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051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7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专题训练

1.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中

,小明进行了以下探究:

⑴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

⑵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的成像原理与生活中的______成像原理相同。

⑶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上40cm和50cm之间的某一位置后,此时应取下光屏,从凸透镜的______(选填“左”或“右”)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像。

【答案】

(1)10.0

(2)照相机(3)右

2.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如图甲所示,凸透镜位置固定,当发光的小灯泡放在40cm刻度线位置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小明用蜡烛代替小灯泡继续做实验,烛焰在图乙所示位置能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_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3)若想使光屏上的烛焰的像变得再大一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再调整光屏的位置。

(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并将其靠近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老师的眼镜的镜片是______透镜,老师的视力缺陷_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

【答案】

(1)10

(2)放大(3)右(4)凹近视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如图所示,已知凸透镜的焦距f=15cm。

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蜡烛应(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这是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原理。

(2)某同学利用该装置进一步了解近视眼矫正的原理。

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凸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这说明近视眼镜对光线具有作用。

由此可知,在近视眼得到矫正之前,蜡烛的像成在视网膜的(选填“前方”“上方”或“后方”)。

【答案】

(1)远离照相机

(2)发散前方

4.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f=20cm,如图所示:

(1)小明点燃蜡烛后,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      。

(2)在如图所示中,只需移动光屏到适当位置,可在光屏上成倒立的、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这个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      (填一种光学器材)。

(3)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明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靠近凸透镜的位置放了一副眼镜,原来光屏上清晰的像变模糊,当光屏远离凸透镜到适当位置又可得一清晰的像,则这副眼镜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答案】

(1)使得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缩小照相机(3)近视

5.“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凸透镜对光具有作用,该凸透镜焦距是cm。

(2)为了能使像始终成在光屏中心位置,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如图乙所示的位置示意图,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选填“缩小”或“放大”)的实像,应用此成像规律可制成。

【答案】

(1)会聚11.0

(2)同一高度放大幻灯机

6.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三个元件移动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地像,回答下列问题:

(1)光屏上像的性质为。

(2)关于本实验中得到的像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一个例子。

(3)从图中读出物距为cm,并推算出焦距为(选填字母)。

A.f<15cmB.15cm<f<20cmC.f>30cm

(4)如果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是否仍然成像?

【答案】

(1)倒立、缩小的实像

(2)照相机(3)40B(4)能成像

7.实验桌上有高度不同的发光物体A和B,焦距分别为5cm、10cm的凸透镜两个,刻度尺、光具座和光屏各一个。

小华选用这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高度与物体的高度是否有关”。

小华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将发光物体A、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两侧。

调节发光物体A、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②用刻度尺测出发光物体A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③将发光物体A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A清晰的像,用刻度尺测量像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④将发光物体A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A清晰的像,用刻度尺测量像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小华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请你针对小华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正措施:

【答案】

(1)没有改变自变量“物体的高度”,改变了控制变量“物距”。

(2)步骤④改为:

将发光物体B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B清晰的像,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发光物体B及其像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8.阅读《可调式眼镜》回答下列问题。

可调式眼镜

人的眼睛看清物体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形状来实现的,晶状体相当于全自动变焦镜头。

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凸一些,折射光线的能力变强;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扁平一些,折射光线的能力变弱。

通过这样的调节,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均能在视网膜上成像。

若晶状体调节能力变弱,就会出现看不清远处物体或近处物体的情况,需要配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

有人发明了一种能矫正视力的可调式眼镜,如图1所示,这种眼镜的镜片中含有一种特殊液体。

图2是可调式眼镜的结构示意图,镜架上有表示移出和加入液体含量的标尺;移动标尺上的滑块可以定量改变镜片中的液体含量,从而改变镜片的形状;镜片中液体含量的改变量V可以用滑块在标尺上的位置表示。

滑块位于标尺上0刻度线处,表示眼镜的初始状态,此时,镜片的形状是扁平的,如图2甲所示。

当滑块位于标尺上1、2刻度线处时,分别表示镜片中加入一些液体、加满液体,图2乙是镜片中加满液体的示意图。

当滑块位于标尺上-1、-2刻度线处时,分别表示从镜片中移出一些液体、移出全部液体,图2丙是镜片中移出全部液体的示意图。

为探究可调式眼镜的矫正效果,首先要确定以下程序和标准:

选定同一棵树作为观察对象,选定远、中、近三个观察位置,用S表示观察位置到树的距离,如图3甲所示;用D表示看到树的清晰程度,清晰程度分为清晰、不清晰、模糊三个等级,如图3乙所示。

