能源的价格长期严重扭曲,特别是煤炭价格的扭曲,不计环境成本和安全成本,长期压低能源价格,更巩固了煤炭消费的绝对比重。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能源产消地区跨度较大,而市场机制的配给作用发挥有限,造成了“西气东输、西煤南运、西电东送”等宏观能源配给格局,这种格局不仅对能源生产地区和能源消费地区均造成严重污染,而且还因运输转移产生巨大的能源耗损,扩大了环境污染的区域范围。

图3我国能源产出结构和消费结构

数据来源:

《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2、经济结构角度的分析

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形成与城市的经济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结构直接反映了能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能源过度消费、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环境污染、雾霾天气频出的关键因素。

总体来看,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反映了能源的效率水平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越大,表明经济增长中需求能源的实际数量越大,能源利用效率越低。

而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越小,能源利用效率越高,对经济的贡献越大。

我国能源生产的弹性系数从2000年的2.4大幅增至2004年的14.4,经济增长中能源做出的贡献水平较低,但随后连续大幅下降,2009年降至7.1,随后虽有波动,但总体仍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了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能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加大。

但是由于我国电力生产弹性系数总体高于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而我国的电力生产主要依靠煤炭发电,这种电力生产的低效能,决定了我国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尽管我国的工业发展主要依靠传统要素的投资,但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水平偏低,导致生产需要更多的能源要素投入,付出更多经济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

进一步从我国产业结构状态来分析,不同产业对能源的需求和使用效率差距较大。

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耗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工业的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长期保持在71%左右。

特别是对煤炭资源的需求更高,工业的煤炭消费量占煤炭消费总量的95%。

由于现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工业结构出现了显著的重化工业化趋势,重工业比重已经超过70%,其中采掘业和重制造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

高能源投入、低效率转化和低附加值产出的产业,特别是钢铁、水泥、冶金等高污染产业的发展迅速,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而能源使用效率低,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我国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导致了该地区的环境污染严重,近年雾霾天气显著增多。

此外,在我国能源开采和深加工行业的发展中,由于技术水平落后,能源生产的开采、转换及深加工阶段缺乏技术支撑,导致能源开采后的利用率较低,能源产出单一,能源衍生品不足,产业链条较短,影响了我国能源消耗、转换和产业产出水平。

同时,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运输行业对煤炭的消费微少,但对石油需求较大,占石油消费的35%。

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也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

图4我国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及电力生产弹性系数的时序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

《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22012年煤炭及石油消费结构

能源

消费总量

工业消费绝对量

工业消费比重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绝对消费量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绝对消费比重

煤炭

342950.2

326230

0.951246

645.9

0.001883

石油

45378.5

18005

0.396774

16021

0.353053

数据来源:

《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日益严重的雾霾天气不仅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有关,还与居民生活消费情况相关。

特别是近十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福利条件的改善,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由生存型的温饱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的现代消费转变。

居民消费热点正由基本的吃、穿、用类消费转向居住、交通及通讯为主的住行类消费。

特别是城镇居民对汽车、电器等能源消耗品的需求明显增多,机动车保有量逐年递增。

全国私家车数量增幅明显,已从2000年的625.33万辆迅速增长到了2012年的8838.6万辆,年增长率维持在23%~30%,引起的能源消耗和汽车尾气排放量的激增更加恶化了我国的大气环境。

此外,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农村的基础设施环境较差,煤气、天然气的普及程度较低,大部分乡镇的生活能源还是以煤炭为主,农村生活废气排放量高于城市居民生活废气排放水平,加之农业生产中存在秸秆燃烧等高污染的方式,更加剧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3、经济发展方式角度的分析

由于我国长期推行数量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关注国民财富总量的累积,强调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辅助市场机制,采用扩大有形要素,特别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以外需为导向,以投资为拉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这种经济发展方式通过规模扩张、要素投入增加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增长,加剧了环境污染,形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进而形成了严重的城市雾霾天气。

首先,从经济发展的动力来看,缺乏市场机制、强调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加剧了能源的低效利用情况,而且在能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方面都缺乏约束和激励机制。

一方面导致能源的开采几乎被国有企业垄断,而且由于缺乏市场竞争以及激励机制的垄断能源市场的市场结构,阻滞了能源开采的技术创新,导致能源的勘探、开采、运输、加工等生产环节生产低效。

另一方面,受政府价格管制的影响,扭曲了能源价格,廉价的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被视为我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导致我国产业被锁定在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技术长期依赖于国际市场,阻碍了产业升级。

其次,从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来看,过度强调工业化和城市化,却忽视两者间协调机制的完善。

一方面引起了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只注重规模经济带来的生产成本的降低,忽视对外部性的治理,导致工业聚集区域的环境污染严重,形成地区结构型的环境污染。

另一方面由于要素的配置主要集中在工业分布城市,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特别是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面,存在巨大的区域差距,地区的资源禀赋不能支撑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还需注意的是,由于缺乏区际间的协同机制,未能形成有偿的反哺机制和拉动机制,阻碍了能源丰裕度较高而产业结构落后的地区的发展。

最后,从城市化的方式来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较大的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由于基础设施相对更完善,市场规模更大,就业机会较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