小京和小贝视力不同,没有佩戴眼镜时,小京在近处看树“清晰”,在远处看树“不清晰”;小贝在远处看树“清晰”,但在近处看树“不清晰”。

小京和小贝配戴眼镜后,进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调节镜片中的液体处于初始状态。

②选择不同观察位置,观察树,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③改变镜片中液体的含量,重复步骤②。

小京和小贝的实验结果记录表(部分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小京的实验结果记录表表二小贝的实验结果记录表

通过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两位同学对可调式眼镜有了新的认识。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1)调节眼睛晶状体形状的作用是帮助我们看清。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不同亮度的物体B.不同颜色的物体

C.不同距离的物体D.不同大小的物体

(2)为了使小京在远、中、近处看树都“清晰”,调节镜片内液体含量的措施是。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加满液体B.加入一些液体C.移出一些液体D.移出全部液体

(3)为了使小贝在近处看树“清晰”,调节镜片内液体含量的措施是。

(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

A.加满液体B.加入一些液体C.移出一些液体D.移出全部液体

【答案】

(1)C

(2)C(3)AB

9.小明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实验步骤如下:

(1)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50cm处,把蜡烛和光屏分别安放在光具座上凸透镜的两侧,如图所示。

然后调整蜡烛、凸透镜及光屏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在。

(2)将蜡烛放在光具座上20cm处,移动,直到呈现出最清晰的像,然后蜡烛和光屏分别到凸透镜的距离。

(3)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5cm处,接下来的探究操作不必要的是。

(填字母)

A.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寻找蜡烛的像

B.在凸透镜左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

C.在凸透镜右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

【答案】

(1)同一高度

(2)光屏记录(3)B

10.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装置,实验时,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然后不断改变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并移动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物距

(cm)

像距

(cm)

像的性质

正倒

大小

虚实

1

40

13.3

倒立

大小

实像

2

30

15

倒立

缩小

实像

3

20

20

倒立

放大

实像

4

15

30

倒立

放大

实像

5

12

60

倒立

放大

实像

6

10

不成像

7

8

正立

放大

虚像

8

4

正立

放大

虚像

(1)图甲中所示的实验操作目的是什么?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随着蜡焰位置的变化,像的变化有两个转折点,分析表中数据据认为这两个转折点的位置在何处?

它们分别是像的哪种变化过程的转折点?

【答案】

(1)图甲中所示的实验操作目的是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焦点是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点是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分界点。

11.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如图1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   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      ;

(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2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在图2所示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3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答案】

(1)8.0同一高度

(2)照相机能(3)远视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中:

(1)如图甲,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可以看出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如图乙的位置放置时,光屏上会得到一个倒立、      (选填“缩小”“放大”或“等大”)的实像。

(3)向右移动蜡烛到一定的位置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光屏上承接到像,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

(1)10

(2)放大(3)蜡烛在焦点以内

13.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暗室中测量直径为5cm的凸透镜焦距并观察成像情况。

将尺寸很小的球形小灯泡s作为光源固定在“0”位置处,光屏固定于光具座上标有的位置处。

(1)实验前调整小灯泡、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中心,让它们在____。

(2)如图所示,将凸透镜从紧挨着小灯泡的位置(A处)缓慢向右移动,同时测量光屏上亮圆的大小,当光屏上的亮圆直径为5cm时,停止移动凸透镜,此时凸透镜在光具座上B处,则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cm。

继续向右移动凸透镜,当凸透镜移动到光具座上标有50cm的位置时,在光屏上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小灯泡的像。

(3)若固定小灯泡在“0”位置处,移动凸透镜和光屏,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小灯泡的像。

【答案】

(1)同一水平高度

(2)15不能(3)能

14.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实验操作规范。

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

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些。

(2)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凹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______(选填“左”

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答案】

(1)照相机右大

(2)右

15.某小组同学用如图1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其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

他们进行实验的同时在坐标纸上记录蜡烛与光屏上像的位置和大小,如图2(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或像,A’、B’分别表示蜡烛在A、B处像的位置)。

(1)从图2中可以看出,蜡烛在A、B位置时光屏上得到的都是倒立、________的实像。

生活中利用这个成像特点制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2)和其他小组交流后发现,当蜡烛在距透镜15-30cm之间时,像均成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30cm以外处。

但是,当他们把蜡烛放在C位置时,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是像距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让蜡烛在C位置的像成在光具座上的光屏上,他们采用了两种做法。

做法一:

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更换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淅的像。

这表明像距变________了,由此推断更换的凸透镜会聚光的能力较强,此透镜焦距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5cm。

做法二:

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再放置一个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

由此实验联系实际,远视眼的晶状体焦距较_________(选填“大”或“小”),将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________(选填“前”或“后”)方,故需配戴________透镜矫正。

【答案】

(1)放大幻灯机

(2)太大(3)小小于大后凸

16.小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等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上,成的像是等大的倒立的实像。

分析实验成像情况可知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当把点燃的蜡烛由图甲所示位置向右移至光具座的35cm刻度时,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会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此时,风一吹,烛焰向左偏,则光屏上成的像向偏。

(3)小明用此光具座模拟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的情况,当人眼看清眼前30cm处的物体时,凸透镜的位置、形状如图乙所示。

如果将物体移至眼前50cm处,保持透镜(晶状体)、光屏(视网膜)之间距离不变,则应该换上更(选填“薄”或“厚”)的凸透镜(凸透镜直径大小相同),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

(1)10

(2)右放大投影仪(幻灯机等)右(3)薄

17.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

律”的实验中:

(1)一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如图甲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为cm;调节光具座上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2)如图乙所示,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倒立、(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实像,生活中的(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3)在

(2)小问的基础上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则应将光屏(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答案】

(1)10.0同一高度

(2)放大投影仪(3)靠近

18.关于凸透镜成像实验,完成以下内容:

(1)首先应将蜡烛、凸透镜和__依次固定在光具座上并调节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图中O为凸透镜的光心,F为焦点,请画出烛焰上的S点发出的三条光线(中间一条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经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并确定其像的位置S’。

(3)实验中当物距u等干焦距f时,某同学却发现在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看到了烛焰正立

放大的像。

对此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因为烛焰有一定的宽度,实际上它的某些部分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

B因为烛焰有一定的宽度,实际上它的某些部分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小于焦距

C这是烛焰发出的光经凸透镜表面反射形成的像

【答案】

(1)光屏

(2)略(3)B

1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发光体“F”、凸透镜(焦距为f)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下图所示,实验前应将光屏向调整,使发光体“F”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2)保持图中发光体“F”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的实像,生活中的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3)将发光体“F”从图示位置向右移至A点,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移动。

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保持发光体“F”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取一只与原实验中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你可观察到的现象有。

答案:

(1)下

(2)缩小照相机(3)右(4)像变暗

20.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调整器材高度时,应(选填“点燃”或“不点燃”)蜡烛。

(2)器材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与(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相同。

(3)将蜡烛移动至20cm刻度处,应将光屏移动到(填序号)范围的某一位置才能再次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

A、50cm—60cmB、60cm—70cmC、70cm—80cm

(4)将蜡烛移动至45cm刻度处时,取下光屏,从凸透镜右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放大的(选填“虚”或“实)像。

(5)张老师用发光二极管制作了一个“F”形光源(如图乙)代替蜡烛放在30cm刻度处,则光屏上得到的清晰的像应该是图丙中的(填序号)。

【答案】

(1)点燃

(2)投影仪(3)B(4)虚(5)B

21.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下表是小薇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距u/(cm)

30

20

15

10

5

像距v/(cm)

15

20

30

40

/

(1)第5次实验时所成像的性质:

  。

(2)第1次实验时,小薇若将一近视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

(3)通过观察数据,老师发现表格中第  次实验数据是编造的,判断的理由是  。

答案:

(1)正立、放大的虚像(2远离(3)4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不成像

22.如图所示,这是小浩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前,小浩需要点燃蜡烛,并调整凸透镜与光屏的高度,使蜡烛火焰与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

(2)老师告诉他,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移动光屏,结果在凸透镜右侧大约63cm处获得了清晰的像。

人们运用这条成像规律制造出了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小浩好动且思维颇有创意,他突发奇想,要是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结果会怎样呢?

他立即一试,哇塞!

太神奇了,光屏上的像依旧十分清晰,只是原来缩小的像变成了放大的像!

你能解释一下所成像依旧清晰的原因吗?

      (选填“反射光路可逆”“折射光路可逆”或“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答案】

(1)同一高度

(2)照相机(3)折射光路可逆

2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cm。

(2)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的实像。

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刻度线处,克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如图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4)如图丁,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则该眼镜是(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答案】

(1)10.0

(2)倒立、放大40cm(3)B(4)远视

24.小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又对凸透镜的焦距与其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1)小峰第一次选取一个凸起程度较小的凸透镜,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测得的焦距为  。

(2)第二次他又选用一个凸起程度较大的凸透镜,测得的焦距为8cm,由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

  。

(3)小峰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所示),受此启发,于是他选取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实验结论:

对同一凸透镜,  的焦距大些。

(4)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成“等大实像”的实验时,老师发现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7.5cm和22cm,与理论像距20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

【答案】

(1)10.0cm

(2)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的凸透镜,凸面程度越大其焦距越小

(3)红(4)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时就测出了像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